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月5日陪同天津来的客人,一行十二人从北门入雁门关。之所以选择又一次出行,首先是想让客人们了解此关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其次是本人已被这座雄关厚重的历史深深吸引。</h3> <h3> 正值国庆假期,儿子带着天津的亲人来山西与家人团聚,茶余饭后大伙聊起了雁门关,兴致之余,我们就驱车沿高速向北进发,车驶出雁门隧道,真有点出塞的感觉,到达朔州广武地界时,已经看到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h3> <h3>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h3> <h3> <br></h3> <h3> 最早知道雁门关,是小时候读到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知道了雁门雄关的豪迈气势: </h3><h3> 黑云压城城欲摧,</h3><h3> 甲光向日金鳞开。</h3><h3> 角声满天秋色里,</h3><h3> 塞上胭脂凝夜紫。</h3><h3> 半卷红旗临易水,</h3><h3> 霜重鼓寒声不起。</h3><h3> 报君黄金台上意,</h3><h3> 提携玉龙为君死。<br></h3> <h3>
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000多次,在猎猎燃烧的战争火焰里,最为耀眼的还是北宋杨家将的故事,直到今天,悲壮的故事还在当地百姓中流传。<br></h3> <h3> 杨家多少历代英雄为国尽力,驰骋疆场、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诚于国家和人民!<br></h3> <h3> 断垣衰草野狐鸣,</h3><h3> 曾说六郎此驻兵。</h3><h3> 千载风烟锁旧垒,</h3><h3> 三军旗鼓剩荒城。</h3><h3>说的是作者路过当年杨六郎镇守雁门关时候的感受。而我早就对那杨家将满门的报国心和雁门关上浴血厮杀的英雄情结,让人荡气回肠扼腕长叹。杨令公撞死李陵碑,杨七郎乱箭身亡,杨四郎流落番邦,杨六郎把守三关口,杨八姐闯幽州。七个儿子或是代君王死节,或是被奸臣害死,或是被俘招为“番帮”驸马,或是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为了宋室君臣 ,杨家满门在金沙滩血战成仁,力尽殉国。传唱了多少年杨家将的故事曾经感染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也使人想到那滚滚硝烟的古战场,想起这个曾经让杨家将浴血奋战的雁门关。
</h3> <h3> 据说杨业战殁后,雁门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虽不致立即导致宋廷灭亡,但“杨业死,长城毁”,给宋王朝在军事上带来严重后果。杨业死后,其子杨六郎长期率兵驻守在这里,统领句注山卜八隘口的堡寨之兵,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北宋的安全也金戈铁马,气吞山河。
杨家将满门忠烈英雄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作为民族英雄甘心为民族大义付出巨大的牺牲,并且前赴后继,驰骋在塞外草原戈壁,保卫着边疆和黎民百姓的安宁,这正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忠义精神。</h3> <h3> 明月楼</h3><h3>多少世纪,无数狼烟风雨,一座雄关,在四季的轮回中坚守,在太阳的起落中高耸,成就了许多历史故事、成就了许多人的梦想。</h3> <h3> 走近雁门关,你会被这里厚重的历史震撼、感动,曾发生过多少可泣可歌的历史故事的雁门关,它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过程;雁门关这一边关要塞,曾是中华疆土的重要门户;从历史典籍到武侠小说;从历代文人诗词乐赋到民间传说;一篇篇、一本本、一首首、一个个震撼而又悬念的美好记忆负载了雁门关的厚重的人为内涵。</h3> <h3> 雁门关边贸街,昔日中原与边界民族的贸易集中地。</h3> <h3> “商埠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雁门关下的古代州城有大小商号300多。</h3> <h3> 豹突泉,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h3> <h3> 走近雁门关,远远便可看到“威镇三关”的巨匾。在两侧挺起的山峰中间,一座雄伟的二层关楼拔地而起,给人以突兀的感觉。走近城关,会在城门城砖上看到一幅对联:“三关要隘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这可能是对雁门关最恰当、最简洁的描述了。</h3> <h3> 自建雁门关后,这里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h3> <h3> 赵武灵王时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李牧也成为了驻守雁门关第一战将。<br></h3> <h3> 点将台记录了千百年来的战争风云。
不知道有多少戍边将士踏征程,荡敌寇,平四方,安国邦,在那“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的时分,忍着“利镞穿骨,惊沙入面”的疼痛,在“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常覆三军,往往鬼哭,悲风呜咽残月坠”的惨烈争斗中,以“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的悲壮,以“远与君别离,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的感伤,把年青的生命留在这戎马边关。
<br></h3> <h3> 如今,这些安静的墙砖以及关前那石刻的碑文,生锈的战车以及散落在地的铁标铜柱,还有广武城下古战场上那隆起的墓群,就像尘封的往事已经成为一种记忆。但杨家将和那些守护边关历朝历代将士们的报国热忱,那种当国家需要的时候甘愿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作为历史的见证,将永久地存在并且值得后人们永远地敬仰着!</h3> <h3> 昔日的刀光剑影,硝烟烽火,早已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退去了所有颜色。那滚滚的金戈铁马滚滚的血与火被风雨卷走了,惨烈的撕杀场面也被悠久的岁月掩埋了,只有那蜿蜒的古道那破旧的依然还经受着岁月的洗礼。<br></h3> <h3> 一部雁门关军事史,堪称半部华夏5000年重大防军事篇;一条雁门关商埠路,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古往今来,不仅仅在军事战争中是这样,在商贸发展方面也是如此。</h3> <h3> 杨家将满门忠烈英雄的故事广为流传,还有3000多年来的赵武灵王、李牧、李广、卫青、霍去病、薛仁贵、郭子仪等在此浴血奋战光耀青史。可以说,这里不仅在古代史上是一个多战之地和军事堡垒,还是地处内长城外喋血沙场的“国门”。</h3> <h3> 再过雁门关 陈毅
