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往忆

素花如雪

<h3><b> 城 墙 往 忆</b></h3><h3><b><br></b></h3><h3><b></b><b> 说起城墙想起往事,</b></h3><h3><b> 想起往事怀念城墙 .</b></h3><h3><b><br></b></h3><h3><b> 蓝田城墙始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公元417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途经蓝田,建柳城(因面靠山,周围遍植柳树而得名),城墙高五米余,周长一点五公里,当时开有南、北、西三座城门。</b><br></h3><h3><b> 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官府对城墙进行了扩建,并增设东门,依照各门面对的不同背景,蓝田城墙东西南北门依次题词为"玉山映翠″、"白鹿呈祥″、"灞水不青″、"乡岭回春″。此时城墙增高为八米多,周长超过二点五公里,墙外池深近七米,宽五米,东西南北四门各设有吊桥。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又于南门西即现在蓝田西街的南端增设水门,至此,蓝田城墙共有五座城门.</b></h3><div><h3><b></b></h3><h3><b>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县城,东西南北门分别改题为"鸣凤″、"涌金″、"延燕″和"迎恩″,水门则题为"永清″。清同治九年(1870年)增筑城堞一千二百五十座,城周铸炮十三尊,架设于各个关口,完备了古城设访。</b></h3><h3><b> 一九一九年,陕西督军陈树藩(1985一1949)在县城北筑小城一座,城周长一百三十三米,高十米,为军队防守县城之用,后称为新城。</b></h3><h3><b> 民国时的城墙东面从东窑村北头始至城隍庙的南端,西面从现在的蓝田宾馆至现在的蓝田县中医院。城内道路纵横,居中的鸣道巷、毛家巷、白云寺巷、教育局巷、中山大街、赵家巷宽阔通畅,东边的城隍庙巷、水道巷、李家巷及西边的穆家巷笔直两望。</b></h3><h3><b>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蓝田城墙尚且完整。城外护城河碧水长流,鱼鳖蛙蚌沉游,两岸草木茂盛。每日进出城墙人数众多,城墙拱门里常有纳凉避雨或流浪歇脚之人,蓝田依旧延续着自古以来自然经济的传统。</b></h3><h3><b> 五十年代中期,城墙便开始了它的厄运。挖墙取土从南门开始,接着北门也没了,接下来是东门,最后是西门。很快,城墙一节节倒下,城已不城,到六十年代初期,城墙便成了一段段孤零零的风景,再也没有了昔日的雄伟。</b></h3><div><h3><b> </b></h3><h3><b> 在我的记忆中,蓝田城墙只剩下残缺的东段和西段。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东场村,那时侯,一出家门就能看到巍然耸立的蓝田城墙。高大厚实的城墙从东窑村的北头间接延伸到东街学校的南边,城墙下面依次排列着背靠城墙的人家,这其中有许多是我们同学的家。每当空闲有兴致时,几个相好便登上城墙瞭望或在上面玩耍。站在城墙上巍巍乎荡荡乎,西面的白鹿原的象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蓝田县城,灞河象一条白色的玉带自南向北从县城的西面穿插而过。县城周围的村庄绿树萦绕,乡间田连阡陌,白云在蓝天下漂浮,鸟儿不时掠过,心中油然而有一种山河壮丽的感觉。</b></h3><h3><b> 东街学校的东南角是残缺的东城墙一段的边缘,三三两两不时地有同学登上城墙去玩耍。一度紧挨城墙的茅厕外墙倒了,一时间许多同学一有机会便偷着爬上城墙,甚至个别人下午逃课去上城墙。举目远望去,一览众物小,城墙确对人们有着挥之不去的吸引力。</b></h3><h3><b> 上小学时,偶尔班主任也带领全班同学登上城墙,因为人多,大家兴高釆烈,前呼后拥,嬉戏小闹,很是开心。</b></h3><h3><b> 上城墙也是语文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选择。