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故乡 红色圣地 ——黎城红色百宝峧记

家和万事兴

<h3> 文/王剑楠</h3><h3> </h3><h3> 八路军总部早已判明敌军的企图,在敌人的合围圈还未形成之时,1943年5月5日晚,彭德怀率总部由麻田转移到太岳区(为保密,实际在黎城广志山),继续指挥反“扫荡”。当日军再次冲进麻田时,看到的是一座空空如也的村庄。北方局和129师的伤病员、妇女、体弱干部,包括彭德怀、滕代远、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妻子,都坚壁于黎城以北的南委泉一带高山上。敌人在山下搜索,嚎叫声在山上清晰可闻。但敌人既聋又瞎,老百姓再也不会上当了。冈村宁次妄想重演1942年5月奔袭合围总部那一幕,到头来成为泡影。</h3><h3> ——载自《八路军总部》解放军出版社</h3><h3> 黎城是八百里太行山上处于中段的一个山区小县,位于中太行核心区……八路军东出太行的主要活动区域或者核心活动区域在黎城……</h3><h3> ——2018年7月2日, 黎城县委书记杨红旗在京招商说明会上的致词。</h3> <h3>  2018年8月8日,黎城县委书记杨红旗在西井镇百宝峧景区调研。</h3><h3> 提笔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已近70个年头,改革开放也己40年了,而黎城县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战时期,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却很少被外界所知晓。尤其随着亲历者的大多离世,加之年代久远,使得这段重要的革命历史像遗弃的山石,淹没在秋天的荒草中,任凭风吹雨打,侵蚀风化,无人问津,难以复原,留下了几多铭心的伤痛!因此,我的心是沉重的。有时甚于到晚上也难以入睡,几经在梦中惊醒……</h3> <h3>  黎城县西井镇百宝峧山中矗立的红色标识</h3><h3> 2018年8月1日,我同县人大副主任孙广兴,县党史办副主任、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尚军陪同潞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人员专程深入到西井镇百宝峧山,黄崖洞镇宽嶂山、小寨村等革命纪念地进行参观考察,现场深切感受当年八路军将士浴血抗战的艰辛历程,体味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h3><h3> 提起我到百宝峧,这是我第二次来此地参观。除这二次之外,我并未涉足,对其有深入的了解。而通过这二次深入的参观考察,我逐渐对此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这里所诞生的许多红色故事深深吸引,心灵上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h3><h3> 记得我初来这里的时候,是和人大孙主任及县党校退休人员、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理事付喜忠一起,考察山上留存的一处红色遗址——八路军高级疗养院。</h3><h3> 从县人大机关驻地出发,驱车向北面的西井方向驶去。但一路上,孙主任边翻阅着一本自费购的《张南生日记》,又边同我们商议记载的遗址是否在此山上。等到了实地,在当地干部及向导的指引下,经找寻到荒废的遗址,在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到最终确认后,孙主任一颗兴奋而又悬着的心才落下来。从这一生活细节中,让我完全看到了一位敬业的县级领导,对黎城红色文化的不懈追求。同样,这也是他主抓红色文化保护工程这项工作后,最令人敬佩的精神!难怪,曾有一位平顺人士来黎参观后,当即写下《黎城为什么这样红》的文章,对孙主任的这种精神给予了热情的赞扬。</h3> <h3>  百宝峧红色遗址群导览图(部分)</h3><h3> 8月1日那天,当参观考察的车队行至西井镇上黄堂村百宝峧山口的“车不滩”时(地名),大家立时已被这里壮美如画的风景所吸引:山是巍峨的,呈现了地球上亿万年前造山运动的红石地貌。不,准确的说,这还应是抗战时期,曾经在这里坚持抗战的,无数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独特红石;水是清洌的,眼前自然形成的水库倒映着挺拔葱茏的大山,我们淌过水流的石径,尽管水过脚面,却用心触摸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温情,感受了心归自然的唯物思想。这时,大家在黎城县人大孙主任、潞城市红会会长苗建文的鼓动与催促下,每个人都怀着一颗朝圣的心理,向着云雾缠绕的深山,蜿蜒行进。</h3><h3> 在快到山上的红色遗址前,一处较为开阔的山地,路旁醒目地矗立着一块用巨大的山石刻成的“百宝峧红色遗址群导览图”标识。而被大山包裹的山路两旁,哗哗的山泉水顺势而下,溅起层层清凉的水花。大家一下子被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所惊叹折服。</h3><h3> 这时,孙主任清脆的话筒,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这里留存的红色遗址和红色故事。而孙主任高亢激越的语调,和着山谷间奔流的山泉在山凹里回响。</h3> <h3>  在百宝峧苍翠的大山中,县人大孙主任抱含深情地向大家讲述着百宝峧红色的革命故事。</h3><h3> 百宝峧,当地方言称“白不焦”或“白布焦”。百宝峧意指山上有很多的宝物。然而,黎城处于太行山中段,山上一些名贵的中草药材和不知名的植物得确很多,尤其这一带加之泉水丰富,因此这似乎也就成为了百宝峧名子的由来。