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江雪</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唐] 柳宗元</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h1> 与关保生老师品茶闲聊,说起柳宗元的这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押仄韵的写法很少见,关老师特意说起,这还应是一首藏头诗~<u>千万孤独</u>,反映出作者被贬永州时的郁闷烦忧的心情。</h1><h1> 这不由我想起之前两天读过的一篇<u>梁实秋</u>先生的文章,是写寂寞的,颇有深意,现在抄录分享给朋友们。</h1> <h1>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儿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树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时时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h1> <h1>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但更与心境有关。寂寥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h1> <h3></h3><h1>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间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在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头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瞎子罢”,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旋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之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躁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h1><h3><br></h3><h1>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么?也可以说是。一个高蹈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几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清新空气。喘过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h1> <h1> 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那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人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凡我有一刻寂寞时,我要好好地享受它。</h1> <h1><font color="#ed2308"><b>后记</b>: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说,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 真是一种享受。</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