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参访后Alice的思维风暴

Alice M💭

<h3>每一年的英国交流大会,去年开始敲定的新西兰插班跟班计划,到今年的美国名校参访。每年我的小脚印都能在地球上跑一圈,但是我是非常乐此不疲的。若要问我这么"折腾"的意义,我今天也细想了下: ①精神层面: <span style="font-size: 1em;">让我逐渐学会和自己独处。②学术方面: 见证了自己的知识边界,打破已有的存量思维。③实现更多高质资源对接,带回新疆。</span></h3> <h3>今天这篇,是这次美国名校参访后,针对学术层面,我的大脑风暴,整理成文,算是完美落幕。同时结合Alice Book+图书馆的阅读整体策略,和大家聊聊精读。 在国内,其实有很多孩子或者很多家庭都不知<b style=""><font color="#167efb">什么是英文精读</font></b>,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的英文教育就和语文教育一样,是以精细学习为主体的,老师每天带着大家反复分析语法和字词用法,然后到头就学着一套书,结果我们的孩子大部分都觉得英文,特别枯燥,特别无趣,特别痛苦,而且特别低效,所以导致最后我们反而完全不知道什么叫精听,什么叫精读。觉得英语等同于分析语法背单词背课文。 所以很多人说起精读,精研,背诵之类的词是深恶痛绝的,Alice以前也是。<br></h3> <h3>然而,奇怪的是,在一个以精读方向和方式为主导的国度,一个以语法翻译教学法为重要教学方法的国度里,教导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孩子语法却仍然不怎么理想,甚至有的孩子完全不知道精读的必要性和目的,更不知道精读有哪些方法,如何保证效果,当然具体要达到什么效果他们也不知道。 但是,从这次和Alice一起同行的国内英文教育者反馈来看,国内的英文教学这两年有很大进步,基本上人人都知道所谓浸泡法,英语思维,大量输入的道理,这当然是好事,但也暴露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font color="#167efb"><b>学的过于粗放,不够精细,导致输出能力远低于输入水平。</b></font>(这个问题,是我们随行老师一起讨论出得出的结论)。这个问题并不是大家想当然的那种,我大量输入浸泡了,学会英语思维了,我出去和老外多聊,我多说多写,就肯定提高了,但是更大的可能是<font color="#167efb"><b>常用常错,越用错越多</b></font>。<br></h3> <h3>这个问题,我们也和哈佛大学的几位语言学家做了讨论,解决这个大问题的方式还是有的: 在输入水平向输出能力转变的过程中,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所谓的<font color="#167efb"><b>精细学习</b></font>。(所以,很庆幸,Alice Book+的图书馆路线是正确的。) 以我们的母语学习举例,除了极少数天才,我们谁也不是生下来就能行文识字,句句有理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精读课文,反复组词,造句,来回练句,从短段落,开始慢慢写文章,最后才造就了现在的我们。从英国到新西兰再到美国学校实际观察,我发现他们的基础教育也是一样,都有这种大量,可以说巨大量的精细学习,字词锻炼和语言学习。所以,不论是中文的精读还是英文的精读,目的和必须要保证的效果,我们得出的结论是:</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为输入语料到输出能力的一个桥梁。</b> </h3><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 <h3>一个人的语言输出能力,不论是写作还是口语,它的基本要求都是四个:(这是这次美国参访随行的国家教育部英文教研员GXF教授总结的) <font color="#167efb">1,缜密严谨的逻辑和结构</font></h3><h3><font color="#167efb"></font>这部分在我们BOOK+图书馆中,每个阶段的故事会都有具体实践方案。原本英文绘本阅读,真的不是给孩子准备些绘本,读会读懂就完事,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原版绘本中这些优美富有文化感的真实语言该怎么落地到生活?所以"读会"绘本,馆里的家庭能发现,更多的是孩子在家里去完成的。而落地,更多的是在馆里通过绘本故事讲师的引导和环境创设去训练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平时输出(说话 写作)的逻辑和结构,不是完全读出来的,而是被有意识的训练出来的,如何训练,才是考验一个故事讲师素养的精髓所在。 <font color="#167efb">2,丰富贴合多变的用词和语句</font></h3><h3>这点不难理解,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如果脱离真实的文化背景,就根本习得不了任何语言。所以,能充分反映文化的具象物体,就是这个文化下衍生出的各个主题书籍了。一个合格的馆长或者是故事讲师,熟悉各个主题下各个年龄段各个背景的不同类别的原版绘本,是我们的基本素养,是每年都要不断更新的"库"。</h3><h3><br></h3><h3>这里也解决了一个疑问,我们用教材(先单词 后句子 再课文 这样的设置都属于教材)去学习英语是知识体系搭建的过程,从里到外,层层递进。而绘本是让孩子自然置身于文化中,搭建丰富的语言感知能力,包裹性的。这两个方式,无关乎对错,目标不同而已。</h3><h3><br></h3><h3>以上两段也解释了: 英语老师和故事讲师是两个不同的职业,勿混淆。</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3,带有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和技巧</font></h3><h3>这就是馆里平时总是给每个家庭强调很多遍的,我们精读绘本,不是读课文,而是讲故事甚至是给人讲知识,细节到语气,都要注意,这一点我对馆里的孩子要求非常之严格。只有先确定了你说的是对的标准的,是符合真实生活状态的,才能在后续的训练中找到自己的风格。</h3><h3><br></h3><h3>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读课文再好,背课文再流利,都很难用到生活里的原因,因为生活里没有人用读背课文的方式交流。读课文背课文的基础目的是培养语感。 <font color="#167efb">4,一定的文学色彩和技巧</font></h3><h3><font color="#167efb"></font>这部分,体现在我们阅读的多样性和每次的阅读策略上,和第二点不谋而合,丰富的主题才能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文学样式,风格迥异的大师作品呈现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语言美感的多样性。这样,才给了孩子输出有"色彩"表达的渠道。 三四两条是难度比较高,是长线。一二两条则为基本要求,但第一条的逻辑,结构,跟思维更有关系,属于宏观,从具体的语言内容上来说,其实精读就是(这是Alice自己总结的) <font color="#167efb"><b>学表达!学表达!学表达!</b></font> </h3> <h3>最后说说精读和泛读的<font color="#167efb"><b>区别。</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h3>精读:充实自己的表达和语言的弹药库。</h3><h3>(只要来馆里,不论哪个级别的故事会,孩子们就是来精读)</h3><h3><br></h3><h3>泛读: 拓展视野,增加语感和知识量。</h3><h3>(馆里寒暑假皆闭馆,闭馆时,BOOK+线上图书馆app里给孩子们布置的阅读打卡全部属于泛读)</h3><h3><br></h3><h3>只有这两条都做好,精读泛读有效结合,才能实现我们的大目标: 语言的落地。之后,再进行写作练习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有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把写作没当做重点的原因)。</h3> <h3>以上,是Alice此行美国名校参访交流的思考。</h3><h3>望也给我们每个馆内的家庭带来思考的涟漪。 </h3><h3><br></h3><h3>Alice Guo</h3><h3>20181007</h3><h3><font color="#ed2308">(同行或有心者,若无注明出处,随意使用此篇任何话述为自用,我必究到底)</font></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