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日惹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中南部,南临印度洋,目前为印尼三个国家直属特区之一,在中爪哇省的右下角被抠出来的一块。日惹所在地为古代马特兰地区的中心,曾是中爪哇第一个强大帝国所在地,城内有被称为“大城”的古城遗址,传为玛打兰王国首都遗址。</h3><h3> 日惹是印尼重要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展示爪哇传统文化的窗口,文学和舞蹈艺术发达,浮雕和雕像众多,学府林立,博物馆众多。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有世界闻名的巨大艺术建筑——婆罗浮屠;有精美的印度教古庙——普兰巴南。18~19世纪是日惹王国所在地。1946年至1950年,日惹成为印尼独立斗争时的临时首都,苏加诺在这里宣誓成为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任总统,第一面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国旗也是在这里升起,因而,日惹素有“革命城”之称。</h3><h3> 历史上日惹曾经先后被佛教王国(夏连特拉)、印度教王国(马打兰、拉卡伊·皮卡丹等)统治,后经伊斯兰文化入侵,逐渐演变为近代的伊斯兰王国,因此境内各种文化传统云集,而这各种文化又融合了爪哇当地的土著文化,变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爪哇文化,可以说来到印尼不到日惹走一遭,是非常可惜的。</h3> <h3> 一、日惹王宫</h3><h3> 即日惹苏丹的王宫。这是一座已有近250年历史的故宫,位于日惹市中心。1755年,日惹苏丹王国在此建都,修建了如今的日惹城,而王宫也是在此一时期由首任日惹苏丹王国首任国王哈孟古·布沃诺一世设计并修造的(1756年)。印尼独立后政府允许原王族一家继续住在宫内,宫中所用仆人仍着古时服装。现住宫内的是哈孟古·布沃诺十世苏丹,其父哈孟古·布沃诺九世过去曾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副总统。</h3> <h3>门票不贵,也就几块钱人民币</h3> <h3>宫中古老的加美兰乐器</h3> <h3>当年第九代苏丹继位时,当地华侨捐赠的纪念碑,民国二十九年。</h3> <h3>宫内存放展示的象神Ganesha</h3> <h3>最后那个是王宫讲解员,英语甩我们不知几条大街</h3> <h3>大门</h3> <h3> 伊斯兰文化、欧洲文化、爪哇文化、日本元素、中国元素,多种多样的文化日惹这个地方的冲突和融合,只需在日惹王宫你就可以管中窥豹。</h3> <h3>宫中居所,游客止步</h3> <h3>第九世苏丹标志</h3> <h3>退休了的仆人由王宫养老,现在他们每天要回来王宫集会供游客参观</h3> <h3>仆人都背着刀</h3> <h3>第十世苏丹王夫妻</h3> <h3>王宫内一拨一拨的学生参观团,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美</h3> <h3>二、日惹水宫。</h3><h3>日惹水宫TamanSari,门票5000Rp也就是2.5元。坐落于日惹王宫南方2公里处,是一座由水渠、池塘和宫殿组成的建筑群,是日惹苏丹的王室花园。它从1758年开始由第一任日惹苏丹一世开始建造,直到苏丹二世期间才完全建造完毕。建造这个水宫之前,这块地方也是个著名的洗浴圣地(据导游说是从前王宫选美女的地方)…… 水宫是由Tumenggung Mangundipura设计建造的,他曾经两次去巴达维亚(也就是现在的雅加达)研习欧洲建筑艺术,所以Taman Sari带有一定的欧式建筑风格。据说当建造完这座水宫之后,为了让苏丹的这所“快乐之园”称为永久的秘密,这位建筑师后来被处死了。