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4国+2林之旅7——赫尔辛基

daybreak

<h3>赫尔辛基,芬兰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芬兰最南端的一个半岛上,三面环海。</h3><h3>早期芬兰属于瑞典领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为了与汉萨同盟的城市塔林争夺贸易,于1550年创建了这座城市。后来1809年俄国人驱逐瑞典人占领了芬兰,因这个城市离俄国近,便于管理,所以确定为芬兰的首府,城市得到发展和壮大。</h3> <h3>我们在赫尔辛基游览了西贝柳斯公园、岩石教堂、参议院广场、集市广场和芬兰堡。</h3> <h3>西贝柳斯公园位于城市东,是一小块临海的绿地。公园是以芬兰著名的音乐家西贝柳斯的名字命名的。</h3> <h3>公园里有2座与西贝柳斯有关的塑像,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希尔图宁花费了6年的心血,于1967年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之际完成的杰作。<br></h3> <h3>这件塑像是用600根不锈钢管子制作的,酷似管风琴,象征伟大音乐家不朽的作品。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发出高亢、低沉的风鸣声,仿佛是大自然在为纪念这位音乐家而演奏着永恒的乐章。</h3> <h3>西贝柳斯金属头像嵌在岩石上,他那颦眉凝神,栩栩如生的表情,逼真地反映出音乐家当年进行创作时的神态。三块金属板分布在头部和心脏位置,我认为这是在表达创作灵感。<br></h3> <h3>西贝柳斯一生中创作了包括《芬兰颂》在内的一百多首作品。</h3> <h3>公园海滨的美丽景色。</h3> <h3><br></h3> <h3>岩石教堂又名坦佩利奥基奥教堂,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坦佩利岩石广场,以奇特的建筑设计而闻名。<br></h3> <h3>教堂的外观和入口,根本感觉不出是教堂,还以为是地下车库呢。</h3> <h3>进入里面,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明亮的、宽敞的大厅。</h3><h3>这时你再看细节,墙壁<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未经任何修饰的岩石的本来面貌。原来,</span>整个教堂是将一大块巨大岩石挖空而建的,挖出的碎石用于垒高墙壁。</h3> <h3>墙的上面用100根金属构件支撑屋顶,并安装玻璃采光,才有明亮的效果。</h3> <h3>屋顶是用铜网制作的拱形圆顶。</h3> <h3>简洁的圣坛,在原始岩石墙的衬托下,显得很朴实、更圣洁。</h3> <h3>巨大的管风琴前,一位绅士在弹奏非常柔美的钢琴曲。</h3> <h3>回头看,有二层坐席。</h3> <h3>登上二楼往下看。</h3> <h3>教堂是由建筑师添姆和杜姆苏马连宁兄弟(Suomalaimen兄弟)在1969年设计建造的。</h3> <h3>整个教堂没有尖顶,没有钟楼,没有砖瓦,没有彩色玻璃,没有那种昏暗的感觉。是一座与众不同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堂。<br></h3> <h3>岩石教堂内视频。</h3> <h3>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火车站大门设计成半圆形,里面是正方形的窗格,门的两边分别有两尊巨大的站立人像,每个人像手里都捧着一个球形灯。正门有一个绿色波浪形的拱顶,很符合波罗的海的浪漫之风。东墙有一座高大巍峨的钟楼。</h3> <h3>每天客流量20万人,是一个非常繁忙的交通枢纽。</h3><h3>图为车站的侧面。</h3> <h3>参议院广场<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占地约7千平方米,</span>不论过去和现在都是赫尔辛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h3><h3>早在17世纪,这里就建有市政厅和教堂,但因战争和大火而损毁。俄国委任建筑师C·L·恩格尔于1818-1852年重新修建广场,并将参议院、赫尔辛基大学等许多重要机构设立于此。</h3> <h3>广场的中心矗立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铜像,这是俄国为了强化对芬兰的统治形象于<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1894年建造的。</span></h3> <h3>之所以保存到现在,是因为与<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瑞典人的统治相比,</span>芬兰人一直念念不忘沙皇给予芬兰更多的自治权。