百尺雄关气郁森,驱车登览感丛生。
能兵李牧难终任,多计刘邦仅免身。
慷慨捐躯悲继业,从容谪戍念南星。
纷纭千古伤心事,端绪由来封建根。<br></h3> <h3> 据说在广武那一片广阔的古战场上,共分布着288座封土汉墓,埋葬着守关勇士的耿耿忠魂,这些汉墓,封土最高达10米,最低也有3米,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大帅将墓群,就像城关楼镌刻的楹联“曙色清明残星几点雁横塞, 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瑟瑟秋风听落叶,悠悠怨笛掩悲音。</h3> <h3>
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这样,一方面用血泊和泪水,书写着英雄豪杰的悲壮与凄婉。另一方面,又用现实和未来,洗刷尽记忆中的一切伤痛。
不管是千百年来这座雄关以其伟岸的身躯铸就的钢铁屏障,阻挡着一切来犯之敌,还是当今人们重新修筑的这条穿越雁门关的千年古道,雁门关的历史并未因此而寂寞箫瑟,除了古时候它是一条狼烟滚滚的铁血战道,还是晋商汇通欧亚之路的国际通商口岸,一代代晋商跨过雁门关踏上了走西口的征程,打通了南起武夷山,北至恰克图,连通欧亚两大洲的国际商道,创造了举世为之震惊的财富神话。</h3><h3><br></h3> <h3> 极目远眺,雁门在静静诉说着历史,大山倾听,白云倾听,清风倾听,大漠倾听!</h3> <h3> 题雁门关
汪国真
雁门关险气势雄, 大雁难越鬼神惊。
得失安危系国脉,风中犹听兵声起。
</h3> <h3> 站在雁门关上,你会感到风中的寒意。行走在海拔2000米的古战道,遥望雁门关外茫茫的大漠,便想,此时自己若是古人,那大漠之外又是什么哪?!那是另一个歧异的国度吧,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发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情,不同的眼睛颜色... ...</h3> <h3> 登上关城站在城墙上,纵目四望,只见群峦起伏,关河苍茫,山脊上连绵的古城墙,以城楼为中心,气势豪迈地向东西方向拓展开去。<br></h3> <h3> 雁门关
谁将天险化心裁,造就神功不自哀。
无数轩昂腾地去,一天灿烂下凡来。
如今关隘迎宾客,自古贤良抗虎豺。
秋雁年年经此处,评弹故事岂悠哉!</h3> <h3> 听说古时候当地还有一首民谣,“欢欢喜喜汾河湾,哭哭啼啼吕梁山。凑凑合合晋东南,死也不去雁门关”,说得是送子为君国,送郎上沙场的场面。而今,站在关墙高处向西南望去,仍旧可以看到距离雁门关不远的广武城下的古战场。</h3> <h3> 雁门关,号称“中华第一关”。</h3><h3> 它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h3> <h3>雁门关驿站</h3> <h3> 这是一座中华民族历史的丰碑,关内关外,接待过多少匆匆过客?送往迎来过多少后人!牵系着多少中华儿女们的情感,在这座丰碑上,既记载民族间的战争,也记载着民族间的和亲,既铭刻着历史的经验,也留下了历史的教训。</h3> <h3> 赵武灵王时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h3> <h3>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
<br></h3> <h3> 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br></h3> <h3> 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h3> <h3>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h3><h3>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h3><h3>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h3><h3>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h3><h3>虮虱生虎虮,心魂逐旌旃。</h3><h3>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h3><h3>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h3><h3>——《古风五十九首》唐代:李白<br></h3> <h3> 曾有无数名人将士在此驻守。</h3> <h3> 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h3> <h3> 公主洞曾前后接待过五位公主出塞。</h3> <h3> 雁门关作为一段尘封的记忆,一段拥有梦想与光荣的辉煌岁月,永远走进了历史,留下了一个游荡于苍茫天地、代代相沿的不朽绝响!<br></h3> <h3> 中原人向外谋生一般有三个途径:一为闯南洋,一为下关东,一为走西口(走口外),而口外的重要交通线是雁门古道。这古道是民族融合的见证。</h3> <h3> 在雄关古道,感悟历史的沧桑、厚重,感悟时代的变迁和幸福,使人不禁想起东汉张衡“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泪沾巾……”的词句,沿着西周穆天子踩踏过的古代石板路,踏上了万里长城第一险关山西雁门关的。置身于这里的长城绝壁,扫视商埠雁门这个历史侧影,谁不会激情洋溢! </h3> <h3>
走进雁门关,感悟这座昔日边防重地,感悟山西的文化厚土,承接着零落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火种。历史和文化代代相承,发扬光大,尤如一棵植根文化沃土的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焕发出诱人的勃勃生机。我深信,一股春潮般涌动的文化大潮正在席卷着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大地,向着更广阔的未来迈进。<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