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交城的大山里,有这么一座山,既有传奇的故事,又有绝佳的景观,还有难得的遗迹。这里曾经聚集过许多农民起义的队伍,与官府抗争时间长达40多年,被当时的官府称之为“土匪窝”。这座山的名字就叫三座崖。</h3><h3> 去年,赵林旺就给我推荐此山,说非常值得一去,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今年国庆假期,听胡文凯计划去一趟三座崖,我与他联系后一拍即合。于是相约文凯、建鑫、立勤、珍珍、海平、建军和我7人成行。</h3><h3> </h3> <h3> 三座崖,距吕梁市区约100公里,距交城县境西北75公里。《吕梁地名志》载:三座崖位东葫芦川与西葫芦川之间,因群峰并耸、窿峭如削,故名。主峰海拔 2 077米,属容下窿中山地,植被为油松、落叶松及山杨、白桦混林,山崖峭壁,只有羊肠小道通往山顶,山顶狭窄平坦,且有山洞,易守难攻,历代为百姓避战乱之所。明末清初为交山农民军根据地。先有李自成部将王刚、贺地草、豹五、短毛子等,后有傅青山、任亮等在此坚持抗清斗争达四十年之久。1982年列入县级文物单位。</h3><h3> 三座崖就是相邻三座海拔2000米左右的岩体,义军筑扎处位于中央山峰,山顶至今存有凿于石崖的插旗石、石椅、石梯、试心石等,崖西侧凿有将军洞。将军洞下为兵营,今房基犹存。其下一片宽阔平缓地带为演兵场。旧传崖顶有藏军洞,可通向燕家庄南山和横岭村。西侧崖壁分散凿有石台阶百余级,通向崖顶,部分石台阶边或悬崖旁的小路边凿有栏杆洞,曾拴有铁索绳栏,今皆荡然无存。登三座崖,既可从东葫芦川上山,也可从西葫芦川上山。</h3><h3><br></h3><h3> 2018年10月6日早上,我们从吕梁市区出发,计划行程是:经信义镇沿米五线,接320省道,过东坡底乡后,到达兑久村。从兑久村开始登三座崖。</h3> <h3>途经千年水库,山中迷雾飘渺,天上云卷云舒,太阳忽明忽暗,山水云日交融,犹如一幅水墨画卷。</h3> <h3> 在米五公路上,远眺骨脊山主峰,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大家纷纷下车拍照留影。</h3> <h3>车行到青崖沟山上,遥望青崖沟,满山红叶,满目秋色,色彩斑斓,美不胜收。</h3> <h3>大约10点半到达兑久村。我们把车停在路边,准备上山。</h3> <h3>我们从东葫芦林场(04号)森林保护责任牌处穿过东葫芦河。</h3> <h3>路的南侧有一个小庙,可能是山神土地庙吧。</h3> <h3>经过兑久村时,正遇一老者。于是上前询问三座崖是否有碑记。老者说,山上原有一石碑,被人砸破了,有的碑块丢下了山崖,还有一块放在一个树叉上。</h3> <h3>道谢过老者后,穿村而过。。</h3> <h3>出了兑久村,走过一个小桥,然后右拐沿沟上行。</h3> <h3>没走一会儿,路遇拦牛杆,大家抬起木杆,鱼贯而入。</h3> <h3>沟里的道路比较平缓,时而是窄窄的小路,时而是宽宽的草坪。</h3> <h3>越往沟里走,植被越茂盛。山上的树木,叶子五彩缤纷,黄色的橙色的红色的分外引人注目。</h3> <h3>有一段道路是树杆铺垫的道路,感觉很是新奇。可能是这段路下面常有水流或泥泞不堪,所以用树杆来支撑。</h3> <h3>忽然发现路旁有一个几乎被全部埋在地下的石碌础。可见这一区域以前是有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h3> <h3>大家沿着河谷继续前行。</h3> <h3>突然发现前面有几名太原驴友也是登三座崖的。一条怀孕的母狗围着大家好象见到熟人一样摇晃着尾巴,并不咬人。问及谁的狗儿,他们说不是他们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跟着走了。</h3> <h3>这时,山路突然陡峭起来。大家放慢了脚步,向上攀登。</h3> <h3>狗儿也相伴大伙左右,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又在后,跟随着我们一路前行。</h3> <h3>经过近两公里的陡坡爬升,忽然看到了前方放空了。离山脊已经很近了。</h3> <h3>上得山脊哑口,视野豁然开朗。身边红叶围绕,天上白云飘飘。</h3> <h3>一棵大树,树叉分别支开生长,人坐在上面有靠有扶,胡文凯称之为“太师椅”。我也坐上拍照留个影。</h3> <h3>从哑口向西登顶,要经过一段险径,一边是岩壁,一边是悬崖。</h3> <h3>忽然发现前面有几个石台阶,时间的岁月已经把石阶磨砺的秃棱秃角。</h3> <h3>越往上走,景色越美。树枝上红红的叶子,伸展开来,从树间远望群山,真是美仑美奂。