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纸作坊,坚守西山纸千年传承路》

黄恒日(日日爱摄汇)

<p class="ql-block">福建省将乐县是我国最早生产毛边纸的地方,其中又以龙西山的“西山纸”最负盛名,其选料考究,纸面少疵,吸水性强且久不变形不腐不蛀,有“纸寿百年,玉洁冰清”之誉,唐宋以来饮誉海外。</p><p class="ql-block">  造西山纸的原料是嫩毛竹,采集的季节讲究,必须是立夏毛竹快长出叶子的那个特定时节。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时,命钦差大臣到将乐调纸印刷。“西山纸”的辉煌期出现在民国时期,百余家作坊年产纸5万余担,为闽省之最。“西山纸”也曾作为《毛泽东集》、《毛泽东诗词》线装本的专门用纸,广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然时事变迁,曾经辉煌的“御用纸”也难避萧条。20年前,远近的造纸作坊尚余60多家。而现在,龙西山造纸作坊是将乐仅存的一家。作坊位于龙西山自然保护区的竹海深处。一间大屋是工场,连通隔壁的烘焙房,外面则是浸塘和碾槽,看上去一切都那么原始,古朴。1998年,这个硕果仅存却难以维系生存的造纸作坊划归龙西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作为一个景点对外开放。2005年10月30日,西山纸制作工艺被省政府定为首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现今,这个“中国现存最原始、最完整的手工造纸作坊”,日产10刀共计2000张“西山纸”。</p><p class="ql-block"> 湿纸在焙箱上烘干,要看好火候,恰到好处。还未烘焙的纸十分脆弱,需要小心侍弄。湿纸挑,不仅要用力均匀,更需要默契的配合。</p> <h3>《乡山竹林间独家造纸作坊》</h3> <h3>《砍嫩竹》</h3> <h3>《运竹、断筒》</h3> <h3>《削皮》</h3> <h3>《破竹麻》</h3> <h3>《破竹麻》</h3> <h3>《挖湖塘(浸腌池)》</h3> <h3>《备撒石灰》</h3> <h3>《剥料》</h3> <h3>唯一的作坊主成国家级传承人</h3><h3>山里的汉子吃苦耐劳。1987年,30岁的刘仰根对28工序驾轻就熟,接替父亲成为管理员,按行业的话说,就是师傅的师傅。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由于造纸工序流水线作业,哪道工序工人缺岗,刘仰根就要随时作为工人顶岗。</h3><h3>岁月荏苒,繁华褪尽。1999年,曾经辉煌的“御用纸”也难免萧条。刘仰根和吴招荣夫妻俩经营的半甲手工作坊龙栖山造纸作坊成为将乐仅存的一家。在龙栖山原始密林里,这座古老的造纸作坊依然默默坐守在时光里,“夜听水流庭后竹近看云起面前山”,刘仰根家门前这幅对联,正是一代造纸人在大山里的生活写照。</h3><h3>2008年6月,“将乐西山造纸技术”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纸制作技艺,刘仰根被命名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乐西山造纸技术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刘仰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h3> <h3>《耘槽》</h3> <h3>《抄纸》</h3> <h3>《抄纸》</h3> <h3>《抄纸》</h3> <h3>《抄纸》</h3> <h3>《压榨》</h3> <h3>《磨刀》</h3> <h3>《祭刀》</h3> <h3>《割湿纸》</h3> <h3>《起边》</h3> <h3>《钳湿纸》</h3> <h3>《钳湿纸》</h3> <h3>《劈柴焙纸》</h3> <h3>《焙纸—擦炉壁》</h3> <h3>《焙纸—贴纸》</h3> <h3>《焙纸—贴纸》</h3> <h3>《焙纸—揭纸》</h3> <h3>《焙纸—揭纸》</h3> <h3>《师傅们午餐》</h3> <h3>《焙纸—揭纸》</h3> <h3>《焙纸》</h3> <h3>《焙纸》</h3> <h3>《焙纸》</h3> <h3>《数纸》</h3> <h3>《磨刀》</h3> <h3>《裁切干纸》</h3> <h3>《裁切干纸》</h3> <h3>《一刀一刀西山纸入库》</h3> <p>将乐三绝之‘西山纸’,曾印《四库全书》《毛泽东诗词》《中央日报》。</p><p>  秀山灵水的龙栖山位于福建省将乐县,据《中国书法工具手册》记载,将乐是我国最早生产毛边纸的地方之一,其中"西山纸"最负盛名。据《福建通志》记载,西山纸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纸质细腻,冰清玉洁,书写清晰,具有"西山玉纸"之美誉。</p><p>  历史悠久的客家土纸</p><p> 龙栖山造纸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宋代。