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讲述五十年前的毕业分配(修订版)-1

崔正翔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南京理工大学校庆<div>七十周年!<div><br></div></div> 南京理工大学位于南京市东郊中山门外孝陵卫200号。解放后,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校址。 ▲ 1953~2023,热烈庆祝南京理工大学<div> 建校70周年</div> 读了2018年9月25日由清华大学68届毕业生木瓜(笔名)编制的美篇《我五十年前经历的毕业分配》,思潮起伏,感慨万千。因为我们有过完全相同的经历——异曲同工,再现当年。木瓜的一花引来万花开,笔者也想凑个热闹,和一篇《也讲述五十年前的毕业分配》,作为姐妹美篇,谨献给文革中的老五届大学毕业生。 <h3>▲ 我们曾经是穿过绿军装,当过兵的</h3><h3> 军中学子,高唱着“我是一个兵”</h3><h3> 一路走来。1964年8月,全国各</h3><h3> 地的尖子生凭借优异成绩和过硬</h3><h3> 的政审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h3><h3> 工程学院,成为一名军校学员</h3> ▲ 位于南京市东郊中山门外,“栖霞区<div> 孝陵卫200号”,占地2.1平方公里</div><div> (3150亩)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div><div> 工程学院,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div><div> 校园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div><div> 碧草如茵,景色宜人</div> ▲ 1964年8月,炮兵工程学院<br> 孝陵卫200号大院的二号门<br> (正大门,炮工坐南向北的<br> 对外大门),正对“中山陵”。<br> 正大门外临靠“宁杭公路” ▲ 1964年8月,我们踏进炮兵工程学院<br> 孝陵卫200号的二号门,走上二号路,<div> 道路的中轴与“中山陵”的中轴在</div><div> 同一条中轴线上</div> ▲ 炮兵工程学院二号路西侧有80户中层干部<div> 住宅楼区。二层小楼外墙面均涂成黄色</div><div> (标准营房色)</div> ▲ 炮兵工程学院二号路东侧有大礼堂与 <div> 灯光球场。灯光球场经常举办球赛</div><div> 和放映露天电影<br><div> </div></div> ▲ 炮兵工程学院二号门的二道门前“友谊河”<div> 西北面有院务部办公大楼。大楼室内一律</div><div> 是红漆木地板,红漆木楼梯,红漆木窗框。<div> 有上级首长来访时,木地板上还铺上红地</div><div> 毯。过年过节时,大门檐下还上大红灯笼,</div><div> 以增添几分节日的喜气</div></div> ▲ 1949年10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div> 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一区一大队一中队</div><div> 预科结业全体同志在二道门前留影纪念</div> ▲ 炮兵工程学院二号路二道门(坐南向北的<div> 内大门,前面的桥下流过“友谊河”),</div><div> 北面门梁上正中是军徽,两边是军标</div><div>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div> ▲ 炮兵工程学院二号路二道门的南面门梁上<div> 写着毛主席给炮兵题词——</div><div> “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砲兵而奮斗”</div> ▲ 毛泽东为解放军炮兵题词手书——<div> “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砲兵而奮斗”</div> ▲ 跨入炮工二号路二道门,穿过绿化带就来<div> 到院政治部大楼。这是一幢二层建筑,</div><div> 外墙上爬满绿色的爬山虎。 院政治部</div><div> 大楼北大门前设有门楼和汽车道,</div><div> 汽车可直接开到门前大厅</div> ▲ 炮兵工程学院院政治部大楼背后是<div> 大操场,标准的400米环形跑道,</div><div> 内置绿荫草坪的规范足球场</div> ▲ 炮兵工程学院大操场北端有一座供检阅用<div> 的司令台,顶部有老八一军徽</div> ▲ 华东军政大学二总三大队十一队全体结业<div> 同志在大操场司令台前合影留念</div> ▲ 炮兵工程学院大操场南端是物理实验大楼<div> 外墙为灰砖墙面、高四层,是当时校内的</div><div> 最高建筑</div> ▲ 当年每个大班占一排平房。