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

美友46216485

<h3>10.30 学习笔记:家长会</h3><h3> 正好下个星期要召开家长会,今天的学习内容真是来得太及时了。虽然做了这么些年班主任,开了这么几次家长会,不过每次家长会之前总是挖空心思做好准备,今天一看书中的内容,顿时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h3><h3> 书中谈到成功地组织家长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h3><h3>(1)充分准备是基础</h3><h3> 对于家长会,初入职的班主任要特别精心准备,保证开好。召开家长会前,要求学生把教室打扫干净,将课桌摆放整齐,认真整理好抽屉。每个学生认真地挑选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业本、各门功课的试卷等陈列在桌上。班主任需要精心做好家长会的课件,放映精美的欢迎画面,配上一些温馨的音乐,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照片制作成幻灯片,例如课外活动、运动会班会课、餐厅用餐、寝室生活、上课学习等;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些学生的优秀作品,比如绘画、优秀作文、考试的得失分析或者班报展示等等。家长通过翻阅自己孩子的作业、试卷等,可以直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进一步清楚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这些细致的安排和人性化的设计,必然会打动每一位家长的心,让他们感觉今天来学校开家长会是有收获的,让他们有一种被尊重、受欢迎的感觉, 自然会对学校和班主任的工作有一一个很好的印象。</h3><h3><br></h3><h3>(2)明确主题是关键</h3><h3>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有:</h3><h3>①家长向学校反馈学生的最新动态,家校双方对此进行动态分析;</h3><h3>②总结汇报定时期内教育工作和学生德智体诸方面成长的情况;</h3><h3>③学校向家长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建议,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h3><h3>④结合案例向家长传授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h3><h3>⑤交流家长教育子女的一些经验;</h3><h3>⑥探讨家长们近期共同关心的问题等等。</h3><h3> 大部分家长都是百忙之中请假来参加家长会,我们万不可没有主题地漫无边际地闲聊。召开家长会之前需要确定本次家长会的主题,主题确定了,本次家长会需要达成的目标就确定了。这样才能和家长一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h3><h3> 家长会上教师一定是主角和主持人,要控制整个局面,个别家长的麻烦问题可以留待会后,整个家长会时间不能拖得太长。教师在家长面前要亲切自然,温文尔雅,对家长待以礼,讲以理,不宜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学生。</h3><h3><br></h3><h3>(3) 和谐融洽是目标</h3><h3> 在家长会过程中,班主任要立足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班级的整体情况,综合归纳,反映共性和个性。剖析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和带来的不良影响,既反映班级存在的问题,又呈现班级良好的风貌。在家长会过程中,可以要求家长共同参与;有时也可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聆听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行为学习的评价,让学生表达意见,诉说心声,进而彼此理解,相互尊重。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行为、思想的调整与进步。这样的家长会,不是那么的沉闷单调,它有利于老师与家长、学生的相互沟通与协作,能真正成为沟通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桥梁,能让家长更加尊重和支持老师的工作,进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h3> <h3>10.29 学习笔记:个性化的班级奖励</h3><h3> 个性化奖励,就是让学生发现和肯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让学生有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激发内在活力与动力,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1.个性化奖励体现的内容 品德:情操高尚 团结友好 尊师守纪 诚实守信…… 身体:积极锻炼 健康进步 自立自护 讲究卫生…… 学习:成绩优秀 学习进步 勤奋博识 学科特长…… 综合:全面发展 实践创新 助人好善 爱好特长…… 2. 个性化奖励的名称 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化事迹而定。如在学校竞赛、艺体比赛、发明创造、学校统考中取得很好的名次,可称“班级之星奖”,在教室没人的时候能够及时关灯、关窗的可称“安全卫士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可称为“爱心大使奖”..... 3.个性化奖励的申报程序 个性化奖励没有名额限制,由学生自己申报填写“个性化奖励”自荐表。班级审核,年级推荐,学校考察评选。同时班级可自行设立奖项,着眼点滴,富于个性,肯定进步,注重激励。 4.个性化奖励的方法 班级每半学期评选一次,由学校颁发证书,获奖名单及事迹张贴在宣传栏,登载在班级和学校的网站,同时在班级量化考核中给学生一定 的加分鼓励。 5.学生个性化奖励获奖名称举例 “阳光女孩”奖 “科技发明”奖 “健康向上”奖 “乐于助人”奖 “坚强自信”奖 “恪守信念”奖 “关心集体”奖 “诚信守时”奖 “孝敬父母”奖 “永不放弃”奖 “小设计家”奖 “完善自我”奖 “积极进取”奖 “任劳任怨”奖 “相信自己”奖 “爱好广泛”奖 “解题先生”奖 “办事认真”奖 “拥抱微笑”奖 “英语特长”奖 “团结协作”奖 “与人友善”奖 “维护荣 誉”奖 “创新意识”奖 “吃苦耐劳”奖 “关心时政”奖 “学习刻苦”奖 “撤播友爱”奖 “关爱他人”奖 “知心大使”奖 “拥抱阳光”奖 “学 习进步”奖 “真诚待人”奖 “为人表率”奖 “小舞蹈家”奖 “节约资源”奖 “小音乐家”奖 “探索学习”奖 “热爱劳动”奖 “探究问题”奖 “幽默大使”奖 “敢于直言”奖 “科技星火”奖 “认真负责”奖 “做事文明”奖 “勤学俭朴”奖 “感恩之心”奖 “小歌唱家”奖 “才华横溢”奖 “热爱数学”奖 “热爱祖国”奖 “热爱艺术 ”奖 “环保卫士”奖 “爱好阅读”奖 “ 尊敬师长”奖 “班级贡献”奖 “培育信心”奖 “尊老爱幼”奖 “美术大师”奖 “热爱读书”奖 “勤俭节约”奖 “文明礼貌”奖 “理解父母”奖 “美化环境”奖 “爱好体育”奖 “关爱家园”奖 通过对学生的个性化奖励,全而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h3><h3>废话不多说,动起来!</h3> <h3>10.24 学习笔记:班级文化建设途径 1.物质文化建设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而不能把班级文化建设视为教师的事、个别班干部的事,要让全体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学生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也是文化建设的结果。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伴随”。 “伴随”讲的就是一 种状态,学生以什么样的状态,是生气勃勃其乐融融,还是一幅被抓指派、被要求的愁眉苦脸样子参加,效果是很不一样的。二是“生成”。有些学生可能开始觉得这些事没那么有趣,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或等事情做完了,觉得蛮有价值,这个就是生发出来的对集体的关心。心理学把前者叫作“过程兴趣”,后者叫做“结果兴趣",有些学生可能对过程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 2.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首先,要建立、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常规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要注意这样四个问题:(1)制订班级常规管理制度要紧紧依据班级管理且标并为之服务,制度和条款必须符合教育法律与法规,与校规保持一致。