</h3><h3> 从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至1945年抗战结束,黎城作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的核心根据地,曾用铜墙铁壁的太行山护佑了八路军前方首脑机关的安全,使得在日军的疯狂“扫荡"和“捕捉奇袭"中,能够巧妙周旋,避开锋芒或转危为安。特别是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八路军指战员们又咬紧牙关,在此开荒生产,与根据地人民一道顺利度过灾荒。而一些事关中国抗战命运的重要会议,大都又秘密地开在这里,成为有效歼灭日寇,鼓舞全国民众抗战决心的利器。所以,这里独具的地理环境也一度成为了抗战的指挥中枢!</h3><h3> 百宝峧,一座红色的山,一座令后人仰慕的神圣之地!</h3> <h3> 油画《巍巍太行》</h3> <h3>  抗战时期曾在百宝峧山上战斗生活过的部分八路军将士(左起: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吕正操、李达、蔡树藩、陈赓、王政柱、王耀南)</h3> <h3>  百宝峧山中经修复后的云崖寺</h3><h3> 百宝峧是八路军深入敌后,在太行山上建立的军火生产基地。史载,1942年5月初,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就在这里开始生产火药和炸药。时过境迁,当年建在这里的厂址还依稀尚存。而通往百宝峧山的东面,正对着一条山沟,在沟对面的山岭上惊奇地高耸着一圆柱形的红色石峰,当地人称“金擀杖",又名“天柱山”,相传为顶天立柱之一。在现场,大家看到,茂密的丛林中同样矗立着“天柱奇观”和“八路军功 擎天柱地”的石头标识。这让人不免加快了进山的脚步,一探这里深藏的奥秘。</h3><h3> 果不其然,通过逼仄的一段羊肠小道走到怪石嶙峋的半山腰处,即来到当年八路军制造“无烟硝化棉火”的一处化学厂旧址前——云崖寺。此地可是好风光!只见山泉水从崖顶倾泻而下,人在崖间走,水在崖畔流。此时,大家恍若进入了《西游记》的水帘洞,无不连声叫绝。</h3><h3> 在云崖寺旁的山崖跟,散放着几通残存的古碑,而再往前,在一块较为开阔的平地上,便是近年来新修的遗址——云崖寺。但从残留的碣石旁走过,看到上面那被风雨剥蚀的文字,仍在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的往事,曾有的辉煌。</h3><h3> 就在这充满诗意但又充斥着抗战艰苦岁月气息的地方,县人大孙主任则着重向我们讲解了在那个烽火的年代,八路军在此是如何造出先进的武器去抗击穷凶极恶的日寇的。</h3><h3> 大家在聆听了孙主任的讲述后得知,这里成为了八路军研制硫酸、硝化棉火的诞生地,也是研制出第一包黄色炸药的诞生地。</h3><h3> “后来,邓小平夫人卓琳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曾描述:‘翻过一个小松坡,看见许多身穿黑衣服的人,他们的工作很辛苦,并且每人身上,都有着象火烧的窟窿,很是破烂……。’那就是天天与硫酸打交道的工人们真实形象!”(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 吴建芳所著《红色圣地——百宝峧》)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艰苦岁月。真是八路军工,擎天柱地,名扬太行!</h3> <h3>  百宝峧——无烟火炸药诞生地纪念碑</h3> <h3>  2017年,开发保护过程中的百宝峧“天柱山”景区矗立的“八路军功,擎天柱地”标识。(图中山脊正中为“金擀仗”天柱山)</h3><h3> 大家在云崖寺还参观了寺前留存的地道,亲自体验了抗战岁月的生活。同时还观看了云崖寺侧旁遗留下的:“军民合作,工人同志,加紧生产”的标语。</h3> <h3>  八路军野战后方医院旧址纪念碑</h3><h3> 在云崖寺侧旁,立有一个石碑,上写:八路军野战后方医院旧址。其内容为:1942年5月日军占领蟠龙,从1943年7月至1944年3月,八路军围攻蟠龙前后达7个多月,野战医院就设在这里。由于百宝峧设有化学厂,对外保密,从前线转送过来的伤病员只能送到车不滩,然后由医院再派人抬进山来,治好的伤员从这里重新走向战场,重伤不治的有近百人就地掩埋在塔洼(百宝峧山中的一个地名)……战争年代情况变化瞬息,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都没有留下姓名,2013年9月3日。</h3><h3> 2013年,在通过黎城县红色百村保护工程领导组人员,以及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人员对百宝峧山景区的红色遗址进行大面积发掘保护后,使得这里的红色遗址,尤其是这里的红色故事开始逐渐被世人所了解。</h3> <h3> 八路军锄奸部旧址</h3><h3> 沿云崖寺旁新修的石阶而下,看见眼前山崖跟是一排依山砌成的石头房,孙主任则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当年八路军129师的锄奸部。</h3><h3> 从远看,大家似乎能看到墙体上开着几个窗洞,若走近了细观,才知得确是住人的地方,真是好隐蔽呀!于是大家又在这里聆听了孙主任讲解锄奸部的故事。<br></h3><h3> 抗战时期,129师的锄奸部曾设在这里。锄奸部的主要工作,是对周边县区抓获来的敌特、汉奸等进行调查和处置。而对于内部产生的叛徒和特务等,则进行严格的隔离与审查,最终作出处理意见。经报请八路军首长批准后,进行处理。所有这些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外界从无知晓。当时,在对一些罪大恶极的汉奸、叛徒、特务等进行处置时,为防止暴露目标和走露风声,给八路军和根据地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锄奸部是白天武装押解他们在指定地点挖好坑,晚上再来坑前将其枪决,就势把他们埋在白天自掘的坟墓里。