东面的平房<div> 是教室,约50米长,排列2个长22米、</div><div> 宽12米的教室和寬3米的外走廊以及</div><div> 西头的1个小卫生间</div> ▲ 东面的平房教室北侧有寬3米的外走廊 ▲ 西面的平房是学员宿舍,约70米长,中部有<div> 约80平方米的大厅(照片中的突出部位),</div><div> 正好作为一个年级大班集合的场所。东头</div><div> 还有洗漱间带厕所约20米长。平房教室</div><div> 和平房宿舍之间有宽10米的间隔,南北</div><div> 形成道路,用木立柱走廊连接,走廊</div><div> 上方有遮雨用的金属瓦楞板顶棚</div> ▲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南京理工大学校园俯瞰<div> 航拍照片</div> ▲ 现南京理工大学北大门(原炮兵工程学院<div> 正大门)</div> ▲ 现南京理工大学正大门(南大门) ▲ 现南京理工大学二号路二道门南面<div> 原“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砲兵而奮斗”</div><div> 题词改为“團結 獻身 求是 創新”</div> ▲ 现南京理工大学校区示意图 <h3>▲ 1964年8月26日,院长李仲麟少将给</h3><h3> 64级248名新生授予学员衔。耀眼的</h3><h3> 八一帽徽、肩章、领章金光闪闪。</h3><h3> 我们幸运地赶上1955年军衔制</h3><h3> 的末班车</h3> <h3>▲ 学员军礼服——头戴大檐帽,佩戴学员</h3><h3> 肩章、领章,因兵种为炮兵,则需在</h3><h3> 领章中心加钉炮兵兵种符号(古炮叉),</h3><h3> 胸前和腰部扎斜跨式牛皮武装带</h3> ▲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兵种符号<div> ——两门古炮叉<br><br></div> <h3>▲ 学员军礼服样式</h3> <h3>▲ 学员军常服——头戴解放帽,只佩戴学员</h3><h3> 领章,在领章中心加钉炮兵兵种符号</h3><h3> (两门古炮叉)。领章外黄色框不开口,</h3><h3> 意寓在校学习全封闭。待毕业后,当上</h3><h3> 正式军官,则在领章外黄色框前开口</h3> <h3>▲ 学员军常服样式</h3> ▲ 1964年8月,崔正翔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div> 炮兵工程学院炮兵兵器系高射炮专业<br> (一系)<br></div> ▲ 崔正翔的军礼服照——戴军官大檐帽,<br> 佩戴学员衔肩章、领章。学员享受<br> 干部待遇,穿四个口袋的上衣军装,<br> 两肩带洞和绊,用以挂肩章 ▲ 1964年9月16日,炮兵工程学院全体64级<div> 学员下连当兵,分配到南京军区高炮66师</div><div> 617团、618团、621团、624团和地炮9师</div><div> 14团及火箭炮201团的各连队,</div><div> 体验军人生活,培养军人素质</div> ▲ 1965年1月23日,炮兵工程学院给下连当兵<div> 锻炼的学员发出春节慰问信,由院长李仲麟</div><div> 少将和政委廖成美少将签发</div> ▲ 1965年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br> 军衔,一律佩戴红星帽徽,红旗领章。<br> 照片为崔正翔佩戴 红领章、红帽徽<br> 的军人照 ▲ 中国人民解放军65式军装佩戴的红星帽徽,<br> 红旗领章,恢复红军时代的标志,绿色<div> 军装配上三点红,亮炫威武之师<br></div> ▲ 当时在人民解放军中广泛传唱的部队歌曲<div> 《全军上下一片红》</div> <h3>▲ 在假日里,我们全副武装攀登紫金山,</h3><h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轻的</h3><h3> 军中骄子心中充满理想和抱负,</h3><h3> 登高方知远,天地纳于心</h3> <h3>▲ 1965年,一系系直干部在办公室前的</h3><h3> 院子里合影,当时一系代字为“子、</h3><h3> 丑、寅、卯”中的“子”系</h3> <h3>▲ 1965年12月,64-222班(二系弹丸</h3><h3> 引信专业)全体学员与教育班干部</h3><h3> 在二号路二道门内,院政治部大楼</h3><h3> 绿化带前合影留念</h3> <h3>▲ 1966年1月,一系64-111班(地炮专业)</h3><h3> 