(2)制订的过程要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全班同学的意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认清班级常规管理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以使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3)班级常规管理制度一经付诸实施就要认真地贯彻执行。要定期检查,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表彰先进批评后进,以维护制度的庄重性与严肃性。(4)班主任要做遵守制度的模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以显示班级常规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与可行性。 其次,建立与完善班级组织管理制度。班主任要支持班委会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放手让他们创造性地去开展工作;又要加强对班委会工作的指导,帮助班委会搞好自身建设,把学校的工作计划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到班委会工作中去。 3.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班风、学风、班级活动等方面。要构建良好的班风,培养良好的学风,积极组织班级活动。 </h3> <h3>10.22 班级文化的内涵<h3>  学校管理中有种说法:一流班级靠文化,二流班级靠制度,三流班级靠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使班级真正成为一个集体、一个团队,使学生变得更大气、灵气,班主任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途径。</h3><h3> 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集体”的建设,是班级同学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是对班级“公共空间”的关心。在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了班集体的荣誉,为了同学的进步,同学间会互相关心,互相激励,形成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局面。</h3><h3> 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和班级环境布置等。以打扫卫生为例,单纯组织学生打扫教室卫生只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大家能主动关心、自觉保持教室的干净光洁就属于班级文化的范畴。把着力点放在如何保持卫生上,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时时注意课桌椅摆放整齐,保持黑板、卫生工具垃圾桶干净等,促使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保持卫生的意识,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班级文化。</h3><h3> 班级文化是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的纽带。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 面体现在组织建设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班级 成员的行为规范上。班级在进行组织机构、设计制订实施组织规章制度、解决组织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班级文化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班级的各种制度与规范都要与班级的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班级学生的偏离行为。</h3></h3> <h3>10.21 学习笔记:突发事件</h3><h3> 1.沉着冷静,机智果断</h3><h3> 事件突然发生后,班主任应当沉着冷静,遇事不慌。不能手忙脚乱,更不能不加思索就简单粗暴地处理。如果遇到发生 的事情就“怒发冲冠”,就不可能作出最佳的处理方式,而且会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事件上,容易激发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应机智果断,尽可能地帮助当事人把情绪稳定下来,为下一步解决问题赢得思考时间。如果是打架等冲突事件,班主任应迅速制止,使双方冷静下来,然后再进一一步处理;如果是发现学生有“轻生”举止或倾向等严重事件,班主任则要迅速协调各种关系,稳定当事人的情绪,防止事态恶化。以节传的大安国公开共</h3><h3> 2.深入调查找出原因</h3><h3>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总会有其原因。要想妥善地解决问题,就必须深人调查,找出蕴藏在事件深层的原因。调查问题要认真仔细,不能敷衍马虎。班主任应该利用各种条件多方面、多渠道地深人了解,例如:找当事人聊天,询问班干部和其他学生的意见,请科任教师一起会诊等等。谈话时班主任要注意不能抢先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先说出自己的判断,要多给谈话对象说话的机会。班主任要多听,多记录,事后做详尽分析。只有深人调查,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h3><h3> 3.选择时机,慎重处理</h3><h3> 处理突发事件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当事人的个性和年龄,慎重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谈话,以正面疏导为主;对脾气暴躁、逆反心强的学生要心平气和,推心置腹,防止出现“顶牛”现象;对道德品质有问题的学生,要严肃教育,促其醒悟。处理问题要善于选择时机,一定要在当事人情绪缓和、充分冷静时才能进行教育。处理突发事件要坚持以教育为主,以理服人,尤其是对情绪严重对立的当事人更要注意发挥感情教育的作用,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言谈中流露出的尊重,从而使学生平息心中的怨气,感到安心。</h3><h3> 4.公正对待,不偏不倚</h3><h3> 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特别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偏向某一一个 自己认为平时较好的学生,更不能带有偏见,对以往犯过错误的同学深挖深究。不能主观臆断,不调查清楚就轻易下结论,伤害学生的自尊。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给学生留有余地,留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在处理事件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教育艺术,多方征求领导、其他科任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要遵循教育规律并且遵循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决不可任由自己的脾气、心情等处理突发事件。</h3><h3> 5.积极疏导,净化品德</h3><h3> 突发事件有可能是由于平时班主任疏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教育,使某些事情在萌发期间得不到解决,经过一段潜伏期后 ,在特定 的时间场合就突然爆发了。因此,班主任在处理时要善于从平息事端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提高道德素养。同时也可以把对个别学生的疏导看成是对全班学生教育的契机,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全班学生的品德在事件的处理中得到净化。</h3><h3> 6.热心接待,耐心说服</h3><h3> 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有时会牵涉到一些学生家长,也可能有一-些家长不理解或者不配合。但无论怎样,只要有家长主动与班主任联系或者到学校去,班主任都要热情接待,积极和家长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家长的一些想法疑问,班主任要虚心听取,耐心解释,尽量把事情的真相向学生家长说明白,力求让学生家长理解学校的处理方法。如果在处理中有的学生家长态度不友好出语不逊,班主任也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宽容对待。</h3><h3> 7.跟踪教育,防止反弹</h3><h3> 班级突发事件经过处理后,般都会平息下来。