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红日

<h3>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边缘,是世界已知最大和最典型的含稀有金属矿的花岗岩脉之一。世界上已知的140种矿物,该矿含有有86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其中铍资源量居中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中国第五、六、九位。该矿为中国偿还前苏联债务,为核试验、人造卫星等项目做出巨大贡献,曾被国家重点保护<br></h3> <h3>这里深藏着国家的最高机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可可托海”这个地名,完全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111”这个神秘编号。直到1981年,可可托海矿区周围还设有三道关卡,任何人进出矿区,都必须持有新疆公安厅开具的边防通行证<br></h3> <h3>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坑长250米,宽240米,深陷地下143米,状如古罗马斗兽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矿坑之一。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中国唯一的北冰洋外流河额尔齐斯河的源头,距新疆阿勒泰富蕴县城北部50公里处的可可托海镇,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和最典型的含稀有金属矿的花岗岩脉之一,也是中外科学家研究花岗伟晶岩和稀有金属矿的经典地区。该矿坑形成层旋环运矿车道,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积水漫到矿坑腰部。 由于地下水的渗出,三号矿坑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座高山湖泊。废弃的矿渣形成了长达数千米,高十多米的人工“平顶山”。<br></h3> <h3>可可托海矿区发现于1930年,当时仅有当地少数民族对三号矿脉露头部分进行开采,产品用做珠宝装饰材料。 1935年,前苏联政府两个地质分队来到阿勒泰。为推动找矿,动员广大农牧民在阿尔泰山区采集有用矿物,交地质队按质论价收购。根据当地牧民的报矿地点,地质人员首次在阿勒泰地区五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上标出了绿柱石的矿化点八处,其中富蕴县可可托海矿床于1935年被阿牙阔孜拜(国籍、族别不详)等人发现,并列为八处绿柱石矿点之一。 该富产绿柱石(铍)等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引起了前苏联政府和科技界及地测、采矿人员的重视,他们多次来华从事地质勘探,并在可可托海矿区以三号矿脉为主进行试采,开采了绿柱石和钽铌铁矿。 1950年3月1日,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成立了“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 1955年1月1日,矿区全部企业移交中国独自经营,原阿山矿管处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直属中央管理。1958年,改名为可可托海矿务局。 1958年8月30日,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发布产品代号及厂矿代字命令,规定绿柱石(铍)为“1号产品”,锂辉石为“2号产品”,钽铌石为“3号产品”,可可托海矿管处为“111矿”。 1982年,成都地质工程师韩凤鸣在额尔齐斯河畔发现了一块重5克的白色半透明自然晶体。1984年,它被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世界上仅此一块,被命名为额尔齐斯石。 1999年11月,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因矿体锂资源枯竭、经济效益持续低迷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等原因,宣布暂时闭坑。 2006年8月恢复开采。<br></h3> <h3>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种矿物,这里有86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 三号矿脉蕴藏着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等;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铋、锡等;黑色金属铁等;非金属矿物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兰晶石、石灰石、煤、盐、碱等;珠宝石矿海兰石、紫罗兰、石榴子石、芙蓉石等共86种矿物,占人类已知有用矿物种类的60%,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 其中铍资源量居中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而且各种矿物呈十分规则的螺旋带状分布,分布界线非常分明。在矿坑四周仍有大量未被挖掘的资源。<br></h3> <h3>偿还外债 1960年7月,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走专家,逼迫中国限期还债。总外债折合人民币52亿余元。按照协议,外债应于1965年前全部还清。 经中央研究决定,以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到1964年,中国提前一年还清了20世纪50年代欠前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年10月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还清了欠前苏联的全部债务。有资料显示,可可托海矿务局还债矿产的价值占到了总外债的47%左右。 核试验 中国制造原子弹、氢弹等核试验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可可托海矿。该矿为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英雄矿”、“功勋矿”。 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而东方红一号卫星使用的是可可托海提供的铯。<br></h3> <h3>日本,在此时也趁火打劫,曾想以一吨粮食的换一吨三号坑给苏联还债时剩下的的矿渣,党和国家领导人断然拒绝了。由此可见其稀有和珍贵!<br></h3> <h3>阿依果孜矿洞位于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南500米处,于1949年被当地矿工阿依果孜 · 沙里木发现。 据了解,1949年5月,阿依果孜在三号矿坑上方休息时,发现地下有绿柱石,并且发现有一条白色矿脉延伸至三号矿坑南面的山丘上。他就带领矿工进行小型人工开采,开采后发现,矿洞内主要有绿柱石、铌-钽(锰)矿及锂辉石、云母、石英石等矿物。之后,这个新发现的矿洞便以阿依果孜的名字命名。<br></h3> <h3>我们前往了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阿依果孜矿洞,头戴着统一配发的安全帽,我们三三两两跟随着解说员的脚步,缓缓的走入了这深邃的矿洞,初进时,可能是因为光暗的落差,需要适应,眼前是一片昏暗,可以感觉到的是周边岩壁上布满了湿气,伴着洞内透着一股阴冷、潮湿,身子不由的打了一寒颤,方才发现身穿短袖的我们在人群中是那样的“另类”,此时,耳边响起了讲解员的声音,“这里,就是我们曾经那些前辈们战斗过的地方,你们看着这个……”<br></h3> <h3>听着讲解员漫漫唯妙的阐释,抚摸着冰冷的凿壁,眼前不由浮现出那段岁月,那个红色年代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国家,远离繁华与喧嚣,抛家舍业来到这塞外戈壁,使用着特别简陋的器具,凭着一股甘于奉献的精神,开垦矿山,挖岩凿壁,他们佝偻着疲惫的身子,背着矿石袋,一步一个脚印的艰难地爬出矿场<br></h3> <h3>“功勋矿山”、“地质圣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带着虔诚、敬意和感动,我们走了!离开了这让我们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受到启迪的“圣地”。<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