全体27名学员与在二号路二道门内</h3><h3> 合影留念</h3> ▲ 1966年1月,一系64-111班全体27名学员<div> 在大操场司令台前与院长李仲麟少将</div><div> 合影留念</div> ▲ 1966年1月,一系64-112班(高炮专业)<br> 全体27名学员在大操场司令台前<br> 合影留念 <h3>▲ 1966年1月,一系64-121班(火箭</h3><h3> 发射架专业)19名学员与在大操场</h3><h3> 司令台前合影留念</h3> ▲ 1966年1月,一系64-141班(火炮随动<br> 专业)全体12名学员与在大操场司令台<div> 前合影留念</div> <h3>▲ 1966年3月,院首长及“湖南班”的</h3><h3> 班主任、指导员、教员等与全体越南</h3><h3> 人民军留学生在司令台前合影留念</h3> ▲ 1966年3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div> 炮兵工程学院二系三教育班</div><div> 全体同志留影(司令台前)</div> ▲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通知)<div> 139号文件“关于軍事工程学院、</div><div> 軍事电信工程学院和砲兵工程</div><div> 学院的改制问题,第251次</div><div> 军委办公会议的决定”</div> <h3>▲ 1966年3月31日下午3时,中国人民解放军</h3><h3> 炮兵工程学院全体将士在大操场集合列队,</h3><h3> 拍下这张全家福。这是建院以来唯一的</h3><h3> 一张全家福,也是最后的一张全家福照</h3> ▲ 当时拍摄现场是沉闷的,全院军人雅雀<div> 无声,只听从总指挥华腊夫(二系副</div><div> 主任)的调动。全体人员就位后,</div><div> 摄影师用旋转镜头拍下这张巨幅</div><div> 照片。由于照片太长,分三段</div><div> 洗出,后拼在一起成像。照片</div><div> 记录了那一代军人的雄姿</div> ▲ 这张最后的炮兵工程学院全家福照片,<div> 后来挂在院政治部大楼二层会议室的</div><div> 东墙上,留作永恒的纪念</div> <h3> 1966年3月31日23时59分59秒的最后时刻定格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的风采录上,这个瞬间的跨越成了一代军校永久的历史转折。</h3> <h3>▲ 1966年4月1日,一纸公文宣布炮兵工程</h3><h3> 学院集体转业,退出军队序列,更名为</h3><h3> “华东工程学院”。一夜之间,踌躇满志</h3><h3> 的兵哥兵姐们降格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h3><h3> 二道门上的红星帽徽和“团结、紧张、</h3><h3> 严肃、活泼”的军标尚在,西面门柱</h3><h3> 却挂上了“華東工程学院”的校牌,</h3><h3> 进出校门的已是一群不穿军装的</h3><h3> 老百姓或穿戴无帽徽领章旧军装</h3><h3> 的退伍军人</h3> ▲ 当年的华东工程学院学生校徽 <h3>▲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的</h3><h3> 《五·一六通知》,成为无产阶级</h3><h3> 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标志</h3><h3> 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h3> <h3>▲ 狂热的文革风暴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h3><h3> 所有的大、中、小学一律停课闹革命,</h3><h3> 青年学生成了这场运动的主力军。</h3><h3> “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h3><h3> 红卫兵运动,破四旧、立四新,</h3><h3>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h3><h3> 大批判,大串联,大联合成了</h3><h3> 文革组曲的主旋律</h3> <h3>▲ 全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哄然而起,</h3><h3> 如火如荼。华东工程学院部分</h3><h3> 学生认为,中央吹响了向党内</h3><h3> 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猛烈开</h3><h3> 火的号角。