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依稀记得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木梨硔是在朋友圈里,当时就被图片中的那片美丽景象所吸引。因差阳错,错过了一次木梨硔之旅,本想会遗憾一段时日。不想,2018年10月6日,朋友三生聚集了一些好友前往一探究竟。欣喜若狂,欣然前往!</h3><h3>亲历过,才知道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进入木梨硔都必须攀爬近千米的高山才能够抵达!木梨硔,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尖山腰,是徽州古镇中海拔最高的村落。也是黄山市唯一一个至今仍不通公路的高山古村落!更是“黄山市百佳摄影地之一”!由此可以想象木梨硔的知名度!</h3> <h3>一群人浩浩荡荡跟车行至溪口镇的一座石桥旁,大型车辆不许进入,必须换乘当地小客车,车费只有6元左右。面对我们这群户外人群,当地司机也无可奈何,有个别者小声嘀咕:小气!哈哈,谁说不是呢!用脚亲自丈量世界,岂不快哉!</h3><h3>从石桥至正式攀爬木梨硔的山道共需走水泥道约4公里左右,耗时近1小时。山道依托山势而建,弯弯绕绕。一边紧靠山壁,一边是悬崖深遂。不宽的水泥路上车辆不断,大家伙都是相互提醒注意安全。</h3><h3>秋,没有夏的炎热,也无冬的酷寒。秋风——它犹如一只神来之笔,将层层叠加、苍青色的起伏群山,装扮的五彩斑斓,黄的叶、红的果、白的花、绿的竹……无穷无尽地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天空湛蓝,阳光灿烂,让身处大山的我们,沉醉在这无边的秋之浪漫里。<br></h3> <h3>说说笑笑中,来到位于水泥路面尽头的一处岔道口,根据木质路标,我们也踏上通往木梨硔一条土路。路面不宽,也只供一辆小车行进。极目之处,一片苍翠,景色秀丽,自然生态极佳。但车辆驶过,尘土飞扬,很快众人的鞋子,裤子上都沾满灰尘。幸而这段路不是很长。十几分钟左右,就见路边一简易停车场,车辆数十余辆。一简易登山步道跃入眼帘,旁边树有一木质标牌上书“木梨硔中国传统村落”。</h3><h3>村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用木头做成了简易的登山步道,走在这松软的土质步道上,松软并富有弹性。山道两边被修整得干净整洁,如忽略台阶一直向上,走在上面,其实也算是一种享受。山道上人来人往,男女老少,口音杂乱,由此可见,木梨硔的知名度甚高!</h3> <h3>一棵大榕树独立路旁,无怨无悔、孤单寂寞地守望。</h3> <h3>一路上山道弯弯,忽上忽下,一直穿行在茫茫大山中。土质山道、青石板路、沙土路面也交相互替,走在上面,给人的感觉是新奇感十足。山道一边靠陡壁,竹林深深,秋风吹过,沙沙作响;一边却是青青茶园,一垄垄,修剪整齐而又青绿欲滴。阳光透过竹林,斑驳陆离,投射在青石板上,金光闪闪,让人不忍踩踏!</h3> <h3>行至半山腰有一岔道口,上行路口竖有一竹制门楼一座,上有一木质匾,上书“木梨硔”,字黑色;下行路口也立有一木质门楼,上书“木梨硔”,字红色。正在犹豫走哪条道时,恰逢一位村民牵马驮东西入山,顿时,仅容一人通行的山道顿时慌乱不已。幸而,户外美女们身手敏捷,纷纷爬至山壁上,侥幸通过。</h3> <h3>跟着马帮,一路观景一路前行,转角处,就见白墙黑瓦马头墙在绿色的枝杆中隐约可见。路上竹子,木材随意靠在路边,杂乱无章却充满生活情趣。其实人也应该这样,随心随性地生活也许更快乐。</h3> <h3>木梨硔,一个名字怪怪,但却又充满了神秘感!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古村落,更因为它也是黄山市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古村落。它地处山脊,三面环山,村子依山悬空而建。村民以林、茶为业,种有少许梯田油菜和水稻。整个村落全为徽派建筑,由南向北,民居依山势呈阶梯状延伸。