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64年暑期过后,苏州市三中圆柱大楼内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班级——67届初一(3)班。按理说,三年后这个班将以67届初三(3)班的名义毕业。66年"文革"的爆发,将她定格在了67届初二(3)班。</h3> <h3> 当年我们在校时,市三中主体教学大楼——中央大楼。</h3> <h3> 初一开班时全班实有55人,初一下学期1人调省体校学习 ; 初二上学期又调入2人,实际全班共有56名同学。</h3> <h3>
</h3>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政治课老师沈鼎荪是我们的班主任。英语老师谢眉伯为副班主任。先后有李白水、王正达、宋仁三位老师担任过我班语文老师。包湛进、顾玉珍担任过数学老师。钱永源、邓建元担任物理老师、许进先生物老师,张纯安地理老师、徐夫道历史老师,还有体育、美术、音乐课等老师。 </h3> <h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同学们与班主任沈鼎荪老师在胥城大厦合影。</h3> <h3> 不是班主任的语文老师宋仁,68年全面负责协调了我班的下乡插队及后来许多需要与学校联系的事,深受同学们的信任与爱戴。</h3> <h3> 2016年同学在松鹤楼宴请老师,表示感恩。图中从左至右:包湛进、李白水、张纯安、顾玉珍都是我们的任课老师。</h3>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1964年同学们都是以优异成绩从全市数十座小学考入三中的。当时三中初中年级在全市排名第二,是响当当的一座学校。
同学们在各任课老师的精心教授下,迅速从启蒙教育中的小学生,一下子进入了如饥似渴猛学各类文化知识的中学时期。仅二年的学习为我们打下了结实的基础。随接开始的"文革"和被迫上山下乡,中断了我们的学习。但在后来数十年的自学和继续学习中,这二年的基础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们终生难忘那二年的学习生活。</h3> <h3> 风华少年,书生意气,矢志读书,奋发向上。刚从小学考入三中,留影纪念。</h3> <h3> 稚气未脱,活泼可爱,正是当年少男少女们的花样岁月。</h3> <h3> 1968年上半年开始复课闹革命,6月学校组织大家去吴江北库公社支援"三夏“劳动。这是我们中学时代最后一次下乡劳动。这期间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同学们至今记忆犹新。图中有同学,有老师,还有当地农民的合影。</h3>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很快到了68年下半年,工宣队进驻学校,上山下乡开始了。当时我班正、付班主任都被隔离审查。学校决定由宋仁老师负责我班下乡插队的协调工作。宋仁老师仔细认真的工作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好评。后来凡是要由学校出面证明的事,我们都与宋仁老师联系,她都能及时有效地帮助解决。这是我们难以忘怀的。1968年10月29日,12月13号全班同学分二批全部离开苏州下乡插队。 </h3>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从1968年到1979年同学全部返城,整整十年时间。在这十年中有的同学参军入伍; 有的选调学校继续学习; 有的进了昆山一些县属企业亦工亦农; 还有很大一部份在农村待了整整十年。<br></h3><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h3> <h3> 十年下乡插队生活,磨练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借着广阔天地留张影,记录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瞬间。</h3> <h3> 姜德良同学肩扛铁搭,坚持了五年插队生活,73年选送苏州42中(师范学校)继续学习。</h3>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插队后参军的有:刘建军、朱小阜、邹盘根、杨建中、蔡宏德、张鲁昆、荆留泉、黄海平8人。连同下乡前已有2位参军的,我班共有10人入伍当兵,能组建一个战斗班了。</h3> <h3> 1970年底,下乡插队二年的蔡宏德、杨建中应征入伍,同学们合影欢送。</h3> <h3> 刘建军同学参军后在黑龙江边防爬冰卧雪,日夜守卫在中苏边疆。</h3> <h3> 参军后的张鲁昆同学和初二(4)班王炳荣同学,一起在辽阔苍茫的西北戍防。</h3>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先后选调学校继续学习的有:李小苹、姜德良、朱抗美、过承红、马康伟、陆家驹等。<br></h3><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77年恢复高考后,陈百芊同学参加全国高校统一考试,被马鞍山钢铁学院本科录取。<br></h3> <h3> 过承红同学于1974年选调至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继续读书。1976年毕业分配到苏州地区幼儿师范学校。经过努力,学业提高到本科,并获得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图为她在洛师毕业前的实习教学。</h3> <h3> 陈百芊同学在插队期间,不忘自学功课。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后,他参加了当年的考试。是我班唯一通过全国高考,成功考入马鞍山钢铁学院本科学习的。图为当时的“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准考证“和录取后的"体检通知书"。</h3>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75年后有些同学选派到昆山一些县属企业亦工亦农,直至79年全部回城安排工作。