但有的事件比较复杂,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底下却暗流涌动。如果不加以防范,过一- 段时间可能。会“死灰复燃”。班主任一定要进行跟踪教育,做好善后工作,防止反弹。当然,班级突发事件复杂多变,处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班主任只要本着教育学生、关心学生的原则,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定会探寻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h3><h3></h3><h3><br></h3> <h3>10.17 学习笔记:倾听、理答</h3><h3> <b> 耐心倾听学生答问</b></h3><h3> 耐心倾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倾听是一门艺术。 教师在驾取课堂的同时,有必要来探讨如何培养自身倾听的艺术,真正地学会倾听。</h3><h3> 1.有效倾听策略</h3><h3> 作为年轻教师,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时,需注意以下几点:</h3><h3> 一是应尽量走近学生,微笑而且专注地倾听学生的回答或提问。</h3><h3> 二是不随意打断学生,当学生回答某一问题不完整时,教师要耐心等待学生回答完毕再做评价,用眼神鼓励学生做出完整的回答。</h3><h3> 三是倾听学生回答的“实质”。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达往往不准确或词不达意,教师在倾听时要听出学生的思路或思考方向,准确领会学生要表达的想法。</h3><h3> 四是倾听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闪光点是难能可贵的,教师要敏感地把它们抓住并放大,让学生有成就感。</h3><h3> 五是倾听回答中的漏洞。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时,定要留意回答时的关键性错误或漏洞,并分析或判析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错误或思维障碍,该纠正的纠正,该补充的补充。</h3><h3> 2.不正确倾听的种种表现</h3><h3> 很多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对学生回答问题没有足够的耐心,要么没等学生回答完毕,就打断学生自己补充,要么千脆不给学生回答的机会,代替学生回答。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h3><h3> 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倾听学生的种种表现:</h3><h3> 学生回答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不相符,老师便显得不耐烦,或打断学生的回答,或批评嘲笑挖苦学生。</h3><h3> 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属于钻牛角尖,通常会遭到老师的批评。</h3><h3> 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背对着学生往黑板上写东西,写完后心不在焉地让早已回答完毕的学生坐下,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讲课。</h3><h3> 老师请教室后边学生回答问题时,仍然站在讲台前,学生如果声音较小,老师就听不清学生的回答。老师因为听不清而不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有时还误认为学生没有认真回答而加以批评。</h3><h3> 有些问题学生在齐答时,老师只注意听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而对其中少数学生发出的不同回答置若周闻。</h3><h3> 以上种种,我们在倾听学生答问时要注意避免。</h3><h3><br></h3><h3> <b>智慧理答</b> </h3><h3> 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一种教学评价。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着智慧、情感和技巧。</h3><h3> 1.理答的类型</h3><h3> 人们通常认为理答的类型有:(1)对或不对:(2)复述;(3)概括和总结,(4)纠正错误:(5)评价和诊断;(6)追问:(7)联想。</h3><h3> 如果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反馈评价,提问的教学价值将被大大削弱。对于评价,不宜简单地作“正确”或“错误”的评价,因为这样的评价将关闭学生进步思维的大门,难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最常见的理答方式是当学生的回答不得当不完整时,教师应继续提问,通过暗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答复,如“是吗”、“真的吗”、“你确定”类提示,事实是否定学生答案,但反问的形式不易挫伤学生;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教师也应在其回答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问,使问题步步深人,激发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 与到课堂交互的过程中。</h3><h3> 2.合理追问</h3><h3> 追问是在前一次提问的基础上提出的,追问过程就是师生思维共同深化的过程有效的追问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而追问是一种提问技巧,是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二次提问”,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和掌握。</h3><h3> 什么样的追问才是好的追问呢?一般来说追问要有递进性,能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经层层剖析,层层推理,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h3><h3> 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尽可能地采用这样的语言进行追问:“你是怎样形成结论的?”“是什么促使你作这样的思考?”“你能提供哪此证据支持你的观古”“你还需要补充完善你的结论吗?”等等。这样的话语,很好地促进回答考进一步思考或阐述,对获取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追问,必须要适当,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追问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h3><h3><br></h3> <h3>10.16 学习笔记:作业</h3><h3>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学生通过作业巩固课党上学习的知识,并在运用知识和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作业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以此改善自己的教学。</h3><h3><br></h3><h3> 传统的作业往往形式单一乏味,内容枯燥,无层次,一刀切,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不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的失调,导致学生抄作业或不做作业。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怎样才能设计出有效的作业呢? </h3><h3> 1.要注意增加开放性作业</h3><h3> 传统的作业机械性强,全班同学作业内容相同,对作业的内容、作业的数量、作业的时间安排等学生都没有自主选择权。事实上,教师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让他们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打破以往单一的作业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的差异,采取“作业超市”的形式,增加作业的弹性,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这就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观需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自主选择想完成的作业,多了选择的空间,多了主动的权利,作业就有了享之不尽的乐趣。