<h3> 回龙山是资兴“古八景”之一,位于资兴市东北部,回龙山瑶族乡境内,属南岭罗霄山脉分支,东江湖畔。因山脉如回龙奔腾向南,山势如游龙之纡回蜿蜒而得名。方圆50余里,最高峰海拔1480米,山势逶迤,群峰耸翠,风景秀丽。为三面峭崖一面坡。四周山青水秀,景色迷人。距山顶约100米处有一座北朝南之古寺庙。山顶有望日台,由片石磊砌而成。回龙观日出胜过衡山,为湘南之奇景。<br></h3> <h3>回龙山是誉满三湘的一处宗教祈福圣地,千多年的历史,给回龙山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雅士亦对回龙山留下了诸多名诗绝句。传说回龙寺的菩萨都是人间真、善、美之化身,与人消灾祛难,十分灵验,朝山拜谒者众多,得"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之美称,享誉海内外。主要有:宗教文化、千年古道、山地休闲和瑶族民俗风情、避暑度假旅游观光区的好去处。<br></h3> <h3>罗绅作七言律诗《回龙望日》曰:</h3><h3>梦里行倦忆祝融,鸡鸣山顶望瞳朦。</h3><h3>千层潮水全飞白,一道火云相送红。</h3><h3>直拥金轮辉世界,莫愁羊角舞春风。</h3><h3>应龙欲去频回首,笑指扶桑在此中。<br></h3> <h3>一、知名度</h3><h3> 居回龙山顶眺望,东与炎帝陵、井冈山紧密相连,南与东江湖旅游区遥相呼应,西与飞天山、苏仙岭、骑田岭相接,北与南岳相望。东南方可遥望主峰高达2042米的八面山,景区内自然景点星罗棋布,古文化遗址几十处,聚居着600多瑶民 。光绪元年乙亥重修《兴宁县志》载:“城北十里许,倚羊角山后,有山龙一枝,纡回蜿蜒,故名曰“回龙”。邑脉实发源于此。古有“骑龙跨鶴”仙迹,因创庵刹,石镌“古南岳”三大字。相传南岳大帝五六月来此避暑,香火云集。峰顶有望日台,鸡鸣往观,日从海出,大如车轮,红赤晃目,漭漾不定。一跃即升,其日必晴,数跃而升其日必翳。盖无殊泰山之观焉。”如此景观,让人不由生出一股豪气!回龙山的宗教文化、古道文化、瑶族文化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br></h3> <h3>二、地位及美誉度</h3><h3>融1800多年的宗教历史文化及古朴的瑶族风情于一身,集巍峨壮美、灵秀神奇于一体。融1800多年的宗教历史文化及古朴的瑶族风情于一身,集巍峨壮美、灵秀神奇于一体。1、回龙山是誉满三湘的一处宗教祈福圣地1800多年的历史,给回龙山留下了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雅士亦在回龙山留下了诸多名诗绝句。传说回龙寺的菩萨都是人间真、善、美之化身,与人消灾祛难,十分灵验,朝山拜谒者众多,得"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之美称,享誉海内外。近10几年来,政府和相关单位加大了保护和开发力度,初步形成了宗教文化、旅游休闲、民俗风情、避暑度假旅游观光区,总体规划面积约16平方公里。<br></h3> <h3>2、“回龙望日”---今古奇观</h3><h3>光绪元年乙亥重修《兴宁县志》郭启悊著《回龙山望日记》载:“寺僧报鸡鸣即起,盥沐振衣,上山顶。时月甫落,其色亦变而黄赤与日入颇同。生望日台良久,白光一道,从东方直射天中。倾之,散入南北之间,隐隐如半环,又变而为红光,中间颇淡以黄,山顶印之微明。星光悉敛,而日已于蛋黄中脱然而出矣!溶溶然如金泻于冶,轮廓周遭,郎朗在目,然不敢久视也。敛容下,立于台畔,未忍即去。及去,而四山晶莹,焕如火发。余谓二子曰:“子往谓日出必跃而上下,今不复尔,何也”?曰:“闻之人言,睛则直上,雨则数跃而后上。今者,晴故也。”余曰:“天行有度,日行亦有度,所不及天者一度耳。星象家据此以造历置闰,始无差异。若谓数下而后上,则日之不及天远矣,吾谓日从海出,潮起而高,则日似在下;潮落而下,则日似在上,是上下者潮为之,非日为之也”。二子曰:“潮则何以有不同也”?曰:“天晴,则海静无波,故日直出而出;将雨,则天风鼓汤”海波始扬,日出遂有上下之异。人言殆得半而遗半也”。二子当下释然。遂辞山僧,将循故道而归……”。<br></h3> <h3>邑庠生胡家旺作五言律诗《回龙望日》曰:</h3><h3>峰高龙转疾,初日射朦胧。</h3><h3>悬象原天外,腾空出地中。</h3><h3>欲升还自降,未烂已先红。</h3><h3>盥露登临早,扶桑目可穷。<br></h3> <h3>三、代表性</h3><h3>位于山顶的回龙仙寺有“古南岳”之称,相传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曾栖息于回龙山。回龙庵始建于东汉献帝(公元190年),距今一千八百余年历史。香火甚旺,曾是南岳宗教文化的发源地。山形逶迤,群峰耸翠,绿树蔽天,常有清风拂面,云海沸腾,实乃天然仙境。到东晋(公元317—420年)时已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到唐朝时已是信众云集,香火更旺。当年回龙仙寺气势宏伟,金碧辉煌,香烟缭绕,昼夜不绝,蔚为"殿宇流光天底下,钟声荡绕白云间"之壮观。寺内供奉道教三清神像(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儒家孔子和关公神像(儒家称为“武圣”,道家尊称“帝君”,佛教奉为“伽蓝菩萨”),和土地公神像;佛教菩萨(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弥勒佛)等一百余尊神像和菩萨。形态逼真,造形各异。是南方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寺庙宫观之一。在南方宗教活动圣地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br></h3> <h3>四、独特性</h3><h3>1、宗教文化</h3><h3>回龙山是盛名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胜地。三教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儒、佛、道三家。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三教合一,即儒、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儒家最高称圣,佛家最高称佛,道家最高称仙。圣、佛、仙皆由人成。