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05年7月,柳州市决定将“柳州彩调”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市文化局组建了以市彩调剧团副团长吴源智为负责人,陈柳南、吴冠锋为成员的申报小组,立即投入工作。</h3> <h3> 2005年8月22日,广西文化厅决定由广西彩调剧团和柳州市文化局联合申报“广西彩调”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州市彩调剧团副团长吴源智与市文化局社文科副科长黄晓平专程到南宁与广西彩调剧团龙杰锋团长商讨此项工作相关事宜,决定联合形成申报材料。9月1日,区彩调团和市文化局联合摄制组开始拍摄相关电视片。<br></h3><h3> 在音像及文字资料收集整理完毕后,广西彩调剧团和柳州市文化局正式联合向国务院相关部门申报,经多方努力,“广西彩调“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br></h3><h3><br></h3><h3><br></h3><h3>下图为柳彩老演员罗善林的演出剧照</h3> <h3>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br></h3> <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 传承谱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span></h3><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 传承谱系,</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最初为姓氏源流,以祖上的名人为代表,追溯到最初一代祖先,从此开始,一辈辈追溯到最小的一代而形成的谱系。现引申为各类技艺的师徒传承关系。</span></h3><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 早在2005年8月8日,“柳州彩调”非物质文化申报小组就开始到柳江县调查采访,历时十一天,走遍了柳州市所属六县,发掘和收集了大量的彩调资料,为申报工作做好了准备。</span></h3><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 "柳州彩调"申报小组在采风中,针对各地彩调的师承关系,向当地彩调老艺人或其家属朋友进行</span>了走访和探询,形成了彩调谱系的思路。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相关资料的保存参差不齐,有的较为完整,有的残缺不全,文字记载中对形成彩调谱系的参考价值并不大。两者相结合,总算勉强将我市及市属六县收集到的口头记录和文献记载资料编成师徒(师生)传承序列,并分列出柳州市十二大彩调传承谱系,供大家研究、修正和补充。</h3><p dir="ltr"><br></h3><p dir="ltr"><br></h3><p dir="ltr">彩调剧《焦裕禄》剧照</h3> <h3> 彩调传承谱系是以师徒关系为构成要素的。自古拜师授徒,成了彩调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h3><h3> 解放后,颇受颠沛流离的彩调艺人经过党和国家的登记、培训,成为人民的文艺工作者,在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师承关系出现了质的变化。原先的师徒授艺关系逐渐淡化,艺训班、戏校教学等新的艺术传授方式渐渐占据主导地位。师承关系衍变成以教学为主的多形式传承:如戏校的师生关系,演员以老带新(即传帮带)关系,讲习传艺关系等等。</h3><h3><br></h3><h3><br></h3><h3>下图为柳彩老演员宁木保在彩调剧《打铜锣》中饰演蔡九</h3> <h3></h3><h1>第一部分</h1><h1>柳州彩调谱系(一)</h1><div><br></div><h3> 柳州市彩调传承关系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下面让我们解析一下柳州市最有代表性的一支彩调传承谱系:柳州市彩调传承谱系(一)——柳州市彩调剧团谱系。</h3><h3><br></h3><h3><br></h3><h3>下图为彩调剧《刘胡兰》剧照</h3> <h3>柳<span style="font-size: 17px;">州市彩调专业剧团谱系</span></h3><h3>第一代 </h3><h3>黄天祥 男,情况不详。</h3><h3>莫子纯 男,情况不详。 </h3><h3><br></h3><h3>第二代 </h3><h3>莫景光 (1898—1974)男,永福县罗锦乡蒙岭屯人。先师从莫子纯,后在黄天祥门下为徒。生、旦、丑均能,尤其长于左场(乐队),工调胡。1929年与袁小弟、吕芝廷等人组成宾乐园,在鹿寨县城内的关帝庙连演三年。1933年禁调期间,仍与谢济舟、文大荐等组成“鸳鸯班”入黔、桂边远山区坚持演出。1951年参加柳州市桂乐彩调团,任艺术委员会委员,从此定居柳州。他的工作以挖掘彩调传统剧目供剧团上演为主。1962年参加广西全区彩调老艺人座谈会,挖掘《海老三偷棺》等十余出彩调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h3><h3><br></h3><h3>莫景光</h3> <h3>第三代 </h3><h3>黄松林 (1908—1965)乳名“六一”,永福县葡萄乡鸡石街人。彩调世家,其妹、妻、子均为彩调艺人。以旦角见长,生行、丑行亦出色,在彩调剧《刘三姐》中饰演刘二,曾任柳州市彩调团艺委会委员。</h3><h3><br></h3><h3>汤义甫 (1908—1971)男,永福县湾里村人。以丑行见长,亦擅长摇旦、老生,表演诙谐、幽默、风趣,拿手戏有《娘送女》、《云南寻夫》、《毛国珍打铁》等。其塑造赌徒烟鬼的形象尤为出色。1950年冬应张远来邀请,牵头组建桂乐调子班到柳州演出,为解决班中艺人困难,献出金戒指救急。是柳州市彩调团的创始人之一。</h3><h3><br></h3><h3>张远来 (1909—1982)男,永福县白马村人,师从莫景光。擅长旦行、小生。他才艺颇高、相貌俊俏,很受观众喜爱。1931年到柳城县演出,得当地富妇黄凤鸣青睐结合,婚后黄凤鸣资助张远来在柳州西门开设“远来客栈”,为四方来柳的彩调艺人扶贫济困。