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一嵇康

谷云玲

<h3>正始九年(248年),24岁的嵇康带着家眷从都城洛阳来到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寓居。这本是历史长河中很细微的一次人口流动,却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起到了惊天动地的杠杆作用,此举引发的历史光芒贯穿将近两千年的时空,至今让我们炫目不已。</h3> <h3>嵇康,出身贫困家庭且早年丧父,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长大后精通文学、玄学、音乐等,成了当时文坛的领袖之一。官拜中散大夫,后人尊称他为"嵇中散‘’。</h3> <h3>身在朝堂又不愿意和黑暗政治同流合污,嵇康只能自我放逐。嵇康在山阳城外东北约二十里白鹿山南一处泉水边,盖起了寓所。住宅四周原本有竹子,嵇康又加种了不少,形成一片竹林。竹子的洁身独立,高节洒脱,疏疏淡淡,不慕虚华,都让嵇康心驰神往。</h3> <h3>青山脚下,流水岸边的这片竹林吸引了与嵇康志同道合的精英分子纷至沓来,他们是:嵇康、阮藉、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时称竹林七贤。这七人好酒狂饮,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h3> <h3>竹林七贤,不仅仅是竹林中的七个人,他们代表了魏晋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挣扎。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慰藉,他们选择避世。那个时代的文人轻裘缓带,不拘小节,是‘’真名士自风流‘’,这是魏晋的潇酒,也是魏晋的风度。</h3> <h3>嵇康,史载身长七尺八寸。一眼望去,‘’岩岩若孤松之独立‘’,而他醉酒时‘’巍峨若玉山之将崩‘’。</h3> <h3>世事无常,谁能逃离红尘之外,本与自己无关的事却让嵇康入狱。嵇康在狱中,仍然未意识到死亡威胁的到来,他写下了《幽愤诗》,后悔自己在隐居多年后突然插手吕安的事情,看来自己还是没有将老庄的清静无为学到家。嵇康决定出狱后要‘’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h3> <h3>然而,没有以后,司马昭下令立即处死嵇康。临刑前,嵇康神色坦然,他看看日影,预计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叹息道:《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从容就戮,时年四十。</h3> <h3>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赠秀才入军》嵇康。</h3> <h3>闲夜肃清,朗月照轩,鸣琴在御,谁与鼓弹。朗月清风下,那个鹤立鸡群的男子已归尘土,人世多少故事都是悲惨收场,生逢乱世,哀莫哀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