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朋友写了一篇文章,是有关老电影的回忆的,把消息发给我,让我去他的博客看看。我知道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文笔优美且严肃为文和为人的人,便欣然前往。得到他的消息时,我正在看一本过期的生活类杂志,杂志在书房里扔着,是我顺手捡起来无聊地翻着,内容不过是那种泛滥的主题——爱上爱情。我漠然地翻看着,心想,谁不是“爱上爱情”呢?只不过,真正的爱情离我们太远。大概,越是离自己遥远的东西,越是容易让人去投入去追求的,男女之间的恋情,要说有一点故事,大抵不过如此吧。</h3><h3><br></h3><h3></h3><h3>关于老电影,我的记忆里大多是《苦菜花》《地道战》《地雷战》之类,黑白胶片,主旋律刚强有力,主题曲也很优美,有的昂扬行进,有的哀怨凄美,诉不完旧社会的苦水,唱不尽新社会的光明。电影《地道战》里的片尾曲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大人小孩没有不会唱的。有一年村里学大寨修梯田,我们全校师生到山上去帮着运石头,在劳动的间隙,学校老师和几位刚从乡下回城后安排在公社医院的护士打起了擂台,这边唱《红湖水浪打浪》,那边唱《苦菜花开闪金光》,头上的喇叭声不知道达到多少分贝,歌声响彻山野,整个山谷都是她们的歌声了。</h3> <h3>我从此成了几部影片的“粉丝”其中《柳堡的故事》为铁杆粉丝,到现在我还记得二妹子和二班长的扮演者陶玉玲和廖有梁,收藏着冯德英先生的著名小说《苦菜花》改编的电影里插图以及革命者赵星梅和娟子的扮演者的剧照。那时候,有些老电影还不那么广泛公眏,比如《柳堡的故事》《青春之歌》。据说有什么禁忌,后来禁忌被逐渐解除,一部部影片公眏且流行起来,一个个熟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从此走进人们的心里,几乎是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了。</h3><h3><br></h3><h3></h3><h3>经常去二姐那里,每去必是找那几本杂志看。我就是为了那几本《大众电影》而去的呀!后来余姐姐知道我喜欢它们,就把那几本杂志全给了我。得到那几本杂志后,我开始更加关注起老电影来,一有机会,我就把收集到的电影插图裁剪下来,贴在心爱的日记本里。有的不舍得剪,就把剪成巴掌大小的宣纸铺在桌子上,将那些剧照画出来。我画过“二妹子”陶玉玲,画过《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画过《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那些巴掌大的小画像,成了我的业余爱好和珍藏。</h3> <h3>我所喜欢的不光是那些枪林弹雨的战斗片,更喜欢有一点点描写爱情的故事片。在那些珍贵的老电影里,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男女主角的看似淡然然而很深很浓的爱情故事,总能给年少的我留下长久的回味。这些影片对于爱情的描写不多,只一点点,一点点就好,却让人觉得好得恰到好处,多了也就太繁俗了。表示爱情的对话也不多,男女主人公仅凭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便让对方和观众有了一点点的陶醉。我揣摩着他们的眼神、举止,感觉那种无须言说的意会真美,只不过是一个眼神啊,只不过是一个扭身离去的遥远的身影啊,却能够让另一个站立在原地的人目光摇曳起来,暗生情愫。从此便固执地认为,只有那样的有着淡淡幸福的眼神的爱情,才是天下最真最美的爱情。真正的美丽的爱情,是不需要任何的复杂的语言作背景的。</h3><h3><br></h3><h3></h3><h3>最初的记忆,是那年去二姐工作的厂里玩,住在集体宿舍里。清早跟着二姐到食堂吃饭,饭后二姐上班,我则留在宿舍里无聊着,二姐只好给我找来几本花红封面的杂志让我看。二姐在三线厂工作,那时也就是三线厂的业余文化生活还丰富一些,于是便有了看杂志的机会。宿舍里有个姓余的姐姐,最喜欢我。只是那年我的个头太矮小了,总看不清她高昂着的面孔,只能看到她长得很瘦,细高挑的个儿,于是便认为她长得很美。在她的床头边上,我发现了几本《大众电影》,我写了字条放在那位姐姐的床上,这便是向她借了,然后趴在二姐的床上呆呆地读了一个下午。不记得那是第几期了,也不记得是哪年的《大众电影》杂志,封面已经很破旧的,卷起的边沿有些裂口。但内容还是完整的。我翻看着,一幅幅电影插图赫然在目,并且配有演员介绍。这对于我,是多么的珍贵呀。