</h3> <h3>售票处</h3> <h3>中央洗浴池</h3> <h3> 水宫本由四个区域组成:西的人工大水池(有湖心岛和亭台楼阁)、东侧的小湖、中央的人工洗浴池和南侧的一系列小水池和楼阁。如今除了中央的洗浴池仍然保护完好,西侧的湖边楼阁仍然可见之外,其他地方都已经被当地人占据消失不见了。</h3> <h3>当Hamengkubuwono一世死后,这里马上就被荒废了,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水宫内的精心设计的水利设施的维护有很大的难度。最后这里被毁于第博尼哥罗的爪哇战争(1825-1830),后来又在地震中被毁,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除了中央洗浴池和西侧的楼阁之外,都被当地人(和猫…)占据了,到处是拥挤的小屋和小店铺,而且最主要的中央洗浴池是后来重修的。<br></h3> <h3> 三、Prambanan(普兰班南)</h3><h3> </h3> <h3>Candi Sewu塞乌寺,跟普兰班南一起被围在了普兰班南的区域内,一张普兰班票可以参观两处。从普兰班南景区门口走来,一路向北搭乘小火车走10分钟到最北边就是塞乌寺了。在爪哇语里,“Sewu”是“千”的意思。“Candi Sewu”并非这座佛寺的本名(据说原名为“文殊菩萨之家”),车子在来的路上路过,司机说什么千座庙,当时没听懂。后来才得知普兰班南的那个爪哇公主的1000座神庙的传说,什么公主被变成了普兰班南的难近母雕像,而这999座神庙,就是这千塔之寺Candi Sewu.</h3><h3> 塞乌寺是一座佛教风格的寺庙,是中爪哇地区仅次于婆罗浮屠的佛教寺庙,和临近的普兰班南一样,他也是由中央几个大主塔,周围几百个小塔群围绕构成。这种形式跟吴哥、蒲甘很不一样,吴哥的佛寺多为回廊圈圈环绕构成,而蒲甘多为单体大佛塔。但是跟大城王国的佛寺建筑形式有些许相似。<br></h3><h3> 这种中央主塔,四周围绕小塔的布局采用的是佛教的Mandala(曼陀罗 - 坛城)样式。一说塞乌寺出自夏连特拉王朝,不过也有说法普兰班南和这塞乌寺很可能由马塔兰王国的两位国王(王子)分别建造,这从两者的高度相似的布局可以看出来,但是很妙的是:一个是标准的印度教神庙,一个却是有鲜明的佛教风格。专家说这代表了当时佛教和印度教在爪哇地区高度融合,才会有这样的建筑,不得不说这是世界上非常少见的文化表现。(文字来源网络)<br></h3> <h3> 整个塞乌寺静悄悄的。中央的主塔修缮的状态不错,四周的小塔状况很糟糕,200多座小塔仍然立着的屈指可数。不过穿行于这些破败的遗迹中,也是别有一番滋味。</h3><h3> 据说难近母像的原型是一位爪哇公主(Boko 国王之女),因此该石室也被称为“窈窕处子之庙”(Loro Jonggrang)。传说这位公主被迫嫁于她所不爱的 Bandung Bondowoso。最终她同意了这桩婚事,但驸马必须在一夜之间为她建造一座有1000尊石像装饰的庙宇。驸马有鬼神相助,999座庙宇很快大功告成。这时公主遣人在庙宇的东方纵火,公鸡受骗报晓,鬼神应声逃窜。驸马识破公主的诡计,盛怒之下将她变成最美的最后一尊石像。</h3> <h3> 普兰班南神庙位于爪哇岛日惹市东北16公里。始建于公元900年左右,据推测很可能是当时在这个地区的【马塔兰】王国所建造,它是印尼最宏伟壮丽的印度教寺庙也是世界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同一座城市同时拥有两个世界遗产,这已经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何况这两处世界遗产还分别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宗教。</h3><h3> 据当地的文字介绍,普南巴南寺,建于公元800年,供奉湿婆,是全世界最大的印度庙。他在世界考古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柬埔寨吴哥窟的问世的原动力是它。