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9月23日,是中国首个农民丰收节,黔东南州从江县加榜乡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新米节,也是这一天。<br></h3><h3> 跟着朋友,我也来到加榜,过了一个蛮有意思的新米节!</h3><h3><br></h3><h3><br></h3> <h3>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种植水稻🌾,所以<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苗族又被称为“稻饭鱼羹”的民族。</span><br></h3><h3> 所谓稻饭鱼羹,是指冬季稻田浸泡过冬,春季波光粼粼,夏季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形成一种“稻饭鱼羹”的传统生态农业文化。<br></h3><h3><br></h3><h3><br></h3> <h3> 而中国许多地方山岭隽秀,生活在那些地方的人们,会根据地形,开垦梯田。在国内,较著名的梯田有: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浙江云和梯田、云南元阳梯田、福建尤溪梯田、贵州黔东南加榜梯田、江西江岭梯田和湖南紫鹊界梯田。</h3><h3><br></h3><h3><br></h3> <h3> 贵州素有“地无三分平”的说法,地处黔东南的加榜,稻田都是依山而开,随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因地制宜,山坡海拔的高低,坡度的平缓及山坡的大小决定了梯田大小和形态。其独特的地型地貌决定了这里的梯田面积最大不过一亩,大多数农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最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亩。<br></h3><h3><br></h3><h3><br></h3> <h3> 除了常见的梗米外,加榜这里的人自古更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这种糯稻软糯程度适中,不像糯米饭那么粘,适宜日常食用。<br></h3><h3><br></h3><h3><br></h3> <h3>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这里的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和感谢正在迎接一个专为稻谷丰收设置的节日新米节。<br></h3><h3> 新米节是当地的一项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稻谷即将收割的前几天举办。加榜乡地处月亮山腹地,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先民们在深谷的两岸开造出了绵延十余公里的梯田,使得苗族同胞在这里生生不息、繁衍壮大,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稻作文化。</h3><h3> 后世的子孙们没有忘记先民们的艰辛,每到稻谷成熟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一来感谢先民们的丰功伟业,二是庆祝即将到来的丰收,于是新米节便约定俗成下来,并世代相传。据说只有新米节过后各家各户才能下田收割,没有人去违反祖先遗留下来的规矩。<br></h3><h3><br></h3><h3><br></h3> <h3> 芦笙,是苗族人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也是新米节当天必备的乐器。</h3><h3><br></h3> <h3> 新米节前一天,在加页村,村民就做好准备,把芦笙调校好,希望届时能声震如雷,拿个好名次。
</h3> <h3> 小小芦笙手,吴玉舟,4岁,已经有模有样了,两小脚丫随着节拍左摇右摆的,很可爱。我们问他是不是长大了要拿第一,他使劲的点点头。</h3><h3><br></h3><h3><br></h3> <h3> 新米节是当地的一项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稻谷即将收割的前几天举办。2018年是9月23日,农历八月十四,秋分。
</h3> <h3> 在加榜,苗族的“新米节”相当于春节,是苗族同胞最隆重的节日。<br></h3><h3> 当地人告诉我,苗历年反而没有新米节热闹,因为现在外出务工的人多,回一趟家不容易,而新米节是农忙时节,很多时候要回来帮忙收割,所以参加节庆的人也就多了。</h3><h3><br></h3><h3><br></h3> <h3> 参加节日的人们,着盛装,特别是女孩子,远远望去,就是花的海洋。</h3><h3><br></h3><h3><br></h3> <h3> 相比之下,男人就简单得多,很多人也不穿苗族服装。芦笙则是男人的服装一样,为了让芦笙更好看,他们会把芦笙扎上从田埂里割来的茅草,装饰好的芦笙的确漂亮了,更有种灵气,在空中飘荡,芦笙仿佛也有了灵魂。</h3><h3><br></h3><h3><br></h3> <h3> 加榜乡的芦笙表演是在加车村的晒谷场上,节日这天,从党扭村、加页村来的队伍,加上慕名而来的游客,把加页村前的公路堵满了人、车。</h3><h3><br></h3><h3><br></h3> <h3> 从头饰和服装,很容易就能区分女孩子和已婚妇女。