</h3> <h3>作为另一种更直接的业余文化生活,二姐所在的三线厂晚上经常要放映电影,并且放映的全都是新片,从不重复。丰富的电影文化,吸引着周围几十里山路内的乡下人。真正看《柳堡的故事》这部影片,却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县城的电影院里,白天响彻着《九九艳阳天》的旋律,晚上则是“二妹子”脆生生地喊“二班长”的声音。正值花季青春的我们往往看完后忍不住拉上同伴再挤进去看上一遍,台词让我们背得滚瓜烂熟。</h3><h3><br></h3><h3></h3><h3> 影片里的故事情节,在我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那唯美的爱情,应该是我初次认识的男女之间情感的开始。一个花季少女,和一个羞涩青年,故事发生在那个有着山水田园的江南水乡,尽管是在险恶的战争年代。那种革命的爱情故事,不但没有当年某些人批判过的,“让人觉得情节的奢靡”,而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大美,让人感觉到一种农村生活的朦胧的诗意。影片没有突出生活的大苦大悲,而是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同时,整个影片的音乐都以《九九艳阳天》为基调,越发加强了影片的抒情色彩,更使人觉得那份爱情的至纯至美,那份战争年代共同的战斗生活和志向产生出来的情感的高贵。</h3> <h3>还记得当年与二姐同宿舍的余姐姐,因为她人长得漂亮,所以有很多男青工追求她,有一次厂里又要放电影了,而她却不知道要放什么片子,她的同事们则嬉笑着说是《追鱼》啊,话音一落,逗得在场的人一阵哄笑。我听了很是懵懂,后来才明白,原来他们的回答是有所指的,“余”和“鱼”是谐音,而余姐姐,正处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年纪啊。《追鱼》也是一部电影的名字,是写一个鲤鱼精和一个呆书生的爱情的戏剧片,也是老电影了,鲤鱼精由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扮演,书生是当年扮演贾宝玉的小生徐玉兰。至今,我仍能回想起鲤鱼精挥舞的水袖、轻移的莲步和幽怨的唱白,那唱念做打高超的演技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h3><h3><br></h3><h3></h3><h3>无论是《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与卢嘉川,《苦菜花》里的娟子与姜永泉,还是《柳堡的故事》里的二妹子和二班长,她们几乎无一用语言诠释过她们的感情。“我爱你”这句话,在整个情节中就根本没有出现过,但是她(他)们的爱情,却是的的确确地表达出来了,的的确确让我们感觉到了,并认为那就是真正的爱情,是最真、最美、最纯的男女感情。那眼神里的爱意,那举止里的幸福,那坚定不移的执著,恰好是我们所体会并能够捕捉到的,无须太多语言的连篇累牍。</h3> <h3>时下的爱情,如果再让你用眼神去表达,大概是不可能的了,用肢体语言更是行不通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通俗的爱情,我所看到的爱情,是用心去关切出来的,“爱”出来的,是用顽强的“语言”意志追求到手的,那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爱情也是风云多变,捉摸不定的。首先爱的对像不是二妹子一样的朴素的人,而是美丽如花的女子的妙曼。那追的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着的。在这时的爱情中,第一位的交换方式不是“眼神”也不是“举止”,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等价交换的“房、款、车”和至高无上的利益交易和金钱了。<br></h3><h3><br></h3><h3></h3><h3> 但我始终怀疑那些爱情里的男女能不能够经得住“十年八载”的等待,能不能够经得住困难时期的考验,当我联想起老电影里的爱情时,便有一种感动于心里悄然升起。我们俗话说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是出自一种什么样的情态呢?大概已经成了如今爱情生活中的另一番景致了吧。我怀念老电影,怀恋老电影里的爱情,那些纯真的、坚如磐石的爱情,真的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