因为发现它后,刺激欧洲考古学家们纷至沓来在雨林里探索,还真又发现了婆罗浮屠和吴哥窟…日惹是块神奇的土地…</h3> <h3>去普兰班南的时间最好是傍晚,此时光线柔和神秘,配上普兰班南的神秘气质体验绝佳。<br></h3><h3> </h3> <h3>九山八海,三千世界</h3> <h3>在神庙的很多角度,巧妙的视觉设计都能让人感觉到神庙的巨大。<br></h3> <h3>滴水嘴兽排水孔</h3> <h3>人面鸟兽</h3> <h3>神庙回廊的浮雕描述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罗摩的妻子悉多被魔王罗波那劫持,神猴哈奴曼帮助罗摩救回悉多。有人说哈奴曼就是咱齐天大圣的原型,这个就不知道了,反正两位都是猴子形象的神仙。</h3> <h3>梦幻般的神仙世界。</h3><h3><br></h3><h3><br></h3><h3><br></h3><h3></h3><h3><br></h3><h3><br></h3><h3></h3><h3><br></h3><h3><br></h3><h3></h3><h3><br></h3><h3><br></h3> <h3>美</h3> <h3> 四、婆罗浮屠</h3><h3>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寺是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历史名城日惹(Yogyakarta)西北约41公里的克都峡谷、文池兰县附近的丘陵地带,被称为“婆罗浮屠(Borobudur)”的佛寺遗址。婆罗浮屠俗称“千佛塔”,又称为“印度尼西亚的金字塔”。</h3><h3>
它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又与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的蒲甘并称为“亚洲佛教三大圣地”,是印度尼西亚佛教建筑与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h3><h3>
同时,婆罗浮屠还被收录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有着“石砌的大乘佛教教科书”、“菩萨修行十地山”、“须弥四洲大乘圣境”的美誉。</h3><h3>
据说,婆罗浮屠(Borobudur)来自梵语(Vihara Buddha Ur),意为“山丘上的佛塔”。也有解释说“婆罗浮屠”是由梵文的“婆罗”与印尼文“浮屠”两字组成,“婆罗”意为“寺院”,“浮屠”意为“丘陵”,合起来便是“丘陵上的寺院”。</h3><h3>
印尼国家历史悠久,公元7世纪时,苏门答腊岛上已先后建立了几个王国,其中就有知名的佛教大国 - 室利佛逝(古籍中也叫他三佛齐)。公元8世纪左右,爪哇岛上也兴起了尊崇佛教的夏连特拉王国,为弘扬佛教,举国大兴土木,陆续建起了一批陵庙群,如卡拉珊、巴宛、沙里、门突等等,其中以婆罗浮屠佛塔最为著名。爪哇的夏连特拉和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本为独立的两个国家,后经一系列的王国间征伐,夏连特拉王朝的王子逃到了室利佛逝入赘,后又返回爪哇复兴夏连特拉,所以如今夏连特拉也经常被看作是室利佛逝的一部分。<br></h3> <h3>全景图拍摄婆罗浮屠</h3> <h3> 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元1007年的一次默拉皮火山爆发引发饥荒,迫使当地居民背井离乡,也致佛教衰微。而婆罗浮屠也被火山灰完全掩埋起来,随之渐渐被人们遗忘。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之后的岁月里爪哇兴起了各色印度教王国,接着又伊斯兰教又渐渐传入了爪哇直到今天,如果当时婆罗浮屠仍然在世,会不会被其他宗教的信徒破坏?