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赣骑游中的历史文化

百态人生

<h3>  2018年“国庆”长假,清风9名骑友再次远征安徽,开始5天的皖赣(巢湖--九江)长途骑行,全程约500公里,用时30余小时。</h3><h3> 此次皖赣骑游,游览了诸多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仿佛走进了一幅幅浩瀚而无有穷尽的历史画卷。<br></h3> <h3>  巢湖地域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从“和县猿人”、“银屏智人”到中国最早的城市“凌家滩文化遗址”,印记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一步步进化的历史。 </h3> <h3>  巢湖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一代代名将曾驰骋巢湖疆场, 春秋时期楚国名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的惊险场景,正是这一“逃”,改变了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格局,由此引发出“伍员借兵灭楚”、“伍员鞭笞楚王”、“申包胥哭告秦庭”以及“范蠡送西施”、“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等一系列千秋不朽的故事。<br></h3> <h3>  巢湖和县霸王祠的悠扬钟声,声声诉说着“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故事,四年楚汉相争在这里画上了句号。居巢区旗鼓山,是项羽谋臣范增的故土。这里“鼓打旗摇凤点头”的青山秀水,向人们诉说着两千年前历史的辉煌与遗憾:正是由于“当年亚父出居巢”,辅楚反秦,项王才得以完成千秋大业;但也正由于项羽后来不听从他的计谋,在他导演的“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才出现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br></h3> <h3>  巢湖是“淮军文化”的摇篮。李鸿章在巢湖中庙水域集中编练中国淮军,一批著名爱国将领正是从这里走向疆场,走向台湾,在抗法战争、甲午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三大战争中屡建奇功。<br></h3> <h3>  巢湖是现代革命的纪念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巢湖儿女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踊跃支前,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br></h3> <h3>  巢湖是历史名人的故里。这里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巢湖四上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温宗仁,以及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画家童雪鸿、诗人田间、奥运冠军许海峰等,都出生在这块沃土上。 巢湖历来是政治家和文学家们的涉足之地。他们或游览和视察巢湖,或戎马和任职巢湖,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历史名胜、传世墨宝和千古绝唱。<br></h3> <h3>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具有“淮合肥包公祠清风阁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于合肥市。<br></h3> <h3>  三河古镇,古名鹊渚、鹊尾(渚)、鹊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交界处,古镇总面积2.9平方公里。三河古镇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三河古镇有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在境内汇合,经新河向东流约15公里入巢湖。<br></h3> <h3>  杨振宁旧居集中展示杨振宁教授的成长图片和文学资料以及一些科学互动。整个旧居前后五进,前面两进是杨振宁教授的图片资料展览,第三进是杨振宁教授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按原样恢复,后两进主要展示杨振宁教授的学术成就。<br></h3> <h3>  抗日名将孙立人故居为典型的皖中徽派住宅,共分为两进。第一进是图片和文字展,主要介绍孙立人的生平,包括漫漫求学路、家世渊源、发愤图强、行健不息须自强、留学美国、“八一三”淞沪会战等几个板块。一二进中间为一个天井院,院两边主要展示孙立人当年部分作战地形的图片。第二进为两层小楼,楼下是会客厅,二层为一木质小楼。<br></h3> <h3>  桐城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桐城与龙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小小的县隅,被龙眠山、大龙山、小龙山环绕,灵气万钟的龙眠河自北而南汇入长江。其境尤以龙眠山闻名遐迩,几乎成了桐城的代名词。宋画第一人李公麟隐居于此,苏辙曾为此赋诗,题曰《龙眠二十咏为李伯时赋》,极颂龙眠山之胜。大诗人黄庭坚在咏《龙眠山》中写到:“诸峰何处是龙眠?昔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这与其说是对龙眠山景物的赞叹,不如说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桐城人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崛起,盼望他们腾飞。 激荡清朝文坛二百余年、全国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其发祥地和大本营就在桐城。该地明清两朝读书风气极盛,整个桐城境内,书院多、私塾多、家学多,读书人更多,“通衢曲巷,夜半诵书声不绝”。马其昶《桐城耆旧传》记载,桐城人科举应试,明代自永乐到崇祯年间,中进士者80人,中举人者165人:清代中进士者154人,中举人者628人。区区一县之地,明清两朝除去大批科举之外无意仕途的名儒硕学不算,除去“于桐城唾手可得”的众多秀才不算,仅黄榜有名的进士和举人就达千余名,其人才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实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奇观。如此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汇于一邑,相互激励,世代相传,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桐城文化的兴旺发达,而且使桐城文派声名煊赫,传人几乎遍及全国,一时间,“张、姚两姓,占却半部晋绅录”,“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之说,享誉全国。 <br></h3> <h3>  明嘉靖(1522)时,桐城文化勃然兴起,硕学通儒,不断涌现,作家诗人,接踵而来。进士何唐率先弃官归里,聚徒讲学,继有童静斋设“辅仁馆”,赵辟“宜秘洞”,赵鸿赐组织“陋巷会”,讲学之举,蔚然成风,尤以方学渐设“讲学园”于城里,开“桐川馆”于枞阳,听讲门徒多达数百人,影响极大。明季,桐城一隅,讲学之风正盛,文会之风又骤然兴起,方以智、钱澄之主持“复社”;方文、孙临、左国柱、周歧、吴道凝等结成“泽园社”等各种方社方兴未艾。自明以来,桐城文化勃然兴起,硕学通儒不断涌现,达官显宦、文豪诗人接踵而出。或以气节名垂青史,或以结社合领风骚,或以文章传诸后世,或以讲学名震一时,或以官高享誉四方。特别是方学渐、方以智、钱澄之的学术建树,异峰凸起,堪称学林泰斗;姚文然、张英、张廷玉、汪志伊、方观承等位高显要,勤政廉明,军国大政,多出其手,誉为士林典范。戴名世、方苞、姚鼎的文学造诣,海内称颂,推为一代文宗。他们扛起桐城派”大旗,学者云集,执文坛牛耳达二百余年。