</h3><h3> 在旧址前,同样看到房前刻了一个小形的方块石碑,上面对锄奸部的历史做了简要的介绍,并镌刻了129师参谋长李达对锄奸工作作出的指示。</h3><h3> 驻足于此,让我懂得了黎城当时之所以作为八路军的核心抗日根据地,而其中真正的原因无不与此有关!</h3> <h3>  抗战时期,曾经生活和战斗在百宝峧山上的八路军首长的夫人(从左依次为刘伯承的妻子汪荣华、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彭德怀的妻子浦安修、滕代远的妻子林一)。</h3> <h3>  百宝峧山上一块新修的石碑,上面赫然写着:“百宝峧——129师的南泥湾”,碑文镌刻着厚重的历史。</h3><h3> 如今多数人都会从前辈那里或历史的教科书中得知,革命战争年代,陕北的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大生产运动中曾诞生了著名的“南泥湾”。而“南泥湾”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一部分,已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久地载入了史册。</h3><h3> 然而,当年在太行山上也有一个像延安那样的“南泥湾”。现在看来,除经历者外,可能知之者甚少。</h3><h3> 百宝峧当年为一个自然村庄,山中曾散住着几户人家,后来逐渐迁于山下附近村庄,村落已经荒废。就在抗战时期的1940年至1943年间,我太行抗日根据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时期。由于日寇频繁残酷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实行的经济封锁,加之连年的天灾(旱灾、蝗灾)等,根据地军民的处境异常艰难。</h3><h3> 这时候坚持抗战的八路军129师,在八路军总部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在太行山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黎城县百宝峧则成为了八路军129师与根据地人民一起进行开荒大生产,共度艰难岁月的最好见证。</h3> <h3>  百宝峧山中的一处开荒生产之地</h3><h3> 当年八路军机关首长的家属,尤其是妇女干部等都参加了组织的开荒生产活动。在生产过程中,汪荣华、卓琳等干部家属种出的蔬菜长势喜人,其中所种植的萝卜单个重量竟达6斤多重。专门拿给邓小平欣赏后,被邓小平赞誉为“萝卜大王”。</h3><h3> 现时,我们在百宝峧山中仍能依稀看到当年八路军官兵在这里开恳过的荒地。据史料记载,当时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镢头,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百宝峧山上开出了百亩荒地,其它在黎城别处大山中开恳的荒地也有好几百亩,总计在千亩以上。因此,百宝峧成为了八路军129师的“南泥湾”。他们最终战胜了困难,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并为坚持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h3><h3> 八路军当年在黎开展大生产运动,一度在当地的老百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百姓们曾亲眼看到过八路军首长与战士们一同劳动的场景,无不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的所作所为使根据地人民更加地团结起来,增强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一同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h3><h3> 百宝峧——八路军129师的“南泥湾”,一个孕育着伟大太行精神的地方。不言而喻,它同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样,其功绩也毕将载入历史史册,为后世所敬仰!</h3> <h3>  百团大战的决策地——未经修复前的“谭村会议”旧址</h3><h3> 在百宝峧的深山沟里,大家在孙主任的引导下沿途还参观了“八路军被服厂”;“129师师部”;“邓小平、卓琳宿居地”;“刘伯承、汪荣华、浦安修、林一宿居地”等旧址。而这些遗存的旧址,均是当年八路军首长以及家属在此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现经修葺后,供后人瞻仰。</h3><h3> 然而,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就在这群山包裹着的一处小山凹里,一个叫马耳背的地方,当看到这里也是修复不久的红石头房子,却是当年八路军高级首长在此酝酿百团大战的决策地——“谭村会议”旧址。</h3><h3> 走近这只有数间红色的石头房前,历史隐秘的真相渐已显现:1939年9月之后,日寇开始在华北大肆修筑铁路和公路,实施“囚笼政策”,以封锁分割我抗日根据地,达到扼杀我抗日根据地,消灭八路军的目的。针对当时严峻的形势,1940年4月初,彭德怀、左权、罗瑞卿、陆定一、聂荣臻、吕正操等首长在黎城西井镇小豆洼(总部所在地),一起商讨研究了百团大战的计划。</h3><h3> 彭德怀在给八路军各兵团首长的指示中经思虑后,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预想:“日寇现正在拼命修筑道路(据各地报告统计之多殊为惊人)……此种阴谋若不积极求得阻止与粉碎,待其完成,将给予我坚持敌后之抗战以极大困难和不利。”故“各兵团首长应就当前实际情况,确谋有效之对策,予以破坏。”这时,在黎城洪井乡北社村129师师部驻地,刘伯承收到总部指示后说:我一直在想,敌人的这个“囚笼政策”究竟是啥子意思。