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考古学者辛勤的发掘下,青海,曾出土了一件件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文物。 </h3><h3>大通县孙家寨出土彩陶舞蹈纹盆<br></h3> <h3>彩陶舞蹈纹盆是197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第20号汉墓时发现的。具有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
同德县宗日出土舞蹈盆<br></h3> <h3>1995年同德县宗日遗址157号墓出土。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9.9厘米。卷唇,鼓腹,平底,为细泥红陶,内外黑彩。内壁上部绘有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人,头饰较宽大,下着裙装,手拉手,一幅活生生的集体舞画面。两组人像间以折线、斜线、圆点纹相隔,下面再绘出4道弦纹,使得整个画面饱满充实,极富艺术感染力。从总体看,该器造型合理,质地细腻,表面光亮,彩绘运笔娴熟,图案疏密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比1973年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更加美观大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稀世珍宝。<br></h3> <h3>青海省乐都县出土人形贴塑彩陶壶</h3> <h3>人形贴塑彩陶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33.4厘米,1974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采集,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陶壶上贴塑人形,成了神秘观念和生存丰产愿望的载体,加重了它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也使它成为中国史前工艺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br></h3> <h3>
此壶1974年出土于青海乐都柳湾墓地的一座墓葬中,口径9.2厘米 高33.4厘米,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泥质红陶,侈口,口沿外翻,短颈,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腹中部有对称的环耳。器正面自领至腹部有堆塑和彩绘相结合的裸体人像,似为男女两性的复合体。施黑彩。器背面和两侧绘圆圈纹,圈内填网格状纹饰。 现收藏于 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件彩陶壶是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头像部分就运用了雕镂、贴塑、刻画和绘画等不同的艺术手法。头部的各器官既安排得恰到好处,又注意表达人物的表情,使人的面部显得生动传神。
文化背景
青海乐都柳湾遗址,是黄河上游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自1974年以来,进行过多次发掘,发掘的墓葬多达上千座,出 土文物达三万多件。然而人形彩陶壶却不多见,可谓凤毛麟角。正是因为它造型奇特且极为罕见,整个器物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此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举行祭祀仪式时专用的酒壶,或者是在举行巫术活动时用来驱邪镇鬼的法具。
内涵寓意
人的艺术
在众多远古文化遗存中,人体造型艺术及其传统是一个有趣而又带点神秘色彩的话题。人是万物之精,以人为模型塑造的作品,反映了原始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创造。这件彩陶壶不是单纯地塑造人体,而是将人形贴塑于壶上,可能具有更加复杂的意义。
夸张造型
壶用细泥红陶制成。敞口鼓腹小平底,腹下部有双耳。颈部略歪,正面塑人头像,其余为曲折线。腹部两耳上方绘两大圆圈纹,其间填以网纹,前后又施有蛙纹。唯正面中部蛙纹略去,在空档处浮塑彩绘人体像。
人体正面全裸,头部贴塑在壶颈上,五官齐全,招风耳和张着的嘴特别突出。手脚由泥条对称贴塑,双手经过仔细刻画,两足则较粗略,躯体上有突出的肚脐和双乳,乳头特意用黑彩描绘。女性生殖器官用雕塑完成,被夸张地放在躯体正中央,也是陶壶的正中位置。
母神崇拜
在陶器上表现女性人体,可能出于一种对母神的崇拜心理,采用这种装饰与人类繁衍生殖的观念有关,腹部隆鼓的陶容器(如壶),则是储种丰产的象征。陶壶上贴塑人形,成了神秘观念和生存丰产愿望的载体,加重了它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也使它成为中国史前工艺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br></h3> <h3>同德县宗日出土骨叉、骨勺、骨刀<br></h3> <h3>1995年,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出土了一把距今5000年骨质餐叉,这把被誉为“人类餐叉之祖”的骨叉,与西方餐桌上的餐叉是文化的巧合,还是有所关联? 如今,这一切已经无法解答,但它折射出了5000年前这片古大陆上的远古先民的生活情态与文明高度。<br></h3> <h3>民和县核桃庄出土彩陶壶<br></h3> <h3>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于1985年4月,收藏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早期的螺旋纹彩陶壶。经青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彩陶壶上绘制的是竖向七方连作的“S”形螺旋纹,纹饰之独特,制作之精美,在马厂时期的彩陶上很少见到,其它文化类型的彩陶上也很难见到。这样精美的螺旋纹彩陶壶无疑是马厂早期彩陶中的瑰宝,在彩陶王国中也算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br></h3> <h3>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 马家窑类型二人抬物纹彩陶盆 我国最早的祭祀仪式题材纹饰彩陶盆</h3> <h3>贵南县尕马台出土七星纹铜镜<br></h3> <h3>新石器时代古镜之一。1977年,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直径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光滑,背面为不规则七角星几何纹图案,空间饰有斜线纹。镜纽已损,另在镜的边缘凿有两小孔,作系绳穿挂之用。这是我国所发现的铜镜中,年代较早的一面。<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