于是铺天盖地的大</h3><h3> 字报贴满了校园,革命师生起</h3><h3> 来造“修正主义”的反。院内</h3><h3> 的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无法</h3><h3> 正常进行, 偌大 的校园已放</h3><h3> 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h3> <h3>▲ 1966年6月13日,院长兼党委书记李仲麟</h3><h3> 被迫在动员大会上代表院党委作出了一个</h3><h3> 痛苦的决定——停课闹革命。就是从那</h3><h3> 一天起,我们便结束了大学的学习生涯</h3> <div><br></div><div> 1968年,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三个年头。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开始降温,大家不由自主地考虑自身的前程问题。<br>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中央批准在校的66届、67届学生进行毕业分配,走上工作岗位。1968年3月,华东工程学院61级学员484人与62级学员159人一并作为66届毕业生。说实在的,61、62级的老学员在学校待了整整6年半时间,都待疲了,应该走向社会,去经风雨、见世面了。<br></div> ▲ 幸运的是61级和62级仍按文革前的<div> 毕业方案分配走出校门。他们这一</div><div> 届毕业生有许多人去了部队,特别</div><div> 是各大军区的空军,有到兰州军区</div><div> 空军的,有到上海空军大场轰炸机</div><div> 机场的,看到他们穿上蓝裤子,戴</div><div> 上红领章。真令人羡慕。但也有人</div><div> 去了包头447 炮厂、61-131班的</div><div> 夏仲玉去了江西铜鼓177炮厂以及</div><div> 重庆各大兵工厂</div> <h3>▲ 1968年3月23日,江苏省无产阶级革命派</h3><h3> 和广大革命群众在南京鼓楼广场举行</h3><h3> 盛大集会,热烈庆祝“江苏省</h3><h3> 革命委员会成立”</h3> <h3>▲ 会后十几万革命群众参加全市大游行,</h3><h3> 浩浩荡荡。红卫兵载歌载舞,蹦蹦</h3><h3> 跳跳,热闹过市。人们以满腔的</h3><h3> 热忱对无产阶级新生政权寄予</h3><h3> 无限的希望,期盼社会早日</h3><h3> 安定团结</h3> <h3> ▲ 196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编辑部、</h3><h3> 社论:《天翻地覆慨而慷──热烈欢呼</h3><h3> 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成立》</h3> <h3> ▲ 1968年7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h3><h3> “工人阶级必须领导 一切”的</h3><h3> 最高指示</h3> ▲ 1968年9月初,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向<div> 华东工程学院派驻来自南京汽车制造</div><div> 厂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div><div> (工宣队)和“解放军毛泽东</div><div> 思想宣传队”(军宣队)。两队</div><div> 掌管了学校大权。两队进院后,<br> 调解消除派性,促成群众组织</div><div> 大联合,随之成立了华东工程</div><div> 学院大联合委员会,几经周折,</div><div> 最终实现了各派别的大联合</div> <div><br></div><div> 1968年9月中旬,华东工程学院63级学员250人作为67届毕业生执行分配,他们在学校待了整整5年。67届的毕业分配方案集中于国防科委20院各所,有201所(西安火箭发动所)、202所(陕西咸阳火炮所)、203所(西安弹道所)、207所(蚌埠电子所)、208所(北京南口轻武器所)、213所(西安火工品所)等以及五机部所属兵工厂,还有较多的江苏地区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报到的地方名额。<br></div> ▲ 1968年8月,炮兵工程学院63-311班<div> (火药专业)全体学员在学校二号路</div><div> 二道门内拍摄毕业照</div> ▲ 1968年9月中旬,华东工程学院二系<div> 63-222班(弹丸引信专业)的</div><div> 凌敬昆和本院某系的杨金耀</div><div> 分配到位于北京南口的208所</div><div> (五机部20院8所轻武器研究所)</div> ▲ 1968年9月中旬,华东工程学院 一系<br> 63-111班(地炮专业)的王公廉<br> 分配到山西宁武县187厂(长城<br> 机械厂,37高炮)。