</h3><h3> 2.要注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h3><h3>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事物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作业布置要打破常规,鼓励教师敢于创新,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活动联系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和吸引力。</h3><h3> 3.要注意追求作业的多样化</h3><h3> 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多设计一些特色作业、实践性作业、任务型作业以及探究性作业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享受乐趣,体验成功。这样对学生来说,作业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了自由发挥、自我创新的机会,所以他们会完成得轻松、愉快,作业的质量也会提高,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h3><h3> 4.注意作业设计的人文性和发展性</h3><h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完成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师生之间的民主氛围、平等交往和纯真友谊,从而较好地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业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不仅要设计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业,批改作业也要及时、认真,还要通过作业批改多与学生交流,在作业中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h3><h3> 作业的可操作性也不容忽视。若教师布置的作业笼统且不可测量、无法检查,学生做与不做一个样,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效果也会受到较大影响。</h3><h3><br></h3><h3><br></h3><h3><br></h3> <h3>10.15 学习笔记:板书</h3><h3> 板书在教学中具有现代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h3><h3> 1.板书有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作用。</h3><h3> 2.板书具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h3><h3> 3.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h3><h3> 4.板书有师范和审美作用。</h3><h3><br></h3><h3> <b>板书的类型</b></h3><h3> 板书从内容构成上一般可分为系统性板书和辅助性板书两种类型。</h3><h3> 1.系统性板书—— 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如讲课提纲、基本内容、重要结论等。系统性板书内容的构成形式,又可分为内容式板书、强调式板书、设问式板书、序列式板书四种。</h3><h3> (1)内容式板书 内容式板书是以全面概括教学内容为主的板书。它便于学生全面理解教学的内容,是板书内容构成的基本形式。</h3><h3> (2)强调式板书 强调式板书是为发挥某种强调作用的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可根据需要,灵活机动地突出教学内容的某一部分或某种 思想,增强针对性以使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在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主要板书手段。</h3><h3> (3)设问式板书 设问式板书是用问号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板书。这种板书,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在课题的难点或重点下边引而不发地画上一个或几个问号,并配上必要的文字提示,以指导学生预习时注意阅读和思考。</h3><h3> (4)序列式板书 序列式板书是按教学进程发展的序列构设板书内容的板书。这种板书,能比较清晰地显示教学进程的轮廓,使学生对一节课的教学进程有完整的印象,并领会其脉络。</h3><h3> 2.辅助性板书——是根据教学需要,将一些重要概念、名词术语或重要的时间地点及其他需强调的内容,简要地写在黑板一侧。系统性板书一般写在黑板重要位置上,相对保持时间长些,辅助性板书往往边写边擦。</h3><h3><br></h3><h3> <b>板书设计的方法和要求</b></h3><h3> 既然板书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应对板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其达到科学、精练、好懂、易记的要求。对每节课的板书设计,都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的设计技巧和学生的适应程度而定,难以作统一的规定。所以即使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对象,都会有不同的板书设计。</h3><h3> 板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规律和方法可循。</h3><h3> 1.板书的设计方法</h3><h3> 板书设计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科课程标准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而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常用的板书设计方法有以下四种:</h3><h3> (1)内容再现法:内容再现法是浓缩、再现教材内容的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h3><h3> (2)逻辑追踪法:根据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设计板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h3><h3> (3)推论法:用层层推理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论证过程。</h3><h3> (4)思路展开法:根据教材内容 ,通过联想假设进- 步扩展教材思路的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h3><h3> 2.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h3><h3> (1)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板书</h3><h3> (2)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板书</h3><h3> (3)依据课堂结构设计板书</h3><h3> (4)力求体现板书的美观性和实效性</h3><h3> (5)板书要加强互动为学生留有空间。</h3><h3><br></h3><h3> 在课堂上书写板书时,我们要特别注意:</h3><h3> 一是板书字体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效果问题。字体太大,写不了几个字,影响板面的利用率;太小,学生看不清,失去板书的作用。一般认为,字体的大小,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标准。同时字体的使用要注意适应学生的特点,主要用楷、行楷等字体。力求字迹正确、清晰、规范。</h3><h3> 二是要像规划报纸的版而一样,应精心设计板书布局,决不可满板乱画,使板书杂乱无章。</h3><h3> 三是利用好黑板的有效面积,应将板面分出若千区域,譬如标题区、推演区、绘图区、便写区等。</h3><h3><br></h3><h3><br></h3> <h3>10.14 学习笔记:教学目标的制定</h3><h3>  一、<b>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表述常常存在如下问题:</b></h3><h3> 1.照抄教参,很少进行自己的思考,导致目标和行为不对路,有的常常是“跟着感觉走”,甚至没有目标。</h3><h3> 2.用课程目标或阶段性目标代替县体教学目标。