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创新,厚德载物创业

胡胜发

<h5><b><font color="#167efb">〖前序〗</font></b></h5><h3></h3><h5><font color="#167efb">2018年10月5-6日,《北美清华自动化论坛》在波士顿召开。来自北美以及母校约150名北京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校友参加了本次聚会。乘旅途闲歇,我整理了在论坛上做的发言内容,请朋友们批评指正。</font></h5> <h3>各位系友、校友,晚上好! 喜庆让我给大家做个报告。</h3><h3>正好18年前,2000年的10月份,我辞去硅谷公司的工作,与其他几位清华校友、朋友一起,创立了安凯微电子,从事芯片设计的创新与创业工作。今天,我就讲讲这些年创新、创业的体会吧。</h3><h3>安凯微电子是一家芯片设计公司。我们设计并销售物联网设备中的核心芯片。芯片设计是整个半导体行业中的一环。这个产业至少有2个特点: 第一,产业本身的规模不大,但是一切工业的基础。全球去年的销售额有4,000多亿美元,约为3万亿元人民币。 第二,产业投资资金较大,投资回报率周期较长。现在,一家新设立的典型芯片设计公司总投入约需10亿元人民币,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才有可能稳定盈利。这是一个真正属于实体经济的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创新型的实业。 为什么需要这么久的时间、这么多的资源才能成就一家芯片设计公司?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下,安凯微电子设计的某一款芯片所花的资源与时间。 公司管理层决定启动这款芯片产品项目,在购买一个基础IP后,总共进行了20次的流片工作(4个光罩、4次MPW、12次金属层修改)才达到可量产的目标。整个项目花费时长约7年,投入了近百名工程师与数亿元的研发经费。 我们设计这样一颗的芯片,牵涉20多个学科。每个技术创新,都需要进行试错。对于软件,试一次只要编译一次即可。对于芯片,试一次至少需要遍历一次软件仿真,做一次后端流程,经历2个多月的制造封装过程,以及测试的工作。不算找问题原因、找解决方案,就要花费3个月以上的时间。 做这样的产品,需要精雕细琢。产品技术上,需要不断地去创新。创新与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断地试错。执着地坚持。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 这样的产品创新工作,使我想起来校训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技术创新,应像自然运动一样刚强劲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长期投入,专一而作。认准后,不能知难而退,要坚持,直到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真的需要自强不息的创新。或者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创新。 校训的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应用在高技术创业上讲的就是,君子创业应增厚美德,这样才能容载万物,取得成功。 记得00年代初有一次TEG(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的前身)在硅谷开会,邓锋总结创业经验时,讲到成功的创业公司一定要做到让客户、员工、股东三者满意。我觉得,在高技术创新领域,合法取得知识产权也很重要。比如,对于你公司没有所需的技术储备,而自己没有能力开发或者不打算开发,你就应该购买第三方的。你不能通过窃取的方式来取得这个知识产权。也就是讲,一家成功的高技术创业公司,至少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客户、员工、股东以及知识产权的取得。</h3><h3>我反对那些利用先前职务开发的技术创新用于自己公司的创业项目。除非取得了原雇主的同意。 记得18年前,我找律师帮助注册公司时,律师审核了我四年内与前雇主签署的各种文件,以及创立公司的核心产品技术,发现没有冲突后才帮助注册的。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家会处理好前面三个关系。但往往会忽略第四个。没处理好这个关系的公司很难走得远。 总结一下,作为一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我们应该自强不息创新,厚德载物创业。<br></h3><h3>以上就是今晚向大家报告的内容。谢谢!</h3> <h5><font color="#167efb"><b>〖寄语〗</b></font></h5><h5><font color="#167efb">自动化系是基于维纳的《控制论》、香农的《信息论》以及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这三个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虽然北美没有自动化系这样的设置,三论的奠基者恰恰都是在北美,甚至主要是在MIT完成其伟大的工作。在《控制论》与《信息论》诞生地的MIT,与自动化学科相关的研究力量依然占有最大的比例,学校也在鼓励学科的交叉发展。看看我们自动化系的毕业生,其研究、创新、创业领域涉及智能制造、机器智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电网控制、生物信息处理、金融、管理、心理学、法学甚至音乐艺术,可以看到学科的生命力。《北美清华自动化论坛》全面地展现了这个学科的迷人之处。我希望这个论坛能够推动自动化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在学术大师的出现,还是兴业人才的成长,都能起到添加剂的作用!</font></h5> <h5><font color="#b04fbb">上图是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楼外部与内部所摄。上右是《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历史照片,下左是《信息论》创始人香农的塑像。下右是二次世界大战雷达模型。雷达是MIT的发明,其技术基础是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理论。据称,二次大战期间一半的雷达约4,000台是在MIT的这栋大楼原址生产制造出来的。通常,技术的发明是社会需要的结果。</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b>鸣谢:</b></font></h5><h5><font color="#808080">感谢MIT研究员方亚隽博士学妹陪同介绍MIT校园、AI实验室并拍摄照片!感谢论坛组委会、波士顿清华大学校友会志愿者、MIT研究员孙有顺博士等的热情接待与帮助!</font></h5> <h5><i>2018年10月8日,加拿大多伦多</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