1950年他邀请汤义甫从永福县组建桂乐调子班到柳州定点演出,成为柳州市彩调团的创始人之一。</h3><h3><br></h3><h3>林子南 男,柳江人,生角,曾任桂乐彩调团艺委会主任。</h3><h3><br></h3><h3>莫怜菲 女,旦角。</h3><h3><br></h3><h3>周秀鸾 女,1936年生,柳江人,1951年5月进团,正旦,1970年离团。</h3><h3><br></h3><h3>林秀发 男,生于1931年12月,原籍永福县,1947年拜莫景光为师,工小生兼旦、丑。1951年参加桂乐调子班,定居柳州,1959年任柳州市彩调团副团长,二级演员。1955年在《舂米》中饰施小大获表演奖。在《刘三姐》中饰演莫进财相当出色,被誉为“活莫进财”。<br></h3><h3><br></h3><h3>汤义甫</h3> <h3>林秀发</h3> <h3>柳彩老演员唐茂坤的演出剧照</h3> <h3>柳彩老演员周秀鸾的演出造型</h3> <h3> 1952年10月中旬,广西省文化局委托柳州市文教局举办第一第二期广西省艺人轮训班,先后在柳州河南“南苑戏院”开学。</h3><h3> 冬,宜山专区在柳州沙塘举办了两期彩调培训班,由广西著名彩调艺术家江波主持。</h3><h3> 从此,彩调师承关系由师徒传承逐步过度到培训教学为主的阶段。
图为广西省艺人轮训班大合影
柳州市桂乐彩调团有汤义甫,何佩云,龙世源,林秀发,林子南,莫怜菲,周秀鸾等艺人参加。<br></h3> <h3>1956年,广西文艺干校二年制彩调班第二期在南宁开班,任教老师吴老年、谢济舟、张桂妹。</h3><h3>我团陈锦文和韦秀荣参加学习。</h3><h3><br></h3><h3>陈锦文 男,生于1935年3月,广东海南人。二级演员,曾任柳州市彩调团副团长。曾在彩调剧《刘三姐》、《换子记》、《三换新郎》、《喜事》等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曾在《阿奶上轿》中饰阿宝获柳州第五届歌仙奖演员奖,1992年编导的彩调小段《十月花》曾为党的十四大闭幕会演出,1994年编导的《龙女与汉鹏·出缸》获中国第四届民族歌舞周最佳戏曲表演奖。</h3><h3><br></h3><h3>韦秀荣 女,1940年6月生,宜山县人,二级演员。14岁学艺,一直在业余调子队唱调子。1957年参加柳州市和平彩调团,工老旦、摇旦,曾在百多个彩调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曾在《奇媒缘》中饰韦嫂获柳州首届歌仙奖演员奖,在《阿奶上轿》中饰阿奶获柳州第五届歌仙奖演员奖,在《青青绞股蓝》中饰巴娥获柳州第七届歌仙奖演员奖。尤其是在《刘三姐》中饰演的王媒婆,竟成了日后观众们对她的“尊称”。</h3><h3> 以时间计算,他们应介于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间。</h3><h3><br></h3><h3>陈锦文</h3> <h3>韦秀荣</h3> <h3>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柳州市彩调团采取了收徒随团拜师培训的办法,例如龙世源拜汤义甫为师、熊超群拜陈锦文为师等等,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彩调人才,他们构成了传承谱系第四代的中坚力量。</h3><h3> 柳彩音乐(左右场)的传承,是采用隨团学艺的方式来培训的,到团后所招学员都是在排练和演出时由老乐手帮带,一起演奏,让学员很快掌握熟悉彩调曲牌和腔调,有的学员还找彩调老艺人请教,抄录彩调音乐,有了积累,便学习音乐设计,如覃尚勇、黄荣光等彩调音乐人才,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br></h3><h3><br></h3><h3>第四代</h3><h3>龙世源 (1919—1992)男,永福县人。1939年先后拜汤义甫习丑兼摇旦、拜蓝廷玉习老生、拜程玉甫习旦角。1950年参加汤义甫组建的桂乐调子班长驻柳州演出,成为剧团的主创之一。1952年秋出任柳州和平彩调团代理团长。1982年退休后仍为剧团发掘整理行将失传的彩调传统剧目《打渔斩子》、《浪子回头》等。</h3><h3><br></h3><h3>樊桂莲 (1920—1983)男,原名樊祖德,永福县苏桥乡人。文化较高,彩调桂剧均长,擅旦角、小生、正丑,1952年加盟柳州市和平彩调团任艺委会主任兼编导,编写了《高文举》、《八宝山》、《金镶白玉圭》等彩调剧目。</h3><h3><br></h3><h3>周汉珍 (1927—2003)男,艺名“周添媳”,临桂县人。1941年投师学艺,擅长正旦、花旦、小生、摇旦和烂丑,还工二胡。1956年加盟柳州彩调团。1985年退休,积极为本剧团收集、发掘整理彩调传统《甘陀生兑账》、《卖罗裙》、《讨学钱》等十多个剧目。</h3><h3><br></h3><h3>何佩云 (1934—2009)女,罗城人,1950年拜师学桂剧和彩调。1951年参加柳州桂乐彩调团,1952年秋任柳州市和平彩调团团长,二级演员。在彩调剧《舂米》、《王三打鸟》、《对子调》等担任重要角色。是彩调剧《刘三姐》的首任刘三姐。1959年,她主演的彩调剧《刘三姐》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1960年7月,何佩云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受到了毛主席、朱委员长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br></h3><h3><br></h3><h3>李克正 男,永福人,1952年11月任柳州市和平彩调团副团長,擅长丑及花臉,又是打桥戏的编导高手,为当时的台柱。1958年返乡。后来一直活跃在柳州业余彩调的舞台上,编导演样样皆能。<br></h3><h3><br></h3><h3>吴发书 (1935—1994)男,柳州市帽合村人。自幼习彩调,活跃于业余彩调演出。1959年参加柳州市彩调团,三级演员。在《刘三姐》中饰罗秀才堪称一绝。<br></h3><h3><br></h3><h3>庞绍元 男,1940年生,宜山县人,1957年进团,二级演员,生角,他不仅能唱戏,还能编导,是彩调舞台上的中坚、多面手,剧团的业务组长。演过彩调剧《雷锋》中的雷锋,《王三打鸟》中的王三,《三看亲》的丁小哥等,编剧有《雷锋》,导演有《喜事》,《三约湖心亭》,他曾在彩调《刘三姐》中饰演李小牛的典型性格和鲜明形象,成为他的第一个艺术高峰。1987年调柳州市艺术研究所。</h3><h3><br></h3><h3>张文君 女,1943年11月生,宜山县人,二级演员。十岁受母亲熏陶学习调子,工花旦。曾在《王三打鸟》、《隔河看亲》、《三看亲》等彩调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在彩调剧《刘三姐》中饰演兰芬,在同名电影中饰舟妹。</h3><h3><br></h3><h3>黄文思:1957年进团,丑行,1959年离团。</h3><h3><br></h3><h3>何海祥 (1942.11=1998.6)男,柳州人,1960年进团,丑行,曾任团长助理,副科级,二级演员。</h3><h3><br></h3><h3>熊超群 男,1942年生,宾阳人,1960年进团,二级演员。</h3><h3><br></h3><h3>罗善林:1957年7月进团,丑行。1971年调离。</h3><h3>