这个是已婚的,算是复杂的,更多的是很简单的把头发拢起来,用梳子固定。
</h3> <h3> 像这样的</h3><h3><br></h3><h3><br></h3> <h3> 女孩子就隆重了,有头冠的。
</h3> <h3> 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了一点现代、时髦、好玩的装饰。</h3><h3><br></h3><h3><br></h3> <h3> 女孩子穿行在老屋古巷中,头饰是分外抢眼。</h3><h3><br></h3><h3><br></h3> <h3> 汽球,永远吸引着小孩子的围观。</h3><h3><br></h3><h3><br></h3> <h3> 在苗族,各种节庆活动都离不开芦笙,不会吹芦笙的汉子就不是合格的苗家人,每个村寨都会有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br></h3><h3><br></h3><h3><br></h3> <h3> 每个村有各自的队伍,围成一个圈,有个领导者,他一剁脚,其他人就随着领导者的节拍,卖力地吹。<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我还发现他们还分有多音部的,这几个估计是低音部的了,吹的芦笙还是落地式的,听起来声音的确丰富多彩。
</h3><h3><br></h3> <h3> 而芦笙表演外围则是里外三层看热闹的族人,这地方就是女孩子争奇斗艳的场地了。</h3><h3><br></h3><h3><br></h3> <h3> 这套服装,我认为是当天最漂亮的。</h3><h3><br></h3><h3><br></h3> <h3> 围观的人群,可真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有女孩子的围观,芦笙手更起劲。</h3><h3><br></h3><h3><br></h3> <h3> 四朵金花,人手一部手机,有鲜明的时代烙印。</h3><h3><br></h3><h3><br></h3> <h3> 回家的女孩子</h3><h3><br></h3><h3><br></h3> <h3> 芦笙表演结束后,看热闹的都回家去了,好像也没看到芦笙队到田间祭拜的仪式,我们也跟着“家人”回家去,烤鱼咯!</h3><h3><br></h3><h3><br></h3> <h3> 梯田是雕刻在大地上的等高线,加榜梯田又有说云上梯田的,只是我们没遇上云雾,那就欣赏欣赏梯田的线条美。<br></h3><h3><br></h3><h3><br></h3> <h3> 还有水田里的藻类植物
</h3> <h3> 在加榜,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br></h3><h3><br></h3><h3><br></h3> <h3> 梯田是可以水产养殖的,且养殖的种类较多,除了鲤鱼、鲫鱼外,泥鳅、螃蟹、虾、黄鳝等是稻作梯田必备啊。这样,鱼食虫饵,鱼粪肥田,在稻田里一起共生,帮助水稻根系发育。<br></h3><h3> 看,多开心的农民,不过农民大哥说这条鱼不能抓,还要养。我看这条鲤鱼蛮肥的,肚子大大的,大哥说这个是做种的。</h3><h3><br></h3><h3><br></h3> <h3> 稻田里的鸡,生机勃勃,让人看了都食指👆🏻大动。</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辣椒🌶️棚底下的鸡</h3><h3><br></h3><h3><br></h3> <h3> 晾晒的糯米,不知道是不是用来酿造糯米酒的。</h3><h3><br></h3><h3><br></h3> <h3> 苗家的糯米酒和糯米饭🍚,糯米饭上还点缀着一些紫黑米,显得更隆重。</h3><h3> 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人们认为吃粘米饭不顶饿,味淡,不及糯米饭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着吃极为方便。<br></h3><h3><br></h3><h3><br></h3> <h3> 加榜的新米节没有长街宴,我们入住的客栈老板告诉我,芦笙表演后,都是各家小范围的聚餐,烤鱼、烤肉。</h3><h3><br></h3><h3><br></h3> <h3> 鱼是稻田里的小鲤城。</h3><h3><br></h3><h3><br></h3> <h3> 肉是这里很出名的小香猪。</h3><h3><br></h3><h3><br></h3> <h3> 大鱼大肉的几顿饭后,我发现我们最喜欢的竟然是那盘没有油、盐,单纯清水煮的韭菜,好香,主人家说,韭菜这样做才好吃。</h3><h3><br></h3><h3><br></h3> <h3> 来加榜,是由朋友带着来的,他们与这里的人很熟悉,相互来往如走亲戚一样。</h3><h3><br></h3><h3><br></h3> <h3> 尤其是这里的孩子,他们都管朋友们为深圳爸爸、深圳妈妈。</h3><h3><br></h3><h3><br></h3> <h3> 我们要离开了,依依惜别之情,让人动容。</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