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播州有个湾》

涛写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散文《播州有个湾》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作者:杨永涛</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本没有名字,它仿佛从天而降,而不是本来就有的地界儿。</p><p class="ql-block"> 它源起于两条大道的存在与交结——1927年修建的川黔公路,以及1941年修建的遵茅公路。两条路犹如人体神经的交叉,终有一个点,这就成了它,它一时没有名字。那时相邻的地名有马台骚、马桑湾,“骚”,想必是过往马儿们留下的辛劳气息,“马桑”自不必说,是一种不起眼的花。它不想那么骚气,也不想那么内敛,兀自揉好了自己的名字。从此,播州有了个湾——马家湾,一个能和县城之名平分响亮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个湾,如枝上有了丫,要发芽、要生花。上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十多户人家相继入住进湾里,有名可查的有谢、冯、梁、陈等人家,没名可查的也有周五爷、付三爷、袁三娘等亲切的称呼,他们那老式的砖瓦房甚至是木板房,成了发芽的源起,他们家庭的生生不息,成了湾里最初开出的花。</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二三十年间,马家湾逐步聚成了一个人气之地——龙坑乡人民政府迁入、龙坑水电站投产,以及砖厂、复烤厂、供销社、食品站、百货公司等等单位的设立,让其人声开始鼎沸。之中,有两个工厂不得不再说道一下。</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1958年始建的遵义县氮肥厂,她在当时的“五小工业”政策下得以发展,一直存在至2003年,用生产量不算太大的化肥支持着县内的农业生产,即使延展至今天,因为环保问题,它恐怕也难逃关停的命运。我还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氮肥厂的一位大学生亲戚,因为条件不好老是找不到对象,便新潮地在一本杂志上登了个启事征婚,结果真来了一大堆回信,乐得他东挑西选,选中了一位长相配自己绰绰有余的北方媳妇,为啥?就因为他手中至少端着一个国企的“铁饭碗”呢!</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则是1965年迁入的3420厂。3420厂隶属于航天工业061基地,被本地人简称为四二○,算是央企吧,而且涉及军工,所以地方上的人对它的详情知之甚少,只知道它先是一个修理汽车的企业,后来还生产过不知什么牌子的汽车。前几年去办事,碰到过一个高中刘姓同学并留过一个电话,今天写这篇文章时想再咨询一下,电话拔通,竟是一个沧桑的声音接的,说这号码自己用了两三年了,唉,物是人非,希望我与刘同学还能相见在以后的某次同学聚会上……</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厂的地盘,几乎占据了当时马家湾总面积的半壁,如今,氮肥厂的地盘已被崭新的商品楼代替,而3420厂则已搬迁到异地,悄悄地靠生产诸如“娄山牌”电热毯等民用产品顽强地生存着。</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狂热的岁月里,马家湾也如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生出了一些狂热的事,比如1956年,算是文物的“双牌坊”被拆除,其青砖被彻做万人食堂,而1958年,这里竟然出了亩产5万斤水稻的超级“卫星田”,惹得全县干部前来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当然,原来的马家湾也有一些正儿八经能让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比如相对于其他地方,这里率先在1956年使用电灯,而在1997年这里有了全县第一个电话村,还有,在那全民发“酒疯”的年代,这里出了个响亮得不得了的酒品牌“的确神”,不知是怎样的确的神,反正听说那时要经销这酒,得找关系并交上若干保证金才行,那应该是和现在的茅台酒经销权一样值价吧。时光荏苒,这的确神,如今的确已神隐难见了。</p> <h3>  2000年前马家湾的建设不能说有多慢,但绝谈不上快,之后,马家湾的发展才似乎进入了规模发展,马家湾旧城改造、遵南大道建设拆迁工作相继开始。2004年,笔直宽阔的遵南大道建成,减少了出行车辆的拥挤,减少了市区到县城距离,也减去了老路在桂花桥一段的那个小桥,那个曾让我刻骨铭心的小桥——小桥大概只有几米长,但比桥两端的公路稍高,高得拱出了一个小堡来,过往车辆车速稍快,便会让乘车人有过山车突降而使心脏猛然重负一下的效果。