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今年国庆小长假,拒绝了闺蜜的南行邀约,本是只想在家好好发呆、跑步、喝茶、睡觉、休息,但最终还是萌生了想去泉州、莆田看看老同学的念头,因是临时决定的行程,动车票已是一票难求了,索性独自驾车一路向南,也去沾点高速公路免过路费的光。</h3><h3> 没想到4日晨起时,右手臂突然抬不起来,异常疼痛,但又不想改变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决定的出行计划,在午饭后还是忍着疼痛,开着我的手动档的大众车出发了。</h3><h3> 因听了好友的建议,说国庆期间沈海高速容易拥堵,建议走永泰方向的福永高速,没想到这条高速路上车流量虽少,但路程却多了近40公里。</h3><h3> 14:00从福州(南)进高速。沿途车流量极少,也极容易犯困。<br></h3> <h3></h3><h3> 本是计划从莆田西出高速,但又误听了导航,从涵江就出了高速,到达莆田市区已是16:00点。接上已等候多时的C同学,继续往泉州行驶,17:30终于到达泉州市区,入住位于丰泽区的钻石大酒店。<br></h3> <h3> 还真是有缘,当晚泉州的Y同学给我接风时,还见到了来自厦门的Z同学。当年上大学时我们班只有25个同学,这一次我的一个临时兴起,居然在泉州就见到了6个同班同学。遗憾的是,当时大家见面太激动,聊的太兴奋,一直到Z同学举杯告别,要连夜赶回厦门,才想起大家居然没有来一张合影。</h3><h3> 每一次到泉州,几乎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这一次,决定把脚步放慢一点,好好看看这座享誉唐朝时期“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的历史悠久的古名城。<br> 5日上午,九日山成了我探寻古名城的第一个景点,看看这座名山中,有多少胜迹奇景今犹在。<br> 九日山位于南安市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距南安市区16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5A级景区。全山有三十六奇景,其中的秦君亭、姜相台、无等岩、廓然亭、翠光阁、聚秀阁、御书阁、琴泉轩、乱峰轩、思古堂、墨妙堂、肉身佛、翻经石等名胜,是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名士雅集宴饮赋诗之所。<br> 九日山,一说是远在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移居闽地的中原移民每逢重阳节就要登上此山遥望中原,由于重阳节为九月初九,因此这座山就被命名为九日山。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h3> <h3> 眼前这座绿树掩映摇翠的就是九日山。</h3> <h3> 九日山位于晋江北岸,山高80多米,有东、西、北三峰(亦称三台)环拱,其形如钳。我们从东峰开始登上山顶。东峰之上有个道场,本为道士设观练道之处,历代都有道士于此设醮祈福禳灾。站在东峰道观前可俯瞰流水蜿蜒荡漾的晋江。当年,晋江在九日山下浩荡东去,波通外海。一艘艘海船从这里扬帆起航,远涉重洋。<br></h3> <h3>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闻名四方,东、西峰的山崖上现存宋乾德三年 (963)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历代摩崖石刻75方,以宋刻为主,共59方。此外有元刻 6方、明刻9方、清刻1方,留名人数达250 人,内容有景迹题名、登临题诗、游览题名、修建纪事、海交祈风等,蔚为奇观,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祈风石刻。</h3><h3> 九日山的祈风石刻群是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堪称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书法有真、行、隶、篆,著名的有宋代蔡襄、苏才翁、苏绅、虞仲房等。祈风石刻记载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至南宋咸淳二年 (1266) 泉州官员为航海船只举行祈风典礼的情形。典礼由泉州郡守或提举市舶使主持,率领僚属等,祭祀海神通远王,事毕登临览胜,勒石为记。</h3><h3> 宋元时代的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出入泉州港的商船,夏季御西南风而来,冬季逐东北风而去,一年两度,熙熙攘攘。人们为了求得行船顺风,常要举行“祈风仪式”,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h3> <h3>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h3> <h3> 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h3> <h3>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泉州进行“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来到九日山时各国专家学者对此胜迹赞叹不绝,留下20多国专家联合签署的登游纪事摩崖石刻一方,又为九日山的石刻碑文增添了光彩。</h3> <h3> 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故称高士峰,或称西台。</h3> <h3> 西峰绝顶有座石亭,亭里有一尊天然岩石琢成的阿弥陀佛像,这是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世称“石佛岩”。