<br></h3> <h3>  三十年代,以旧文学著称的桐城,便以新文学开始引人注目,朱光潜、方东美以美学家、学家,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桐城派世家后裔方令孺、方玮德率先以“新月派”诗人驰誉文坛,受到闻一多、徐志摩等名家的高度赏识。 <br></h3> <h3>   <br></h3> <h3>  建国以来,中青年一代茁壮成长,成绩斐然。其中如美学家朱光潜、文史学家叶丁易、作家方令孺、音韵学家方孝岳、文学翻译家范任、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革命家兼画家黄镇、文史学家马茂元等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名流。世界近代史和国际关系史专家光仁洪、作家舒芜、艺术家艾丁等桐城文化名人,正在全国各地继续泰献力量。日前,桐城籍的教授、编审、研究员等专家学者数以千计,分散全国各地,均有著作问世。旅居海外的学者、名人四十余人,有“一代大哲”之称的方东美、历史学家严耕望、多产女作家张漱菡、著名画家余伟、张舒伯(女)等。旅法己故著名女画家张玉良,各以文化鸿著享誉海内外。<br></h3> <h3>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如今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何化解,构建和谐社会,桐城“六尺巷”给人们一种启示。<br></h3> <h3>&nbsp;&nbsp; &nbsp; &nbsp; &nbsp;康熙年间,宰相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子时占据张家的空地,张家不服,双方发生了纠纷,互不相让,于是告到了县衙门,因为张吴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就写信向张英告知此事,想让宰相给家中撑腰。 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nbsp;寥寥数语,寓意深长。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被‘‘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所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厚巷道,被乡里人称之为‘‘六尺巷’'。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br></h3> <h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礼让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德。 位居高位的张英无疑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和主导,是他的豁达大度和对家人的教育,才给后人留下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br></h3> <h3>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中国"黄梅戏乡"之称,国粹京剧的起源地。 安庆是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航运中心,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 <br></h3> <h3>  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成员之一,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核心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点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 "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二千多年前为春秋古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安徽省的名称是由"安庆府"与"徽州府"各取一字而来。 公元1260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近800年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安庆是安徽省承宣布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会所在之地。<br></h3> <h3>  独秀园是以陈独秀墓为核心的大型人文景观,内有陈独秀大型雕像和《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号。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国革命的先驱,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从小就有強烈的叛逆性格。怀着对陈独秀先生的科学和民主的敬意,我们一行到安庆拜谒了独秀园,</h3> <h3>  渊明湖公园是江西彭泽县的一大景点,座落县城龙城镇的渊明路和龙城大道之间,山为幕水为镜,壮观秀丽。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文化底蕴。彭泽县城称龙城镇,公园标志的塑雕就是一个草书的龙字。彭泽因陶渊明而出名,彭泽人因陶令而骄傲。公园到处铭刻陶渊明的印记,连花卉也是以荷花和菊花为主。渊明湖的南端建造了陶令纪念馆,进门就是陶渊明的巨幅画像,尊称“天下第一令”。陶渊明为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才有后世传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佳句。他称为“天下第一令”是当之无愧的。<br></h3> <h3>  江洲镇位于九江市江州区境内东北,处长江中下游赣、鄂、皖三省交界的长江中心,四面环水,因名江洲。东临湖口,西顶九江市区,南与庐山区新港镇一衣带水,北与湖北浏佐、安徽程营隔水相望。总面积108.38平方公里,圩内最高点海拔20m(吴淞高程),最低点14.5m,地基土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亚砂土和亚粘土组成。<br></h3> <h3>  九江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襟江带湖,背倚庐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nbsp;   九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后据《晋太康地记》记载,九江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nbsp;<br></h3> <h3>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中,江西九江是全国抗洪形势最严峻、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348.2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4.7亿元。1998年9月4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九江,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1998年大水之后,九江市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以伟大的抗洪精神重建家园、加快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br></h3> <h3>  6日,清风骑行队在湖口石钟山偶遇其他二支骑行队并合影留念。</h3> <h3>  湖口石钟山由宋朝文学家苏轼散文《石钟山记》而出名。《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br></h3> <h3>  本文文字通过网络查阅编辑而成,部分图片由骑友提供,在此表示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