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研究一本书的学派,叫“红学”;还有研究一个人的学派,叫“苏学”。<br></h3><h3>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h3><h3>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初与苏东坡的“相识”来自学生时代的课本,透过他的诗词在脑海中想象着他的形象。</h3><h3>求学时代,苏东坡像是站在你我身边的一位良师益友,用他的文章和诗词影响着我们。<br></h3><h3>假期闲暇翻看老照片,沟起了眉山东坡思绪。</h3> <h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时期眉山人。</h3><h3>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一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他身兼政治家、思想家、作家、诗人、画家、书法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h3><h3>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美食家。或者,用比较接地气的说法来说,他是一个十足的“吃货”。<br></h3> <h3>1037年1月8日,在西南蜀地的眉山诞生了中国“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h3><h3>20岁时,他随父亲赴京赶考,从此这个他生活了20年的地方,成为他再也没能回去的故乡。<br></h3> <h3>苏轼的到来与离开,都为眉山这座小城留下了永远的文化印记,也给这个小城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h3> <h3>2016年10月,出发之前,眉山只是地图上的两个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是概念中的“三苏"故里。</h3><h3>到达已近黄昏,赶在闭馆前匆匆游览。</h3> <h3>三苏祠是我国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这里不仅有古树、古墙、古井,更承载着“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族精神。<br></h3><h3>“三苏祠”的大门门楣上悬挂黑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字。</h3><h3>门柱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br></h3> <h3>二进门,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巨匾,是对三苏父子在文学上巨大成就的肯定。</h3><h3>两侧对联是清人张鹏翮所书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h3><h3><br></h3> <h3>正殿,上方高悬着一幅横匾,清乾隆帝所书“是父是子”。<br></h3><h3>什么是“是父是子”?</h3><h3>就是“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儿子”;</h3><h3>就是“有这样的父亲,就有这样的儿子”;</h3><h3>就是“有这样的东坡,就有这样的东坡区”;</h3><h3>就是“有这样的三苏,就有这样的眉州”。</h3> <h3>朱德元帅说的好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br></h3> <h3>祠内古朴宁静,文化底蕴丰厚,有“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br></h3><h3>这是一个有仙气、有灵气、有养气的绝佳之境!</h3> <h3>翠竹成荫,曲径通幽。山是竹山,泥是竹泥,篱是竹篱,径是竹径。</h3><h3>苏轼喜欢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h3><h3>作为“肉食者”和“精神大仕”“二合一”的文人代表,苏东坡第一个将“食肉”和“居竹”之妙,对比品鉴。<br></h3><h3>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世人熟知喜爱的。</h3> <h3>三苏祠园林区,坐落着四山——文峰、连鳌、八风、盘陀背山。</h3><h3>山为骨,水为血,它们是三苏祠的骨架,划分出不同的空间格局,营造出不同的意境。<br></h3> <h3>连鳌山石刻,是苏轼十七岁时与弟苏辙,好友家定国、家安国、家勤国三兄弟同游连鳌山时所书。</h3><h3>连鳌山本有同登榜首之意,巧的的东坡手书连鳌山之后的第四年,苏轼、苏辙与家氏三兄弟果然同科中进士,同占鳌头。</h3> <h3>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古木修竹掩影,亭台楼榭古朴。<br></h3> <h3>苏宅古井是三苏父子一家生活饮用的水井,是苏家留下的唯一遗迹,距今一千年。井水清爽甘美,长年不枯。<br></h3> <h3>晚香堂为一楼一底仿清歇山式建筑,陈列着三苏祠馆藏精品文物及宋、元、明、清苏轼诗文集缮本、拓本。该楼据明代陈继儒刻苏轼墨迹拓本名《晚香堂苏帖》而得名。<br></h3> <h3>诗人陆游来眉州,游环湖,登披风榭,拜苏东坡遗像,并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诗,其中两句几乎是所有眉山人都能吟颂的,这就是:“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这也正是眉山现在称为“诗书城”的来历。<br></h3><h3>坐在披风榭里,看着对面的苏轼盘陀坐像,仿佛穿越回了古代。</h3> <h3>只见池畔石上,苏轼头带学士帽,斜倚散坐,胸前美髯似在随风飘逸,双目炯炯闪烁出睿智,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br></h3><h3>请注意他的右手,右手随意地置于膝,再细看却有点不成比例的大。据说这是雕刻者有意之为,以苏轼的大手来突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手笔”。<br></h3> <h3>眉山作为苏东坡的故乡,东坡文化的发祥地,如今已自觉主动扛起了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大旗。</h3><h3>眉山市的文化象征是东坡文化,即长寿、道教、竹和水。<br></h3> <h3>近年来,东坡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眉山苏轼”已经成为“世界东坡”。<br></h3> <h3>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全球共有12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h3><h3>《世界报》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历程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文人”。</h3><h3>而助推苏东坡入选的正是苏东坡迷——时任《世界报》记者的让.皮埃尔。2017年11月,他应邀前来参加第八届东坡文化节,揭秘了17年前苏东坡当选千年英雄背后的故事,同时在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上,与90多名国内外苏学专家共同探讨东坡文化的当代价值。<br></h3> <h3>让古代经典超越时间、跨越空间、活在当下,是弘扬中国文化的目标和使命。</h3><h3>2017年11月,眉山用更加世界化的语言传播东坡文化,选定了苏轼最著名的代表作《明月几时有》、《定风波》和《江城子》,引入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加以重新的阐释。</h3><h3>希望能摸索出一条中国古代经典走向世界、成为当代青年流行的新路。