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其时代环境、个人素质、毅力品格和思想境界之外,与其识人用人有很大关系。敢用天才的人必定纵横天下,敢用人才的人必定建功立业,赏识重用奴才的人必定事业衰败。</h3><h3> 一代伟人毛泽东识才爱才,知人善用,用人如神。从古至今,只有少数像李世民、宋太祖这样开疆拓土的帝王可以与之媲美。</h3><h3> 山西自古出雄才,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人才资源大省。在伟人毛泽东一生最为赏识器重的人才中,很多都是山西人。</h3><h3><br></h3> <h3> 毛泽东的核心班底是毛刘周朱陈林邓,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毛泽东从井岗山开始,千锤百炼出来的核心领导团队。</h3><h3> 建国以后,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一大批革命者先后被授予元帅、大将、上将等各种军衔,这是毛泽东对追随他的人才给予的最高奖赏。这批元勋后来也大都留在军队,继续他们的军事生涯。在十大元帅中,九大元帅都是南方人,只有一个北方人,这就是山西五台人徐向前。与此同时,为了建设新中国,毛泽东在党务、政务系统重用了一批新人。这其中有很多山西籍的人才。党务系统山西侯马人彭真脱颖而出,引人注目。五十年代,彭就是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特别是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多年,是首善之区第一首长。没有毛泽东的赏识器重,彭不可能集诸多大权于一身。政务系统,山西定襄人薄一波,先后担任财政部长,分管经济的副总理,也是毛泽东最信任重用的人。中央,除主席常委外,党政军执行层面都有山西人主政,其他省份恐怕达不到这个地步。由此可见毛泽东对山西人厚爱有加。</h3> <h3>文化革命开始后,造反派首先造了当权派的反。山西籍实权人物彭真、薄一波等等先后被打倒,徐帅也靠边站。可是,另外一批山西人又取而代之,得到了毛泽东的重用和提拔,这批人是毛泽东最看重的“老朋友"和实干家。</h3> <h3>接替彭真出任北京市委书记的,是山西永济人李雪峰。李抗战时期是太行分局的书记,是毛泽东的老朋友。文化大革命期间,最红最火也最受毛泽东器重的,是山西昔阳人陈永贵。战天斗地的劳动模范陈永贵,头扎白毛巾,从一介农夫坐到了中央主席台上,成了分管农业的副总理。这一切都是毛泽东一手安排的。陈永贵头扎白毛巾出席大会的照片,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一道风景。</h3> <h3>林彪叛逃以后,朝堂空虚,毛泽东又从地方大员中擢升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进入中央,总理班子中一下有了三张山西人的面孔。一位是山西交城人华国锋出任第一副总理,昔阳人陈永贵继续扎着头巾坐在主席台上,山西武乡人纪登奎也当上了副总理。此外,山西临猗人姬鹏飞出任外交部长,山西闻喜人柴泽民出任中国首任驻美大使,山西汾阳人冀朝铸出任联合国第一位华人副秘书长。内政外交两个舞台上,山西人风光无限。</h3><h3>特别是毛泽东去世之前,将自己亲手缔造的共和国交给了山西人华国锋来掌舵,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h3> <h3>毛泽东为什么重用山西人?</h3><h3>除了山西是革命老区之外,与山西人的品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山西人有什么优秀品格,能够得到伟人毛泽东至始至终的青睐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h3><h3>第一是关公后代,忠诚厚道。</h3><h3>华国锋身上最能代表山西人的这一面。他做人忠义守信,做事忠诚尽职,做官忠厚可亲。毛泽东晚年,在与林彪集团以及后来"四人帮”的不断周旋中,一代伟人心力交瘁,厌倦了虚伪,厌倦了权斗,厌倦了尔虞我诈,厌倦了团团伙伙,最终选择了忠诚厚道的华国锋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事实上,毛泽东的眼光非常精准,在毛去世后,华国锋以大无畏的勇气,粉碎了权谋集团“四人帮”,把中国带上了康庄大道。</h3> <h3>山西人才的第二个特点是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当年徐向前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时,号令十万精兵强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涛电令徐向前南下,另立中央,徐顾全大局,命令部队不准开枪,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一句话一个命令,挽救了红军,保全了中央。后来西路军失败,徐由方面军总指挥降为129师副师长,忍辱负重,开辟了抗日新天地。毛泽东对他赞赏有加。文革期间,毛泽东派纪登奎“掺沙子”,进入中央军委领导班子,毫无军事经验的纪登奎,硬是顶住林彪集团的压力,确保毛泽东在军队的领导地位。</h3> <h3>精明强干,善于理财,是山西人才的第三个特点。抗战时期,彭真任晋察冀分局书记、李雪峰任太行分局书记,薄一波任晋冀鲁豫边区副主席、太岳分局书记,重点主持党政工作,筹粮筹款筹员,壮大了八路军的实力。他们的管理能力和行政才干,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赏识。进城以后,知人善任的毛泽东分别让他们主管财经和北京市的工作,他们为新中国又做出了特殊的贡献。</h3><h3>在毛泽东重用的山西人才中,除冀朝铸等少数尚在世外,其余很多都已作古。但他们的历史功绩,与天地同辉。</h3><h3>一代伟人重用了一代山西英才,一代山西英才成为共和国的栋梁柱石,千秋佳话。</h3><h3><br></h3><h3>东湖居士写于晋阳深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