</h3><h3> 如,英语学科某教师在一课时教学中制订了“在情境中运用现在进行时”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前者为阶段性目标,无法通过一节课来实现;后者属于课程总体目标范畴,不能通过某节课或某个学期来实现。</h3><h3> 3.对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理解不清。分不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表述,尤其容易将技能目标与方法目标相混淆。如,把“通过对....的探究,感知....”定位为“知识与技能目标”,但实际上此目标的表述属于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h3><h3> 4.指向错误。由教师行为目标代替学生目标。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给学生.....、“指导”、“教育”、“使”等词语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行为。</h3><h3> 5.缺乏可测性。如,有些教师未严格对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不知道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效果,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h3><h3> 6.目标表述形式死板,机械地切分目标的三个维度,导致教师无法实施目标。</h3><h3></h3><h3>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 1.依据学科“课程标准”。</h3><h3> 2.依据对教材的分析。</h3><h3> 3.依据对学情的分析。</h3><h3> 4.制定教学目标还要了解社会的需要。</h3><h3><br></h3><h3> 二、<b>教学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b></h3><h3> 教学目标叙写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h3><h3>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原先的“教学大纲”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表述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而类似“通过讨论,学生...”的表述是正确的。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行为主体通常可省略不写。尽管主体“学生”两字不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h3><h3>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而且要注意因学习水平不同而表述不同。行为动词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目标叙写的具体性,如知识性结果“了解”水平的动词,使用“说出、背诵、列举”等,“理解”水平的动词使用“解释、说明、整理”等,其可观察、可操作性和对教学的引导价值就会提高。 </h3><h3> 3.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人的因素: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h3><h3> 具体表还有四种类型:</h3><h3> (1)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不可以)带计算器。”</h3><h3> (2)提供信息或提示,如:“根据图示,可以....”</h3><h3> (3)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可以....”</h3><h3> (4)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中,能...”</h3><h3> 4.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测量学习表现或者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熟练地”、“至少....”“百分之....都对”、“完全无误”。</h3><h3><br></h3><h3> </h3> <h3>  三、<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b>,是建构课程总体目标的宏观思维框架,而并非每一课时的教学 目标设定时都必须兼备。三维是从不同视角对整体目标的描述,不能简单理解为三个部分,所以三维教学目标是可以融为一体写的,更不能以具体的教学环节机械对应某维度的目标。</h3><h3> 总之,教学目标的叙写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h3><h3></h3><h3></h3><h3> </h3> <h3>10.13 学习感想</h3><h3>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素质要求,是指导教师把准教学方向的法规文件;教材是传承文化知识的一种载体,是帮助教师实施教学的凭借和达成目标的工具。因此,教师一定要研读课标和教材,做到“脑中有课标,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遵循于教材而不同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这就让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h3><h3>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对诸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课时分配、教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等具体问题,不做硬性的统一规定。</h3><h3> 教材是实施教学时所依据和运用的具体资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叉的教材即教科书,即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课本、讲义、图片、音像、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等。其中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作为新教师,都想很快胜任教学工作。要“站稳课堂”,应该说没有什么捷径,首先要在研读教材和课标上下功夫。</h3><h3> <b> 研读教村的“三步曲”</b></h3><h3> 教师研读教材应有特定的路径,,一般来说,应该按三步进行。</h3><h3> 第一读,作为读者来读。</h3><h3> 把教材当作一个文术来读,不借助教学参考书,只凭自己的认知去读。有人把这样读叫做“裸读”,是很形象的说法。</h3><h3> 作为读者,读一个文本(文科教材多是文章;理科教材多是公式、定理、图表等,一段段文字穿插其中,但其是表意连贯的文本)后应知道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1)读懂文本的意思,读通文本的语言文字,揣摩出语言文字表面和背后的意思。(2)读懂作者的意思,也包括编者的意思,要联系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具体用意,思考他的情感、思想、观点的特殊性和一般性。(3)读懂这一文本(文章)在现代社会对自己的存在意义。主要是结合社会实际、价值观的思潮、自己己有的知识经验,来思考自己怎么看待文本内容、主人公、文本所宣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过程主要是批判和自我建构。</h3><h3> 作为读者读,一定要在自己确实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弄清楚自己是按照什么样的过程、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读懂的,哪些规律、方法具有一般性,哪些规律方法是自己的个性化的。</h3><h3> 第二读,作为教师来读。</h3><h3> 就是从教材的角度,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目标来思考的研读。引导学生读书,应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文本中哪些要素是重要的凭借?为什么?作为教师来读教材,主要是从教材中确定出教学凭借——要引导学生对那些典型的知识、概念、定理去感知、研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第二读可以结合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辅资料的阅读进行。</h3><h3> 第三读,先作为学生,后作为教师来读。