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儒、佛、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佛、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继承、研究、融合、发展儒、佛、道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br></h3> <h3>2、古道文化</h3><h3>上回龙山有两条主要古道依山势盘绕而上,全系花岗岩石块铺成,是历代信众登山求神拜佛的主要通道,一条起于兴宁古县城之北十里羊角山,止于回龙庵旁,另一条起于半垅瑶山经二峰止于回龙庵旁,两条古道分别长约10余公里,宽约1至2米,由东晋年间(公元317—420年)回龙仙寺住持及各地信众募捐修成。光绪元年乙亥重修《兴宁县志卷之十六·艺文志》361页郭启悊著《回龙山望日记》载:“取到于县城之北十里而至羊角山。旧时习业其中,僧留饭,别去。又行四五里,过隘口,望见回龙山顶及望日台,遥遥如在天半。又数里,置身峰顶上行,足底皆层峦翠嶂,古木霜红,目不给赏。回首下视,众流赴壑,长亘十余里,是为山刊垅诸处。忽折而左,入筱荡中,盼不即到。忽闻鸡犬声,抵寺畅然。指数三十里,日已迫近崦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两条上千年风景与历史并重的古驿道,沧桑的石板路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是古代衔接东乡片、兴宁和北乡片上回龙山最短的交通要道,也是一条见证了瑶族同胞迁徙历史的千年古道。更是仙居佛门道士上山的必经之路。沿途自然风光绮丽,瑶家山寨古朴典雅。"<br></h3> <h3>3、瑶族文化</h3><h3>资兴回龙山瑶族系过山瑶的一支。回龙山瑶族乡现有瑶民600余人。清嘉庆二年(1797)从粤北一带陆续移居回龙山的瑶民有盘、赵、李、邓、黄、冯、胡等七姓,以盘赵为多。资兴回龙山瑶族一年有三个节日,即:农历三月十一日起春节,七月十五日团圆节,十月十六日盘王节,是瑶族社会生活中神圣的祭祖还愿、追朔历史、祝祷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它凝聚了瑶族人民的远古智慧,贯穿着瑶族的历史文脉,保留着濒临失传的瑶族民间艺术及祭祖风俗,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二峰村先后被命名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与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br></h3> <h3>4、传统美食</h3><h3>回龙山瑶族乡不仅风景秀丽,人杰地灵。这里还有很多传统美食,让人津津乐道慕名而来。如白露酒、七里米粉鹅、瑶家腊肉、瑶药炖猪脚等,都是在当地很有名的传统美食。<br></h3> <h3>弹指千年,沧海桑田,但时空的穿越风化不了千年古道的驼铃声。一座古寺,串起千年历史,一支瑶歌,承载千年岭南文化。这就是回龙山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br></h3> <h3>五、美丽乡村回龙山</h3><h3>回龙山瑶族乡位于资兴市北部,由原七里镇与团结瑶族乡于2015年12月20日成建制合并成立,因境内名山古南岳—回龙山而得名。全乡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11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29.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20公顷(水田1148.4公顷),林业面积9047公顷。总人口20058人,其中瑶族人口2432人。</h3><h3><br></h3> <h3>近来年,在资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全面建成小康为总揽,抓住特色产业培植,增强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支撑作用,围绕“云上回龙、多彩回龙、生态回龙”三大文化旅游品牌,统筹四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回龙山古南岳祈福文化园、瑶家民俗风情园、半垅水库休闲度假园)同步发展,聚力五区(镇区景区库区林区瑶区)一体同建,努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乡、民族文化魅力乡、休闲祈福宜居乡、山水田园特色乡。<br></h3> <h3>一是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农村经合组织不断壮大,全乡现有40家家庭农场,31家合作社,一批规模较大的现代农业企业做大做强,资兴金井茶叶有限公司成功创建湖南省现代农业特色(茶叶)产业示范园。资兴绿成康综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机蔬菜成为“湘菜供粤港澳”免检备案单位。<br></h3> <h3>二是生态旅游成效显著。依托回龙山3A景区,通过融合瑶族文化、祈福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成功引进回龙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基础设施,回龙山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瑶族民俗风情得以传承。三是民本民生持续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社会救灾救济等民生工程逐一完成建设和实现保障。2017年投资近5000万元,启动了小城镇建设、教科文卫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br></h3> <h3>草根作家赋诗一首:</h3><h3>巍巍群山舞东风,回龙望日举世崇。</h3><h3>茫茫林涛腾细浪,云海如波荡回钟。</h3><h3>千年古寺寻旧梦,一夜春雨漫山红。</h3><h3>神仙出没歌盛世,瑶岭初晴沐春风。</h3><h3>如诗如画游客醉,飘飘欲仙问苍穹。</h3><h3>醉翁楼外闻啼鸟,游人登顶忆神农。</h3><h3>仙人修身白云处,轻舟梦游云雾中。</h3><h3>似有箫声伴瑶舞,谁人不想睹芳容!<br></h3> <h3>总策划:于伟</h3><h3>编辑:徐堂忠</h3><h3>图片提供:陈雄鹰、蒋素华</h3><h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