据石亭旁所立的木碑介绍,此佛像是五代末漳泉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命工匠镌刻的。</h3> <h3></h3><h3> 现存石亭(石室)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南安知县李延基重建的,他还在石亭正门题匾“洞天别现”。石亭用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石佛岩”历代数度修复,故能存留至今。</h3> <h3></h3> 石佛高7.5米(含底座),肩宽1.86米,佛像跌坐莲花座,袒胸盘足,双手拖放膝上,衣褶深密,流畅对称,神态安详。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 <h3> “秦君亭”,这里旧为唐代著名诗人秦系隐居结庐之地。据史料载,该亭几经兴废,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秦系裔孙秦时中任南安知县时,重建此亭,并立石碑纪事于侧。现在看到的亭子,是1990年重建的。 </h3> <h3> 九日山下有延福寺和昭惠庙,一佛一道,皆为历史久远之所。</h3><h3> 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当年的祈风仪式大多在此寺中举行,祈愿那些即将远航的海船一帆风顺。延福寺内,檀香缭绕,鼓乐喧天;晋江江面,舳舻相衔,帆篷如云。遣舶与回航,一方方石刻,讲述着绵延千年的海交盛况,印证着岁月风雨中的海上繁华。</h3> <h3> 昭惠庙在延福寺的东侧,原为“灵乐祠”,是唐代延福寺住持感念仙翁李元溥无量功德而建的。昭惠庙内原有一尊“肉身佛”,据说其本身为宋代元丰年间泉郡巡辖官陈益。但因历史变迁,肉身佛今已荡然无存。如今所见的昭惠庙是2005年复建的。宋绍兴元年(1131年),慧邃禅师力主祈谢供品易荤为素,是谓佛门“水陆会”。慧邃禅师还在昭惠庙左侧兴筑“水陆堂”,既供民众祭祀,又不打扰佛门清静。水陆堂也是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但今已无觅。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昭惠庙前,古井“惠泉”依然在。此井有双眼,里面的古井磐保存完好。唐咸通十年(869年),此地有泉喷溢而出,泉水清冽甘甜,古时百姓取此泉水和药煎服,据说有除病奇效。延福寺僧人于是凿井储水,这才留下了这古井。现在井旁还有“惠泉”二字,刻在一块岩石之上。再次留下遗憾,当时只顾着听Y美女的介绍,而没有拍下这口井的照片。</h3> <h3> 九日山上有一块刻着“一眺石”字样的石头,又名“翻经石”,从石头上眺望远方,视野开阔,山下风光一览无余。相传,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此翻译经书。也许是太过认真听Y同学对古迹的介绍了,这个景点的照片又一次错过了。</h3> 与众多雄山峻岭不同,九日山更多一份书卷气和沧桑感。不管是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拘那罗陀翻经之处,或是宋元的祈风石刻群,抑或是历代以来文人墨客登临所留摩崖题刻,皆有时光堆砌的静雅之美,也更具诉说感。<br> <h3> 游完九日山,已经午时12点,我们一行6人,来到位于泉州市区鲤城区南俊北路公界巷的好厅闽南小馆。</h3> <h3></h3><h3> 这是一家很有特色的闽南风味小馆,隐藏在小巷里,如果不是本地朋友带路,你根本不会知道这座建于清代的小洋楼里会有如此特色美食。<br></h3> <h3> 进门是个小天井,下台阶,像花园一样的布置和装饰给人舒适温馨的感觉。<br></h3> <h3> 餐厅有两层,里面的环境设计很有泉州当地特点,古色古香的独特韵味,安静而有情调。店主收罗了不少古董,每个包厢据说都是起自泉州街巷的名字。<br></h3> <h3> Y同学早就预定好了二楼包厢“连理”。</h3> <h3> 菜品主要是闽南菜,汇集了比较有名气的一些闽南小吃菜品:芥末炸虾、蚵仔煎、芋仔面线、炸醋肉、永春醋猪脚......<br></h3> <h3> 午餐后回酒店稍做休息,下午三点,继续探寻古名城的另一个景点——洛阳桥。<br> 洛阳桥位于泉州洛阳江口江海汇合处,距泉州城5公里,原名万安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h3> <h3></h3><h3> 洛阳桥是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当时花了6年零8个月的时间,耗资14000多两银钱才建成,全是人民自动捐献的。蔡襄也卖了家里160多亩地,捐献洛阳桥。</h3><h3> 洛阳桥桥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桥的两侧有500个栏柱,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旁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先后修复了17次。</h3> <h3> 在古代,洛阳桥是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他们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得名。<br></h3><h3>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h3> <h3><br></h3> <h3></h3><h3> 在洛阳桥头,屹立着一座高大的蔡襄全身石雕像,其周围已开设为海鲜食肆大排档,餐桌排列延伸至桥面。傍晚时分,这里便灯火通明,人们围坐在雕像脚下,在习习海风吹拂下,尽情享用美味的海鲜佳肴。