</h3><h3> 这是一种预想课堂教学过程的研读过程。“作为学生来读”,是说要按照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自能读书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思考——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快速地去理解教材,他们会按照什么样的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读教材,从而实现教学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该站在大多数学生的角度边读边想:文中哪些字词需要积累;哪些语句在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意见会不会不统一;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在这篇文章中尤为突出,学生以前遇到过没有,现在需不需要学,怎样学等等。只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样一边读一边想,再结合相关要求多参考一些其他的建议,就能设计出一份真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案。</h3><h3> 从学生的角度去读教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实际上是体现“关注学情,备好学生”。教师往往都满足于“我”读懂了什么,臆想着怎样讲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才能更好地探索,却极少考虑教材内容及其表述方式,从学生的视角哪些能读懂,哪些还不太清晰,甚至会造成误解;教材设计的活动,从他们的角度看,哪些操作存在困难,是否感到无所适从,哪些又太浅显,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些都需要深思。</h3><h3></h3><h3><br></h3><h3><br></h3><h3><br></h3> <h3>10.6 学习感想</h3><h3> 在准备考试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倒是填补了很多教育理论的空白。</h3><h3> 1.人的资本理论</h3><h3> 在学习《南京市中小学教师誓词(试用)》中,了解到舒尔茨提出的“人的资本理论”。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著名观点: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教育是生成性投资。由此,让我更加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为自己身为一名参与国家教育事业的教师而倍感荣耀。</h3><h3> 2.终身学习</h3><h3> 对于这个名词,看到时我觉得非常疑惑。我一直觉得,所谓“终身学习”,应该是人的一生都要好好学习的意义,所以,应该是“终生学习”,为什么书中是“终身学习”呢?</h3><h3> 为了解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查来查去倒是下面这个说法说得明白些。</h3><h3> “终生”和“终身”意思基本相同,即使加上某些限制,如“终生”多就事业讲,“终身”多就切身的事来说,仍然有很多难以区分的地方。而且这两个限制也还有可商榷之处。比方“终□吃素”“终□信佛”,用“生”还是用“身”?</h3><h3> 就字面讲,“终生”应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依据这个理解,一个人从小时候就不爱吃肉甚至根本不吃肉,一直到老,应当说“终生吃素”;一个人受某种影响,从小就受戒,一辈子信佛,可以说“终生信佛”。同样还可以说“这个人终生住在山沟里,没有见过世面”“他终生胆小怕事”等。然这些都与事业无关,至少关系不大。</h3><h3> “终身”的“身”似可理解为某种身份。“终身”指具有某种身份后直至去世的一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玉镜台》杂剧)是从以某人“为师”那天起。“终身为善,一言则败之”(《孔子家语·颜回》),为善是有意识的行为,不可能从出生就自觉为之。“终身制”是从一个人担任某种职务时算起。“终身大事”通常指男女婚姻,自然得从达到婚龄说起。同样,“终身不娶/嫁”也并非从出生说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从事业方面讲的,从宣誓或从确立这一信念之日算起。“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自判决生效之日算起。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者往往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种处罚涉及死亡之后,因为有些处罚,如剥夺出版权,可以在死亡之后继续施行。“终生”不可能有这种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 12 月 31 日。”可见“终生”指有生之年,只到生命结束为止。而政治权利,例如出版权的终身,还包括死亡之后五十年。</h3><h3> 如果一个公民活了 80 岁,他的“终生”即指这 80 年,而“终身”则指他具有公民权以后的时间,其中包括他去世以后享有政治权利的时间,显然多于 80 年。</h3><h3> 这么一翻查,不禁想笑,看来又是我语文老师的职业病犯了。不过,倒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乐趣。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h3><h3> 3.关爱学生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基础条件是平等</h3><h3> 关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我知道“爱”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此条件下,书中依然给了老师一个提醒。</h3><h3> 我们在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有教养与要求的一面。教师是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负有教育的责任;学生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负有学习的责任。两者的主体地位和责任都是不一样的。在实践中,有些青年教师在于学生“交朋友”中“称兄道弟”,个别教师甚至接受学生称自己为“老大”。这种认识与做法,于教育无益,于学生有害。</h3><h3> 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万事要有度,过犹不及。和学生保持朋友关系固然重要,但是过了我们很多工作就很难开展了。这恰恰解了暑期参与班主任线上研修营的困惑。</h3> <h3>10.8 学习感想</h3><h3>感想一:</h3><h3> 今天在书中看到一个故事,深有感触。故事的题目叫做《留一只眼睛给自己》。</h3><h3> 官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一流的剑客,柳生又寿郎拜他为师。学剑前生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以我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创,呢?”武藏说:“至少10年。”</h3><h3> “我不能等那么久!”柳生急了,“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成目的,甚至业你的仆人跟随你。那需要多久的时间?”“那,也许需要20年。”武藏说。</h3><h3> 柳生更着急了:“如果我不惜任何辛苦,夜以继日地练剑,需要多人时间?”</h3><h3> “如果这样,你这辈子再没希望成为一流的剑客了。”</h3><h3> 柳生心生疑感:“为什么我越努力,成为一流剑客的时间反而越长呢?”“你的眼睛全要盯着‘一流剑客’,哪里还有眼睛看你自己呢?”武藏平和地说,“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观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为不了一流剑客。”</h3><h3> 学剑如此,做教师也是如此。 走上岗位面临的工作是很繁忙的,我们一定要“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工作学习化使自己活出生命意义,通过学习工作化使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人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才能更好地前进,更好地发展。