夏翠荣:1957年7月进团,旦角。1970年调离。</h3><h3>
秦顺治:1957年10月进团,丑行,1970年调离。</h3><h3>
黄荣光:1958年进团,二胡兼编曲,1988年1月获三级演奏员任职资格。</h3><h3>
覃尚勇 (1939—1990)男,1959年进团,主胡兼编曲。他随团培训,在莫景光等老乐手的点拨下,进步极快,很快成为柳彩的主胡。难能可贵的是,他潜心熟悉彩调曲谱,学习彩调音乐设计,在莫景光、叶春旺的影响下,逐步成为柳彩的谱曲主力,曾为彩调创作剧目《雷锋》《椰林风暴》《红家风》《指天椒》和彩调传统剧目《金娥恨》等一大批彩调剧担任音乐设计。1985 年元月调离。</h3><h3>
黄 克:1959年3月进团,生角, 1969年调离。<br></h3><h3><br></h3><h3><br></h3><h3>龙世源</h3> <h3>何佩云</h3> <h3>吴发书</h3> <h3>庞绍元</h3> <h3>熊超群</h3> <h3>何海祥</h3> <h3>张文君</h3> <h3>柳彩老演员张文君化妆照</h3> <h3>柳彩老演员苏建英在大型彩调剧《椰林风暴》中的造型</h3> <h3>第五代</h3><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1961年,柳州市文化局举办艺训班,其中为彩调培养了十几个学员:</span></h3><p dir="ltr">欧阳莉:1962年调离我团。
胡葵文:旦角。1962年调离我团。
巫柳元:旦角。1962年调离我团。<span style="font-size: 1em;"><br></span></h3><h3>
</h3><h3>柳州市彩调团首届彩调训练班</h3><h3>1963年12月,柳州市彩调团首届彩调训练班开班。</h3><h3>班主任:吴兰耀</h3><h3>任课老师:陈锦文,吴发书,韦玉英等</h3><h3>学员有十五人:</h3><h3>罗强华 男,1943年6月生,柳州人。擅长老生,二级演员。曾在彩调剧《刘三姐》中饰老渔翁。1973年任柳州市彩调剧团副团长,1984年任团长。</h3><h3><br></h3><h3>谢丽秀 女,1946年5月生,柳州人。工旦角,擅长老旦,二级演员。在彩调剧《隔河看亲》、《刘三姐》、《喜事》等剧目中担任过重要角色。其嗓音圆润婉啭,柔中带刚,且唱腔极具彩调韵味,别具一格。</h3><h3><br></h3><h3>林彦良 男,1941年2月生,柳州人,舞台技师。</h3><h3><br></h3><h3>刘少忠 男,1949年11月生,宜山县人。二级演奏员。</h3><h3><br></h3><h3>周家玲 女,1943年3月生,博白人。工老旦,三级演员。曾在《刘三姐》等剧目中担任角色。<br></h3><h3><br></h3><h3>苏建英 女,1947年4月生于柳州,祖籍湖南江永县。自小受母亲和姐姐影响,酷爱彩调,1963年考取柳彩培训班,由于天资聪颖,留团后连续主演了《三看亲》、《刘胡兰》、《焦裕禄》、《补锅》等数十个彩调大小剧目。所担任角色,深受观众喜爱。1981年9月调桂林市彩调剧团,三级演员,后调桂林市戏剧研究院。退休后一直活跃在彩调舞台,组建桂林金茶花艺术团,为彩调事业默默耕耘。</h3><h3><br></h3><h3>马新星 女,1963年进团,演员,1969年10月离团。</h3><h3><br></h3><h3>廖金玉 女,1947年7月生,鹿寨人,1964年8月进团,旦角,1996年12月获二级演员任职资格。她做戏泼辣爽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曾在彩调剧《刘海戏金蟾》中塑造大姐一角,非常成功,受到观众好评赞扬。她也曾饰演刘三姐,在彩调现代戏《送货路上》也有出色表现。</h3><h3><br></h3><h3>黄海萍 男,1964年进团,贝大兼编曲,任团办公室主任、正科级。1985年7月获三级作曲任职资格。</h3><h3><br></h3><h3>蔡启禄 男,1964年进团,杂角。1973年调市歌舞团。</h3><h3><br></h3><h3>郭璃滨 女,1965年进团,旦角。1969年调离。<br></h3><h3><br></h3><h3>梁红薇 女,1966年进团,1969年调离。</h3><h3><br></h3><h3>曾志文 男,1965年进团,二胡。1977年调离我团。</h3><h3><br></h3><h3>陈少斌 女,</h3><h3><br></h3><h3><br></h3><h3><br></h3><h3>罗强华</h3> <h3>谢丽秀</h3> <h3>廖金玉</h3> <h3>林彦良</h3> <h3>刘少忠</h3> <h3>苏建英</h3> <h3>周家玲</h3> <h3>柳彩老演员马星星的演出剧照</h3> <h3>演员郭漓滨(左)、廖金玉(右)的演出剧照</h3> <h3>第六代</h3><h3>(柳州市彩调团第二届彩调训练班)</h3><h3>1976年3月至5月,柳州市彩调剧团举办了第二期彩调训练班。</h3><h3>班主任:粟普修</h3><h3>任课老师:陈锦文,吴发书,吴兰耀,周刚等。</h3><h3>学员有十五人:</h3><h3>彭荣青 男,1957年12月生,湖南祁东人,一级演员。工老生,曾在彩调剧《刘三姐》中饰老渔翁,是柳州市彩调剧团的骨干演员,曾在《唢呐道情》中饰韦公助获柳州市第七届歌仙奖优秀演员奖,在《抓村长》中饰赵伯获柳州市第九届歌仙奖表演奖,在《山间情话》中饰阿龙获广西彩调艺术大赛(专业组)优秀表演奖、次年获广西第六届剧展小戏总展演优秀演员奖,2006年任柳州市彩调剧团副团长,代理团长。2010年任柳州市艺术剧院副院长。