原来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要把我们统统装进去,凌迟处死!如果我们不能打破这个“囚笼”,就成了“待决之囚”。</h3><h3> 4月末,左权受彭德怀的委托,专程来到黎城谭村129师师部驻地,征询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意见。在一处农家院落内,左权与刘伯承、邓小平、李达、聂荣臻、吕正操、陈赓、陈锡联等人,坐在春意盎然的院子里,谈论着当前的形势和敌情。一同参会的还有王政柱、邓仕俊、王耀南等参谋人员。</h3><h3> 经调查与考证,“谭村”应为保密代号。当时129师师部已由黎城北社和南桑鲁等村转移至百宝峧村。</h3> <h3>  “谭村会议”旧址前,修建中的一块红色标识——百团雄师镇倭寇,虎距龙盘斗敌顽!</h3><h3> 这次会议重点是讨论了从南北两面对正太铁路来个大破袭,并负责各打一段,同时提出了打通晋察冀根据地与太行山之间联系的作战构想。最后经前后多次讨论,与会的首长初步达成共识,一致同意总部首长决定要在华北敌后进行一次大的交通破袭战的作战方案。此次会议是一次秘密会议,会议所研究的问题只要求传达到旅部一级干部。“谭村会议”成为了发动百团大战的酝酿决策之地。后来聂荣臻元帅在1981年回忆说:“百团大战就是那个时侯决定的……”</h3><h3> 八路军总部决定在华北发起的这场大战役,从1940年年初开始,经过了前前后后无数次反复的酝酿与协商,终于8月20日,在武乡县八路军总部砖壁村指挥打响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h3> <h3>  修建中的一块红色标识——人间四月芳菲尽,谭村桃花始盛开。</h3><h3> 在距离“谭村会议"旧址前不远的地方,一块惹人的红色标识,夺人眼球。上面雕凿的内容为:“红心桃,人间四月芳菲尽,谭村桃花始盛开。”这是揭开历史神秘面纱的物证地。</h3><h3> 据史料记载,描述当时召开“谭村会议”的场景是这样的:“1940年4月正是太行山的早春季节。山高春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在这里院里院外桃花盛开。数株桃花如红云怒放,与天边绚丽的晚霞相映成辉……”</h3><h3> 2013年,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人员在通过采访当年曾住在百宝峧山上的村民,并实地到现场进行考察后,得知了这里的真相:</h3><h3> 这个小山凹十分隐蔽。原来“谭村会议”的旧址就是当年八路军亲自修建的。另外在小山凹的东西山崖、坡上还修筑有可交叉瞭望整个山沟的暗堡。如果不进入此地,这些建筑是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由此可见,八路军首长选址是非常缜密的;而在院子对面的不远处,有一块较大的石头,在其下面天然长有一颗花开四溢的大桃树,现己自然死去,但石头下还可看见多年埋藏的“烂根茬”……</h3><h3> 而今,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却殊不知史书的记载竟与调查考证的故事是那么的吻合!</h3><h3>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打响,我军共一百多个团参加,此役至翌年1月结束。我敌后抗日军民共进行了大小战斗1800多次,计毙伤、俘日伪军27488人,共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破坏桥梁、车站250处,攻克据点293处……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我军付出了伤亡17000多人的代价,但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h3><h3> 关于百团大战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用曾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王政柱,在他后来的回忆中所讲,它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是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凶恶气焰;二是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政略战略;三是阻遏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四是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精神;五是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意志;六是提高了人民军队的作战能力。</h3><h3> 当年,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都对百团大战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蒋介石也向八路军发来贺电:“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h3><h3> 今天当我立于 “谭村会议”旧址前,静静地凝视着眼前的这块红色标识时,顿觉心潮澎湃,思绪万千……</h3><h3> </h3> <h3>  2014年,4月30日,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等有关人员在“谭村会议”旧址前,举行纪念活动。</h3><h3> 黎城“谭村”,一个充满诗意而又神圣的红色之地。你因四月里盛开的桃花而定格,更因保密代号的称谓而永垂!</h3><h3> 来到这里,在当年八路军高级首长们开会的地方。