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之旅4《塞尔维亚、波黑、黑山篇》

毛毛

<h1><b>  告别罗马尼亚,我们将入境塞尔维亚🇷🇸。</b></h1><h1><b> 塞尔维亚是前南斯拉夫的核心地区,其首都贝尔格莱德也是前南斯拉夫的首都。南斯拉夫解体前这儿曾是斯拉夫人掌控巴尔干半岛的权力中心。</b></h1> <h1><b>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我们首先前往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遗址……</b></h1><h1><b> 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b></h1> <h1><b>  1999年5月8日,北约的美国B-52轰炸机精准轰炸了中国驻前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炸伤数十人。造成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而近在咫尺的日本大使馆(照片中黄白相间的建筑)却毫发无损。</b></h1> <h1><b>  遗址现在是建筑工地,从墙上的告示获知,这里将成为“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由山东高速承建。</b></h1> <h1><b>  遗址前竖立着孔子的塑像。</b></h1> <h1><b>  到了贝尔格莱德,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南斯拉夫是半岛数个国家的联合体,1963年正式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昔日社会主义阵营里最重要的一员。</b></h1><h1><b> 铁托是南斯拉夫的统帅,1980年铁托逝世后,新政府再无凝聚力,南斯拉夫走向了分裂。</b></h1> <h1><b>  铁托逝世后就安葬在他以前生活的“行宫”里。</b></h1> <h1><b>  “行宫”前有六块磐石紧紧的围绕在一起,比喻联邦六国团结一致,勇往直前!</b></h1> <h1><b>  铁托的陵墓建立在他以前的花房里。</b></h1> <h1><b>  陵墓由纯白色的大理石建成,正上方铸刻了三行鎏金大字 :约西普 . 布罗兹, 铁托, 1892-1980。</b></h1> <h1><b>  铁托夫人的陵墓安放在铁托陵墓的旁边。</b></h1> <h1><b>  铁托的葬礼非常隆重,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亲临参加。</b></h1> <h1><b>  我国当时的领导人华国锋参加了铁托的葬礼。</b></h1> <h1><b>  这是前南斯拉夫联邦大厦。</b></h1> <h1><b>  塞尔维亚国会大厦。</b></h1> <h1><b>  贝尔格莱德议会大厦(旧皇宫)。</b></h1> <h1><b>  &nbsp;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宗教文化的交汇点和冲突点,多瑙河两岸时常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拜占庭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在此留下深深的烙印。</b></h1><h1><b> 贝尔格莱德的卡莱梅格丹城堡作为当时防御的要塞就坐落在</b><b>萨瓦河与多瑙河交汇处(横流是萨瓦河,竖流是多瑙河),见证了文明的进步和战争的摧残……</b></h1> <h1><b>  卡莱梅格丹城堡现在是贝尔格莱德标志性的游览景点。整个城堡由巨大的石块建成。它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地,留有大量重型武器。</b></h1> <h1><br></h1> <h1><b>  当时的防御工事。</b></h1> <h1><b>  古堡共有三道城门。</b></h1> <h1><b>  习近平访问卡莱梅格丹古城堡。</b></h1><h1><b> 我们在相同位置留个影🤭</b></h1> <h1><b>  圣.萨瓦大教堂⛪️,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东正教教堂。</b></h1> <h1><b>  圣.萨瓦大教堂是为了纪念圣.萨瓦而建,圣.萨瓦是塞尔维亚东正派教堂的创立者。教堂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拜占庭式设计,主体为四边等长的正十字形状,四座钟楼均匀镶嵌于十字形的四个直角处,与教堂主建筑合为一体,甚为壮观!</b></h1> <h1><br></h1> <h1><b>  教堂从1935年开始修建,至今未完工。但丝毫没有影响游客的观光兴致。走进教堂,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精美绝伦的苍穹圆顶,金壁辉煌的装潢装饰……,偶滴神啊,顿觉自己是那么地的渺小!</b></h1> <h1><b>  告别了,塞尔维亚!</b></h1><h1><b> 明天,我们将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h1> <h1><b>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面积5.12万平方公里,人口327万。