</h3><h3> 在全球范围内,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越来越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那种“一切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供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学校教育教学虽然具有重复的特点。容易偏向于形式化、公式化和呆板僵化,但是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创新。教师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h3><h3><br></h3><h3>感想二:</h3><h3> 另外,孩子书中看到了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和最讨厌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h3><h3> 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是:</h3><h3> (1)漂亮大方有风度;</h3><h3> (2)不断接受新事物,给学生以新奇感;</h3><h3> (3)和蔼可亲,视学生为朋友,对学生负责任;</h3><h3> (4)每天都能注意学生细节,尊重学生人格;</h3><h3> (5)能听取学生意见,不乱发脾气;</h3><h3> (6)教学有方,知识渊博,课上能面带笑容,讲课妙趣横生。</h3><h3> 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是:</h3><h3> (1)说话口水四溅,爱玩粉笔;</h3><h3> (2)衣冠不整,头发很乱;</h3><h3> (3)照本宣科地念课文,没有感情色彩和独到见解;</h3><h3> (4)上课东拉西扯,拖延时间,讲庸俗笑话,故作曲默;</h3><h3> (5) 歧视差生,不公正;</h3><h3> (6)固执不灵活,不理睬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守旧不会创新。请您根据这项调查,思考一下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内在尺度。</h3><h3> 对于孩子们眼中喜欢的老师的模样,应是一个要素养的老师该有的模样,这也应当是所有老师努力的方向。我们经常给孩子设立目标,那么我们自己的目标又在何处呢?我们希望孩子能为了达成目标,不断奋斗努力,那我们自己是否也在为了正确的目标而努力着呢?当我们和学生一起努力时,我们不再孤单,一群人走,总是倍感安心,力量满满。虽然,别人喜欢的模样我并不一定都是,但是有则保持,无责努力。而对照着孩子们不喜欢的老师的样子,我觉得自己也警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h3> <h3>10.9 学习感谢</h3><h3> 在现行弘扬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我们需先明白素质教育的内涵。那便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h3><h3><b>一、 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发展</b></h3><h3> 不管是哪一个年段,在我们平时教学教育生活中,就要注重考虑因材施教,强调全面发展,更强调个性差异。在赏识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要创造条件,利用集体的影响,注意个性化评价,并进行多元化的评价。</h3><h3> 在以前的工作中,这样的理念心知肚明,却不知如何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慢慢地,我理解了“尊重”二字的重要性。每一个生命,不管高低贵贱,都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尊重。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在“尊重”的前提之下,作为教师的我的言行举止,就会恰当很多。尊重别人的同事,尊重自己。久而久之,尊重也迎来了更多的职业幸福感。家长们更尊重我,更支持我的工作,孩子们更喜欢我,相处更加愉快。尊重了,便是把对方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了,便在一言一行中自然地流露出情感,暖化彼此的心。</h3><h3> 与此同时,要把学生的差异性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利用,鼓励个性化发展,倡导“扬长教育”,扬长带短,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h3><h3> 另外,个性化评价绝不是毫无原则的评价,这个原则就是有利于每个个体的成长。个性化评价标准也不是毫无共性的评价,这个共性就是基本的文明规范和做人原则,就是被社会认可的价值观。</h3><h3><b>二、多育并举,促进“全人”发展</b></h3><h3> 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基于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还基于每一个体各方面素质都有所发展。我们把这种发展称之为“全人”的发展。</h3><h3> 我们需要每个孩子在具备了基本的素养即“合格”的基础上,充分发展自己某个方面的才能,呈现特长发展的态势。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帮助学生找准特长发展的方向,并设法为他们特长的形成创造不同的锻炼机会和展示舞台。</h3><h3> 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很重要。对于个体而言,点就是他的特长和优势,面就是他具有的基本素质。点的教育就是扬长的教育,面的教育就是底线的教育。有的孩子可能是从面开始找到“亮点”,有的孩子可能是从点延展,形成基面。对于班集体来说,点就是班级的特色、班级名片,面就是常规工作。点的教育就是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面的教育就保持常规工作常态化,不让常规影响特色的形成。</h3><h3> 教育者的最大责任莫过于让学生心中装着“梦想”前行。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苗,是教师德育工作的精髓。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只看考试分数,而应该进行多维度综合考察。</h3><h3><b>三、循序推进,促进全程发展</b></h3><h3>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努力的因素,还有来自社会大环境的综合影响。我们老师要善于综合考察多种因素,帮助孩子排除干扰,扬长避短,选择最佳的发展路径;同时要有“等待花开”的心态,不拔苗助长,把功夫花在“施肥、浇水、增加光照”的环节上。当然,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自主规划,而不是代替学生规划。更不是强迫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h3><h3></h3><h3></h3><h3><br></h3> <h3>10.11 学习感想:以生为本:生命课堂的核心理念</h3><h3> 课改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的主要平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有很多探索实践。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杜郎口中华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新绛中学,他们的做法不少媒体都做过介绍。国外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美国人搞的“颠倒的课堂”“可汗学院”就被炒得很火。我们发现所有这些探索的核心理念基本相同,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h3><h3>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学生的“学”置于课堂的核心地位。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在与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并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建构动态的、充满生机的生命课堂。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中心地位,把学生推到一线,把时间和空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话语权,担当主角。老师则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再是演讲者,发言人。