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今尚存 文明璨璨映荒丘

<h3>炎暑散尽,凉秋即至,每逢此时节,无论风霜骤雨还是时局动荡,农历的八月廿六、廿七,缅北贵概汉族文化会均会如期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活动,一般在临近举行活动前的一个月,汉会下属的妇女会、校友会、董事会、学校等各组织就着手制香火、发邀请函、排文艺节目、翻新清洗会馆等筹备工作,如此耗时耗力的准备,只因该项庆典不仅成了海外华人追念祖先的精神家园;也是侨居多民族聚居地而力保本族文化不被异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华侨社团教化侨民子女、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主要载体。</h3> <h3>  李华山会长常说,中国文字一撇一捺画尽人间清欢淡忧,点点横横悟出立世之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他心目中最具人性和灵性的文化,“出了国,更爱祖籍国”,身在异国他乡,对自己祖祖辈辈的文化和文字充满了自豪感。我想,“文化自信”在这里真的是得到了更好地体现。 </h3> <h3>  举世瞩目的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心系全世界华人,身处夹缝求生的缅籍华人对此体验更加真切,在接触过的侨领侨民中,无不一致地认为:国家之间的对抗除了硬实力的比拼之外,更是各自民族文化优劣的自然选择,这场势均力敌对抗中的获胜者,终将属于文化厚重并先进的一方。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儒学早已深入人心;儒家体系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价值取向为今天中国提出的“构架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找到了最早的注解,在华人圈子里迅速取得了广泛共识,也为全人类如何和谐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范本。缅北贵概这个多民族、多组织、多元文化并存的小社会也不例外,璀璨的华夏文明同样指引着身在其中的汉族如何包容并存,如何安身立命。</h3> <h3>  于是在历次庆孔诞辰活动的族群中,囊括了就读华校的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缅族,也有纯正的印度后裔,当他们努力地和华人子弟一起唱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祭孔歌时,约摸这些异族子弟无法融入到歌词的意境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定能感知到其中的庄严和肃穆,文化认同感也会伴着孩子们的成长足迹日益显现,正是这样的认同感架起了一道中缅友谊、民族融合的桥梁。</h3> <h3>  每逢此时总想起刚进入华校的种种“不习惯”,不习惯华校学生见老师停下脚步弯半腰的姿势;不习惯学生背着老师做好一桌菜后邀请老师聚餐;不习惯松散管理下的学校少了解决学生纠纷、找问题学生谈心的清闲;不习惯课间小小校园里丢沙袋、跳橡皮筋、弹玻璃球等在国内校园已罕见的老游戏;不习惯几十人追着一个山寨足球时那纯真爽朗的笑声。这些“不习惯”的习惯养成在今夜似乎得到了从所未有的理解和认识。</h3> <h3>  时常听到“中国人没信仰”的类似言论,对此不敢苟同,文化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曾作过如此生动的比喻: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则是杂货店。缅甸数量庞大的佛教徒现如今却成了民众不可承受之重;救治病人的道教又焉能救国于危难之际?西方的上帝也在中华文化的冲击下难以自圆其说,而儒家在各种思想碰撞交织中却能永葆青春,并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受到如此推崇和青睐,难道中国人无信仰?老话又讲家有余粮心不慌,这个粮就是儒道,这个道就是信仰。</h3> <h3>  现如今,缅甸华校如雨后春笋不断生长壮大,在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路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一代华人华侨逐渐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担负着引领当地侨民驶向和谐幸福彼岸的职责。近两届的庆典中,华校董事长许缅华深刻意识到发展华文教育重要意义,出力出资献建言;校友会简长贵、李开松等四处筹措资金给华校教师颁发奖金,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妇女会用年轻的心态给整个社团注入新的活力;无数热心海外教育的社团和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在支持华文教育……<br></h3> <h3>  当我们看到一度把缅文大学当首选的缅籍华人逐渐义无反顾地选择报考由华人自筹自办的云华师院时,无不感叹中华文化魅力的无穷和恒久;当遍布全缅一千多华校逐渐步入轨道,薪火相传渐成燎原之势时,无不为其苦苦坚守不言弃的坚定信念而叹为观止;当庆孔诞辰的活动相较国内略显单调小众甚至迂腐落后仍在坚持时,敬畏的则是源自参与者简单快乐、自发且怀敬畏的本心;当其他民族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华校的学习中时,感动的则是强劲中华文化包容开放并存的博大胸襟。 </h3> <h3>  夜幕总在祥和的气氛中悄然来临,又一个庆典结束了。消散的是时光,不散的则是华人华侨在异域对至圣先师的那份膜拜之心,尽管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专业的文艺排练,侨领们更谈不上用各种漂亮的话语去寄希望,立誓言,释儒道。只有一个最为朴实的心愿:无论身处何地,别忘了自己从哪里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