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蔡襄当年建桥的历史功绩及古迹的重要价值呢?</h3><h3> 蔡襄,福建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祠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br></h3><h3> 民间流传着一则蔡襄建洛阳桥的传说:当年主持修桥的泉州郡守蔡襄,在计划建桥时,因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日,他在梦中得到观音大士指点,让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醒来便给海龙王写了一书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名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便派其前往海龙王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一去必无回,便告别家人,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于海滩,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岂知酒醒后发现,人仍在原地,唯原本黄色的公文袋已变成了红色,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此字的含义,遂决定于当月廿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且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得以顺利砌成。 <br></h3> <h3></h3><h3> 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h3><h3> 所谓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br></h3> <h3> 洛阳桥的船形桥墩别具一格,桥墩全是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一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br></h3> <h3></h3><h3> 为了巩固桥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养蛎固基,即在基石上养殖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养蛎固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br></h3> <h3></h3><h3> 洛阳桥建造技艺除了“筏型基础”、“养蛎固基”,还有就是“浮运架梁”。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潮涨船高的规律,将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浮运横架在桥墩上而成,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h3><h3>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都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它成了中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br></h3> <h3> 洛阳桥上建于宋代的月光菩萨塔,在夕阳映照下显得更加庄严神秘。</h3> <h3> 洛江上布满了红树林,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这种植物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能起到护堤作用,享有“海岸卫士”之盛名。红树林消浪带是构筑海岸防护林体系的首选防线。<br></h3> <h3> 在桥头贩卖老冰棍的小伙子,他的叫唤和装扮勾起许多儿时的记忆。</h3> <h3> 当年三分钱一根的老冰棍,现在是三元钱一根,并不炎热的天气,还是满足了味蕾。</h3> <h3></h3><h3> “洛阳潮声”,历来是泉州的十景之一。伫立桥上,在松荫下看“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br></h3> <h3></h3><h3> 在泉州这片土地上,散落于乡间的美景有时候更韵味十足,山与海,古迹与田园风光,悠闲自在的田野生活,总是可以让时间慢下来。在洛阳桥附近,就藏着这样一个地方。</h3><h3> 田野风观光果园位于距离洛阳桥10分钟车程的地方,L同学说要带我们去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因我们到达时候天色已晚,原定的去果园采摘瓜果的计划只能作罢,大家只能在夕阳下、月光里看一看这8万多平方米的果园:百香果、火龙果、红心柚子、芭乐、黄花梨......还有那些认不清的瓜果。</h3> <h3></h3> 红心柚在月光下挂满枝头<br> <h3> 果园里30多亩的台湾红心火龙果有的仍在盛开,有的已经结果。<br>火龙果树属于仙人掌科,长了果实,还带着刺,火龙果花硕大,会像昙花般在夜晚绽放。</h3><h3> 果园里深藏着一家地道的潮汕菜大排档,L同学的盛情,让我们美美饱尝了潮汕菜的经典菜色,自然火龙果也成了餐桌上的一个特色菜品。<br></h3> <h3> 这次泉州之行,除了同学,还见到了从美国归来的X大博士。