</h3> <h3>红叶满山,秋景太美了,我也拍张照片留影纪念吧哈哈😄</h3> <h3>越往前行,霜叶更红。石缝中生长的大树,红叶满枝头,形成秋天最美的色彩,真是奇山奇树奇景观。</h3> <h3>从左侧前行几十米,有一块极倾斜的巨石。巨石一侧被凿出一行石阶,这石阶就是传说中的“石梯”。有资料记载,从石梯下去,可以看到兵营房屋地基的遗迹,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古称演兵场。然而我们由于不熟路况,所以没有下去一探究竟,留下小小的遗憾。</h3> <h3>在此正好又遇到了太原的驴友。悄悄拍张照片留存吧哈哈😄</h3> <h3>从石梯上行,海平发现路边一块有石刻纹路的石块,我上前细看,上面没有文字,仅有雕刻的云图图案。这可能是兑久村老者说的是被砸碎的石碑的一部分吧。</h3> <h3>前面又是一截巨石上凿出的石台阶。四百多年的风雨浸蚀,竟然还保存的如此完好。</h3> <h3>这段石阶的上端,两头各有一个石坑,应该是安装登顶门插门腿的洞,这个位置做个门,即可挡住前行登顶的道路。正所谓“一人当关,万夫莫开”。</h3> <h3>在此抬头望去,传说中的“试心石”就悬挂在悬崖峭壁的山顶上。文凯第一个勇敢地站到倾斜度很大的试心石上挥舞着双手。</h3> <h3>然而,返回时爬行上去,不敢站立行走。真是看着让人心惊胆战。一旦脚下一滑,就会掉下悬崖,后果不堪想象。</h3> <h3>没想到珍珍也胆量了得,竟然也敢站在试心石上体验了一把勇敢者的壮举。</h3> <h3>我也老夫聊发少年狂,坐着溜到试心石的前端,站起来拍照留念后,又爬行上来。多站一会儿就头晕目眩,赶紧蹲下来双手扶石,手脚并用,慢慢爬着上来。</h3> <h3>海平和老樊恐高,在另一块巨石上站立留影,也挺好的。</h3> <h3>再往前走,悬崖边上小路旁可以看到用来插护栏的石孔和石台阶。</h3> <h3>转了一圈,登上了试心石平台。探头望去,试心石就是在悬崖上凌空探出五六米的一块巨石,呈三四十度角的三角状倾斜向下,坡度极大,三面都是悬崖峭壁。石面上有不深的凿痕。石头尖端有一个小孔,据说是放置香炉的。传说当时对有怀疑的人或有人若要上山入伙,必须要到试心石上点香,以测试入伙人是否诚心和勇敢。也有说是测试兵将勇气的地方。若未做亏心事,便可安然返回。若做了亏心事,就会掉下悬崖粉身碎骨。如果没诚意没勇气,心发慌脚发抖,一脚蹬滑,就会掉下万丈深渊。</h3> <h3>站在试心石平台上,眺望远山,满山树木红黄相间,美景如画。</h3> <h3> 从试心石往前左侧走一小段,就来到传说中义军首领“葫芦王”居住的地方,今人称之为“将军洞”。</h3><h3> 明末清初,交山农民军以三座崖为营寨,坚持活动四十余年。有资料介绍,明朝末年,陕北地区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全国性的农民战争烽火首先进入山西。数十年中,以交城山区为根据地的交山农民军作为一支农民武装,从反抗明朝统治到反抗清朝禁马暴政,此起彼伏坚持斗争,烽烟经久不息。交山农民军主要是云顶山、炼银山和三座崖三股势力。其中“葫芦王”利用三座崖天险地形条件营建山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清顺治十八年(1661),流亡日本的反清活动家朱之瑜(1600—1682)在长崎谈论国内反清形势时乐观地说:“逆虏(指清朝)号令所及者六省,山陕四川之粮,尚不敷汉中、交城之用,……”(《朱舜水集.中原阳九述略》)。这里是说:在张献忠余部失败后,全国的反清力量仍有两个重要根据地和战场,一个是李自成余部“小闯王”李来亨在川鄂边界的巫山、房山等山寨;另一个即是山西腹部的交山农民军残余所倚托的葫芦川三座崖等山寨。这就是朱之瑜在海外所指望的“汉中”和“交城”。在康熙三年(1664)李来亨部完全失败后,也就只剩“交城”了。堂堂清朝靖安营官兵,自顺治五年被农民军火烧兵营、赶出交城,曾一度攻破汾阳和文水,一直打到晋祠,在当时影响极大。从反抗官府压迫、打击腐朽政权、保护自身利益、追求土地梦想上,交山农民起义起初也是代表进步势力的,其配合李自成攻占山西,也为推翻明王朝立下了大功。<br></h3><h3><br></h3> <h3>“将军洞”是在一整块石岩上凿出的。《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交城券)载:将军洞地处三座崖南向阳波,坐北朝南,洞内净深2.83米,宽2.12米,高1.94米。明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义军立营三座崖,至清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清军镇压三座崖交山义军。因清军攻占三座崖,烧毁农民军营寨而成为遗址。