一九七三年四月的一天早晨,我们东小 "五.三″ 班在班主任李绪文老师带领下又一次登上城墙。学校要求同学们联系实际写一篇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作文,老师在城墙上指东道西,点出几个突出的建筑物让大家联想发挥。看着远处的景物,大家心潮澎湃,各自写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最后,郭化纯的作文《蓝田巨变》由于概述全面激情洋溢而被当作范文:</b></h3></div></div> <h3><h3><font color="#ed2308"><b> "清晨,东方出现了万道霞光,一 轮红日冉冉升起,迎着扑面而来的春风,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登上了城墙。</b></font></h3><font color="#ed2308"><b> 站在城墙上环望四周,阳光铺满大地,到处生机勃勃,我们心潮澎湃。 抬眼望东,一道道山梁伸向远方高处,绵延的丘陵犹如背带挂在县城的腰上。远处的果树开满各色的花朵,满坡遍野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东南面,砖瓦厂高耸入云的烟囱冒着缕缕青烟,工人们推着小车把一批批砖坯运送到窑里。原来的荒草坡地现在为蓝田的建设增砖添瓦。 `轰隆隆′ 一声巨响,我们的视线被引向南山,开山放炮的声音唤醒了千年沉睡的荒山,水泥厂加班加点炸山取石不甘落后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日夜拼搏。 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绕着曲折的山脚向北流去,清澈的河水灌溉着沿途千亩良田,绿色的麦浪随风起伏。 壮观美丽的南河大桥象一条巨龙模卧在灞河水上,滚滚河水从下面穿流而过,桥西远处,辋灞两河交汇,河面宽阔,河水汹涌,激荡人心。 紧靠河水的是宽阔高大的白鹿原,荒坡变成了层层梯田,一根根水泥电杆架着条条高压电线把强大的电流输送到白鹿原的各个角落,使家家户户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的愿望。 眼光北移,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原来长满杂草随处污水的地方奇迹般地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场所,人头涌动,热闹非凡。 蓝田变化巨大,我们的心情万分激动,相信在毛泽东光辉思想的指引下,蓝田的面貌会越变越好,蓝田会更加美丽漂亮。”</b></font><br></h3> <h3><font color="#010101"><b> 小时候单纯善良,男女同学间虽有距离,但彼此间长期互相关照,渐渐地便产生了同情爱慕之心。我和一个好兄弟与另一对好姐妹由于经常在同一条来往学校的路上相遇结伴而成为亲密伙伴。有几次在星期日,我们相约登上东场村后面的城墙。为了防止其他同学看见,我们几个前后错开行走,然后依次登上城墙。平时对女同学连手都不敢碰一下,但在上城墙的过程中彼此却可以手拉手相互帮扶。大家在城墙上望着远方指指点点,努力发现着新的景象,累了,找几个砖头石块围坐在一起说说近期学校里发生的事。一陈风吹过,看着下面大树摇摆,一种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的感觉冲上心头。每一次,大家都觉得时间过的很快,下了城墙,心里都盼望着下次再聚的机会。 那时候人们思想保守,也因为年纪小,对异性的思迁只会埋在心底,可一旦相隔的薄膜捅开,便很难遏制。在长时间的交往中,大家彼此默契,享受着其他同学不曾享受的男女欢愉,在时间的流动中几个人越来越相互倾心和期待。我们在学校总是先到或晚走,就是要享受一下相互在一起的快乐。 有一天晚上,教室里只剩下我们四人,但却没有一个人离开。不知是谁突然拉灭了灯,教室里立刻沉寂下来。接着四个人慢慢地相互靠拢,再靠拢,四颗心似乎要贴在一起了。几个人一起站起来,虽然隔着桌子,但头几乎要挨着了,模糊中你能看到几双紧张无措的手,仿佛都能感觉到各自的心跳,每个人的呼吸变的短促,一时间竟没有一个人吭声,真所谓 "此处无声胜有声″。