</b></h1><h1><b> 波黑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如果把巴尔干半岛比作欧洲的火药桶,那波黑就是火药桶上的炸药包,几乎每场战争都没有拉下 :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躲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迎战波黑战争……。</b></h1><h1><b> 相比起它那复杂拗口的国名,它的首都“萨拉热窝”更是如雷贯耳!</b></h1> <h1><b>  米里亚茨河贯穿整个萨拉热窝城,河上有很多桥。然而,可以在世界史上垂</b><b>留青史的就是这座【拉丁桥】了。</b></h1> <h1><b>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这里开枪打死了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亚,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b></h1> <h1><b>  这是立于【拉丁桥】桥头的事件介绍牌</b></h1><h1><b> 刺杀事件发生后,奥地利首先向塞尔维亚宣战,支持塞国的俄罗斯向奥地利宣战,德国向俄国宣战,法国又向德国宣战,欧洲列强大打出手,牵连着其他国家纷纷加入,一时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b></h1><h1><b> 这次战争历时四年,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b></h1> <h1><b>  萨拉热窝市政厅,最具代表性的奥匈帝国时期的建筑,建于1896年,新摩尔式建筑的典范。</b></h1><h1><b> 这里曾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德军司令部。</b></h1> <h1><b>  1992年3月,波黑穆族和克族在塞族缺席的情况下擅自宣布“独立”,导致波黑三个主要民族间的关系骤然激化,波黑战争就此爆发。战争持续了三年半,导致全波黑430万人中有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b></h1><h1><b> 这里是战争的炮弹在教堂门口一对新人的婚礼上爆炸💥的现场,造成数十人伤亡。这就是著名的“滴血的玫瑰🌹”。</b></h1> <h1><b>  萨拉热窝现在还有很多房屋墙壁上留有大大小小的弹坑,触目惊心!</b></h1> <h1><b>  萨拉热窝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像西欧城市,又有点像伊斯坦布尔,还兼带些许中欧风情……</b></h1><h1><b> 奥斯曼式的清真寺,塞族的东正教教堂和克族的天主教教堂,还有19世纪奥匈帝国的建筑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公寓楼等等,巧妙地混搭在同一座城市里。</b></h1> <h1><b>  这是一条奇特的“分界线”,线上告示 :一段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历史在这里结束,“东方”在这儿面对“西方”。一边是欧式建筑风格的新城,另一边是奥斯曼建筑风格的老城。</b></h1> <h1><b>  新城布局优雅,干净整洁。</b></h1> <h1><b>  老城市场繁荣,包罗万象。</b></h1> <h1><b>  老城的街道两旁是具有波斯尼亚民族风情和土耳其风格的建筑,其间夹杂着咖啡馆、烤肉店和清真寺,别有一番风味……</b></h1> <h1><b>  【铜匠街】的手工艺品制作有着几百年的传统历史,从土耳其的咖啡具,到精心雕刻打磨的铜质花瓶和烟盒、首饰盒,琳琅满目……</b></h1> <h1><b>  铜匠老艺人正在用纯手工制作金属工艺品。</b></h1> <h1><b>  这是我在这里买的纪念品,非常精美、漂亮!</b></h1> <h1><b>  这个钟楼是不是有点眼熟?对了,就是当年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钟楼。</b></h1> <h1><b>  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映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热映,当时在中国引起空前的轰动,影片中的铁血硬汉瓦尔特整整影响了我们一代人。</b></h1> <h1><b>  这个小广场就是电影中让市民去认领被德军打死的抵抗队员的尸体的拍摄现场(上图)。</b></h1><h1><b> 而今广场上和平鸽在阳光下自由飞翔,市场繁荣,游人如织……(下图)。</b></h1> <h1><b>  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撤退的瓦尔特和游击队员跑过铜匠街,铜匠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敲击手中的制品,此起彼伏的叮当声让追击而来的德军陷入迷魂阵……</b></h1> <h1><b>  叛徒要瓦尔特来接头,地点就在钟楼下的清真寺集市,抵抗队员谢特得知情况抢在瓦尔特之前赶到接头地点击毙叛徒,自己却被德军打死。瓦尔特抢占了钟楼的制高点,痛击德军后成功撤离……</b></h1> <h1><b>  这是电影中抵抗队员与女特务接头地点——钟表店的拍摄现场。