</h3><h3><br></h3><h3> 洞壁上有今人书写的字,是修建瞭望塔的人题记的。</h3> <h3>“将军洞”内可见简易的排烟取暖系统,排烟洞通向屋外。当时的最高首领,一年四季,酷暑严寒,却蜗居于不足五平米,高不过两米左右的石穴中,历经数十年。可见其他兵将条件又何其艰难。</h3> <h3>哈哈,狗儿也随我进洞一游。</h3> <h3>出了将军洞,再往顶峰走,古石阶依稀可见。</h3> <h3>山顶上没有土层,石缝中竟然生长着如此粗壮的松树,真是不可思意,令人赞叹。</h3> <h3>登顶三座崖,眺望远方,群山叠嶂,五彩斑斓,正所谓风景这边独好!</h3> <h3>满山遍野的红叶景观,实为震撼。</h3> <h3>山顶的最西边靠近悬崖处,可见传说中的‘’石椅‘’、以及可以积雨水的‘’石臼‘’。</h3> <h3>山顶还发现了传说中的“插旗石”。现如今,三座崖上的义军早已人走山空,插旗石中的义旗早已不复存在。</h3> <h3>有资料载:清朝入关后待政权稳定,也对汉人采取怀柔政策,像康熙大帝雄才大略,在其治下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因此零星的反清活动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后来义军转向打家劫舍糟蹋百姓,名声变得很差,也为后来被官府剿灭埋下了种子。交城知县赵吉士作为一介书生,主导了剿灭义军的关键之战。他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逐渐缩小义军活动区域,在围困三座崖数月之后,采用奸细打入义军内部的计谋,以很小的代价取得大捷,得到朝廷表彰并得到升迁。赵吉士曾在交城本地兴修水利鼓励农耕休养生息的作为,也赢得了不少口碑,包括傅山先生后来都与其交好,便是对其正面的评价。<br></h3> <h3>下午两点多在山顶午餐。大家吃的虽然简单,但吃的开心。狗儿在每个驴友身边蹭来蹭去,尾巴一个劲摇摆,大家每人喂牠一些吃的,狗儿狼吞虎咽吃的欢心极了,一不留神,立勤的月饼被叼走一个完整的,身手神速啊,大家哈哈大笑。怪不得狗儿会一见户外打扮的驴友上山,就跟着驴友不辞劳苦,从山下跟上山来呢,答案终于找到了。</h3> <h3>今人为护林防火,在山顶修建了瞭望塔。</h3> <h3>站在瞭望塔上,视野更开阔,景色更秀美。</h3> <h3>大家登上瞭望塔上合影留念后,告别三座崖顶峰,开始下山。</h3> <h3>按照事先规划的环线穿越线路,沿着山脊向东南方向行进。</h3> <h3>大约1公里左右,向左侧下切。</h3> <h3>一路上满眼秋景,目不暇接。</h3> <h3>高大的树枝上,叶色金黄,美不胜收,空气清新,沁人心脾。</h3> <h3>从山脊转入宽阔的谷底,绿茵茵的草坪,茂密的森林,一路走来心旷神怡。</h3> <h3>从右侧斜切下去,巧遇一条宽阔的废弃多年的道路,路面平坦,行走舒适。</h3> <h3>一路走,一路行,一路好心情。</h3> <h3>大约下午5点时分,正好遇见放牛人赶着牛群进山。</h3> <h3>再往前走,见到路边一个早年修建的避雨棚。</h3> <h3>离开避雨棚,继续向前行。</h3> <h3>下了这个坡,就快到终点了。已经看到了停在右侧公路上的自驾车。</h3> <h3>不一会儿就到了东葫芦河边。河水哗啦啦地流淌着,与西葫芦河和庞泉沟的河水汇聚到一起,流入柏叶口水库。然后再灌溉文水的农田。这时,不由的就想起“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交那个交城交文水……‘’</h3> <h3>黄昏时候,我们道别三座崖,乘车返回吕梁市区。</h3> <h3> 晚上9点半左右,安全顺利返回,全部完成了这次户外徒步活动。</h3><h3> 大美吕梁山,最美在深秋。而交城三座崖,无疑是吕梁山中最奇葩最精彩的其中一座名山。这次活动,有山有景有故事,满山万树红遍,满眼浓浓秋色,美的让人陶醉,让人近乎窒息。如此大好景色就是走遍全省全国也可一争高低!家门口的谌称完美的美景,确实值得大赞,难以忘怀。</h3><h3> 这次活动还探出了一条新的环线穿越的线路,为今后驴友们又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还是那句老话,收获满满,不虚此行。</h3> <h3>最后,再展示一下同行驴友的风彩吧哈哈😄</h3> <h3>噢,差点忘了展示逍遥行户外队旗了。7人少1人,原来是老樊拍照没进镜头中。</h3> <h3>这是环线穿越线路图。徒步行程10.5公里,累计爬升823米,强度适中。</h3> <h3>注:个别照片选用同行驴友,在此一并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