幼时我随父亲坐公交经过这里,必然得条件反射般地攥紧他的手,迎接那心脏猛然重负而刻骨铭心的一瞬——如今,它和我的父亲一样,永远消逝了,被记忆替代,被新的景象替代。 马家湾的旧城改造最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砖厂改制后进行的小区建设中先修出来的龙马超市,它临着遵南大道旁的街边,长度起码有十多个门面宽,我觉得应该算是当时本县乡镇一级最大的超市了。那大大的“龙马”二字,每次都清晰地映进乘车而过的我的眼帘。是呢,龙马精神,也是马家湾在改革大潮中展现出的精气神了,即使今日那店招褪色甚至消失,我还是能回想起那曾经硕大而绚白的字来。 2003年以后,县检察院、县法院、县交通局等部门和机关的办公楼相继在马家湾地界动工,甚至传出县政府也要搬到马家湾来,让马家湾人一度翘首以盼。能生出一朵蘑菇,便能长出更多的蘑菇,2005年,一家民营房开公司征用一个小工厂的地盘修建起“南湖秋韵”小区,似第一朵长开的蘑菇,拉开了马家湾房地产正真正商品化开发的序幕,接着,“亿俊阳光城”、“蓝水湾小区”、“鑫泰嘉苑”等等数十个楼盘便如更多的蘑菇长了出来,从人居环境上加快了马家湾的城市化进程。而“南湖秋韵”小区,因其古朴的文化韵味和前瞻性的建设意识,虽已落成十余年但仍不显落后陈旧,还能继续被人们时不时地谈起和称道。<br></h3> <h3>  马家湾西隅,有一个重要的存在——共青湖,又名大水田。历史上的大水田是播州杨氏土司修建的灌溉水利设施,而共青湖,是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来遵视察,见共青团员们在湖边劳动而取的名。虽然湖并不大,现在想起,觉得就只是一个装满了水的大池塘而已,但她是70后、80后中小学生春游和踏青的神往之地 ,几多青涩、几多欢笑,融入了平静的湖水、融入了浅淡的风景。那时她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乔羽老先生欢唱《让我们荡起双浆》的北海公园,我们碧波荡舟、我们长桥留影。那时我没见过家谱,不然当时肯定会给同学们吹嘘:知道么,这个湖原本是我们杨家的哦!如今,共青湖畔别墅林立,幽美、高贵,我住不起,但还是可能会顺着儿时的心境说:当年,那地盘的产权可全是俺杨家的,嗯哼! 和其他地方的行政区域变化一样,马家湾辖区也几经变更。它原只是遵义县南白区下辖龙坑乡的马家湾村民组,在1992年9月设立龙坑镇后即成为马家湾居民委员会,管理全镇居民人口,2002年4月与邻村合并为共青村及此后的共青社区。2010年10月,马家湾社区从共青社区分设出来,辖集庄、小井、马家湾等6个村民组。马家湾社区作为马家湾的“正宗”,热血沸腾地传承着,2015年他们修好了红军广场并把社区办公室搬了过去。<br></h3> <h3>  红军广场上有一座红军烈士墓,安葬的是1935年长征途中被地主武装杀害的伤病红军战士,1968年人民群众揪出当年的凶手,墓便始建于此。如今,“阳光永照长征路,遍地花开映日红”的碑文,时时映照着在广场上游玩、健身的居民们,而被碑文照亮的,还有旁边的马家湾社区办公室。烈士墓旁的社区办公室,算不算是全市、全省或全国独有的呢?社区工作是不是会因此受到更多的长征精神鼓励呢?我祝愿之。 马家湾社区发展得如何,除了良好的实地感觉,肯定还在很多汇报材料和述职报告中详尽体现了,不用我再多提谈,这里只说一件和文学近乎点的事——社区人还真敢想,居然办起了一本《马家湾社区文艺》的纯文学刊物,是不是全国独一份社区文学刊物还说不准,但是,她起码直接展现了社区人的开拓和实干精神。所见,一年时间内已出了三期,每期洋洋八十多页!看来我也得抓紧写点什么,争取在目录上有个名字,也许应该从马家湾出名的刨锅汤、鹅肉粉等写起,那在这里就先不赞美它们了。 闲时,我们一起去寻找那马台骚、马桑湾,回头,我们再大声地祝福咱们播州的这个湾——马家湾,明天更好、更更好!呵呵 2018.10.7<br></h3> <h3>  本文于2019年3月获遵义日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学作品有奖征文二等奖。感谢播州的这个湾!🌹🌹🌹</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2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46, 246, 246);">&nbsp; &nbsp; &nbsp; &nbsp;作者简介</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2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46, 246, 246);">&nbsp; &nbsp; &nbsp; &nbsp;杨永涛,贵州省作协会员,遵义市播州区作协副主席。写过电影剧本、发过诗歌散文,曾任《遵义文艺》责任编辑。近作有散文《南白随笔》、《遵义随想》、《我们在西坪,撑起一把历史的伞》等。</span><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