据说该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全村共50多户,人口160多人,原姓环,因家族犯案,迁逃于此,改姓詹。这里村民自给自足,养鸡种稻,引山泉水入户。真称得上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h3> <h3>站在斑驳幽深的小巷前,仿佛可以听见岁月的回声。脚踩在这青幽幽的、错落有致的青石板上,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明未;那隐匿在阴暗角落的深深青苔,见证了江山更叠,岁月沧桑。唯一不变的就是那悠悠白云随性地云聚云散。</h3> <h3>来之前,我就一直在脑海中想象木梨硔该是怎样的村落。等真正地踏上这片土地,站在这古村落的村口,除了惊奇,更多地是震撼!白墙黑瓦马头墙、雕花的窗棱、平整光滑的幽幽青石板路、那幽深寂廖的小巷、那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气息、斑驳陆离低矮的黄土屋、木竹楼等夹杂其间……而这一切无不冲击着我的视觉!</h3><h3>房屋紧靠山体修筑而成,门前青石板铺就的路面窄处仅容一人通过,路的另一面紧靠崖壁。但神奇的是这里的村民却巧妙的利用山间的自然资源(木头、竹子),生生的在这个一面悬空的山体上搭建起了一个个竹制或木制平台!这也就是秋天里所谓的晒秋台。鲜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青黄的豆子、土黄色的南瓜、青白色的冬瓜……随意地搭配,随性地摆放,但却和谐统一,别具一格。只要你能想到的土特产,在这里都能找得到!</h3><h3>而作为吃货的我,却只对挂在墙上的腊火腿情有独钟,恨不得咬上一口!</h3> <h3>站在这简易的晾晒台上,阳光正好,极目远望,山脊线细长清晰,青山叠嶂,苍苍莽莽。真是应了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h3><h3>这一刻,我就只想拥有一张竹制摇椅,看日出日落,观云起云涌,吃吃农家饭,喝喝土家酒 ,品一杯清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雨雾霜雪,我只想:闲谈人生百味,漫看云卷云舒,过快意生活!</h3> <h3>木梨硔原味客栈的老板娘,一个质朴而又大气的女子。与美女陈站在一起,笑颜如花,只觉得缘份特奇妙!</h3> <h3>面对客栈内密集悬挂的户外旗,除了震撼,更多的是种感动。其中有一面旗帜让我也为之困惑!在这不通公路的高山古村落,自行车协会的户外达人如何抵达?</h3> <h3>一个帐篷就能拥有一个世界!微凉的的山风吹拂,就着星河灿烂,酣然入梦,人间美事一桩!</h3> <h3>房屋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青山,灰墙黑瓦,那零散生长在墙角疙瘩、瓦片缝隙间给点阳光就灿烂生长的野草藤蔓,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h3> <h3>春种秋收,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这浓浓的的秋之热情。置身于此,也许简单的生活就是如此。</h3> <h3>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都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当你真正步入木梨硔,你会被这里古老、破旧的房舍所震惊,但是一旦深入,你会被这里质朴的人群所吸引。他们衣着简朴,生活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华灯璀璨,没有喧嚣的人群,但却过得安静,知足!这也许就是木梨硔特有的气息!独一无二却引人深思!</h3> <h3>一砖一瓦一竹一木一路一屋一双人都能自成一个风景。