晚餐时,X看到我的手臂疼痛越发严重,决定餐后带我去一个民间医生家治疗。X说这个医生姓王,没有上过医学院,师从一个大和尚,很有自己的一套疗法,曾治好了他的多年顽疾,是难得一个能让他佩服的人。<br> 王医生的小别墅在清源山景区入口处,约六七十岁,非常健谈,经过他一个多小时的按摩、火罐、针灸等疗法,果真疗效显著。6日早晨起床时,我的手臂终于可以灵活了,疼痛也减轻许多。<br> <br> 早餐后,返回福州,途经莆田。<br> 莆田的X同学早早就在莆田高速出口处等候,他要陪我去看看另一个古迹——木兰陂(bei)。 <br></h3><h3> 木兰陂位于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经三次营筑,元丰六年,(1083)竣工,是一座引蓄、灌、排、综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五大古陂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h3> <h3></h3><h3> 木兰陂东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积583平方米,陂身长110米,高7.25米,陂墩39个,陂门38个,冲沙闸一个,南北护陂堤、南北进水闸门各一个,大小沟、渠道113米,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农田25万亩。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经过无数次洪潮冲击,现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作用。</h3> <h3> 拦河坝是木兰陂的主体工程,坝上游流域面积1124平方公里。陂长219米,由溢流低堰闸和重力坝组成,靠南的堰闸长113米,陂高3.65米,坝身上原先分设32孔,后来堵去南端2孔、北端1孔,现存28孔堰闸和1孔冲砂闸。堰闸孔宽2.1米到2.4米,总宽70.4米,使用木闸板控制所需水位,可蓄可排。闸墩长5.5~6米,宽0.9米;墩高在上游为0.7米,下游高1.4~2米。上游坦水长12米,形成缓坡式,稍向上游下斜,下游坦水砌成台阶跌水型式,长21.5~32米不等。堰闸坝横断面长度在40~50米之间。陂的南端设冲砂闸,闸宽4.2米,闸底比其他堰闸孔低0.5米,以利排砂入海,防止淤塞南洋进水口。靠北的重力式坝型,长138米,坝外坡砌成台阶式,坝顶比堰闸坝墩顶略高,且与呈三角形状的陂埕连成一体。<br><br><br></h3> <h3> 木兰陂主体工程规划设计合理,所确定的陂顶高程适宜,既可挡潮,防止海水涌入,又能最大限度满足灌区蓄水、引水的需要,具有挡潮、溢洪、灌溉、通航等综合利用功能。在工程结构、砌筑技术方面更有其独特之处,整座均用花岗岩条石分层交插砌筑。闸墩顶面用长3.1米、宽0.9米、厚0.4米的巨石压顶,每块重2吨以上。墩后末端,竖埋一支断面为0.45×0.45米的石柱(俗称将军柱)钳入闸底,在石柱两侧凿有凹槽,再围护条石“钩锁结砌”,形成整体。闸墩下游还埋设2~3根尺寸较小的石柱加固。为减少激流的冲击,确保闸身稳固,一座座闸墩朝向上游的高度只有0.7米,至墩尾其高度才有2米。<br><br></h3> <h3> 从闸底至下游坦水一律使用大条石成台阶式纵向迭压铺砌。条石长度多在3米以上,也有块重3吨多的5米长条石。在堰闸坝中段下游处,布设两大块加厚的舌状方形护坦,各长13米,宽8.5米,厚2.2米,用来加强消能,增加陂体稳定。<br><br></h3> <h3> 木兰陂南端建有辶回澜桥进水闸(亦名惠南桥),闸高3米,双孔,左侧孔宽2.85米,右侧孔宽3.25米,正常引水流量为11立方米/秒,受益南洋平原渠桥、黄石、笏石、北高4个乡镇77个村,灌溉面积7.3万亩。</h3> <h3> 木兰陂先后经过3次营建,历时20年,经受两次严重的失败,至第三次建陂始获成功。第一次是在宋治平元年(1064年),由长乐女子钱四娘携带10万缗(min)巨款,在木兰溪将军岩(今樟林村)前拦溪筑陂。该处右岸是鼓角山麓,岩盘裸露,直趋河中,对岸为河谷农地,基础不相一致,且水势右急左缓。陂刚建成,被暴涨的溪洪冲溃,功亏一篑,钱四娘愤而投水自尽。第二次,钱四娘的长乐同邑进士林从世又携款10万缗,在前次陂址下游温泉口再度筑陂,又因港窄流湍归于失败。第三次,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今福州城内)人李宏奉命来莆,携金7万缗,得僧人冯智日的帮助,吸取前二次的失败教训,慎重选择坝址,在钱、林遗址上下游间,溪面宽阔,水势迂缓,两岸夹峙处筑陂,由高僧冯智日涉水插竹、放样施工。李宏建陂历时8年,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告成。 </h3> <h3><br></h3> <h3> 木兰陂每次重修都有碑石刻文记载。</h3> <h3></h3><h3> 这是工匠们在修复碑文。</h3><h3> 与工匠聊天,得知这些工匠是当地文化局的工作人员,都是美术、书法专业的,修复碑文还需要有一定的古文知识、书法功底。<br></h3> <h3> 我们历史学的X大教授在帮忙工匠一起辨别难以识别的碑文,居然帮忙识别出五个疑难字,X教授说,如果不是还要继续陪我看景、美餐,他还能继续帮忙辨别出更多的难字来。</h3> <h3> 同学的情谊永远是最真诚的,位于莆田市区南园东路的蒸味坊午餐,海鲜、美食,还有X、C、W三位同学的相伴,让你此行更加温暖、快乐。</h3> <h3></h3><h3> 下午4点,为了避开小长假末高速返城高峰期,我不得不结束南行行程,从莆田出发返回福州。</h3><h3> 高速上,车流量还不是太多,一个人开车,确实容易犯困,中途在服务区买了两瓶燃力士提神,在天色暗下时终于平安回到了家。</h3><h3> 此行三天两夜,历时53个小时,独自驾车500多公里,收获满满,美食、美景,更有情意深深的同学情谊,此生难忘。<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