要不是黑灯,你可以看见每个人羞涩的红颜,因为黑暗中你能察觉到有人不时地用手摸着自己发烫的脸。终于有人说话了,那声音小的犹如喃喃自语,可其他人却都听得真切,每一个人都屏息凝神,生怕听错了话而误了大事似的。 半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几个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教室。回家的路上,大家走的很慢,但心里却如波涛汹涌难以平静,这种温馨美妙紧张心切而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时刻注定会让你终生难忘,那一晚,第一次我兴奋地久久不能入眠。 城墙是我们友谊的见证,它记录着我们几个幼时的朋友几年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多年前,四个幼年真诚相好的同学相约又在同学聚会中聚在了一个饭桌上,欢笑言语间流露着对那个时代纯真情意的眷恋。岁月流逝,难以磨灭当年心中的美好; 历经沧桑,更加怀念昔日纯洁的友情。回味过去,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无法释怀的往事。</b></font><br></h3> <h3><font color="#010101"><b> 文革武斗时期,东场村一组的大麦场是蓝田 “八.八“ 派的主会场,每有重要活动,大场东面的城墙上便架起了重机枪,村道巷口岗哨把守,戒备森严。有一次 “五.一六” 来袭,枪声大作,城墙周围的人惊魂动魄,房门紧闭。而当武斗过后,城墙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胆大的同学便上了城墙去捡子弹壳。子弹壳是幼小时候许多男同学都爱玩赏的东西,有的人把当时的铅制牙膏皮放到铁勺里在炉子上烧化,然后往子弹壳里面灌上铅,留一个钉子眼,在后面绑上铁丝,前面缠上钉子,做成玩具。把火柴头剥下几个,用香烟盒里取下的锡纸裹住,装进里面的铅眼,然后把钉子对准里面的眼,在一个石头上猛的一摔,"啪″ 的一声,得到的就是周围的人开心的惊笑。 一九七六年我上高中又一次与城墙结缘。我所在的高一三班就在蓝田残存的西城墙脚下,课余闲暇时上城墙也是随便之事。当时五七学校的房舍建筑在城墙的东面,而大操场却在靠北的城墙西面。大操场也是蓝田县举行大型集会的地方,每逢重要节日纪念日或有公捕公判大会时,操场门东面两边的城墙上便架起了机枪,不少武警伏卧墙头,看着如临大敌,这是那些年代里阶级斗争紧张的缩影。 城墙是一道风景,有一段城墙在其中,学校便增厚了它的历史,这所当时已近四十年的老校见证了蓝田城墙从完整到残缺的变化。校园里的城墙是当年五七时存的标志物,白天上了城墙看风景,晚上城墙也成了某些同学互吐衷肠的地方。城墙上阅读看书者有之,吞云吐雾者有之,应急解手者有之,也有中午在小树下纳凉休息的。上了城墙,似乎总有一种喜悦兴奋轻松自在的感觉。 一九七七年九月,为了垫填学校女生院路东面的大坑,城墙被挖去了不少土方,操场门南面的城墙便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再后来,门北边的城墙也渐渐变小,直到县城西段的城墙完全消失。 随着县城基建规模的增大,修路、盖房、办砖厂等都需要大量土方,慢慢地东城墙也被大肆釆挖,很快东城墙便失去了往日的雄伟风采,渐渐地蓝田最后的城墙消失了,曾经刻在多少蓝田人记忆里的城墙再无踪影!</b></font><br></h3> <h3><font color="#010101"><b> 今年秋天,我再一次来到东场曾经住过的地方。望着已经看不到的城墙,心中难免有些失落。那个伴随儿时快乐的雄伟建筑,那个曾经在幼小的心中播种友情的地方,那个曾经让我站在上面自豪的远望平台再也找不到了,留下的只是长长的回忆和无尽的遗憾。北窑、东窑、后窑、东场、蔡家拐这些城墙角下昔日的村子还在,但那个让他们依靠的屏障再也没有了。 沿着东窑村后南边的路向北走,依然还能看到城墙昔日的痕迹,或有或无、或高或低的城墙根基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变化。城墙是从我们这一代消失的,它也是我们心里最难割舍的情感。 眼里城墙没有了,心中的城墙永远存在。</b></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