蹉跎的十年带走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学习机会。但磨练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生活品德。<br></h3> <h3> 高源同学在灯塔大队插队时经常被派到昆山供电局大市变电所担任值班抄表员工作。</h3> <h3> 周蕙伊、高源,姜德良和初一(3)班的蔡蓉青都是在插队期间相助相爱,喜结连理的。周蕙伊和高源是我班唯一的同学伉俪。</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79年同学们回城后陆续成家立业。为了弥补十年蹉跎岁月的损失,许多同学都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参加电大、职大、自学高考等高等教育学习,通过努力陆续取得了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凭。据不完全统计(因目前我班还有8位同学处于失联状态,无法统计),我班共有22人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章钧诚由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研究生结业,并获得工学硕士研究生学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同时大家又积极参与各类技术职称的评定,获得了中级以上职称。李小苹、过承红、朱抗美、殷德泉、张荣国五位同学在不同的岗位上通过了高级技术职称的评聘。</p><p class="ql-block"> 在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我班共有2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有1人加入民主党派组织。</p> <p class="ql-block"> 章钧诚同学的研究生结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和工程师技术职称证书。</p> <p class="ql-block"> 人生事业最高境界 : 按自已的喜好干自已喜欢的事,并干出成绩。殷德泉同学实践了这一境界。他从中小学起就爱好评弹,逐年收集了大量评弹资料,并热情宣传推广,感动了很多人。于是被苏州电视台相中,从回城后医药公司工作单位调任苏州电视台电视书场节目任编导。二十多年来競競业业为全市人民组织编导和奉献了上千台优秀电视评弹节目。30多次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电视戏曲大奖。并荣获中国电视戏曲优秀导演奖和优秀制片人奖。被苏州广电总台授予终身成就奖。为苏州评弹的推广、普及、发展作出了贡献。一时成了全市评弹、电视两界的明星,评为国家二级导演。图为他在全国电视戏曲大奖赛上,上台领奖时的丰彩。</p> <h3> 杨振寰同学回城后在苏州供电局开始担任驾驶员。经自已努力,成了一名电气工程师。后调到供用电部技术科负责苏州市区用电大户接入电网方案和用户变电所电气工程审核,并参与城市配电网络规划建设和管理。这是一项技术性非常高的工作。他以自已的聪明才智,为全市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安全用电作出了贡献。 <br></h3>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还有三位同学在改革开放中艰苦创业,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民营企业家。
更多的同学在事业上努力工作,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在家庭中精心培育下一代,照顾老一辈。这数十年是同学们最忙碌,也是最充实的一段生活。<br></h3>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苏州市三中建校已112周年,在这百年间一代代老师和同学树立了良好的校风。现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三中前身晏成中学提写的"其道大光"和当时学校制定的“学道爱人"的校训,深深烙印在三中的校风中。</h3><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在三中校风的熏淘下,我班同学秉承了敦厚朴实,善良宽容,团结友爱,尊师爱校的优良品格,经受了五十年风雨的洗礼,初心不改,形成了初二(3)班的班风。</h3> <h3> 几十年来,同学老师相聚,还是那样亲密无间,如同春风沫浴着每个人的心灵。</h3> <h3> 以前同学们每年都要聚会多次。近年来大家都退休了,基本上每月都有一次大聚会。进入手机时代后,同学间也建起了聊天圈。互相嘘寒问暖,交流八卦,进一步增进友谊。</h3> <h3> 初二(3)班的女同学都是贤妻良母,不露山,不显水,默默地服务于家庭和社会。她们情同姐妹。我们班定期的茶聚和同学聊天圈都是她们发起的,向女同学们致敬!</h3> <h3> 同学们都是50、51年生辰的,到2010年都步入了60岁退休之年。经大家提议:举办生日宴会共庆60岁生日。</h3> <h3> 2013年是同学考入三中,有缘相聚50年。同时也是班主任沈鼎荪老师80大寿之年。于是同学老师共同相聚。一为50年的相聚,二为老师庆祝80大寿。</h3> <h3> 2016年沈鼎荪老师重病期间,许多同学登门探望慰问。沈老师去世后大家以67届初二(3)班全体同学的名义送花圈致哀,还有三位同学代表大家去殡仪馆送行。</h3> <h3> 几十年来大家对老师非常尊重,每次同学聚会都要请老师参加。同时对学校也很关心。自86年学校举办建校80周年庆祝以来,每逢五、十大庆,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图为三中八十周年校庆时,同学们和老师在中央大楼前合影。</h3> <h3> 1991年,三中85周年校庆,同学和老师在学校的集体合影。</h3> <p class="ql-block"> 2006年,三中百年大庆,同学们出钱请苏州市著名画家张继馨画了一幅大尺寸的"桃李芬芳"国画,装裱后作为礼品,向三中建校百年献礼。</p> <h3> 百年校庆那天,同学们又与多年不见,已是耄耋之年的历史课徐夫道老师合影。</h3> <h3> 2016年学校110周年校庆,大家又踊跃参加。并宴请了李白水、邓建元老师一起庆祝。图为酒宴后的合影。</h3> <h3> 图为三中110周年校庆时,在校内与物理老师钱永源的合影。</h3><h3> 2018年是"老三届“离开学校下乡插队队整整五十周年。五十年来我们走过了一条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道路。回望五十年,初二(3)班全体同学交出了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悔今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