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昨天晚上6个高二女老师相约一起看电影。电影我选的,因为我自来就对马伊琍有好感,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就因为她曾经面对文章的那一句:且行且珍惜。
6个女老师,所教科目各不相同,但是有个共同点,没有人做过母亲。
电影叫做《找到你》,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寻找丢失孩子的故事。以前这样的故事看过不少,最开始接触到这种丢子之痛是看超级演说家的时候,有一个妈妈的一篇《妈妈在这儿,儿子在哪儿》的演讲,演讲的开头那个妈妈说过,我不会演讲,但是我有一个非来不可的理由。当时演讲里面丢失的孩子叫做嘉嘉,是被人贩子拐走。曾经年少无知,爱恨分明,所以我曾一度认为人贩子做的是兽性的行为,偷走的不只是孩子,更毁灭了一个家庭。后来又接触到黄渤和赵薇主演的《亲爱的》,一首《亲爱的小孩》至今刻在我的脑海里。
但是,这一次,这个电影却一改亲情题材戳人泪点的惯性思维。整部电影让我看完之后,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愤怒不已,我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心情:沉重。
前段时间看《快把我哥带走》,在电影院泪如雨下,竟能哭出声音。前两天看《七号房的礼物》,自己在家里看得撕心裂肺,哭到稀里哗啦。有人据此说我多愁善感,我想说那你就太不了解我了。我虽然很感性,但是我的眼泪不廉价,而且我一直觉得电影它区别于电视剧的好处在于,它以较高的创作成本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忘乎所以,能够放下现实生活所有的包袱,走进别人的人生,从而活出自己。而我之所以常常看到哭泣,是因为我愿意抛弃我自己,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电影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h3><h3> </h3><h3> </h3> <h3> 真正可怕的可能就是感同身受和设身处地了吧。马伊琍在影片中扮演的孙芳,在带走李捷的孩子这件事儿上扮演的是个坏角色,但是,我从头到尾我都没有恨过她,怨过她,甚至瞧不起她。因为我能感受到孙芳,这种感受无关于爱情婚姻甚至孩子,而是关于不幸。可能有的人又会说,你又开始矫情,你又什么不幸?还记得影片里孙芳的情人怎么评价孙芳的经历嘛?倒霉。幸福都雷同,悲伤千万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貌似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差不多,而每个女人的一生更是雷同的几步:结婚生子养家。但是,恰恰在相仿的人生轨迹中却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困扰。只不过孙芳所有的不幸都堆积在一起,家境贫穷,丈夫家暴,孩子生病。贫穷饥饿甚至是疼痛都没有击垮孙芳,她依旧对生活充满期待,唯独孩子的去世让她彻底改变。
都说无私的母爱是出于母亲的本能,相信只要孩子需要,每个母亲都愿付出所有,就连《悲伤逆流成河》里面的易遥的母亲,看似强悍跋扈实则也深爱着孩子,相信看过电影的人会永远记得母亲拉着易遥的手不顾流言蜚语走向妇科医院的震撼人心的背影。但正是这种类似于动物本性的母爱,既让一个母亲强大也让其卑弱,换句话说,一个母亲有了孩子以后既有了软肋也有了铠甲。一个母亲有了孩子,她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完整,从此天不怕地不怕,唯独怕一个人,就是孩子。试想从小到大,母亲用多少次叹气来表达对你的无可奈何,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三四十岁的女人难道还怕一个小屁孩不成?是爱,爱让母亲一次又一次向我们妥协。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更为可怕的是失去孩子。我特别能理解两大女主角的挑选,姚晨和马伊琍不仅是出色的演员,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妈妈。李捷在警察局报案的时候,突然一个诈骗电话打来,身为一名资深律师的她,洞察能力和分析应变能力超强,为什么能被如此低端的诈骗手段蒙蔽,还是爱,还是那种近于丧失理智的母爱。
说到丧失理智,可能孙芳演绎得更贴切。我在前文说,我不恨孙芳,不意味着我赞同孙芳的行为,而是说我太能理解孙芳丧失理智行为背后的东西。孙芳最大的悲哀是一直都是生活推着她走到悬崖边缘,她没有办法主动选择,她曾无数次挑战过生活,奋力想走出牢笼,但是现实让她体无完肤头破血流,越来越不幸的恶性循环像一个无底洞一样让孙芳永世不得翻身,她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直至她家破人亡。我甚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遍又一遍想过,孙芳在那天早上到底想对李捷说什么?如果我是孙芳,我该如何处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可能我会更糟糕。所以,正是因为有爱有恨有善良有报复有坚强又有绝望才使得孙芳这一人物得以更加真实和完整。
影片的结尾,以李捷的独白结束:
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职业女性,就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母亲;如果你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说生儿育女是女人的本分,这不算一个职业。事实却是,因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选择的权力。因为当妈妈,我才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残酷,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br></h3> <h3> 写这篇文章之前,看了一篇影评,那个笔者认为,最后五分钟的独白毁掉了前边95分的努力,我觉得不至于吧?可能不加独白,会给我们留下好多想象的空间,但是加上也绝不伤大雅。因为最后五分钟导演可能就是想借助李捷的嘴,借助这样一个体验过失去的滋味的女性,来给出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定位。在这之前,我就一直觉得,一个女性可以为家庭尽自己最大的付出和努力,但是绝对绝对不能失去自己,女性可以把家庭爱情婚姻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女性的生活不能只有家庭爱情和婚姻。依赖别人的给予得到的幸福和满足是不会长久的,而丧失了自己的生活交际圈没有独立性的生活更是不堪一击的。
李捷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说道,丢失孩子的经历让她一度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是不是不配做一个母亲。她觉得生孩子是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她觉得最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孩子教会母亲成长。我觉得不管是母亲生育了孩子,还是孩子成就了母亲,我们都应该向那种毫无戒备的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母爱致敬!
谢谢所有的母亲!谢谢母爱!
2018年10月6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