我们走入你宽广的胸怀,仰视你生命的高度,深切地感受你吒咤风云,震撼天地的民族气慨!你虽处深山之凹,却藏龙卧虎,经天纬地,写下了抗战史上不朽的传奇!这正是:</h3><h3> 百团大战世震憾,谁人知晓黎发端。</h3><h3> 谭村会议乾坤定,雄兵百万藏山间!</h3> <h3>  百宝峧山中修建中的“朱德路居地旧址”红色标识</h3><h3>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当毛泽东决定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讨论研究红军出师抗日的问题时,让肖劲光去洛川那里找一个开会的场所。他向肖劲光交代说:“你去打前站,安排开会的地方。不要在洛川县城,那里不安全,要选个隐蔽安全的地方。”肖劲光接受了任务后,立即开始寻找部署安全开会的地方。</h3><h3> 在百宝峧大山深处,一个叫“苍石留”的地方,是当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开会决策重要事宜之地。由于时间关系,大家未能成行。然而这里却印证了同抗战伊始,毛泽东交代肖劲光安排召开洛川会议的情形是一致的。</h3><h3> 那时,八路军总部虽移驻武乡县。但是日伪占领了武乡,“总司令部在这里的武乡县。日寇在这块地方制造了许多暗杀案、爆炸事件……总司令部周围有汉奸特务的活动,通迅员在夜间,不能单人来去送信。”(萧三《警卫英雄李树槐》)鉴于这种状况,八路军总部首长,商讨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召开重要会议时就只能另选地方进行了。2012年,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相关人员在对黎城籍老八路刘贵德同志进行深入采访后,得知了八路军高级首长当年曾秘密在百宝峧山上开过一些重要会议的情形。而当时在八路军总部学习无线电的李清云也曾回忆,1940春节,八路军总部首长就己在“黎城谭村”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据李清云《从八路军到新四军》)</h3> <h3>  修建中的“朱德开会旧址”红色标识</h3> <h3>  修建中的“八路军总部部署东进山东会议旧址”红色标识</h3><h3> 今天,我们通过采访幸存者和查阅相关史料已知晓,当年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129师师部主要领导在“苍石留”一带山沟里召开过的会议,以及决策部署的重要事项有:八路军东进山东会议(八路军115师由陈光代师长,罗荣桓任政委率领下东进山东,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和磁(县)武(安)涉(县)林(县)反顽战役,以及最初商讨“百团大战”计划等。</h3><h3> 1940年4月,朱德在黎城会见了参加中共中央北方局高干会议的代表后,按照党中央的安排,从此告别太行前线,返回陕北延安。</h3> <h3>  2017年在百宝峧南垴山上考察八路军高级疗养院遗址</h3><h3> 在“金擀杖”山的南面是一处叫南垴的地方。据老八路刘贵德回忆:1943年9月底,八路军在南垴召开过部队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首长有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及薄一波、杨秀峰等。会议开了半天,随后部队开始陆续转移……而在苇地沟里还开过一次边区政府干部会议。主持开会的是边区政府首长薄一波和杨秀峰,参加会议的是各县区干部。我还是负责烧水送水,来参加会议的人都要到新庄村(百宝峧山下前面的一个自然村落,又称为土地庙。)卷烟厂(位于新庄村西南崖寺,后被日军烧毁。)问清,对住番号才让上去。否则问路跟什么的都说不知道。</h3><h3> 由于时间关系,这两处重要的地方我们都未能去成,今只能从考证的史料中作一介绍了。</h3><h3> 在查阅相关史料中发现,由河北省出版的《冀南抗战红都南宫》一书中载:1940年秋,冀南垂扬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何克赴山西武乡县王家峪,参加中共中央北方局召开的华北各根据地抗日县长会议,会期半月余。</h3><h3> 但经考证事实为:1940年10月在苇地沟召开了晋冀豫边区各县县长、地区领导落实黎城北方局西井会议精神,实行三三制等根据地建设的边区会议,时值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日军尚在秋季的“扫荡”中。(说明:此时八路军总部在王家峪的时间为误记,开会的地点也不在武乡)</h3><h3> 经过查考,南垴为八路军高级疗养院旧址所在地。抗战时期,一些八路军高级首长曾在此疗养。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还多次会面,谋定军政大事。2017年,当在对其进行考察时,现场看到建筑用材均为红石片瓦房,且周围还有隐蔽的瞭望哨,疗养院下面是互通的地道。</h3><h3> 另外,这里还是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家属和后勤人员,在1943年5月反“扫荡”驻地旧址。</h3> <h3>  南垴——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高干会议旧址</h3><h3> 尤其当年在这里召开过级别很高,极其重要的历史会议:1943年9月下旬,彭德怀、刘伯承应毛主席电召返回延安。10月初在此召开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高级干部会议。