这样的故事在世界其他地方并不鲜见 -- 远有拜占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近有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h3><h3><br></h3><h3>“1985年1月21日,婆罗浮屠的九座舍利塔被九枚炸弹严重损坏。1991年一位穆斯林盲人传教士Husein Ali Al Habsyie被指控策划了1980年代中的一系列爆炸事件,其中包括对婆罗浮屠的袭击,他被判终身监禁。1986年,一个执行炸弹袭击的右翼极端组织的两名成员分别被判20年监禁,另外一人被判13年监禁。”</h3><h3><br></h3><h3><br></h3> <h3> 据说早期的婆罗浮屠周围有湖床,底部高出湖床15米。这样的形制结构,与佛教须弥山香水海的宇宙观是一致的,在佛教世界观中,中央的须弥山由香水海环绕四周,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涅槃,层层拔高。</h3><h3> 这与婆罗浮屠塔被证实的结构如出一辙,依建筑形式和雕刻内容,整个佛塔分成四个部分:塔基代表“欲界”,方台塔身代表“色界”,圆台塔身代表“无色界”,最上一层的主佛塔,则代表超脱三界的“涅槃”,象征众生可由烦恼获得解脱的四大过程: 欲界、色界、无色界、涅槃。前三者又称“三界”或“迷界”,人只有经过修行,才能层层超越欲、色、无色之三界,从而走出“迷界”,达到“涅槃”的最高境界。据荷兰学者卡斯帕里斯博士考证,此塔全名为“布弥善帕罗布陀罗”,意为“菩萨修行十地山”,象征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十个阶位,由此也能相互印证。</h3> <h3>【凡手所指之处,尽皆浮屠】-- 这句形容蒲甘佛塔群的话语,用在这里也精妙的合适,身处72座舍利塔间,无论转向何处,着眼之处尽皆佛陀。远方仙山、眼前的祥云、身旁的佛陀、脚下的浮屠,形成了叹为观止的极乐世界既视感。</h3> <h3>佛陀的目光,穿越千年</h3> <h3> 起初看来这些佛像大同小异,然而它们的手势(印相)有微妙的差别。塔身的佛像最上一层结讲经印,而以下四层按照不同的方位分别结:东(右手结镇地印,左手结根本定印)、西(双手结根本定印)、南(右手结施愿印,左手结根本定印)、北(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根本定印)。每种印相代表五方佛(或称“五智如来”)的一方,分别是东方金刚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h3> <h3> 婆罗浮屠共10层,从垂直方向上我们可以将主要建筑分为塔基、塔身和塔顶三个部分。塔身由五层逐渐缩小的正方形构成。第一层距塔基的边缘7米,然后每层以2米的差距缩小,留下狭长的走廊。塔顶由三层圆形构成,每一层上建有一圈多孔的舍利塔,三层共72个舍利塔形成三个同心圆。正中是一座主要的圆塔,圆塔的顶端是整座建筑的最高处,离地35米。</h3> <h3>婆罗浮屠回廊和栏杆上,主壁和栏楯间共有4个宽约2米的回廊,装饰着精细的浅浮雕,覆盖了整个表面,在全长约3200米的范围内,共计有1300幅佛经故事浮雕,1212幅装饰浮雕。回廊两旁石壁上的叙事浮雕顺时针分布,而回廊上的则呈反方向分布。</h3> <h3> 婆罗浮屠的浮雕艺术极为杰出,塔上的浮雕吸取印度佛教艺术的精华,浮雕的内容主要是佛传故事以及佛本生经(Jataka),犹如一篇讲述佛界与人间故事的连环画,尤其突出的是艺术家能在布满小孔及微粒的火山石上较好地表现出人体肌肤的柔润感,使得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美仑美奂,因此,婆罗浮屠又被誉为“石砌的佛学教科书”。</h3> <h3>塔基之上的5层方坛回廊壁上雕有2672幅浮雕,分别取材于《大业分别经》、《普曜经》、《本生鬘》等大乘经典。