</b></h1><h1><b> 四十多年过去了,钟表店依旧还是钟表店。</b></h1> <h1><b>  萨拉热窝是国际上承认的波黑首都,但是波黑的克族人只承认莫斯塔尔是他们的首都。而波黑的塞族人承认的首都却是班尼亚卢卡。可见波黑的民族矛盾还是很突出的。据说,波黑的国旗还是他们的足球队打进世界杯后,由联合国紧急为他们设计制作的。</b></h1><h3><br></h3> <h1><b>  莫斯塔尔古桥,被称为“凝固的月亮”,是莫斯塔尔的象征。古桥建于1557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宽的拱桥,宽4米,长27米,高29米。</b></h1><h3><br></h3> <h1><b>  莫斯塔尔古桥下的内雷特瓦河,碧绿如翠,清澈如镜!河的两岸分别居住着波族人和克族人。波黑战争时期莫斯塔尔一度成为交火最激烈的战场。战争摧毁了大部分建筑,包括莫斯塔尔古桥。</b></h1><h1><b> 战争结束后,古桥开始重建,并于2004年重新开放。2005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h1> <h1><b>  桥头堡坚如磐石!</b></h1> <h1><b>  莫斯塔尔街景 :</b></h1> <h1><b>  黑山共和国是最后一个从前南斯拉夫独立出来的国家。它没有自己的货币,也没有加入欧盟,但却流通使用欧元💶。</b></h1> <h1><b>  科托尔古城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中世纪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并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h1> <h1><b>  科托尔位于黑山西南部科托尔湾东岸,历史上它曾经被罗马帝国、威尼斯、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等先后统治,特别是威尼斯的统治时间长达四个世纪,这使得科托尔的建筑深受威尼斯文化的影响,一些老建筑普遍具有典型的威尼斯风格,前往古城需放下吊桥,先经过护城河。</b></h1> <h1><b>  蜿蜒4 . 5公里的科托尔城墙,被游客戏称为“迷你版”长城。</b></h1> <h1><b>  环绕在科托尔古城外的,是从9世纪至18世纪不断修建的古城墙,至今固若金汤,与碧绿清澈的护城河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b></h1> <h1><b>  这是当年威尼斯人设计的防御工事,从老城的西北角一直延伸到险峻的山脚下,易守难攻。</b></h1> <h1><b>  一进城门就看到圣.卢克教堂,始建于1195年,19世纪重新整修过。</b></h1> <h1><b>  这是建于1166年的科托尔大教堂,亦称圣.特里芬大教堂,建于12世纪,是科托尔老城最宏伟的建筑之一。由于在地震中遭到破坏,后重新修复,所以两个塔顶是不一样的。</b></h1> <h1><b>  钟塔,是科托尔老城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1602年,后多次损坏重建。据说塔的外貌已发生不少变化了。</b></h1> <h1><b>  砖石铺路,狭窄小巷……,宛如走在威尼斯城。</b></h1> <h1><b>  傍晚了,游船都归港了,一改白天热闹的场面。</b></h1> <h1><b>  和科托尔一样</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好多照片我都傻傻分不清了😅),布德瓦</b><b>也是黑山一座亚得里亚海滨城市,并被称为布德瓦的“里维埃拉”,假地中海著名的旅游胜地里维埃拉来形容布德瓦海岸的美丽。</b></h1> <h1><b>  布德瓦是黑山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干净整洁的街道,宁静恬美的海湾,深邃悠远的古城,建筑风格受威尼斯影响,延续了古罗马的建筑风格……</b></h1> <h1><b>  圣三一教堂⛪️,建于1805年的意大利风格的东正教教堂,教堂外墙以红白条纹的砖石相砌而成。顶上有三个编钟。</b></h1> <h1><b>  一段残存的古老城墙,诉说着布德瓦的历史沧桑……</b></h1> <h1><b>  著名的“布德瓦舞蹈家”雕塑屹立在亚得里亚海的礁石上,她是这座海滨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这座城市的名片。</b></h1> <h1><b>  罗马帝国占领了整个黑山海岸线以后,古罗马文化对布德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里大多数老建筑都出自于威尼斯人设计。</b></h1> <h1><b>  这里是不是也有点像威尼斯小巷?</b></h1> <h1><b>  布德瓦的海边,令人遐想 :可美好,可肆意,可浪漫,可休闲……</b></h1> <h1><b>  今天就要离开黑山前往克罗地亚,遗憾的是这次没有看到曾经影响我们一代人的南斯拉夫电影《桥》。据说该桥被炸毁后又重新建造了一座新桥,并在桥头安放了电影里的英雄“老虎”的塑像。</b></h1><h1><b>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b></h1> <h1><b>  (未完待续)</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