1978年9月,<br> 王公廉考入华东工程学院101火炮<div> 教研室研究生,1981年12月毕业,<br> 留校当教师</div> ▲ 五机部187厂:第一厂名为宁武三七高炮<div> 机加装配厂;第二厂名北京长城机械厂</div><div> (后改为国营长城机械厂)。厂址在宁武</div><div> 县岔上乡沤泥湾、张家崖、小石洞一带,</div><div> 分布在长7.5公里的山沟内</div> ▲ 五机部187厂当年的机加工生产车间,<div> 生产37毫米高射炮的炮身管</div> ▲ 江西省铜鼓县三都镇是山沟小镇,被群山<div> 环抱,是最理想的“三线”建设之地</div> ▲ 1968年9月中旬,华东工程学院一系<div> 63-112班(高炮专业)的余炳贤</div><div> 和涂水明分配到江西铜鼓县三都镇</div><div> 177厂(长林机械厂,57高炮)。</div><div> 不久传出涂水明来信中的打油诗</div><div> “小小铜鼓镇,三爿豆腐店,城</div><div> 里放个屁,城外听得见。”明里</div><div> 形容铜鼓是个群山环抱的弹丸之</div><div> 地,暗里以此述说心中的苦涩。</div><div> 后来余炳贤和涂水明分别当上</div><div> 177厂的正、副厂长</div> ▲ 177厂建在江西铜鼓境内的大山中,<div> 生产车间分散在五个挖空的山洞里。</div><div> 1994年,177厂迁往江西新余市</div> ▲ 1968年9月中旬,华东工程学院一系<div> 63-131班(内弹道专业)的梁世超</div><div> 分配到江苏泗洪县,后在县中教书。</div><div> 1978年华东工程学院103教研室点名</div><div> 梁世超调回学校,安排在103教研室</div><div> 当教师。梁世超是1963年入学的,</div><div> 在63级250名新生中,高考总分</div><div> 第一名,所以学校需要这样的</div><div> 尖子生回校执教</div> ▲ 经过各方协商让步、统一认识、达成共识、<br> 促进联合。经江苏省革命委员批准,华东<br> 工程学院革命委员会于1968年9月28日<br> 成立。华工革委会由27人组成,齐陶任<br> 革委会主任;吴运福、张恩生等3人任<div> 副主任;齐陶、吴运福、张恩生、宫善、</div><div> 周光照、耿柏青、陈运生、张宝印、</div><div> 马振英等11名同志为革委会常委</div> <h3>▲ 华东工程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齐陶</h3><h3> (原炮兵工程学院副政委、大校军</h3><div> 衔。华东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div> ▲ 1968年10月,华东工程学院各部、系<br> 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相继成立。<br> 10月14日,华东工程学院成立红卫兵<br> 师。就此,华东工程学院领导班子和<br> 群众组织合法掌管学校大权,在<div> “工宣队”和“军宣队”的指导下,<br><div> 统一行使学校各级职能</div></div> ▲ 从1968年10月开始,长期闲散在校的<div> 64级与65级学员掀起了复课闹革命的</div><div> 热潮。求知若渴的学生为毕业后参加</div><div> 工作积累一点本钱,在最后的驻校</div><div> 时间里,抢学一点知识</div> ▲ 1968年12月,我们64级学员248人作为<div> 68届大学毕业生分配,他们在学校待了</div><div> 整整4年半时间。由于华东工程学院61级</div><div> 与62级学员一并作为66届毕业生分配,</div><div> 那么63级学员就顶上作为67届毕业生。</div><div> 1968年11月,中央下达68届大学生</div><div> 毕业通知,这就轮到了64级学员</div> <h3> 正是:出锅的小米粥——熬出来了。 </h3><h3> 文化大革命的势头表明即将毕业大学生的去处是四个面向:“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意味着全国各地满天飞。对学生而言,最大的难关莫过于毕业分配。