</h3> <h3>因屋前的观光台由木头悬空搭建,客栈老板忙不迭地提醒:承重能力有限,为安全起见,限至人数。大家伙三五成群,分同乡、同学、朋友、夫妻等等分别合影留念。</h3> <h3>客栈老板热情地推荐我们去前山的观景台,从那里可以俯瞰整个木梨硔村。沿着路标指示牌,路过高山湖(很可惜,湖水浅且混浊),沿着青石板山道一路向上攀爬,十分钟就见一木质平台。立于观景台上远眺,目之所及皆为山,皆是绿。近处绿色的竹海,远处青灰的山峰层层叠叠,连绵不绝。此时阳光灿烂,万里无云,而那黑白相间的古村落犹如一条长长的美玉镶嵌在这无边的绿色里!熠熠生辉,众人皆醉!试想,如清晨或傍晚,雨天或雪天立于此处,那云雾缠绕或雪花飘扬,那黑白村落就似在白色的大海里漂浮,犹如仙境,难怪人们皆称其为“天上明珠”!</h3><h3>一路上,茶园成片,竹林漫漫,当地人为之生存的经济作物。村中所居的皆为老人,中轻年者甚少。这也许是当下农村的普遍现状。有时我也挺纳闷,在这不通车辆深山里,人们为何不迁往繁华之地?也许这就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h3> <h3>信步于木梨硔,清风鸟鸣替代了汽车烦躁的鸣笛声,星河灿烂替代了城市的霓虹闪烁!除了虫鸣鸟叫,似乎任何喧嚣在这里都成为一种打扰。在这里所能容下的,仅仅是一群最纯真的村民,以及一颗远离尘世,拒绝浮躁的心。
而今的我、你、他看厌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去寻找那青瓦白墙、流水缠绕的地方。
隐隐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只有真正沉静下来,你才能感悟到木梨硔的那种绝世之美。<br></h3> <h3>天上人间(木梨硔),梦里祖源这两个古村落在现在这个信息大时代下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知!而我们“三生太平,快乐户外”群今天的第二站就是梦里祖源</h3><h3>祖源村位于休宁县溪口镇梦乡。它同样也是一个座落在半山腰的古村落。这里群山环绕,古木参天,民居沧桑古朴,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但这里却是交通便利。</h3><h3>同木梨硔一样,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h3><h3><br></h3> <h3>连接木梨硔与祖源的却是一条羊肠山道。稍事休整,我们又踏上征程。山道回旋一直向上深入密林深处。走在石板路上彷佛穿越时空,回归农耕时代。山道上人来人往,窄处仅容一人通行。交汇时只能相互交错,小心通过。</h3><h3>山道两边绿树成荫,竹林幽深,巴茅花肆意蔓延!山风吹过,沙沙作响。</h3> <h3>徒步穿越思贤岭就到达梦里祖源。思贤岭——相传朱元璋为寻访谋士朱升而由此岭经过,后人为了纪念这段轶事,将朱元璋经过的村南古道,命名为“思贤岭”。并建亭立碑,以启族人。只可惜,亭与碑在“文革”中均遭破坏,不见了踪影。只留下这段故事世代相传。</h3> <h3>祖源村南面插尖角和石坞尖两山形成拱围之势,山上数百亩郁郁葱葱的竹海,宛如一道翠绿的屏风,故此得名为“南山屏风”。而两山夹壁之间的沟壑内溪水汇聚,奔腾直下,高约数十余米,激揣翻腾,宛若青龙,故得名“青龙瀑布”。</h3> <h3>私底下,我认为祖源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祖源项家充初为祖源项氏,为躲避战乱,迁入该居住地,村人在此兴建祖宅,并栽有糙叶树,后家族人丁兴旺,逐渐四散居住,但人们对古树下的祖宗居住地仍心怀敬畏,故建亭并称此处为“祖庭怀古”。</h3> <h3>立于亭内远望,村庄被青山环抱,犹如一个金元宝,真乃风水宝地。</h3> <h3>沿着山道行至不远,一棵硕大无比的百年红豆杉矗立在弯弯的古道边,虽根部腐烂,但依然枝繁叶茂。只见根部虽已掏空,并有斧子砍伐的深痕。原来在文革的年代,有一外乡人借夜幕想偷伐古树卖钱,用力砍伐之声,惊醒村民,村民讲起“杀子禁山”的故事,外乡人闻之吓得屁滚尿流,夺路而逃,古树得以保存。