</h3><h3><br></h3><h3>张建雄 男,1959年3月生,广东人,舞台技师。</h3><h3><br></h3><h3>杨 光 男,1959年12月生,河北省内邱人。舞台技师,曾任柳州市彩调剧团舞台队队长。</h3><h3><br></h3><h3>张欧力 男,1958年7月生,柳州人,三级演奏员。</h3><h3><br></h3><h3>于 洁 女,1958年生,上海人。扮相俊俏,工旦角,曾在彩调剧《刘三姐》中饰演刘三姐。</h3><h3><br></h3><h3>李梅英 女,1960年3月生,陆川人,二级演奏员。</h3><h3><br></h3><h3>郭广怀 男,1961年1月生,河北省巨鹿人,舞台技师。 </h3><h3><br></h3><h3>吴志英:1972年9进团,1988年1月获三级演员任职资格,曾演出彩调剧目《王三打鸟》《舂米》《金娥恨》《三换新郎》《红英考勤》等。是去南宁参加广西戏曲会演。与陈锦文合演的《对子调》参加柳州市电视台的曲艺节目录制。她在大型彩调剧《刘三姐》饰兰芬,1979年参加全国巡回演出。1992年3月离职。<br></h3><h3><br></h3><h3>王丽莎:旦角。1985年11月自动离职。<br></h3><h3><br></h3><h3><br></h3><h3>代表人物:彭荣青</h3> <h3>张欧力</h3> <h3>于洁</h3> <h3>李梅英</h3> <h3>郭广怀</h3> <h3>彩调剧《刘胡兰》演出剧照</h3> <h3>第七代</h3><h3>(1983年柳州市彩调团第三届彩调训练班)</h3><h3>1983年9月至12月,柳州市彩调剧团举办了第三期彩调训练班。</h3><h3>班主任:吴兰耀</h3><h3>任课老师:陈锦文,覃尚勇,劳德红等</h3><h3>学员三十一人:</h3><h3>付任杰 男,1956年12月生,永福人,曾任柳州市彩调剧团演员队副队长,二级演员。擅长彩调舞蹈,为本团编排了大量彩调剧中的彩调伴舞。</h3><h3><br></h3><h3>陈树林 男,1962年11月生,又名陈冠树,资源人,二级演员,曾任柳州市彩调剧团演员队队长。在《逍遥郎》中饰五根获柳州第二届歌仙奖演员奖,在《女性交响曲》中饰赵国志获柳州第四届歌仙奖演员奖,在《唢呐道情》中饰木蔸获柳州市第七届歌仙奖演员奖,在《茶山会》中饰李郎获柳州市每九届歌仙奖表演奖、博兴首届国际戏艺术节获表演奖。</h3><h3><br></h3><h3>张 萍 女,1962年10月生,全州人,三级演员。</h3><h3><br></h3><h3>周祥屏 女,1961年4月生,恭城人,二级演员。曾在《抓村长》中饰钱婶获柳州市第九届歌仙奖表演奖。</h3><h3><br></h3><h3>杨金枝 女,1964年4月生,河北内邱人,二级演员。</h3><h3><br></h3><h3><br></h3><h3>陈树林(冠树)</h3> <h3>付任杰</h3> <h3>周祥屏</h3> <h3>张萍</h3> <h3>杨金枝</h3> <h3>彩调剧《刘胡兰》演出剧照</h3> <h3>第八代</h3><h3>(1988年广西艺术学校彩调班)</h3><h3>杨萍彦 女,1966年10月生,融水香粉人,一级演员。擅长演孩子戏,曾在彩调剧《红蜻蜓》中饰小东获广西第三届剧展优秀表演奖,在《唢呐道情》中饰唢呐妹获柳州市第七届歌仙奖优秀演员奖,在《大织女,小牛郎》中饰小牛郎获广西彩调艺术大赛(专业组)表演奖,在《山考》中饰小牛郎获广西第六届剧展小戏总展演演员奖。</h3><h3><br></h3><h3>胡忠海 男,1969年10月生,宜山人,二级演员。曾在《龙女与汉鹏·出缸》中饰汉鹏获中国第二届民族歌舞周最佳戏曲表演奖,在《唢呐道情》中饰猴头获柳州市第七届歌仙奖演员奖,在《抓村长》中,饰村长获柳州市第九届歌仙奖优秀表演奖,彭荣清饰赵伯、周祥屏饰钱婶获表演奖。</h3><h3><br></h3><h3>唐 燕 女,1966年4月生,全州人,二级演员。曾曾在《龙女与汉鹏·出缸》中饰龙女获中国第二届民族歌舞周最佳戏曲表演奖。</h3><h3><br></h3><h3>朱芳菊 女,1968年4月生,象州人,二级演员。</h3><h3><br></h3><h3>石兰艳 女,1966年11月生,龙胜人,二级演员。</h3><h3><br></h3><h3>陈巧丽 女,1968年11月生,广东省五华人,二级演员。曾在在《女性交响曲》中饰杨雪梅获柳州第四届歌仙奖演员奖。</h3><h3><br></h3><h3>马琳娜 女,1965年9月生,河北省内邱人,二级演员。曾在《茶山会》中饰秀凤获柳州市第九届歌仙奖优秀表演奖、博兴首届国际戏艺术节获表演奖,在《大织女,小牛郎》中饰大织女获广西彩调艺术大赛(专业组)表演奖,在《山考》中饰大织女获广西第六届剧展小戏总展演演员奖。</h3><h3><br></h3><h3>陆 师 男,1970年10月生,钟山人,三级演员。曾在《唢呐道情》中饰范小庚获柳州市第七届歌仙奖演员奖。</h3><h3><br></h3><h3>李志胜 男,1966年1月生,河南省确山人,三级演员。</h3><h3><br></h3><h3>陈 静 女,1969年5月生,重庆人,三级演员。</h3><h3><br></h3><h3>黄五一 男,1965年5月生,平乐人,二级演奏员。</h3><h3><br></h3><h3>韦国春 男,1965年7月生,象州人,二级演奏员。</h3><h3><br></h3><h3>藏东卫 男,1967年2月生,武宣人,三级演奏员。</h3><h3><br></h3><h3>覃惠梅:1988年2月进团, 1993年调广西彩调团。<br></h3><h3><br></h3><h3>马琳娜</h3> <h3>唐燕</h3> <h3>杨萍彦</h3> <h3>胡忠海</h3> <h3>石兰艳</h3> <h3>陈巧丽</h3> <h3>陆师</h3> <h3>朱芳菊</h3> <h3>李志胜</h3> <h3>黄五一</h3> <h3>韦国春</h3> <h3>第九代</h3><h3>(2002年广西艺术学校彩调班)</h3><h3>林彦龙 男,1988年9月生,柳州人,工老生。2010年获柳州市首届青年戏曲大赛二等奖,2010年获广西区青年戏曲大赛2等奖,2006年第六届广西中等艺术教育红铜鼓专业比赛二等奖。</h3><h3><br></h3><h3>王雅迪 女,1988年8月生,柳州人,工旦角。</h3><h3><br></h3><h3>叶建聪 男,1986年6月生,悟州人,工小生。2008年获柳州市戏曲歌仙奖三等奖。</h3><h3><br></h3><h3>骆江婷 女,1988年9月生,柳州人,工旦角。2010年获柳州市首届青年戏曲大赛二等奖。