一夜之间,同一宿舍的伙伴,一个分到上海,一个配到青海,同样是“海”,而人的价值顿见分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h3><h3> 68届的毕业分配特别注重家庭政治条件和在文革路线斗争中个人的“站队”立场,故分配方案分成三类:</h3><h3> 一等分配是到国防科委各院所,不过先要去辽宁海城3174部队农场(39军116师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多,再二次分配; </h3><h3> 二等分配是直接分配到炮厂、炮弹厂、火炸药厂、光学仪器厂、雷达厂,如太原247厂(地炮厂)、包头447厂(高炮、坦克炮、发射架厂)、江西铜鼓177厂(57高炮厂),山西宁武187厂(37高炮厂)、邯郸368厂(舰炮指挥仪、瞄准镜)、西安803厂(华山机械厂)、西安847(昆仑机械厂,航炮、海军近防炮)、西安872厂(鱼雷厂)、湖北宜都338厂(海军瞄准镜)、湖南湘潭282厂(江南机器厂)、山西长治304厂、陕西户县845厂(惠安化工厂,火炸药厂)及重庆各大兵工厂等;</h3><h3> 三等分配是安插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报到的地方名额。与上几届分配相比,68届分配人员比例中的三等分配人数明显增多。原因是经过68年的“清理阶级队伍”,学员家中的政历问题统统揭露出来,有家庭历史问题的,有社会关系问题的,有当权派走资派的亲属问题的,也有文革中现行问题的等等。</h3><h3><br></h3> ▲ 1968年12月,一系64-111班(地炮专业)<div> 全体学员(27人)和教育班干部董竞</div><div> (一系三教育班主任)、汤斌文(一系</div><div> 三教育班指导员)、张志臣(一系三</div><div> 教育班副指导员)、侯富生(一系副</div><div> 主任)在二号路二道门内拍摄毕业照</div> <h3>▲ 1968年12月7日,一系64-112班(高炮专业)</h3><h3> 拍了一张毕业照,两派学生仍走到了一起,</h3><h3> 毕竟共同生活了四年半时间,同窗之关系是</h3><h3> 改变不了的。64-112全班共27人,照片中</h3><h3> 学员25人,干部5人。方安同学因在外调研,</h3><h3> 焦成君同学因回老家有事,则来不及赶回</h3><h3> 参加毕业照拍摄。按当时的规矩每个人</h3><h3> 胸前左上方都佩带毛主席像章,前排</h3><h3> 人员右手举着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本”。</h3><h3> 照片是在孝陵卫幸福照相馆室内拍摄的。</h3><h3> 那时大家都很年轻,学员22~23岁,</h3><h3> 干部32~37岁,风华正茂,年富力强,</h3><h3> 真的好留恋当年的一瞬</h3><div> 照片中——</div><div> 第一排左起:曹渝华、章孟祥、董 竞</div><div> (一系三教育班主任)、</div><div> 余立金(一系系直干事)、</div><div> 张志臣(一系三教育班副指导员)、</div><div> 汤炳文(一系三教育班指导员)、</div><div> 侯富生(一系副主任)、韩卸龙、</div><div> 贾家信;<br> 第二排左起:曹扣成、陶龙虎、包明仁、</div><div> 闵国强、崔正翔、曹新生、</div><div> 肖春明、张森林、潘德炉、</div><div> 范秉勋、蒋德全;<br> 第三排左起:蒋品贤、秦荣才、卫 秉、</div><div> 邹广林、王福兴、袁振新、</div><div> 杨顺川、黄国治、程杰民、</div><div> 朱昌田<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 <h3> ▲ 1968年12月,一系64-121班(火箭发射架</h3><h3> 专业)毕业照。前排人员右手举着红宝书</h3><h3> “毛主席语录本”。</h3><h3> 照片题词:“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砲兵而奮斗”</h3><div> 照片中——</div><div> 第一排左起:陈后添、董 竞</div><div> (一系三教育班主任)、</div><div> 张志臣(一系三教育班副指导员)、</div><div> 侯富生(一系副主任)、汤炳文</div><div> (一系三教育班指导员)、王秉博、</div><div> 陈海潮、韩志明;</div><div> 第二排左起:吴道权、徐咸庄、王思增、</div><div> 梁顺盘、周亲生、张凤桐、</div><div> 曹树业、吴明灿;<br> 第三排左起:朱德悦、朱惠民、何寿庚、</div><div> 张国赢、张心敏、寇秉成、</div><div> 吴关金、汪利平<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 ▲ 1968年12月,一系64-141班(火炮随动专业)<div> 全体学员11人,干部4人在孝陵卫幸福照相馆</div><div> 室内拍摄毕业照。