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因为老师只布置一个题目,然后告诉我要写多少字,却从来没让我感受到写作的乐趣~</h3><h3> 自从我也做了一个语文老师,我坚决不对我的学生说:他该写多少字。</h3><h3> 因为我怕他们跟我小时候一样。</h3> <h3> 我希望孩子们写作的时候是这样子的👆👆👆</h3> <h3>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并且注意一定的顺序,把观察的过程和发现写出来。</h3><h3> 目标要求:</h3><h3> 写事:写下自己平时在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观察过程中发生的趣事,要把观察的经过写具体。</h3><h3> 写观察日记: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h3><h3> </h3><h3> 为给学生提供可观察的事物聚焦观察,提出以下方案及步骤:
1、火龙果一个
2、收集火龙果的籽儿(方法自选,自己思考用什么方法取籽儿最方便)
3、将火龙果籽儿放进丝袜,轻轻放进水中揉搓,将籽儿外面那层透明膜清洗干净。
4、用吹风机把籽儿吹干
5、把火龙果籽儿均匀撒在花盆泥土的上面(泥土不能太湿)
6、用保鲜膜封住花盆。(两天后去掉保鲜膜)
备注:每天放学后观察一次,在练笔本上记录发现和变化。</h3> <h3> 在种完火龙果籽并自由写下第一篇观察日记后,在课堂上进行了习作修改的指导。说实话,习作修改是个难题。如果老师不指导,孩子们不知道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来,小学生习作的修改就是要“小”改动,着眼于微观,反复推敲,更多的应该是强调孩子们“改”的行为和意识以及习惯。</h3><h3> 在指导修改的课堂上,我只要求孩子们进行以“增添”为主的修改。例如:你是如何切火龙果的?至少用三个动作词。在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籽儿心里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挑籽儿的?有哪些心理活动?把要增补的内容具体化,让孩子们进行修改,修改前后自己再进行对比读,再说说自己的感受。</h3> <h3> 刻意而为的修改,在行动中孩子们逐渐形成修改理念,但是修改的习惯还是要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观察日记总共写了四次,后面几次要在老师全部阅览完再确认孩子们在写观察日记中最缺失什么再进行指导,也就是说在连续几次的观察中学生习作有没有落实单元训练点。</h3> <h3> 火龙果籽儿种植实验被作为习作素材,孩子们很开心,新鲜的事物被当成观察对象符合孩子心理,因为越是熟悉的事物越容易被忽略。在练笔过程中,有些孩子只关注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发现,语言表达离单元语文要素有偏离,那就要及时给孩子们指出,交给孩子自主修改。</h3> <h3> 语言非常简洁,没半句废话。针对自己的观察还能够展开一定的联想。</h3> <h3> 有时候的修改也不一定有效,例如👆篇,第一稿的开头比第二稿的开头语言表达就显得有趣味些。</h3> <h3> 将自己的错别字一个一个拎出来加以改正,至少看得出来这个孩子的修改态度是非常好的。</h3> <h3> 👆第二稿经过作者的自主修改比第一稿增色不少,更重要的是,这种水平超过原文的修改,会增加孩子修改作文的信心,会以修改为乐,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的植入与萌发。</h3> <h3> 种子不发芽的焦虑与看到成果以后的喜悦。👆,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的体验是丰富多元的。</h3> <h3> 语言生动有趣,挑籽儿的乐趣跃然纸上。</h3> <h3> 教师是写作课程的设计者。作为设计者,就要立足于儿童写作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每一个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设定教学序列,促成阶段目标的达成。在写作过程中,还要确保儿童喜欢,并能主动参与,力求语言表达的训练扎实到位,促进儿童的写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h3><h3> 教师作为儿童写作的陪伴者,应小心呵护,耐心解答孩子提出每一个疑难,等待孩子将思维化作文字。《文章轨范》提到: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在本次的观察日记中,指导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凸显主题,适当选用修辞方法,让细节在文段中发挥出更佳的表达效果。</h3><h3> 种火龙果籽儿是体验,但目的却是为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并贴紧本单元的习作训练点进行练笔,在达成目标的同时教一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h3><h3> 根据观察日记素材,让每一个孩子化身小小艺术家,拎出自己日记中的观察经过和观察发现,并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使文章结构紧凑、自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