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三)

黄土草根

<p class="ql-block">(14):交售公购粮</p><p class="ql-block"> 1969年5月,我们知青下乡插队后,第一个夏收即将结束了,一望无际的麦浪,终于在全体社员小镰刀挥舞下收割完成了。再经过多天的碾場、翻晒,社员们挑选最好的小麦贡献给国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候,按照政策规定,必须是先国家再集体最后个人的顺序进行。公粮即农田土地税,是无偿交纳的;购粮是农民卖给国家的,按照卖的数量.貭量等级国家付款,卖多卖少是由公社说了算。早在夏收前,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对麦田长势进行测算,确定购粮标准,各队按测算比例交粮。</p> <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几天里,社员们兴高彩烈地赶着队里和从东队借耒的马车、牛车向党睦国家粮庫勇跃上交公购粮。粮库里外、車水马龙、人山人海。几天时间,我们小队共交公购粮近5万斤小麦。</p> <p class="ql-block">  交粮时,当我和一、二十个队里年青社员,个个背着装有160一180余斤小麦的长麻袋,踏着粮库里一尺宽,4一5米长的三、四层架板,排着队争先恐后地把一袋袋小麦倒在小山般的粮堆上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这些粮都是我们党睦周围几个公社,给国家的贡献啊!我们这里虽基本都是平原地区,但没有电没有水浇地,靠天吃饭,贡献却这样大。后来听队长说:我们小队今年总收割了约9万多斤小麦,公购粮近5万。我们小队205口人所交的公购粮和华阴县一个大队,甚至一个公社交的数量差不多。其中义务交的公粮(相当于税)微不足道,只有二、三千斤,一马车就拉完了,绝大部分属购粮,是卖给国家的粮食。记得那时小麦每斤卖0.113元,每亩收入50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交过公购粮后,生产队留足下年度的种子后,队里社员才开始分粮,队里人均分到近200斤小麦。知青们都不知有多高兴啊,我们吃到新麦了!</p> <p class="ql-block"> 农历二、三月份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记得有一次两天都没见队长了。谁知天快黑的时候,他和几个社员赶着两辆马车牛车回来了,拉回了几十袋玉米和红苕干。原来队里今年秋季庄稼收成不好,这些天队里部分社员家里快断粮了,队长他们到县北山区那里去借粮了,收麦以后再折合成小麦还给人家。(据说1斤小麦换1.1斤玉米或干红苕片)</p><p class="ql-block"> 开始时我很不明白,队里人均4亩地,为什么二、三月还要去山区借粮呢?后来我才明白,其一由于历史原因,队里土地全部被评为一等地,但没水没电靠天吃饭。后耒虽然打过几口井,但都是盐碱水,无法浇地。因队上土地贫脊,肥料主要靠人和牲畜粪便这些天然土肥,产量不高部分土地要定期休耕,因此对小队来说购粮显得较重。因而遇到秋干旱时,玉米减产使部分社员口粮不足。其次队上分粮,70%按各家人口,剩余按工分。这样小孩多的粮多点,而家劳力多人口少的粮食不够吃。这样就发生了二、三月外出借粮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知青的粮食也不多了,除每天煮稠玉米粥外,把分到的干红苕片,煮着蒸着吃,后来又磨成面压饸饹吃。刚吃时感到红苕饸饹有点甜,很好吃又新鲜。连吃两天肚子就感觉发胀,胃发酸,一点食欲都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15): 在冬天里</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6日我们到蒲城插队时,那时已是寒冬腊月,天气格外寒冷。我们6名知青分别住在知青小院两间相邻的房内。</p><p class="ql-block"> 3名女知青虽住在里边一间炕上,由于此房是饲养室临时隔出来的,没有烧柴的炕洞,我们也没有柴火,没过几天,女知青就冻的受不了,队长就安排她们搬到社员家中。</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电。社员都有个习惯,在冬季天刚黒,就关上院子大门,早早灭灯睡觉,也可能是为了省灯油钱。而女知青都是耐不住寂莫的人,没亊时总爱东家走走西家串串,走到那都能谝上好半天,根夲没早睡习惯,爱到处串门。经常回来时,院门早就关了。女知青感到很不方便,而房东也有意见。春节刚过,虽然天气还冷,她们又都搬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男知青外间睡觉的大床,那是队长临时借社员垒墙用的厚木板支的床(我原以为是农民谁家做棺材板的木料)。不久,社员盖房打墙把厚木板要走了,再也没有还回耒。无奈之下,一男知青搬到饲养站长住,我和另一位找了半天,只在队里借到两大捆用绳子串起的芦苇杆,原是盖房房顶上用的。有近两米长,我们把它折叠起四、五层当床板用,支上木櫈感觉还凑合。刚坐上床中间就压了下去,身体躺上后,它又直了。两床近一米远,我们又把一个大箱子空担在两边床上,当桌子用,桌子上放着灯和许多书籍及用品。