前排人员右手举着红宝书</div><div> “毛主席语录本”。<br> 照片题词:“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奋斗”</div><div> 第一排</div><div> 左 起:张志臣(一系三教育班副指导员)、</div><div> 董 竞(一系三教育班主任)、</div> 侯富生(一系副主任)、汤斌文<div> (一系三教育班指导员)、彭正山;<br> 第二排</div><div> 左 起:胡世才、滕明发、楼良德、</div><div> 蒋忠仁、顾錦麒;</div><div> 第三排</div><div> 左 起:朱士武、陈启东、于大冈、</div><div> 张 青、柴自许</div> ▲ 1968年12月,二系64-211班(火箭弹专业)<div> 全体20名学员毕业照——每人胸前左上方</div><div> 佩带毛主席像章</div> <h3> </h3><h3> ▲ 1968年12月,二系64-222班(弹丸引信</h3><h3> 专业)全体学员毕业照——</h3><h3> 身着军大衣,胸前左上方佩带毛主席像章。</h3><h3> 前排人员右手举着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本”</h3><h3> 照片题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r></h3><h3><br></h3> ▲ 待到毕业分配时,两派学生必须坐到一起,<div> 商谈分配单位和写毕业鉴定。当时教育班</div><div> 班已成立了革委会,毕业生分配小组是由</div><div> 工宣队、原教育班干部和两派学生组成。</div><div> 我们每个人填写了一份《大专院校毕业生</div><div> 登记表》,其中第一张的表格是常规填写</div><div> 的内容,第二张是个人鉴定,由自己写,</div><div> 最后一页是两个表框,上表框是班组鉴定,</div><div> 由小班学生讨论后,由班干部填写;下表</div><div> 框是组织鉴定,由工宣队员和教育班干部</div><div> 填写。《大专院校毕业生登记表》是入个</div><div> 人档案的重要材料,决定学生发展的命运,</div><div> 对今后单位的重用和提拔占有极大的权重</div> ▲ 毕业分配需要严格政审,我肯定被划入密级<div> 不够格的类别,先去地方革委会报到,再</div><div> 分配具体单位。填写征求分配意见表时,</div><div> 有自知之明的我再三斟酌,第一志愿选</div><div> 沈阳;第二志愿是青海,因为得知青海</div><div> 是在省工业厅报到,去工厂,不用下</div><div> 农场锻炼。第三志愿是江苏,填了也</div><div> 白填。果不其然,分配小组就分配我</div><div> 去青海,不是你自己填写的吗?就把</div><div> 你分到青海,合情合理,顺理成章</div> <h3><br></h3><h3> 1968年12月20日,一系64级全体学员开大会,由工宣队宣布毕业分配名单。具体分配结果如下:<br></h3><h3> 华东工程学院一系三班68届毕业生分配名单(共84人)。</h3> ▲ 一系三班68届毕业生分配到国防科委农场<br> ——辽宁海城3174部队农场(39军116师<br> 农场,地点:辽宁海城牛庄西四 ) 共 <br> 35人。括弧内是二次分配的单位。<br> 吴厚元、韩卸龙(上海23所)、<br> 袁振新、姜长立(上海23所)、<br> 潘德炉、吴道权(上海23所)、<br> 寇秉成、王秉博(上海23所)、<br> 陈后添(上海23所);杨顺川(沈阳军区<br> 部队)、方 安(沈阳军区部队)、闵国祥<br> (沈阳军区部队)、刘 军(沈阳军区部队)、<br> 周亲生(沈阳军区部队)、周德超(部队<br> 院校)、彭正山(沈阳军区后勤部装备部<br> 轻武器研究所)、肖春明(沈阳军区后勤<br> 部装备部轻武器研究所)、包明仁(沈阳<br> 军区后勤部装备部轻武器研究所);<br> 黄国治(包头447厂)、程杰民(包头447<br> 厂)、贾家信(包头447厂)、邹广林<br> (包头447厂)、卫 秉(包头447厂)、<br> 陈传兴(包头447厂)、戴时超(包头<br> 447厂)、彭祖全(包头447厂)、<br> 邱永良(包头447厂)、楼良德<br> (包头447厂)、柴自许(包头447厂)、<br> 蒋忠仁(包头447厂);张森林(江西<br> 铜鼓177厂)、李康凤(江西铜鼓177<br> 厂)、何文华(江西铜鼓177厂);<br> 胡世才(不详)、滕明发(不详)<br> ▲ 1969年1月19日,已在辽宁海城3174部队<div> 农场报到的64-112班14位战友合影,</div><div> 就此开始部队农场的劳动锻炼生活</div><div> 照片中——</div><div> 前排左起:张森林、闵国祥、包明仁、</div><div> 潘德炉、肖春明;<br> 中排左起:贾家信、韩卸龙、方 安、</div><div> 卫 秉;<br> 后排左起:邹广林、杨顺川、程杰民、</div><div> 袁振新、黄国治<br></div> ▲ 1970年2月,结束了在辽宁海城3174部队<div> 农场劳动锻炼的学生经过二次分配,各奔</div><div> 东西。