</h3><h3><br></h3><h3>龚厚文 男,1987年7月生,桂林人。工小生,2010年获柳州市首届青年戏曲大赛三等奖。</h3><h3><br></h3><h3>刘 峰 男,1986年5月生,河南人,工小生。</h3><h3><br></h3><h3>邱 敏 女,1988年7月生,柳州人,工旦角。2006年第六届广西中等艺术教育红铜鼓专业比赛二等奖,2008年第四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广西中青年演员大赛优秀演员一等奖。<br></h3><h3><br></h3><h3><br></h3><h3>下图为彩调剧《补锅》演出剧照</h3> <h1><b>第二部分</b></h1><h1><b>柳州彩调十一大传承谱系</b></h1><h3><br></h3><h3> 在解析柳州市彩调传承谱系(一)后,再向各位介绍柳州彩调其余的十一大传承谱系。因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确实有限,只能将手头上的有限资料列出谱系,但愿有知情的热心人士能补充相关的图文资料。</h3><h3><br></h3><h1><b>柳州彩调传承谱系(二)</b></h1><h3>代表人物</h3><h3>黄振清 (1881—1953)男,柳州市郊黄村人,绰号“黄疯子”,12岁学桂剧,17岁改学调子,师从林四九,习丑行。拿手好戏有《王小二过年》、《三子学艺》、《一抓抓磨豆腐》和其他一些“蠢子戏”,也擅长苦情戏,观众赞他“能哭能笑,疯子绝妙”,“黄疯子”因此得名。1948年应柳州张合昌邀请,牵头组建同乐茶社调子班,他曾移植桂戏《三娘教子》、《西厢记》、《双拜月》等50余出。1951年年已古稀,只身到柳江县沙子乡落户,仍授徒传艺。1953年被聘为广西文史馆馆员。</h3><h3><br></h3><h3>传承谱系 </h3><h3>第一代 </h3><h3>林四九 (1879—1930)男,柳州人,丑行。</h3><h3><br></h3><h3>第二代 </h3><h3>黄振清 (1881—1953)男,柳州人,丑行。</h3><h3><br></h3><h3>第三代 </h3><h3>张光雄 (1940—1995)男,生于柳江县拉堡镇,专工调胡。</h3><h3><br></h3><h3>李福林 1923年生,男,湖南新田县人,花旦、娃娃生。</h3><h3><br></h3><h3>卢等乐 1936年生,男,鹿寨县大发人,调胡。 </h3><h3><br></h3><h3><br></h3><h3>下图为柳彩老演员刘美丽在彩调剧《送牛》中的演出剧照</h3> <h3>彩调剧《椰林风暴》剧照</h3> <h1><b>柳州彩调传承谱系(三)</b></h1><h3>代表人物</h3><h3>张荣甫 (1893—1961)原籍榴江县(今属鹿寨县)四排乡人,自幼喜爱调子戏,后拜当地人刘先为师。习丑行,出师后对旦行及左右场乐器皆能。张荣甫唱调子、收徒,多以大型调子戏为主,小戏为辅。拿手戏有《赶子牧羊》、《大娘送女》、《店房换妻》、《瞎子闹店》、《闹酒楼》等。1930年,张荣甫到柳州,在谭子瑞调子班演出于柳江县六都乡等地,尤其热心授徒,如黄村秦祥佑、沈少雄及磨滩的黄子玉等。在国民党当局“禁调期间”,无法维持生活,徒弟们帮他定居柳州黄村并成家务农。他不甘心调子停锣息鼓,又与何东甫、黄振清、等暗地组班到边远山区演出,一次被马坪县(今柳州郊区)县府抓去游乡示众,但仍禁不住他传播调子的热心。建国后,他对彩调的演出和授徒更为积极,除四处演出外还开馆教徒。</h3><h3><br></h3><h3>传承谱系</h3><h3>第一代 </h3><h3>刘 先 男,情况不详。</h3><h3><br></h3><h3>第二代 </h3><h3>张荣甫 (1906—1966)男,汉族,原籍鹿寨,定居柳州,丑行。</h3><h3><br></h3><h3>第三代 秦祥佑 (1928—1994)男,祖籍福建,定居柳州,丑行。</h3><h3><br></h3><h3>沈少雄 男,情况不详。</h3><h3><br></h3><h3>黄子玉 男,情况不详。</h3><h3><br></h3><h3><br></h3><h3>下图为柳彩老演员刘美丽的演出剧照</h3> <h1><b>桂林柳州传承谱系</b></h1><h3>代表人物</h3><h3>谢济舟 (1901—1983)小名润宝,临桂县两江人。自幼酷爱调子,曾拜邓求福、廖连花为师,后师从“调子四大状元”的朱五八、冷贵甫,得传授《双黄蛋》、《浪子开荒》等独角戏技艺。艺成后对独角戏进行加工提高,成为独角戏传授的主要教师。他以舞蹈身段和扇花驰名桂北,演遍湘南。1955年应聘为广西文艺干校彩调班教师, 1963年在广西戏曲学校任教,同时应聘为广西艺术学院彩调教师,为广西文史研究馆编外馆员。</h3><h3><br></h3><h3>传承谱系</h3><h3>第一代 </h3><h3>朱五八 生卒年月不详,男,桂林人,清未民初人。彩调四大状元之一。</h3><h3><br></h3><h3>秦老四 (1883—1945)男,人称“寡婆子”,永福县桃城乡人,彩调四大状元之一,老丑、摇旦、旦行。</h3><h3><br></h3><h3>冷贵甫 (1876—1943)男,又称冷烙铁,桂林市郊朝阳乡人,彩调四大状元之一,工丑行。</h3><h3><br></h3><h3>骆少廷 (?—1927)男,临桂县四塘乡人,彩调四大状元之一。</h3><h3><br></h3><h3>第二代 </h3><h3>谢济舟 (1901—1983)男,临桂两江人,擅长独角戏。</h3><h3><br></h3><h3>林瑞甫 (1895—1983),男,外号“调子林”,平乐县人,擅长“蠢子戏”。</h3><h3><br></h3><h3>阳怀卿 (1894—1959)男,临桂县界牌乡人,生、丑,1915年拜朱五八为师,嗓音好,身材正,1952年加入柳州市和平彩调团,任艺委会委员、编导。执笔整理了《舂米》、《云南追夫》等一批传统彩调剧目。</h3><h3><br></h3><h3>阳吉卿 男,出生年不详,临桂县界牌乡人,怀卿之三弟。 </h3><h3><br></h3><h3>路竹轩 (1889—1948)男,临桂县会仙乡人,正旦。</h3><h3><br></h3><h3>第三代 </h3><h3>黄文思 1926 年生,男,平乐县人,丑行。1957年为柳州市和平彩调团演员。</h3><h3><br></h3><h3>韦金声 1926 年生,男,鹿寨县中渡人,生角。