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觉风雷笔下生

马宏城

——梁文源先生书画短评 图:天山云 文:古道西风 人物传记 梁文源,笔名天山云,1960年6月生于陕西洋县,1979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国防动员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陆军大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赵彦良先生学习书法,从欧阳询《九成宫礼泉碑》入手,师从启功先生二十年。多次参加全国、全军比赛和展览并获奖,两次举办个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并被多处纪念馆收藏和勒碑刻石。《中国书画报》、《解放军报》、《中华书画报》、《国际华人报》及新疆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乌鲁木齐电视台等50余家新闻媒体曾专题介绍,入编60多部辞书。出版有《梁文源书画集》、《梁文源画集》,《梁文源楷书作品集》、《梁文源诗联书法作品选》、《梁文源诗书画印选》。 梁文源,是我的老领导、战友,也是我人生和书法的导师。最早听到这个名字,是上军校时,有个姓窦的教员讲军队指挥员应具备的边缘知识,谈到《易经》时说:“军区机关有名副处长,名叫梁文源,边缘知识非常丰富,天文地理、古今兵法、文学常识、书法艺术涉猎甚广。”从此,梁文源这个名字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部队作训部门工作,有一天到科长家混饭,看到客厅有一幅四尺整张字画,内容是"难得糊涂",字体挺拨,字形端庄,笔法精准,结构紧凑,笔画如兰,让人赏心悦目,再看落款:"梁文源书"。当时的感觉是:"梁文源,果然名不虚传。" 说来也是有缘,2003年7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入军区机关工作,有幸在梁文源老师麾下听令,近距离接触了梁文源老师。 之后的岁月里,我们虽不是形影相随,但也是朝夕相处。通过十几年多的交往,深深的被梁文源老师谦和的为人,渊博的学识,敬业乐群的精神,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所折服。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很多军中急难险重任务。 2009年,我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待安置期间,闲来无事,梁文源老师建议我练练书法。在他的影响下,我渐渐步入了书法的殿堂,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习梁文源老师书法。 梁文源老师书法,始终严格遵循黄金分割法则,在他的楷书中,体显的尤为明显。 用笔上方圆并施,以显秀逸厚重之态;行笔上快慢结合,看似疾速,整个字却显得既灵动,而又稳健,以展圆润流转之姿;结构上,在保持楷书主体特征的前提下,多从点画粗细长短、干湿浓淡、曲直平斜等方面尽情发挥,以示曲折变化之妙。 他的楷书,取法《九成宫》和《张黑女墓志》, 字体匀称,字势挺拔,中宫紧收,四面放开,线条舒展,伸张变化,聚散有度,每个字的内部结构在松紧、长短、粗细、宽窄等方面对比明显,和谐统一,并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在造型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气象。 他的许多字写得精到巧妙,俊美大气,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洒脱,美仑美奂,令人如闻韶乐,荡气回肠,拍手叫绝。他的许多作品布局大方,结字稳妥,线条劲挺,使转圆通,气韵生动,透出平和、流畅、圆润、高贵。 他的楷书端庄平正,恪守法度,梁文源老师认为,平正是汉字结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点画组合的基本原则,据此可以锻炼笔力,培养知常达变的能力,他不但深悟其道,而且重视从古人传统中吸取养分,总结规律。他早年从欧体入门,遍临行唐诸家,直到领悟到各家旨,并能融会贯通为止,他的楷书崇尚度,堂堂正正,一点一画,落笔运笔,深得古意,十分严谨,无论是结构还是点画都十分到位,几百、上千字的作品也能做到通篇首尾一致,一丝不苟,特别是用笔方面,倚案而立,高悬其肘,八面出锋,洒脱而准确,点画饱满而十分刚健,线条瘦劲峻峭,干净利落,一尘不染。 梁文源老师十分注重对单字结构的研究,在学习领悟欧阳询、黄自元结字法的基础上,结合启功先生的“黄金律”学说,逐渐总结出了“左收右放、上紧下松、内敛外张、大大小小、撇直捺平、横斜竖曲”的楷书结字法。在临习的中他坚持用“数学”和“几何”的方法,解剖字的结构特别是点画之间的关系,如位置、短平、粗细等,力求使之量化精准,从而大大增强了临书练字的效率。 梁文源老师楷书清劲灵动,情趣盎然,内涵丰富,既有魏晋风骨,又有唐人法度,还有今人流韵,颇为鲜见。点画勾剔往来,笔笔有交待,雄健而不失秀逸,端庄而不失灵动;其结构紧凑而舒展,瘦劲而优美,骨力内蕴,呼应紧密,外观俊秀洒脱,风姿端庄灵动,线条在平整中求变化,造型在严谨中显生动,情韵在自然中得流露,作品充满学者的气度。为了把字写得圆转灵动,他铭记启功先生“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的教导,并自觉用于实践。 