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罗瑞卿、蔡树藩、李雪峰、杨立三、薄一波、戎伍胜、李达等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中共中央北方局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合并,八路军前方总部与129师合并,邓小平任北方局书记,主持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全面工作。129师不再兼任太行军区,李达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撤销太岳纵队番号。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直接领导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抗日根据地。从此邓小平全面主持晋冀鲁豫党政军工作,直至抗战胜利。</h3> <h3>  苇地沟——中共中央北方局扩大会议召开所在地</h3><h3> 1942年正月,日军发动年关大“扫荡”,彭德怀、左权和八路军总部军法处在苇地沟指挥反“扫荡”;5月日军对八路军总部麻田进行合围,左权在掩护总部的突围中光荣牺牲。左权牺牲后,毛泽东建议八路军总部转移到晋西北坚持抗战。彭德怀不同意,说晋东南基础好,对指挥华北抗战有利,坚持八路军总部仍留晋东南,后毛泽东同意了彭德怀意见,并指示:北方局以彭德怀为书记,太行分局以邓小平为书记,由二人拟定上报北方局和太行分局组成人员名单等。</h3><h3> 8月23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百宝峧深山绝壁山崖上的苇地沟召开扩大会议。会期历时6天,会址由129师组织部部长张南生亲自选址。参会人员有: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滕代远、李大章、蔡树藩、李雪峰、杨立三、戎子和、刘锡吾。列席会议的有李达、黄镇等领导同志。</h3><h3> 8月23日,邓小平作了《太岳区工作》与《太行区国民党问题研究》报告;同日,129师政治部发出《关于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第三号指示》;8月24日,刘伯承、邓小平、蔡树藩、黄镇、杨秀峰等联名发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129师司令部、政治部《告敌占区同胞书》;8月25日,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电告各军分区及各兵团并报中共中央军委,通报太行、冀南有关工作开展情况;8月25日大会期间北方局接中共中央复电:左权牺牲,以滕代远同志充任总部参谋长;8月26日,刘伯承在大会上作了《敌情研究与部署反扫荡》报告;同日,彭德怀作了《时局分析与财政、整风问题》报告;8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发布了第129师命令;8月28日,会议圆满结束。</h3><h3> 8月29日,北方局向中央回电:滕代远任八路军参谋长兼情报处长已到职视事;邓小平返回组织传达,会议制定下发的关于《目前形势的分折》、《我们的斗争策略》和《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等文件;同日,收到中共中央批复,同意上报的关于北方局、太行分局组成人员名单;9月1日,根据会议上决定,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宣告成立,邓小平为书记,统一领导四个区的工作。</h3><h3> 苇地沟北方局扩大会议地,成为左权牺牲后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重新组建地,和彭德怀担任北方局书记的起始地,同时成为滕代远接替左权参谋长职务的首站工作地,及邓小平任太行分局书记的起始地。</h3><h3> 此次会议是在八路军总部遭袭后,敌后抗战形势处于非常严峻困难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秘密会议。它对于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正确处理非常形势下的敌、我、友斗争策略,强化健全敌后抗战组织领导,度过抗战最困难时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应算作是南垴会议的前奏曲。</h3><h3> 1943年5月,日军对我太行抗日根据地再次实施疯狂的大“扫荡”。刘伯承采用敌进我进战术,与邓小平率129师师部从苇地沟上的一处“避兵崖”突出重围,突围至黎城龙洞沟;彭德怀率领总部突围至广志山,继续指挥反“扫荡”,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家属人员,以及129师的伤病员、妇女、体弱干部等都坚壁于百宝峧南垴大山上。敌人在山下搜索,嚎叫声在山上清晰可闻。而当敌人再次冲进麻田时,看到的则是一座空空的村庄,敌人故妓重演,幻想1942年5月奔袭合围八路军总部的一幕,却成为泡影。</h3> <h3>  黎城县党史办副主任、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尚军为潞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人员讲解遗留的抗战文物——抗日三周年纪念塔。</h3><h3> 参观完百团大战“谭村会议”旧址,我们即原路返回,按照行前的计划,去往本镇的下寨村瞻仰留存的抗战文物——抗日三周年纪念塔。在现场,县党史办副主任、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尚军为大家讲解了纪念塔建造的历史背景,并介绍了纪念塔上镌刻的文字。