</p> <p class="ql-block"> (16):着火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1969年的冬季,感觉特别寒冷。几天的大雪,房上地上一片雪白。知青小院2平米多的天井房檐上,挂着长长的冰溜子,知青们都又搬走了,只剩我一个人仍住在小院里。</p><p class="ql-block"> 饲养室的炕很小,原先只有两个饲养员住在那里。两男知青挤到那里后,其中一个饲养员只好搬回家去了。虽然饲养室环境卫生条件极差,经常有跳蚤等,但这时那里也没我住的地方。男知青的房没有门,平时只挂着个短布门帘,由于和院门只有一尺之遥,破旧的院门到处都是缝隙。凛冽的寒风呼啸着不时从院外街上吹到屋里,我只好找了一个草帘子挂在门上挡风。</p><p class="ql-block"> 那时侯,我们知青点有三个煤油灯,两个是我用小墨水瓶做的,而我房中那个是队上每天晚上给社员记工分用的灯,是用大墨汁瓶做的,能装1斤油。那时候煤油较贵,点的都是便宜的农用柴油,(印象里那时每斤0.19元)就烟大点。</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爱看书,灯油用的很费,老用队里的油点灯,心里总有点过意不去,但口袋也缺钱。刚巧我的一个亲戚开车路过顺便耒看我,我就要了两瓶汽油和柴油对在一起点灯用。</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我睡的很晚,眼晴困的都有点睁不开了,准备脱衣睡觉。这时灯在两床之间悬空的箱子上,谁知由于躺的有点猛,芦苇床一压一伸,两床头间的大箱子,一头掉了下去,油灯也倒了。突然"扑"的一声,灯油着了起来。由于灯内可能有近一半的汽油(可能我忘了加了两次),火一下窜有近两米多高,几乎到了房顶。这时就我一人,光着身子,吓坏了我。当时要喊也没用,周围各家社员早都睡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一急,乱中抓起被子用力向火上一抛,盖在大火上。由于箱子上放了许多书及水杯瓶子,火又从被子和箱子缝隙中猛窜出来,我两只胳膊急忙把被子向中间一抱一压,火顿时灭了!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床我也不敢睡了,草门帘子也不敢挂了。刚巧小院东北墙角还放着队上一个废弃的板柜,高有约一米,里边放着队里许多旧账夲。两头手把上找了两个小木箱支平,总长近两米。还不错,就是有点高。当时我床下还有块帆布,我就把它改为房门帘。</p><p class="ql-block"> 这年冬天,又下了几场大雪,凛冽刺骨的寒风不停的吹着。天气特别冷,知青小院的房檐上结了近一尺的冰溜子。晚上醒来后,感觉很冷很冷,我只好用被子紧紧裏着身体。还是冻的不行,只好把身下的棉褥子也取下,盖在上面,再搭上外衣,用被子紧紧裹着。下边只铺一个床单,这样就感觉暖和多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7):我订上《参攷消息》报了</p><p class="ql-block"> 下乡插队后,日复一日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环境生活委实无奈,"广阔天地"里农民祖祖辈辈都是单家独户生活,缺乏集体文化生活。单调的空气实在感到无聊寂寞;另一方面生活太清贫困苦,我们下乡后忙于劳动.生活,可以说我们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又看不到终点与希望,在寂寞中学会了各种农业生产劳动.生火做饭.缝补衣服等基本生活。</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在农村近三年中,我只看过二.三次电影,真的还得感谢县上放映队的师傅们,拉着繁重的放映机.幕布和发电机,奔走数十里,来村上给社员放电影,每次都是人山人海,幕布前后都挤满了附近几个村的农民。除了新闻联播,电影都是多年前城里早已放过,老掉牙的片子。</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总想看看书,看看报纸。在柴油灯下,从家中带去的《欧阳海之歌》《水浒》等书,早已翻了几遍。那时候又没有收音机,全大队六个村,只有给大队书记和大队干部订的《陕西日报》和《农民曰报》,与2.3个大队学校教师们订的《每周文摘》等。由于大队部在知青点的对面,下工后总想去看看报,但总是不是别人拿走了,就是有人捎给大队书记,很少能见到。刚插队时,家中经济紧张,母親每个月给我5元生活费,除了回家路费和零用钱,我根本买不起书和订不起报纸。</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偶然碰见邮递员,我随便问了一下"《参攷消息》每月多少钱,我能訂吗"。邮递员告诉我:"每月5角钱,每周三.四份报,你要订报,要向公社申请,不过我可代你问问"。此事过后,我早就忘到九霄云外。谁知大约二周后,邮递员来找我说:"上边批了,知青可以订《参攷消息》报"。</p><p class="ql-block"> 从那时起我就订上了《参攷消息》报,每月5角,从此我就能经常看到国内外大事及各种重要消息了。那时候参攷消息内容非常丰富,国内外重要新闻和国家一些重要事情的即时报导,还有许多工业.农业最新科技的报导,并且价格非常低廉,是当时许多人所喜欢的.半公开的报纸,此后我感觉到一下子我的生活丰富了很多。</p><p class="ql-block">(下接第四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