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四十、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如何管理?
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科室初步处理,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四十一、外来医疗器械如何处理?
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消毒、灭菌,做好登记及相关必要的监测后,方可使用。
四十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
1、朊毒体污染的处理流程
(1)疑似或确诊朊毒体感染的病人宜选用一次性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有明显标识,专人收集、密闭运送、交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理。
(2)可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密闭容器装放,及时交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消毒、清洗、灭菌和供应。应先浸泡于lmol/ 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再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5.1~5.10(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进行处理,压力蒸汽灭菌应选用134℃~138℃,18min 或132℃,30min,或121℃,60min。
(3)注意事项: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应每次更换;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2、气性坏疽污染的处理流程应符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可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OOOmg/L~2OOOmg/L浸泡30min~45min后, 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OOOmg/L~10000mg/L浸泡不少于60min后,再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中5.1~5.10(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进行处理。
3、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当时发布的规定要求。<br></h3><h3>五十三、外科手术切口分几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3、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
4、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五十四、空气净化概念及空气净化方法:
1、概念: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物等使其达到无害化的技术或方法。
2、空气净化方法包括:通风(自然通风、机械通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洁净技术;紫外线消毒;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化学消毒法。
五十五、医院环境分类:
Ⅰ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
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介入手术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IV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感染高风险部门:手术部、产房、介入手术室、洁净病房、各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净化室、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
五十六、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采样时间、采样方法:
1、各类环境空气采样时间、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Ⅰ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Ⅱ、Ⅲ、Ⅳ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采样方法:Ⅰ类环境选择平板暴露法,参照GB50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检测。Ⅱ、Ⅲ、Ⅳ类环境采用平板暴露法:室内面积≤30m²,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²,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应距墙壁1m处。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Ф 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Ⅱ类环境暴露15min,Ⅲ、Ⅳ类环境暴露5min)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2、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 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cm²,取100cm²。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 10ml 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br></h3><h3>五十七、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一、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h3><h3> <br></h3> <h3><br></h3><h3><br></h3><h3>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与医院环境有关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五十八、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应立即实施以下措施(按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图):
(一)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在发生科室完成):
1、完整皮肤: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2、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或无菌注射用水冲洗被污染的黏膜。
3、如有伤口,应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 75%乙醇溶液或者 0.5%复合碘溶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
(二)登记报告:医务人员发生暴露后,有义务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接受相关的咨询、追踪和随访,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立即采取局部处理后应:
1、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管理科。
2、填写医务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
3、注意保密。
(三)评估、预防用药与随访: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应及时进行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检测确认工作;根据暴露源的情况同有关专家对暴露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收集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基本资料和标本结果,做好登记,便于调查分析,随访复查;指导被暴露者进行伤口消毒处理;对需要实施预防用药的暴露者应依据《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尽早实施疫苗接种,预防性服药等工作;做好暴露者的跟踪随访(包括检测、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的跟踪),及时安排定期复查,情况严重者,送专科医院进行相关评估、检查、治疗等。
五十九、社会化洗涤应注意哪些?
如选择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应对其资质(包括工商营业执照,并符合商务、环保等有关部门管理规定)、管理制度(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医用织物运送、洗涤消毒操作流程等进行审核。对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进行风险评估,签订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职责。
六十、感染性织物
医院内被隔离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使用后,或者被患者血液、体 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和排泄物等污染,具有潜在生物污染风险的医用织物。
六十一、高频接触表面
患者和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表面,如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监护仪、微泵、床帘、门把手、计算机等。
六十二、安全注射
对接受注射者无害,使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注射后的废弃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
六十三、安全注射装置
用于抽取动静脉血液、其他体液或注射药物的无针或有针的装置,通过内在的设计使其在使用后能屏蔽锐器,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六十四、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例如气管插管及相关操作、心肺复苏、支气管镜检、吸痰、咽拭子采样、尸检以及采用高速设备(如钻、锯、离心等)的操作等。
六十五、标准预防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入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4.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5.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6.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
7.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