</h3> <h3>2018年1 月 23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四川眉山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充分肯定了三苏祠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h3> <h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弗朗西斯科·班德林对苏轼及三苏、东坡文化、三苏祠给予了高度评价。<br></h3> <h3>2018年3月31日,全国20位油画名家三苏祠开笔,“名模”苏东坡,欣然坐“画中”。<br></h3><h3>用油画艺术书写东坡,把东坡诗意、画家心意、眉山美景融为一体,这本身就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与创新之上。</h3> <h3>2018眉山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于4月30日上午开跑。</h3><h3>这次马拉松是以东坡文化为主线,将与东坡文化有关的景区、景点、街道串联成赛道。</h3><h3>比赛让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认识眉山,了解东坡,走进东坡。</h3><h3>在酣畅运动的同时感受东坡区优美的生态环境,领略东坡区厚重的文化底蕴。<br></h3> <h3>2018年5月30日晚,话剧《苏东坡》在眉山市会议中心上演。<br></h3><h3>由四川省眉山市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苏东坡》,是四川省2017年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来推出的首部原创剧目。</h3><h3>日前该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大幕,此次是首次到苏东坡家乡演出。</h3> <h3>2018年7月27日,眉山万达广场盛大开业,眉州东坡书院在此横空出世,宛如在商业大潮重围中的一个绿洲。</h3> <h3>2018第十一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眉山朗诵会在东坡书院东坡讲堂成功举行。</h3> <h3>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24名大学生诗人,在朗诵会上饱含激情地朗诵了自己的原创作品,表达了各自心中的眉山以及对苏东坡的敬仰。</h3> <h3><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PingFang SC", Arial, "\\5FAE软雅黑", "\\5B8B体", simsun, sans-serif; font-size: 17.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2018年9月29日晚,</span><font color="#222222" face="PingFang SC, Arial, \\5FAE软雅黑, \\5B8B体, simsun,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17.28px; white-space: normal;">眉山城市音乐会专场</span></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PingFang SC", Arial, "\\5FAE软雅黑", "\\5B8B体", simsun, sans-serif; font-size: 17.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一一《苏东坡诗词声乐专场音乐会》在眉山举行。</span>这里有东坡文化与新时代的开放合作。<br></h3><h3>17首苏东坡诗词在眉山遇到现代音乐,<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PingFang SC", Arial, "\\5FAE软雅黑", "\\5B8B体", simsun, sans-serif; font-size: 17.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用音乐作为媒介,将脍炙人口的东坡诗词传颂出去,</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PingFang SC", Arial, "\\5FAE软雅黑", "\\5B8B体", simsun, sans-serif; font-size: 17.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通</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PingFang SC", Arial, "\\5FAE软雅黑", "\\5B8B体", simsun, sans-serif; font-size: 17.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过</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PingFang SC", Arial, "\\5FAE软雅黑", "\\5B8B体", simsun, sans-serif; font-size: 17.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PingFang SC", Arial, "\\5FAE软雅黑", "\\5B8B体", simsun, sans-serif; font-size: 17.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大家都懂的音乐的语言展现出来。</span></h3><h3><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222222" face="PingFang SC, Arial, \\5FAE软雅黑, \\5B8B体, simsun,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17.28px; white-space: normal;"><br></span></font></span></h3> <h3>都说苏轼的一生一半在贬官,一半都在吃吃吃。在苏轼的吃货生涯中,几乎都是在被贬之后达到了巅峰。</h3> <h3>在饮食文化上给我们留下了“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肉"、“酸菜尤鱼”等等著名菜肴,至今仍被交口称赞,广为流传。<br></h3> <h3>他每饭必吃泡菜,每到一地,除了自己吃泡菜,还将泡菜技术传给了当地人,使眉山这一传统的泡菜做法传遍了全国,形成了东坡泡菜文化。</h3><h3>如今,四川眉山人传承了东坡泡菜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泡菜产业,同时也更加丰富了东坡泡菜的文化内涵。</h3> <h3>“古今三手笔,天地一眉山”。三苏代表了一个时代,诞生了宋朝一代之文风。三苏祠就是这一传奇的见证地。</h3> <h3>苏轼一生经历过三次贬谪,起起落落,漂泊不定。无论被贬至何处,他都能泰然自若,一路吟诗作赋,且行且高歌。</h3><h3>“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至其平生最为光辉灿烂的诗词作品,大都创作于三次被贬期间。</h3><p style="margin-right: 5px; margin-bottom: 20px; margin-left: 5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h3> <h3>林语堂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
余光中说,如果要去旅行,他不要跟李白、杜甫在一块,而愿意跟苏轼一起。<br></h3> <h3>苏轼真的是全能型的文化巨匠。而最让我倾佩的是他的那份真性情与趣味,随缘自适品味人间的清欢的生活态度。守住人生的低谷,才算真正的高人。</h3><h3>纪录片《苏东坡》的最后留下了这么一句:“当一个伟大的人物成为过去的时候,人们总是追寻大人物的踪迹,发一种遥远的幽谷之思。”</h3> <h3>离开眉山,带着依依不舍,却又像得见一故人之后,即便离别,也心胸浩荡。</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