</h3> <h3>第2层的回廊浮雕内容为本生、佛传、譬喻和说法,描绘了释迦牟尼佛从下生到成道涅槃的全过程</h3> <h3>第3层回廊主壁题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历参图;第4层回廊是善财童子历参的延续,也有人说是“叙述了善财五十三参修成正果的故事”。3-4层的浮雕,佛陀与菩萨往往与动物飞鸟、舞女乐师、渔民猎人杂处,以及国王和武士、古船和战争等。</h3> <h3>在各方形层的栏杆上,每隔一定距离配置一个向外的佛龛,共432个。龛内各安置一尊大坐佛。婆罗浮屠共有姿态各异的佛像505尊,分置于各层壁龛,每尊佛像均以双足跏趺的行姿在莲花座上及塔顶的舍利塔中。 </h3> <h3>像吴哥窟和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一样,婆罗浮屠在热带丛林的石块和野草之中荒废了800多年。直到1815年,英国爪哇副总督莱佛士在著作《爪哇历史》中提到了他对婆罗浮屠的发现,婆罗浮屠才终于又一次进入世人的视线。1835年荷兰行政长官Hartmann最终发掘了整座佛塔,此后婆罗浮屠一直在各方势力的蚕食中,丢失了不少珍贵的文物。</h3><h3> 1907年-1911年,婆罗浮屠终于迎来了第一次整体性的修缮,荷兰东印度殖民政府主导了此次修缮,婆罗浮屠初步恢复了往日的辉煌。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一项主要修复计划(据说“号召国际间各领域的专业人士”“联合了27个国家”),并于1975年-1982年执行了一次彻底的修复工程。此次修复加固了地基,清理了1460片石板,为每一件石块编号,分解并重新组装塔身的5层方台,以及通过埋设管道改进排水系统。修复工程还加设了防渗透层和过滤层。这项庞大的工程雇佣了大约600人,进行清除、填满、修补、灌锡等保护与强化工程。1975年,IBM也加入修复工程,将80万块石头的资料输入电脑,经过电脑的重新组合和拼装,总共花费2000万美元,用了10年时间,才顺利地重拾婆罗浮屠的旧貌。1991年底,饱经天灾人祸的婆罗浮屠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3> <h3>光看地板的拼接复杂程度就值回票价</h3> <h3>门杜寺</h3><h3>Mendut是一座比较巨大的单体寺庙,墙面上满是令人震撼的浮雕。</h3><h3><br></h3><h3> 它位于婆罗浮屠东边三公里左右的地方,面向西方(极乐世界)。主要就是用来佛教祭拜。这里的浮雕是他的一大特色,浮雕的形态有“三屈”的特点,塑造出佛像的动态美。题材则偏向于大型庄严,南北两面墙上更是有两幅超大型的浮雕,非常的威严肃穆。</h3><h3> 这三尊佛像都是大乘佛教密宗的形制,密宗的存续,如今在这个世界上只限于西藏的藏密和日本的唐密,不想今天在这个伊斯兰当家的印尼爪哇岛碰上了。原来密宗的五祖金刚智三藏和六祖金刚不空法师都是由爪哇岛去的中国,再向前追溯,噶当派的始祖阿底峡大师也曾于1013年来到当时统治爪哇的室利佛逝帝国学习佛法20年,之后才去的西藏传教。所以爪哇出现密宗也就不奇怪了。</h3> <h3> 大殿中供奉的佛像是Mendut最精华的所在:大殿中,左侧为观自在(圣观音),中间为大日如来,右侧为金刚手菩萨。从如来的手势来看,这是一尊讲经佛像。这三尊菩萨形成了佛教中的三圣。 这三尊巨像不光是体量大,整体造型也颇为流畅,容颜端庄神圣。我在印尼的这一程,看到的最好雕塑就是这三尊了。</h3> <h3>北侧墙上的诃利帝母(Hariti)被他的孩子围绕着。在佛教中,诃利帝母是财富的象征。据说直至今天,当地人在结婚时会来到这幅像前祈祷。</h3><h3><br></h3><h3>南侧墙上的俱毗罗(Jambala或者Kubera)被他的孩子们和粮食袋围绕着。在佛教中,俱毗罗是繁荣昌盛的象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