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b><br></b></h1><h1><b>《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是一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优秀战士的感人故事。自它问世以来,不仅在我国多次再版,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被译成七种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书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吴运铎。吴运铎本来是一个煤矿工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接受了党的教育,参加了革命部队,和同志们一起,刻苦钻研,研制武器,建立兵工厂。他一再冒着生命危险,突击紧急任务,三次负伤,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b><br></h1><h3><b style="font-size: 20px;"><br></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br></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 吴运铎(1917――1991),江西萍乡人。1937年走上革命道路,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同志们一起创办兵工厂,多次负伤,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的保尔”。他在病床上所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印刷数十次,发行五百余万册,成为共和国几代人共同的精神食粮。</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br></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我家书柜里这本《把一切献给党》是由《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著)、《我的一家》(陶承著)、《老共青团员》(张林著)三个自传体中篇小说组成的;是1989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中国青少年读物发行总公司发行、北京印刷一厂印刷的,在书的正面印有“人生的路标——团中央推荐的十本书”字样,书的扉页上印有邓颖超同志题写的“人生的路标”几个大字。革命老人、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谢觉哉亲自为陶承的《我的一家》作序。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中国式保尔——吴运铎的事迹从小就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b></h3> <h1><b>中国式保尔、《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b></h1> <h3></h3><h1><b><br></b></h1><h1><b>《我的一家》是一本回忆录,陶承口述,何家栋、赵洁执笔,1959年出版。陶承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在艰苦的岁月里,丈夫梅生为革命奔走,终于积劳成疾而去世;两个儿子为革命也相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陶承默默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坚持为党工作。作品讴歌了共产党人为革命而贡献一切的精神。</b></h1><h1><b><br></b></h1><h1><b><br></b></h1><h1><b>十七岁的旧式女子陶承奉干娘之命、经媒妁之言嫁给了从没有见过面的重病在身急等结婚冲喜的长沙第一师范的学生欧阳梅生。婚后不久,欧阳梅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陶承也日益受到革命思想的熏染,跟随丈夫一起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呕心沥血的欧阳梅生不幸积劳成疾,在一个深夜写完一份文件后去世。已有六个孩子的陶承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为党工作。在母亲的教导下,烈士的孩子们欧阳立安、应坚、稚鹤、本纹等也逐渐成为了党的新生力量。一家人始终跟随着党,不畏艰难,勇往直前。</b></h1><h3><b><br></b></h3><h1><b><br></b></h1><h1><b>在建立和建设现代中国的过程中,无数的中华儿女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我们不应忘记方志敏面对敌人的视死如归,不应忘记欧阳梅生和他的妻子儿女一家在大革命期间的巨大牺牲,不应忘记年轻漂亮、能文能武的女英雄赵一曼在抗日战争时期跃马横枪的英姿飒爽、富于传奇性的革命人生,也不应该忘记一个普通煤矿工人出身的“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不顾生命危险地忘我工作和从他身上所进发出来的坚强意志。</b></h1><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陶承:欧阳陶承(1893——1987),女,原名刘桃英,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欧阳陶承,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烈士欧阳立安的母亲,著有《我的一家》(1956年)一书,该书曾被改编为电影《革命家庭》。<br></b></h3> <h1><b>陶承老人晚年照片</b></h1> <h1><b>陶承老人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b></h1> <h1><b>陶承老人年轻时照片</b></h1> <h1><b><br></b></h1><h1><b><br></b></h1><h1><b>《老共青团员》这本革命回忆录的作者是曾任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的抗联老战士张林。他曾经是哈尔滨铁路上的学徒,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抗日斗争的道路,先后任横道河子车务段团支部书记,一面坡铁路地区团区委书记,共青团吉东局经济斗争部长,满洲团委组织部长,共青团吉东局特委书记等职,组织领导广大青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参加抗日斗争。张林曾经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后来去过延安。建国初期他患有眼睛的疾病,几乎失明。但是他以保尔柯察金为榜样,以超乎常人的坚强毅力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他的自传体革命回忆录——《老共青团员》,在当年与《钢铁是怎样炼成》一样,成为每一个青年的必读书籍,教育着一代青年走上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b></h1><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1><b>作者照片</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