</h3> <h3>其实芬兰人真的错了,他们更应该感谢列宁,是列宁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才使芬兰获得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独立,并得到苏联的承认。</h3> <h3>也许不是芬兰人不知历史,可能是因为芬兰独立后曾连续几次受红军的侵略,使他们对红色苏联怀有仇恨,宁可纪念沙皇也不纪念列宁。</h3> <h3>广场北侧高地上的白色建筑是赫尔辛基大教堂,建于1852年,其结构精美,气宇非凡,堪称芬兰建筑艺术上的精华。</h3> <h3>大教堂的内部结构,拱形顶。</h3> <h3>硕大的管风琴位于入口处的上方。</h3> <h3>大教堂建成之初称为圣尼古拉斯一世大教堂,1959年改称为赫尔辛基大教堂。</h3> <h3>各角度看大教堂的外部。</h3> <h3>大教堂顶端是带淡绿色圆拱的钟楼,高出海平面80多米,在全市任何地方都能看见,使之成为赫尔辛基的象征。<br></h3> <h3>广场的东侧是老参议院大楼,现在的政府机关,新古典主义风格。</h3><h3>参议院大楼的对面(也就是广场的西侧)是赫尔辛基大学,1828年从图尔库迁于此。与参议院大楼外形相似,使广场有对称感。</h3> <h3>赫尔辛基大学的图书馆,位于教堂的西侧。</h3> <h3>广场视频。(从老参议院开始,广场中心沙皇铜像,赫尔辛基大学,大教堂结束)。</h3> <h3>从参议院广场向南步行不远就是南码头集市广场。</h3><h3>这是路上看到的老式有轨电车。</h3> <h3>南码头集市广场的北端是政府部门。</h3><h3>从西向东依次是:赫尔辛基市政厅,建于1830年,最初是一座酒店,从1913年起作为赫尔辛基市政厅。</h3> <h3>瑞典使馆。占据这么好的位置,也说明瑞典的影响有多大。</h3> <h3>最高法院。</h3> <h3>总统府,据说原来是叶卡捷琳娜的行宫。</h3> <h3>总统府再往东的马路对面是乌斯别斯基大教堂(也称“红教堂”),建于1862-1868年,是北欧最大的一座东正教教堂,是俄罗斯宗教在芬兰所留下的遗痕。<br></h3> <h3>外观的金绿圆顶和红砖墙很为醒目,具有俄罗斯的建筑风格。<br></h3> <h3>瑞典使馆门前有一座纪念碑,建于1833年,为了纪念俄皇尼古拉一世及其王后的访问,通常称为“女王之石”。</h3> <h3>紧挨着政府部门南面的是集市,摊棚一座挨一座,其中橙色的是食品摊,白色的是非食品摊。在政府门前摆摊这种布局在我国是绝对看不见的,也许芬兰人认为这里是挣游客钱的最佳地点。</h3> <h3>南码头集市广场视频。</h3> <h3>广场的西面有一个喷泉,喷泉中央是阿曼达雕像,端庄清秀、温柔娴雅的少女左手托腮,面向大海,静静地凝望着芬兰湾,其优美流畅的线条栩栩如生。</h3><h3>这尊雕塑是由艺术家维勒·瓦尔格伦于1906年以一位在巴黎求学的芬兰少女为模特而雕塑的,被人们称为波罗的海的女儿。</h3> <h3>广场西南的景色。</h3> <h3>广场南端是南码头,我们一会从这里去芬兰堡。</h3> <h3>一位老艺人在码头旁演奏我们熟悉的俄罗斯歌曲。</h3> <h3>有鸟儿随着琴声在翩翩起舞。</h3> <h3>乘船前往芬兰堡。</h3> <h3>沿途风光。</h3> <h3>到达芬兰堡。</h3> <h3>十八世纪,日益强大的俄国对瑞典统治的芬兰构成威胁,1747年瑞典人决定在赫尔辛基南面这个岛上建立一座要塞,取名为瑞典堡。</h3> <h3>图中岛的右侧是深水航道,是军舰必经之路,在此建要塞可以阻挡俄军进攻赫尔辛基。</h3> <h3>1748 年,瑞典炮兵军官三十五岁的奥科斯丁·艾伦怀特开始了芬兰堡的设计计划。<br></h3> <h3>要求设计者即要懂得建筑又要懂得军事,不知为什么选中了这位年轻的炮兵军官。</h3> <h3>但是这位天才非常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被公认为是杰作。</h3> <h3>到1772年时,第一期工程结束,艾伦怀特却积劳成疾去世了。<br></h3> <h3>这是艾伦怀特的船型墓,被瑞典国王授予最高的荣誉。</h3> 芬兰堡于199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保护区。 <h3>要塞里的地道。</h3> <h3>炮射击孔。</h3> <h3>这只猫和我一样对里面感兴趣。</h3> <h3>进去看看。</h3> <h3>1808年,由于瑞典日益衰落,驻守芬兰堡的瑞典军向俄军投降。</h3> <h3>1918年芬兰独立后,将瑞典堡收回并改名为芬兰堡。</h3> <h3>现在,芬兰堡已不再弥漫战争的硝烟和血腥,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疗养和居住的圣地。 </h3><h3><br></h3> <h3>要塞里的教堂,</h3> <h3>如今,教堂围链的柱子是用大炮做成的,并且炮口向下,是否表示要化干戈为玉帛呢?</h3> <h3>手机摄于2018年8月20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