南宋时,经过改良,纸质更优,以至于当时的众多藏书行家都认定要收藏福建竹纸书写成的书画名作。清人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说,将乐纸以龙栖山的西山纸最好,“纸柔韧细腻,色白?雪,久置不腐”。康熙皇帝宠爱西山纸。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时,命钦差大臣到将乐调纸印刷。西山纸的辉煌期出现在民国时期,百余家作坊年产纸5万余担,为闽省之最。上个世纪70年代,中央政府对龙栖山的西山纸实施统购统销政策。西山纸亦作为《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线装本的专门用纸,广为人知,仅仅用于《毛泽东选集》的西山纸,就达640多吨。 对这些西山纸贵、世代御用的掌故,造纸师傅们都了然于胸。当年,一百多家西山纸作坊连夜加班的场景,也只是焙纸师傅口中的一段描述。</p><p>  客家地区的纸材,有生料、熟料之分。生料纸(沤腌法)一般称为“毛边纸”,熟料纸(蒸煮法)通常称“连史纸”。毛边纸厚者称“重纸”,上品称“玉扣纸”,薄型者称“长行纸”。抗战前后还有一种“大广纸”,即将“长行纸”扣计(长、宽)加大与“玉扣纸”相仿,仍为薄型纸,是为了刊印(报刊、书籍)市场需要而产。</p><p>  客家土纸生产,至抗战前后,大体仍保持着唐宋时的风貌,如纸厂多选在竹林集中、水源充足的山麓 谷口,厂房分槽间和焙间,中间有隔墙分开,以防纸槽、纸榨、踏料斗受烟尘污染等。土纸手工生产工序复杂,永安与将乐、宁化等地基本相同。如原料采集时间都是从“谷雨”开始至“小满”止,有“竹麻不吃小满水”、“小满过一天,竹麻烂一寸”等说法;备料需经劈山、砍嫩竹、断筒、削皮、破竹麻、挖湖塘(浸腌池)、备撒石灰、浸漂、腌渍、剥料、压榨等工序;造纸流水作业包括耘槽、检料、榨料、踏料、搅料、扛帘、榨纸胚、湿压、湿纸、切边、牵纸、烘焙、干纸裁边等,最后计量整理包装销售。</p><p>  西山纸手工造纸术的探究</p><p>  西山手工造纸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名录。“西山纸”纸质细腻,冰清玉洁,书写清晰,具有"西山玉纸"之美誉,至今以有千年历史。</p><p>  西山纸完整地传承了蔡伦造纸工艺,它取材于龙栖山的上等原料--嫩毛竹,故西山纸也被称作"竹纸"。西山纸制作工序十分繁复,需经砍嫩竹、断筒、削皮、撒石灰、浸漂、腌渍、剥竹麻、压榨、匕槽、踏料、耘槽、抄纸、干纸、分拣、裁切等2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工细作,马虎不得。</p><p>  每年谷雨至立夏期间,纸工们上山砍嫩竹。将嫩竹斩成近2米长2厘米宽的栅子,捆束成把。放入湖塘,在每一层栅子上撒一层石灰,灌水浸塘。</p><p>  剥竹麻</p><p>  两三个月后,待栅子熟透变黄,糜烂,纸工们取出竹料洗净,再放进湖塘,引来泉水漂洗。接着将竹料剥去竹节和内外两层皮,放入竹料槽内。</p><p>  踩料</p><p>  踩料是造纸中最为辛劳的一道工序,纸工两人一组,光着脚,手握吊索,反反复复,把竹料均匀地踩成细致的纸浆。纸浆通过管道进入纸槽,两位纸工配合协调,手持一块抄纸帘放进纸槽,荡料入帘,提起,帘子滤去水,只留下一层薄薄的纸浆。把纸浆翻转倒扣在木板上,揭起帘子,就分离出一张湿纸。</p><p>  抄纸</p><p>  经过抄纸,一张张湿纸厚厚地叠在粗重的纸榨上,被榨去了水分。随后,纸工还得用钳子从纸头处将粘连在一起的湿纸一张张钳开。</p><p>  焙纸</p><p>  最后,一张张湿纸被送到焙纸房,焙纸工用刷子把墙刷湿,按顺序将湿纸贴在焙壁上,待焙干,又一张张揭下。干纸齐齐码在一起,裁切匀称。等这最后一道工序落幕,冰清玉洁的西山纸才算正式出炉了。</p><p>  从繁琐的工序中磨砺出来的西山纸,细腻柔韧,洁白如雪,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其吸水性强,色泽稳定,既可用于修复、印刷古旧书籍,又可用于书法、装裱,极具古色古香的意韵。千百年来,纸质优良的西山纸声名远播,饮誉海内外,清代时一度出口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当年,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时,曾命钦差大臣到将乐调纸印刷;抗日战争时期,西山纸调永安印刷《中央日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出版局编印《毛泽东诗词》线装本及重要历史资料,用的也是"西山纸"。</p><p>  世事变迁,繁华褪尽。如今,盛极一时的手工造纸悄然沉寂了。然而,在龙栖山这片原始密林里,这一座古老的造纸作坊依然默默坐守在时光里,成为中国手工造纸技术的缩影。它仿佛一块灵动的"文化化石",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宝贵遗产。手工造纸是件体力活。每一道工序几乎都是靠手工操作,所以,愿意做这种工作的年轻人很少。在这里坚强地守望着,守望着一种信念,守望着过去和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