</h3><h3><br></h3><h3><br></h3><h3>下图为柳彩老演员苏建英在彩调剧《金娥恨》中饰演梁惠梅</h3> <h3>柳彩老演员张桂芳在彩调剧中的造型</h3> <h3> (以上四支柳州彩调传承谱系剧照均由苏建英提供)</h3><h3><br></h3><h1><br></h1><h3><br></h3><h3>柳城县演出彩调现代戏《蚂拐王》</h3><h3>主演:张保,谢燕春</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柳城彩调传承谱系(一)</b><br></h3><h3>代表人物</h3><h3>梁美武 (1892—1968)男,柳城县六塘乡三界村人,壮族。14岁学艺,拜师郭美廷学调子,曾向周仁容、熊老潘习桂剧。1929年梁美武与周、熊二人共同组成三界桂剧、调子鸳鸯班,演于柳城、宜山、忻在、罗城各乡镇。梁美武擅长彩调正丑和生角,因身材修长,独创彩调高桩步伐传于后世,所创造的高桩、扇花舞姿态优美,轻舒洒脱,对彩调艺术有一定贡献。1935年起开馆授徒,教授调子,传授《赶子牧羊》、《石崇谋妻》等60多个彩调剧目。建国后以教馆为主,1952年先后在本县、柳江、宜山和南宁等地担任了六期彩调班教师,培育了大批彩调演员,1956年应聘于广西文艺干校彩调班任教。1957年柳城文工团成立,被聘为顾问,传授彩调艺术。1962年参加广西全区彩调老艺人座谈会,挖掘了数十个彩调传统剧目和唱腔,并精心传授“高桩步”演技。</h3><h3><br></h3><h3>传承谱系</h3><h3>第一代 </h3><h3>郭美廷 男,情况不详。 </h3><h3><br></h3><h3>第二代 </h3><h3> 梁美武 (1892—1968)男,柳城县三界人,壮族,正丑、生角。</h3><h3><br></h3><h3>韦子荣 (1895—1970)又名韦天爱,男,柳城六塘拉燕人,壮族,生、旦。</h3><h3><br></h3><h3>第三代 何学仕 (1916—1982)男,柳城冲脉乡人,生、丑。 </h3><h3><br></h3><h3>梁美武</h3> <h3>柳城县演出彩调现代戏《凤芸趣录》</h3><h3>张保饰二苟,谢燕春饰芸香</h3><h3>(柳城县剧照由谢燕春、黄曼林供稿)</h3> <h1><b>柳城彩调传承谱系(二)</b></h1><h3>代表人物</h3><h3>何长佑 (1926—2009),柳城县大埔镇人,三级导演。退休前任职于柳城县文工团。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分会会员。1946年开始学演彩调。1951年参加柳城县戏剧组。1955年考入广西省文艺干部学校彩调班,1956年分配省彩调剧团任演员,1962年因病退职回乡,1965年在广西戏曲学校任教,1972年8月回到柳城县文工团。50年代初组织业余彩调团演出《纠纷》、《三代仇》、《丰收乐》等剧,先后参加宜山专区和广西省文艺会演获优秀演员奖。1955年,作为《龙女与汉鹏》剧组成员赴京会演,并入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演出。后与傅锦华合灌《龙女与汉鹏》唱片发行全国。曾执导过《鹧鸪啼》、《茶林会》、《心中有数》、《燕衔新泥》等50余个剧目。1987年导演的《追鱼》、《追求》二剧,同时参加广西现代戏观摩演出,分别获二等、三等奖。1983年导演的《凤芸趣录》获柳州地区文艺会演导演二等奖,柳州市首届舞台艺术“歌仙奖”导演奖,1991年导演《蚂拐王》,获柳州市第五届“歌仙奖”导演奖。</h3><h3><br></h3><h3>传承谱系(八仙班)</h3><h3>第一代 </h3><h3>老生:黎福祥、何庆尧</h3><h3>丑角:何庆挑</h3><h3>旦角:蒋兼祥、何五保</h3><h3>老旦:黎茂芬、何庆填</h3><h3><br></h3><h3>第二代 </h3><h3>丑角:何五欢、何庆瞬</h3><h3>旦角:何长康、何长佑</h3><h3><br></h3><h3>第三代 </h3><h3>小生:邓崇斌、邓桂燊、何锡芬(兼乐手)</h3><h3>旦角:邓桂芬(女)、何庆召</h3><h3>老旦:邓桂娥(女)</h3><h3>(注)八仙班起源于1846年(清.道光26年)柳城县大埔镇靖西村,已有百多年历史,传承十几代,我们想方设法也只能了解到最近的三代,遗憾!</h3><h3><br></h3><h3><br></h3><h3>何长佑</h3> <h3>柳城县演出彩调现代《山间情话》</h3><h3>主演:韦文想,罗玉娟</h3><h3>(柳城县剧照由谢燕春、黄曼林供稿)</h3> <h3>柳城县演出彩调现代戏《岭上风流》</h3> <h1><b>鹿寨彩调传承谱系</b></h1><h3>代表人物</h3><h3>梁 诚 1932年生,1948年在平地村组建“平娱社”,请荔浦县料坛村桂剧老艺人刘少葵前来传艺,二月初入馆,学戏两年,边学边唱,在头排、寨沙、枫村唱戏,1950年6月离开师傅。1952年土改在村上带一个宣传组。1953年改名为彩调团,曾参加县里会演获丙等奖,1954年获乙等奖。1955年改彩调团为平地中心俱乐部,担任辅导员,1956年参加县会演获丙等奖,1957年获乙等奖。1956、57年在鹿寨县彩调训练班学习,后到桂林专区民间艺人讲习班任辅导员。1958年调鹿寨县文工团任导演。1960年到四排区文工团任副团长,导演了彩调《刘三姐》。1979年在本村组织彩调团,兼任本村学校教员。1982、83年在头排古师小学任教。1984年调县里编戏曲志。后一直在本县、荔浦县、三江县村校任民办教师。</h3><h3><br></h3><h3>韦金生 1928年生,壮族,鹿寨中渡马安村人。戏曲一世家。十岁开始学艺,彩调行当,样样皆能,尤以丑角为甚,培养出广西彩调团梁友生等一批优秀弟子。所传授的彩调传统唱腔《钱牌腔》等收录进广西《彩调传统唱腔一百首》中,几十年来挖掘、整理彩调传统剧目一百多个。2008年获柳州市第三届十佳民间艺人称号。</h3> <h1><b>传承谱系</b><br></h1><h3>第一代 </h3><h3>刘少葵 男,情况不详</h3><h3><br></h3><h3>第二代 </h3><h3>梁 诚 男,1932年生。</h3><h3>韦金声 男,1926年生,生角。</h3><h3><br></h3><h3>第三代 </h3><h3>刘邦仁 男,情况不详。</h3><h3>刘家信 男,情况不详。 </h3><h3>覃恩昌 男,情况不详。</h3><h3>覃恩善 男,情况不详。</h3><h3><br></h3><h3>下图为鹿寨县演出彩调剧《辣椒状元有点辣》剧照</h3> <h3></h3><h3>下图为鹿寨县演出彩调剧《妈妈》剧照<br></h3><div><h3>该剧荣获广西第三届剧展演出三等奖</h3></div> <h1><b>柳江彩调传承谱系(一)</b></h1><h3>代表人物</h3><h3>杨亚刚 (1886—1946)柳江县洛满街人,自幼拜师韦小埠习调子。