临分别前,华东工程学院64-112班</div><div> 七位同学合影留念——“战友!再见吧!”<br></div><div> 照片中——</div><div> 前排左起:潘德炉(上海23所)、</div><div> 卫 秉(包头447厂)、</div><div> 张森林(江西铜鼓177厂);<br> 后排左起:邹广林(包头447厂)、</div><div> 程杰民(包头447厂)、<br> 袁振新(上海23所)、 </div><div> 贾家信(包头447厂)<br></div> ▲ 1970年2月,结束了在辽宁海城3174部队<div> 农场的劳动锻炼,华东工程学院一系三班</div><div> 68届毕业生中有12位同学二次分配到</div><div> 五机部包头447厂(高射炮、坦克炮、</div><div> 自行火炮、导弹发射架、舰炮)。</div><div> 他们是:</div><div> 卫 秉、黄国治、程杰民、贾家信、</div><div> 邹广林、陈传兴、戴时超、彭祖全、</div> 邱永良、楼良德、柴自许、蒋忠仁<div> 最后仅剩贾家信和 邹广林坚持到退休。</div> ▲ 64-112班在上海长城机械厂工作的<br> 范秉勋赴包头447厂出差,与分配<br> 在447厂的炮工一系64级同学合影<br> 照片中——<br> 前排左起:彭祖全、楼良德、贾家信;<br> 后排左起:程杰民、邱永良、范秉勋、<br> 柴自许 ▲ 1974年7月22日,9名分配到包头447厂的<div> 炮工一系64级同学欢送戴时超调回南方。</div><div> 合影——“战友分别留念”</div><div> 照片中——<br> 前排左起:邱永良、戴时超、柴自许;<br> 中排左起:彭祖全、卫 秉、楼良德、</div><div> 贾家信;</div><div> 后排左起:邹广林、黄国治、程杰民 </div><div> </div> ▲ 1970年2月,结束了在辽宁海城3174部队<br> 农场的劳动锻炼,华东工程学院一系三班<br> 68届毕业生中有9位同学二次分配到<div> 四机部上海23研究所。他们是:</div><div> 吴厚元、姜长立、韩卸龙、<br> 袁振新、潘德炉、吴道权、<br> 寇秉成、王秉博、陈后添</div> ▲ 分配在上海23所的炮工一系64级部分同学<div> 及上海校友欢迎贾家信(包头447厂)来沪</div><div> 出差合影留念</div><div> 照片中——<br> 左起:楼良德、卫 秉、范秉勋、王秉博、</div><div> 姜长立、袁振新、贾家信</div> ▲ 一系三班68届毕业生分配到山西太原<div> 247厂(地炮厂)共11人 ,他们是:<br> 李文光、陶龙虎 、陈洵南、秦荣才、<div> 曹扣成、许高升、王金喜、焦成君 、</div><div> 梁顺盘、吴明灿、何寿庚</div></div><div> 最后仅剩陶龙虎 、曹扣成和王金喜</div><div> 坚持到退休。<br></div> ▲ 1993年5月,北京军械部的肖春明到太原<div> 247厂出差时,看望分配在247厂工作的</div><div> 一系三班68届毕业老同学,并合影留念</div><div> 照片中——</div><div> 左起:曹扣成、陶龙虎 、肖春明、王金喜</div> ▲ 一系三班68届毕业生分配到河北邯郸<div> 六机部368厂(汉光机械厂,海军</div><div> 舰炮指挥仪、瞄准镜)的共4人,</div><div> 他们是:</div><div> 王福兴、郭洪肇、章孟祥、吴关金</div><div> 最后仅剩章孟祥和王福兴坚持到退休。<br></div> ▲ 1968年12月,分配到河北邯郸六机部<br> 368厂(汉光机械厂),64-121班的<div> 吴关金同学</div> ▲ 吴关金正在368厂实验室解决技术难题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请继续阅读《也讲述五十年前的</div><div> 毕业分配(修订版)-2》<br></div> <div><br></div><div>撰 稿 人 崔正翔 (炮兵工程学院一系64级学员;<br></div><div> 华东工程学院一系78级研究生)<br><br>编制时间 2018年10月16日<br>完成修改 2023年8月30日<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