</h3><h3>一、启发引导:带着学</h3><h3> “带着学”,意味着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多搭一些阶梯,以降 低学习的难度;“带着学”,意味着教师可以多讲解一点知识,以改 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带着学”,还意味着教师需要为那些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的个别辅导。</h3><h3>二、学法指导:推着学</h3><h3> “推着学”意味着教师退到了后台,站在了学生的身后;“推着学”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具备,不再需要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推着学”还意味着当孩子不想走或走不动时,老师会帮他们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力量。</h3><h3>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推着学”阶段,老师的重点不再是讲解一些知识,而是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好的学习习惯。</h3><h3>三、搭建舞台,看着学一</h3><h3> 所谓“看着学”,强调的是组织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当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时,教师则可以有更多一些放手时间,成为“观察员”看着学生们学习、探究,看到精彩的地方还可以为他们鼓鼓掌,做一点评价。如果觉得有必要,还可以随时参加学生的讨论活动。“看着学”,意味着教师把学习主动权进一步交给学生,同时把学好一门课程的责任也交给他们自己。</h3><h3></h3><h3><br></h3> <h3>10.12 学习感想</h3><h3> 教师工作的特点:</h3><h3> 其一,时空的零碎性。突发的学生事件家长的光临、临时的任务与一节节45分钟的课一起将教师的日常生活割裂成了一段段很短的片段。教师很难在其中抽出时间认真深人地思考某一个问题。</h3><h3> 其二,教师角色的多样性。教师是学生安全的守护者,学生德育的引导者,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的发展,促使教师角色不断地多元化,社会对学校、对教师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这些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h3><h3> 其三,工作内容的复杂性。为了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在传统的科层组织之外设立了许多的类似项目管理的组织,如各个特色室、校刊编辑部等,一个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要关注学科教学,还要管理班级,组织各种特色活动等等,工作内容的复杂性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从多个角度来关注学校发展,促进自己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教师特别是职初教师,带来了压力。</h3><h3> 其四,任务的艰巨性。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孩子就是父母的希望,几乎每个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社会的口碑、同行的评价、自我的认同都促使教师对每一个任务都不敢愈慢。因此,教师在学校的日常生活是紧凑与紧张的。</h3><h3> 这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常态化现状,也正因为这样的现状,才使得教师的个人潜能得到了更好的挖掘。这几个特性是教师个人素养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师个人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在压力之下,人往往会鼎力前行,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增强信心。</h3><h3> 职初教师,需要时刻 看清前方,及时自我调整。</h3><h3> 世事多变,世界每天、每时都在发生变化。远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校领导的更换、生源的调整,近到所在学校的制度调整、学校领导的更换、生源的调整,乃至个人家庭、健康、能力水平的变化,无不影响到个人专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全面、重新地认识自我和环境,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修正策略,甚至必要时修正目标。</h3><h3> 根据自己的短期规则,在每一个规划阶段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评估,如每学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 即在学习工作努力一段时间之后,有意识地回顾得失,检查验证前期的策略措施执行效果,纠正分阶段目标中出现的偏差。评估可以参照各类短期、中期预定目标和实际结果比照而行。</h3><h3> 可按以下步骤操作。</h3><h3> 一、抓住最重要的内容</h3><h3> 我们在评估过程中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两个关键的目标和最主要的策略方案进行追踪。在职业生涯的某一阶段,如一两年内, 总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其他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优先排序,重点评估那些可能达到这个核心目标的主要策略执行的效果。</h3><h3> 二、分离出最新的需求</h3><h3> 针对变化了的内外环境,要善于发掘最新的趋势和影响,对于新的变化和需求,思考什么样的策略才是最有效而且最有新意。</h3><h3> 三、找到突破方向</h3><h3> 有时候,在某一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将使整个局面发生意想不到的收变。想一想,先前规划中的策略方案,哪一条对于目标的达成应该有突破性的影响?达到了吗?为什么没达到?如何寻求新的突破?</h3><h3> 四、关注最弱点</h3><h3> 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即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容量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反馈评估过程中,当然要肯定自己取得的成绩与长处,但更重要的是切合变化的环境,发现自己的素质与策略的“短木板”,然后想办法修正或者把这块短木板换掉,或者接补增长。</h3><h3> 此时,再回头看之前制定的实施策略,自我分析发现的劣势点,如今是否通过阶段行动的努力而有所改观?如果没有,为什么会行而无效,或者行不通?差距又在哪里?一般来说,可能存在于下列方面。其一,观念差距。观念陈旧往往会造成策略的失误,导致行动失效。其二,知识差距。按照实施策略所积累的知识仍然不够,还是学错方向了?其三,能力差距。环境在变化,对人的能力的要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通过种种努力,我们已提高了某些能力,但此时可能又会出现新的差距。</h3><h3> 此外,还需考量前一阶段是否坚持按计划措施行动。目标完成了吗?遇到什么困难?这对以后的行动都是一一个重要的启发。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修订的内容包括阶段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应该达到下列目的: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知晓自我的强项是什么。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个清楚的了解,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有待改进。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订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h3><h3>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不断地反省修正职业生涯目标反省制定的策略方案是否恰当,能否适应环境的改变,也可作为下一轮规划的参考依据。</h3>

学生

班级

板书

作业

家长会

班主任

教师

学习

回答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