后拜桂剧生角熊老潘学艺,成为当地鸳鸯班较有声誉的生旦兼优的演员。他唱做俱佳,尤其富于即兴表演的本事。1940年曾与军队中一调子能手同台竞艺,连演两晚未分胜负,最后,杨亚刚在《男反情》中唱了一段“十三辙”韵脚外的“诉板”,对方无以对答,甘拜下风。此次竞演传为佳话。</h3><h3><br></h3><h3>传承谱系</h3><h3>第一代 </h3><h3>韦小埠 男,情况不详。</h3><h3><br></h3><h3>第二代 </h3><h3>杨亚刚 (1886—1946),男,柳江人,生、旦。</h3><h3><br></h3><h3>第三代 </h3><h3>杨荣辉 (1886—1961),男,河池东江人,生、旦均擅长。</h3><h3><br></h3><h3>下图为上世纪70年代柳江县成团乡的传统彩调剧《一百两银子》演出剧照</h3> <h1>下图为上世纪60年代柳江县进德乡参加自治区会演的彩调剧《四闹公堂》演出剧照<br></h1> <h1><b>柳江彩调传承谱系(二)</b></h1><h3>代表人物</h3><h3>谭子瑞 (1878—1951)男,又名谭老友,柳江县进德乡建都村人。自幼家贫,成年后跟一湖南师傅学裁缝手艺,四出缝衣谋生。在漂泊中,因喜爱调子,与调子艺人结为好友。他在“看中学,学中演”,其后成了以丑见长、各行均能的好手。1930年,与鹿寨寨沙张荣甫合班演唱调子,后回建都村邀张木保、张水保等人投师深造。组建戏班子演遍樟木、拉堡、四连等地。1933年至于938年在柳州黄村开馆教徒,后又与柳州调子艺人合班在长塘、环江、雒容等地城乡演出。后在洛埠入赘定居。谭子瑞的拿手好戏有《娘送女》、《赶子牧羊》、《店房换妻》等,尤其擅长演“对台戏”,如《娘送女》、《男反情》等。在广西当局禁调期间,谭子瑞带班在柳州窑埠演出被抓,受到“带装游街示众”和罚劳役之苦。1950年返回洛埠,次年病故。</h3><h3><br></h3><h3>传承谱系</h3><h3>第一代 </h3><h3>谭子瑞 (1878—1951)男,柳江县人,丑行。</h3><h3><br></h3><h3>第二代 </h3><h3>曾老五 (1905—1983)男,柳州市长塘人,工丑行,生旦及左右场俱佳。1935年拜师谭子瑞,与本乡赵金宝(旦角)、赵连福(摇旦)被誉为柳州“天、九、虎”的中的“天牌”。1941年邀黄疯子组建群乐调子班,在柳州市飞燕大舞台售票演出。</h3><h3><br></h3><h3>第三代 </h3><h3>李福林 男, 1923 年生,湖南新田县人,花旦、娃娃生。 </h3><h3><br></h3><h3><br></h3><h3>下图为上世纪90年代柳江县文化馆参加会演的新编彩调剧《水中情》演出剧照</h3> <h3>柳江县百朋乡毓秀屯演出的传统彩调剧《骂媒》</h3><h3>(柳江剧照由韦彬林、莫银忠提供)</h3> <h1><b>三江彩调传承谱系</b></h1><h3>代表人物</h3><h3>李大树 (1892—1960)临桂县五通乡和风村人。11岁师从王老八学调子,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获王老八重点培养。丑、旦、生行皆能,擅演“五子”,尤其擅长演独脚戏《双黄蛋》。在临桂、灵川等县颇有名气, 1920 年,率人和调子班演至三江侗族山乡,被挽留传艺,后定居三江板江街,先后为三江培育了数批调子演员,还应邀常赴贵阳市州黎坪、从江等地演出和教馆,成为促使彩调剧在桂、黔侗族地区广泛流布的创始人,当地人誉之为“调子王”。建国后,应融安县文工团邀请传授了《双黄蛋》技艺,在宜山专区彩调培训班教授和挖掘《双看相》、《跑菜园》等一批彩调传统剧目。</h3><h3><br></h3><h3>传承谱系</h3><h3>第一代 </h3><h3>王老八 男,生卒年月不详。</h3><h3><br></h3><h3>第二代 </h3><h3>李大树 男,汉族, 1892 年生,临桂县五通乡人,丑、旦、生角皆能。</h3><h3><br></h3><h3>第三代 </h3><h3>覃志福 (1917—1990)男,壮族,三江人。</h3><h3><br></h3><h3>韦 亮 男,壮族,出生年月不详,三江人。</h3><h3><br></h3><h3>杨林彰 男,侗族,出生年月不详,三江林溪人。</h3><h3><br></h3><h3>吴麻春 男,生卒年月不详,三江林溪人。</h3><h3><br></h3><h3>第四代 </h3><h3>吴有德 男,出生年月不详,三江林溪人。</h3><h3><br></h3><h3>郑 焕 男,苗族, 1932 年生,三江同乐乡人,生、丑。</h3><h3><br></h3><h3>杨文贤 男,侗族,出生年月不详,三江人。</h3><h3><br></h3><h3>陆瑞权 男,生卒年月不详,三江人。</h3><h3><br></h3><h3>杨通文 男,侗族,出生年月不详,三江人。</h3><h3><br></h3><h3>曹积引 1938年生,男,汉族,三江人。</h3><h3><br></h3><h3>第五代</h3><h3>覃松良 1955年生,男,覃志福之子,2017年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县)彩调传承人。</h3><h3><br></h3><h3><br></h3><h3>覃志福</h3> <h3>郑焕</h3> <h3>覃松良</h3> <h3>三江县传统彩调剧《白蛇下山》中的小青</h3><h3>三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供稿</h3> <h1>下图为2011年10月融安县彩调剧《野渡》剧照<br></h1><h3>邹怡饰外来妹,覃靖饰古水保</h3><h3><br></h3> <h1><b>融安彩调传承谱系</b></h1><h3>代表人物</h3><h3>马方荣 (1905-1986)祖籍湖南,幼年随父母在桂林市郊耕种为生,自幼喜爱彩调,经常跟调子班习艺,民国八年(1919年)跟师傅蒋文明在桂林市郊演出,曾被当局驱赶。民国二十年(1931年)被迫迁至长安(今融安县城),后与李大树在长安郊区柳树山演出数年。民国三十六年又遭警察误捕审讯,一气之下弃艺从工,靠码头挑担度日。建国后即参加融安县业余剧团教演彩调,曾参加中南区业余文艺会演,获荣誉奖。1953年参加宜山专区彩调老艺人训练班,1955年出席宜山专区和桂西壮族自治州及省业余民间文艺会演。