故村民命名此树为“铁骨丹心”,警示后人。<br></h3> <h3>一屋一檐一角一砖一木无不古朴自然而又别具风格,而一只小白猫却让一竹筒一清流一石磨富有灵性,立刻就变得生动有趣!</h3> <h3>倚门而立九十高龄的老奶奶见我和美女高的到来,异常高兴,用当地的普通话让我们拍她自种的冬瓜、花草、南瓜、辣椒片等,想来老人家中寂寞,只想单纯地找人说话而已!这也应了那句:老人和孩童一样,害怕孤独寂寞!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h3> <h3>松川大师——专业摄影师。感谢大师一路上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美照。让今后的日子多了一份温暖的回忆。</h3> <h3>在松川大师的带领下,穿过田野小道,前往祖源的最深处,寻找梦中的老家!</h3> <h3>一条小河穿村而过,两岸徽派民居依河而建,错落有致,却各有风格。</h3> <h3>徽州人讲究风水,他们奉纳“傍水结村,依山造屋”。整个祖源一条龙泉环贯整个古村。沿溪而上,两边商铺林立,屋檐成串红灯笼高高地垂挂,随风摇曳。立于村口,你就看见:山水村中流,石桥跨河溪。秋季溪流虽不大,却给这个村沉静的小村落添了一份的乐趣。两边古墙斑驳,看着古味十足,古宅的屋檐,柱子,各种雕凿,凭添一些沧桑的美。</h3> <h3>村民随意摆放的花草与晾晒的南瓜。虽不搭,但颜色却让人眼前一亮。看着看着,就觉得有那么点意思。生活不仅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h3> <h3>古村小巷纵横交错,古味十足。</h3> <h3>祖源堂——也称祖源村文化馆,位于村口。也许在祖源的老辈祖宗时代是祠堂所在地,现在则成为村民的文化娱乐之所及其他一些传统文化教育之地。</h3> <h3>随意地站着,就是一幅美景</h3> <h3>站在这里,你不得不感叹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想象力。转角你就会发现,古瓦、古墙,古道,一溪流、一枯木、一蓬蓬绿藤、一簇簇青苔,相互映衬又却相互独立。</h3> <h3>梦里祖源——一个让灵魂安家的地方。</h3> <h3>黄墙黑瓦、雕花木窗和错顶为特色的江南民居。那盛开的的花朵温柔地绽放在这古朴的世界里。<br></h3> <h3>读书堂——屋内设有桌椅,书桌,估计供人们读书之地。</h3> <h3>白墙黑瓦马头墙,绿竹一丛,山花烂漫,好一幅画中景,景中画!</h3> <h3>祖源古井——泉水甘洌,冬暖夏凉。老辈们取水之地,现在山泉水入户,估计此井水只在枯水期作为备用吧。</h3> <h3>立于祖源千年红豆杉下茶吧前,整个祖源古村落尽收眼底。青山环抱之下,白墙黑瓦马头墙徽派建筑分布地错落有序,绿树掩映,自成一幅水墨山水画。<br></h3> <h3>祖源千年红豆杉下的茶吧前的观景平台。四四方方,不大不小,假山、盆栽、根雕等,随性搭配,但却古朴雅致,阳花正好,花开正艳。</h3> <h3>绿藤深垂,宛如一帘幽梦。</h3> <h3>穿过茶吧,沿龙山山道上行50米,就见一千年红豆杉。龙山的这棵红豆杉树,是该村开建时所栽,有1200多年历史,胸围达5米左右,树高有27米左右,堪称”徽州红豆杉之王”。只可惜,因古树另一面土地坍塌,当地政府和村民为保护这棵千年古树,正在维修,故松川大师提议数人合抱古树的建议也宣告失败。</h3><h3>人们常言:古树有灵气。也许,这就是祖源的灵魂所在。</h3> <h3>十一人展开群旗,定格住同行的时光。</h3> <h3>回望那秋日艳阳下的祖源古村落,无论你来或不来,它都古朴、静谧,一站千余年!</h3><h3>生活在都市之中你我他,每天熙来攘往车水马龙。金钱、名利,欲望、贪婪,拼搏等等,交织成一张巨网,围困住落入其中的每一个人。我们乐在其中;我们身不由己;我们难以自拔;我们奋力地逃离去追寻。 而这里——梦里祖源,会给浮嚣以宁静,给急躁以清冽。心有所持,才会安然!<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