梁文源老师楷书的偏旁,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掺入了行书的笔意,甚至穿插了草书的笔意,增强了整个字的灵动性,让欣赏者享受到作品带来的审美愉悦,同时也避免了楷书中沉闷与冷寂,表达了他的一种追求。另外,他喜画兰草,并下意识地将兰草的精神带入书法之中,这便使得他的字有了兰草的飘逸雅美和灵巧飞动,有了竹子的劲健挺拔和清简峻洁加上他精通诗律,善以美文佳句为内容,更使每件作品显得意趣盎然,令人爱不释手。 梁文源老师楷书平和亲切,雅俗共赏。他崇尚二王为代表的正统书法,反对怪异和故弄玄虚,力求做到雅俗共赏,让一般人理解,让主流社会能接纳。他的楷书用笔纯正,率意果断,自然流畅,运笔的脉络清楚,好理解,宜于学习。他对书法的理解和追求,发自他的内心,也为他自己身体力行,因而值得称道、更重要的是,字如其人、书如其人,他追求堂堂正正,端庄平和的书风与他正直善良、谦和洒脱、乐观豁达、文雅大度的为人相吻合。 梁文源老师的行书,特别注重线条的质感把大量的方笔用到行书中去,有的笔画如断石截木,有的似长枪短戟,很有军人的气概和大将风度,大大增加了线条的厚重程度,使其作品更加庄重、大方。 他的行书,遵守传统程式,板眼规矩,从不乱书乱造,但又不拘框套,死守规律,用笔沉厚,不浮不漂,点画峻洁有力,用笔苍劲而圆润,遒媚精爽,可以看出梁文源老师身上那种不浮不燥、淡薄名利、立志恢弘,宁静中对修身养德的不懈追求。 他的作品,在充分借鉴欧阳询、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赵孟府等众家之长的前基础上结合启功黄金分割律方法,积极探索技法、结构、用笔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在用笔上,他坚持方笔圆笔并重,把魏碑的一些方笔用到行书里,表现了果断、干净利落的精神。 梁文源老师行书作品,遒媚的笔画、丰厚的笔意、流畅的笔势、舒展的构体、洒脱的布局、清丽的墨色、变幻莫测而又符合法度、俊雅大气而又生动传神的书法形态,充满了潇洒豁达之情,洋溢着主体的自然天性和人格风采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意境幽远,把抽象性和具象性和谐统一起来,惟妙惟肖地表达出人格美、情思美和意境美,从而在形神、意趣、情境和墨韵方面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蕴情蓄旨,是梁文源老师行书的又一亮点,既涵盖书家的美学意趣和风神韵致,也体现出生命的谦和创造力的张扬。笔意,是书家的主体情思,梁文源老师为人率直、坦荡而又乐天随缘。古人云:书者,心画也!作为书法作品,必须笔法和笔意相结合,书法之所以看重笔意,是因为用点、画的变化再现出丰富的内心情愫,以及匠心独运时呈现出的功力、神态和风格。 梁文源老师的书法笔起龙蛇,心随情至闪光辉,焕发出生命形象的艺术神采,是节奏化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梁文源老师擅长寓动于静、创造情感与象征统一的情意美,而又在动态之中凝聚成静态的生命形象,化为浓郁的神韵。对此,他心悟神会,妙出心裁。如上图“龙马精神”四字,起笔刚健,泼墨畅达,鸾飘风箱,龙行虎卧,气定神闲,春花吐艳,一气呵成,堪称神来之笔倾吐出精神的共同心曲。细观其字,笔笔均含深情。 “意在笔先,功在书外,”是一条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梁文源老师博览群书、淹贯古今治学勤能,学殖深厚,功力精湛。他注重“认识积累、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抓住情感、形象和美感的艺术三要素,潜心创作、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他的草书行云流水、挥笔自如而又不失法度,书品高妙而具大家风范。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梁文源老师书画诗兼通,异常勤奋,不论寒暑,从未辍笔,每每进入他的书画室,很多幅优雅高贵的梅、兰、竹、菊、荷等新作就会映入我的眼帘,一枝枝兰竹摇曳着身姿,如舞动着的军营绿花,刚健柔韧。 他喜爱兰草的素雅幽香,竹子的虚心净洁并借助深谷幽兰的独自芬芳和峰岗翠竹的高风亮节精神自勉自励。 在我看来,无论是诗歌书画,装满的都是他热爱的军旅生活和傲然的军人风采。 梁文源老师还精通格律诗,创作了数千首诗词,先后完成了《横马天山》、《征途如画》、《历代诗人漫评绝句一百零八首》等诗稿。 他的诗格律严谨,意境优美,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新时代西部军人戍边守防的生活。巍峨天山、苍茫瀚海、金山夜雪、蒲海晓霜、铁马雄师、琵琶胡琴等,在他的笔下无不壮丽神奇。 他的许多诗作发表于报纸杂志、流传于军营内外,受到许多官兵的好评,被誉为"新西部边塞诗人"。他的一些描写边塞景物的诗歌,受到许多书画家的喜爱,甚至成了画家们进行创作的内容和题材。 “舞文弄墨近痴狂,长觉风雷笔下藏。夜夜临池听鸡度,朝朝读帖误厨堂。兔毛蘸落一千管,麻纸挥飞十万张。天道酬勤天未老,人生何处不芬芳。”是他的真实情感的写照,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梁文源老师更多的精品佳作。

梁文源

老师

楷书

点画

书法

行书

用笔

笔意

灵动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