</h3><h3> 聆听着他的讲述,大家已对黎城在抗战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作出的独特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家觉得今天不虚此行,尤感从内心深处接受了一场深刻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纷纷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播好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br></h3> <h3> 纪念塔塔身镌刻的内容</h3><h3> 此塔建于1940年9月18日。当时,8月1日,“冀太联办”在黎城西井成立(为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的简称)。9月18日,“冀太联办”隆重召开纪念八路军抗战三周年纪念大会,并为纪念塔举行了揭幕仪式。此塔塔形为砖石砌成的五棱锥体形尖塔,塔身底部五面镶嵌塔铭及边区领导和黎城县长的题词、碑文等。此塔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抗战文物,它对于研究抗战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965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塔身四周镌刻的内容分别为:</h3><h3> 正面是手书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坚持敌后抗战三周年纪念塔。依次为山西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薄一波、李一清的题词:献给英勇抗战的八路军:丰功伟绩如太行之巍娥如漳河之长远,壮哉八路军;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的题词:谨献给英勇抗战的十八集团军:新中国的柱石民族解放的先锋;黎城县县长马坚之的题词:在民族解放斗争最前沿。</h3><h3> 纪念碑碑文的标题为:八路军抗战三周年纪念。正文如下:</h3><h3> 抗战三年以来,八路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处境艰苦却英勇善战,一歼敌于平型关,再焚敌机于阳明堡,激发起全民抗战之信心。三年来牵制在华敌兵几达二分之一,战斗一万余次,毙伤敌寇20余万,创建了晋察冀、晋冀豫等十余处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已成为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决定力量,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保卫者与自由幸福新中国的创造者,而汉奸汪派当永远不齿于人类的历史。晋冀豫区一千二百万群众,怀着对劳苦功高之领袖毛泽东,朱彭总副司令及英勇善战的全体将士的无限敬意,因以建塔于太行之巅。</h3><h3> 瞻仰纪念塔,它透露出了其中两个最重要的信息:一是“冀太联办”在黎城成立,它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雏形。后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因此,“冀太联办”无疑成为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二是建塔于黎城,并宣告了新中国是从太行山走来的伟大预言: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因以建塔于太行之颠。</h3><h3> 反观黎城抗战,其地位、作用、贡献己隐含在此塔上,化为了永恒的历史丰碑!</h3> <h3>  抗战时期,武乡日伪县公署发行的“武乡县公署成立纪念杯”。</h3> <h3>  日军当年在辽县(今左权)曾发放过的通行证</h3><h3> 瞻仰完抗战三周年纪念塔后,我们即向下一个参观地驶去,继续去体验黎城如此之多而厚重的红色文化。但一路上,我却一直在想,为什么抗战时期,八路军会将黎城作为自己的大本营来驻扎和生活?而为什么八路军高级首长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大都又开在黎城?反过来黎城为什么会因此成为抗战的擎天柱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h3><h3> 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通过转念一想,我终于明白,这实际并不是什么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h3><h3> 自从黎城近几年来开始不断研究、挖掘整理黎城的抗战历史时,便惊奇地发现,原来当时在黎城周边县区均是敌伪顽统治的地方,八路军无法立足。而此刻,黎城作为抗日中心县、实验县、完整县、模范县,“四县”于一身,(是当时省委确立并受到表扬,八路军总部首长认定的县份,而且公安保卫工作还是全太行区唯一直属省委领导的县,其保卫级别之高)自然就成了八路军之家,并理所当然地发挥了自身应有的作用。</h3><h3> 当时黎城县能拥有一个“四县”的称谓,这在抗战异常艰险的年代里看似不可能的,但得确又是存在的事实。</h3><h3> 你比如:八路军总部曾驻扎过的武乡县,就因自1939年日寇占领后,便不间断的对武乡进行蚕食。1940年以后,日军以武乡段村(今武乡县城)为界,将武乡分为武东和武西县。武西县后来也完全成为敌占区,八路军只能在靠近黎城武东县的部分村庄进行活动。1942年,就在抗战处于最困唯的时候,武乡日伪县公署高调发行“武乡县公署成立纪念杯”,庆祝胜利,表明武乡日伪县公署在强化治安运动,肃清反日力量,进攻八路军,并达到“消灭"八路军总部目的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1943年,武东县化为游击区。