他教过的彩调传统剧《龙女与汉鹏》和艺徒傅锦华、陆紫繁等被选送到北京,在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他在舞台上常饰演各类旦角和丑角人物,为融安县彩调的元老之一。</h3><h3><br></h3><h3>传承谱系</h3><h3>第一代 </h3><h3>蒋文明 桂林人,情况不详。</h3><h3><br></h3><h3>第二代 </h3><h3>马方荣 (1905-1986)男,湖南人,旦、丑。</h3><h3><br></h3><h3>江宋玉 情况不详。</h3><h3><br></h3><h3>李五六 生卒年不详,男,融安大巷中村人,男旦角。</h3><h3><br></h3><h3>第三代 </h3><h3>杨爱民 1926年生于融安,男,湖南永州人,退休前任广西艺术研究所戏剧电影研究室主任,著名彩调艺术家。</h3><h3><br></h3><h3>傅锦华 1939年2月生,女,苗族,融安人,广西彩调剧团一级演员,著名彩调艺术家。1955年在《龙女与汉鹏》中饰龙女,赴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获演出奖,获选进怀仁堂为毛主席等中央首长演出。1960年在民间歌舞剧《刘三姐》中饰演刘三姐。</h3><h3><br></h3><h3>陈圣培 情况不详。</h3><h3><br></h3><h3>吴惠民 情况不详。</h3><h3><br></h3><h3>骆锦秀 情况不详。</h3><h3><br></h3><h3>杨德明 情况不详。</h3><h3><br></h3><h3>陆紫凡 (1936-1975)女,融安人,老旦、摇旦。</h3><h3><br></h3><h3>陈金发 情况不详。 </h3><h3><br></h3><h3><br></h3><h3>杨爱民</h3> <h3>傅锦华</h3> <h3>融安县文化馆演出《野渡》剧照</h3><h3>邹怡饰外来妹,覃靖饰古水保</h3><h3>曾伟明饰滚江龙</h3> <h3>融安县《野渡》剧照</h3><h3>误入传销歧途的外来妹 邹怡饰</h3> <h1>融水剧照<br></h1> <h1><b>融水彩调传承谱系</b></h1><h3>第一代</h3><h3>何师傅 生卒年份不详,融水县和睦山麻村人,1910年到桂林学调子归来,组建山麻彩调队,到柳城大埔、龙头和罗城小长安以及融水本地等地演出。还在当地带徒弟,教授调子。</h3><h3><br></h3><h3>张师傅 生卒年份不详,融水县和睦山麻村人,1910年与何师傅一同到桂林学调子归来,组建山麻彩调队。</h3><h3><br></h3><h3>第二代</h3><h3>钟木兰 情况不详,融水县和睦山麻村人。</h3><h3><br></h3><h3>张少云 情况不详,融水县和睦山麻村人。</h3><h3><br></h3><h3>张世清 情况不详,融水县和睦山麻村人。</h3><h3><br></h3><h3>何玉仙 情况不详,融水县和睦山麻村人。</h3><h3><br></h3><h3>何焕章 情况不详,融水县和睦山麻村人。</h3><h3><br></h3><h3>韦业芳 情况不详,融水县和睦山麻村人。</h3><h3><br></h3><h3>韦菊仙 情况不详,融水县和睦山麻村人。</h3><h3><br></h3><h3>待换融水剧照</h3> <h3>1987年,柳城县文化局举办柳城戏校彩调班,聘请广西彩调著名表演艺术家傅锦华和梁友森授课,培养了一批农村彩调骨干。</h3><h3>柳州市所属各县的不少乡镇,在不同时期也先后举办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彩调培训班,这对彩调艺术的传承发挥了很好的补充作用。</h3><h3><br></h3><h3>图为柳城戏校彩调班开班仪式。</h3><h3>左起:彩调表演艺术家傅锦华、梁友森,柳城县委书记覃奉高,柳城县副县长杨祖海</h3> <h3>左起:柳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林基信,彩调表演艺术家傅锦华,柳城县委书记覃奉高,彩调表演艺术家梁友森。</h3> <h3>培训现场</h3> <h3> 当整理完柳州市彩调传承谱系,掩卷静思,不禁深有感触。可以说,我们的传承谱系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残缺不全的。现抢救性地整理出这本图文资料相册,算是对我们的百年彩调艺术以及历代彩调先辈为彩调艺术的艰辛努力作了一点点弥补。可以肯定的是,柳州彩调传承谱系绝对不止这区区十二支系,也许有几十甚至是上百支系,只是苦于找不到相关记载或是有记载却达不到三代而无法收录进来。当然,虽是挂一漏万,虽是心中充满歉意,但终究是完成了首部柳州市彩调传承谱系以留给后人。</h3><h3> </h3> <h3> 同时,我们从这本彩调传承谱系相册中也得到一些启示:</h3><h3>一,桂林彩调对柳州彩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桂柳彩调相互依存,从师承到演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h3><h3>二,农村彩调的传承和发展比城镇要稳定和活跃。而且农村彩调的传承关系在解放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彩调师傅虽然还在开馆收徒,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为了活跃农村彩调舞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参加到政府组织的彩调教学中去,大力辅导农村业余彩调队,演出新的彩调剧目,改良旧的传统戏。例如谢济舟,梁美武,何学仕等,就在这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h3><h3>三,专业剧团是彩调传承关系维系、巩固和发展的基础。解放后由于师徒相传的传承关系逐渐淡化,戏校教学、培训班、讲习会等其他传授方式兴起,专业彩调剧团成为多种传承方式相融合的重要基地。</h3><h3>四,各地组织的各种形式彩调培训班以及他们的排练演出活动,则成为彩调艺术传承的一种重要补充。</h3><h3><br></h3><h3>彩调历史资料收集、撰写:</h3><h3>吴源智、陈柳南、吴冠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