直至1946年夏天,我解放大军消灭了武乡伪顽残余势力后,武乡全境才获得解放。其它如:左权县,1939年被日军占领,直到1945年才得到解放;1938年,日军打通长邯路,并相继占领黎城、潞城,长治等县城,但很快,黎城县被八路军收复,而潞城、长治两县却迅速成为敌占区,并均在发起上党战役后才得以解放;襄垣县1939年被敌占领后,亦在上党战役中重获新生;涉县、平顺两县虽然情况略有不同,但同黎城相较,不具备八路军驻扎活动的有利因素及先决条件。(这里着重指出的是,涉县于1940年以后才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政权)……</h3><h3>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自1937年11月18日,黎城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黎城就获得解放。在整个八年抗战期间,黎城是既没有国民党反动统治,亦没有日伪政权建立的唯一县区,只有共产党在执政,并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h3><h3> 关于这点,我们可在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人员赵晚芹老同志曾撰写过的《黎城八年抗战史话》、杨尚军同志撰写的《黎城解放的历史由来与历史定位》、朱富根同志编辑的《黎城八年抗战大事记》、付喜忠同志撰写的《八路军黎城工作团的历史由来和黎城抗日根据地核心区的成功创建》、董长熙同志撰写的《黎城是太行革命老区》等等文章中得以很好的印证,并求解其中之答案。</h3> <h3>  黎潞两地红色文化研究会人员在黄崖洞镇小寨村召开抗战研究交流会,并互赠书籍。</h3><h3> 当参观完随后的两个红色纪念地——黄崖洞镇宽嶂山资财保卫战遗址,和小寨村冀南银行纪念馆后,大家便在小寨村村委办公室召开了“黎潞红色文化研究交流会”。</h3><h3> 会上,双方参会的主要人员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并互赠了一些两县近年来研究出版的红色文化书籍。随后与会者畅所欲言,对两县今后相互借鉴,共同携手发展,搞好两地的红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谈讨和交流。</h3><h3> 我县参加交流的人员,除我们三个人以外,还包括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名誉会长赵晚芹;县党史办主任、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向东;县志办主任、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朱富根;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杨建竹;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董长熙;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理事、秘书长郭天朗等进行陪同。</h3><h3> 一天参观考察的行程结束了,但百宝峧山上留存的较为集中和突出的红色遗址,以及所诞生的红色故事却始终索绕在我的心头。成为了挥之不去,无法抹掉的红色记忆。</h3><h3> 2018年,8月8日,黎城县委书记杨红旗专程到百宝峧天柱山景区进行调研。调研后,杨红旗强调:要着力打造革命教育的红色圣池和休闲度假的康养胜地,同时要纳入全县旅游整体开发计划,并吸引更多外资,共同开展红色保护。在此基础上,要成立景区项目组,加快项目开发的力度,为打造中太行旅游重点项目,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h3><h3> 从县委书记杨红旗对百宝峧景区进行了调研,并提出要对景区实施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后,我逐渐已对黎城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增添了无限的动力!</h3><h3> “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蓝”。抗战期间,曾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戎伍胜的这句话,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当时山西包括冀西、豫北地区人民踊跃参军抗日的真实情况,以及山西在八路军发展壮大初期的重要作用。</h3><h3> 2013年当在对老八路刘贵德采访时,刘老就回忆说:“当时八路军部队来了不住老百姓家,晚上都住在山崖、地里,谁也不知道。清早才看见灰蒙蒙一片,一声不吭就走了。新庄古寺还曾设有唯一对延安的秘密电台。八路军首长在走的时侯,曾交待说,在这里牺牲的烈士,将来要为他们立个纪念碑,他们是为国牺牲的,是光荣的。”<br></h3><h3> 通过我们调查研究证实,发现黎城的红色遗址近千处,抗战时曾到过黎城的八路军将帅就有500多位,黎城不愧为:抗战中枢县,将帅故乡地!想到这里,我认为戎伍胜当年给予山西抗战评价的那句话,若用在黎城也当是恰如其份的。</h3><h3> 啊!百宝峧,一个红色的革命圣地;一座永远矗立在太行之颠的精神丰碑!我相信,抗战时期,黎城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曾作出的杰出贡献,不会被时代前进的脚步所遗忘,相反,随着对历史不断的考证发掘,她定会放射出更加夺目耀眼的光辉,当为后人所铭记和传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