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贵族

静静地绽放

<h3>1947年腊月的一个普通的日子,19岁的外婆被一顶迎亲花轿从县城的西北方一个叫“陈家台”的村子,抬到了她后来生活了几十年的婆家——位于县城东南方的“何家行”。彼时,轿子里的新娘,头戴一块红色镶嵌珍珠、绣着花好月圆图案的盖头,身穿一身自己缝制的全新枣红色府稠棉衣棉裤,脚穿同色系的绣花鞋,忐忑而幸福的享受着人生第一次的大喜事。因为,她开明的父母想方设法的拖延,没有答应当时伪县长的提亲,而是在县城一解放,便尊重她的选择,将她许配了一介书生——我的外公、她兄弟的同学。这也算是外婆第一次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尽管那时的她并没上过学堂,还不知道自由的含义,但是,向往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已经在她脑海里有了雏形。</h3> <h3>外婆的心灵手巧几乎是远近闻名、妇孺皆知,嫁到婆家第二天,她便收起新衣服新鞋子,开始融入到新的家庭中,侍奉外公的祖母及父母,照顾尚未长大成人的几个小叔子,家中每个人四季的衣服鞋子,都是她亲自缝制、翻新,外公此时已经在县城工作,每天回来,外婆就主动找他学习识字和珠算,因此,她的眼界和胆识也在慢慢得到积累。</h3> <h3>能干随和的外婆,用自己的勤劳、舍得很快就赢得婆家上上下下的认可,她教会了姑嫂们在普通的粗布上也能绣出不一样的花鸟虫鱼,还亲自传授如何将粗糙普通的食材,做出口味迥异的食物……但在那个封建思想尚未远离的年代,女人太能干会遭到权威人物的嫉恨,那个人是外公的一个堂叔,也是当时的村长,他多次找茬儿为难外婆,但是外婆尊重他是长辈,同时考虑到外公常年在外,不想树敌引来麻烦,所以一直忍气吞声,没想到,他尽然悄悄写信劝说外公跟外婆离婚,后来外公从襄樊给他的回信内容只有7个字“今后再勿提此事。”无巧不成书的是,这封信被邮递员送到了外婆手上,她正好认识这几个字!但她并不声张,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h3> <h3>1956年冬天,外婆为了向那位村长叔叔证实外公没有抛弃她们母女,同时,也是充满了对外公的思念,不顾家人劝阻,手握一张写着外公单位地址的信封,只身一人带着7岁的母亲从县城经过郧县、丹江,最后坐船辗转到达襄樊,当她见到外公时,外公都还没有来得及收到外婆的信,所以既高兴也惊讶,更是对外婆树起了大拇指“你这个女人胆子真大!”从那年春节直到1960年,一家三口团聚于襄樊,期间,外公经常带她参观古城、听京剧、到同事家串门……外婆也时常帮外公同事的孩子们做些棉衣棉鞋,一来二往,大家都很喜欢这位郧西的“陈姐”。</h3> <h3>由于外婆生下母亲后大出血,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除了我的母亲外,此后再没有增添一儿半女,尽管如此,外公仍然对她充满了喜爱和依恋,他们一家也在家族的流言蜚语和算计中默默坚守自己的日子。期间,外公挨整,组织找到外婆让她跟外公离婚,外婆坚决不同意,同时,她在背后想尽办法接近当权人的老婆,为外公求情正言,不离不弃,也许她的执着打动了对方,外公这才被发配乡下而没再受皮肉之苦。后来,外公因工作需要又调到陕西宝鸡,外婆怕母亲年轻不懂事,在县城跟着红卫兵同学们搞运动、错整了好人,于是便带上我的母亲一起到宝鸡来。这是1972年,他们全家在宝鸡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时的合影。</h3> <h3>外婆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她对知识的尊重和向往从未泯灭,母亲在她的教诲下考上了县一中的高中部,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也许她已经进入大学深造了。1975年,我的降临为一家人带来了福音,这时候,外公的肺结核刚好,为了减少交叉传染的概率,外婆给外公单独拿了专用碗筷,并且,饭桌上还增加了一副公筷,这个就餐习惯一直延续到他离开人间。在我童年的时候,家里的摆设虽然简陋,但是一尘不染,她天天早晨要洒扫地面,床铺上整理的一点褶皱都没有,外公的衣服都是头一天熨烫好,出门穿在身上都没有一丝折叠的印记……那时,别人经常给外公打招呼的一句话就是“老何,你好有福气哦。”那时,老家人来县城办事,都会来我们家吃午饭,可当时粮食靠计划供应,不仅不够吃,而且好坏没法挑选,因此外婆总是将长了虫的陈米给我们自己吃,省下来的新面粉留着给客人们擀面条,她总是极力把最光鲜、体面的一面留给外人。在她看来,挺直腰板有尊严的活着,比什么都重要。</h3> <h3>在那个物资紧缺、物品种类单一的年代,外婆内心对美好生活时时充满着信心和期冀,所以也给我们创造出不寻常的幸福来。在我周岁时,她亲手用红布给我做了一个肚兜,别出心裁的在肚脐部位绣了一朵牡丹花,然后她还嫌太普通,又让外公提笔在颈下部位写上我的名字“静静”,她照着字迹一针一线绣了出来,这块肚兜一度成为亲戚们借走仿制的模板,后来在我长大后转交给我,成为我至今保存的最珍贵的礼物。透过它,仿佛让我看到在那个被紧张和压抑充斥的岁月里,还有一束携带着清新和时尚气息的光芒,她始终照耀着我们全家。</h3> <h3>后来,我长大了,从省城毕业分到十堰工作,也许外婆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武汉十堰都留下她的足迹👣。有一次,我偶然发现,她一出门,口袋里总是装着很多纸巾,原来她怕不方便在街上吐痰,所以吐在纸巾然后扔到垃圾桶。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从此影响了我及全家,至今,我们都没有在外面随地吐痰、扔垃圾的陋习。</h3> <h3>母亲的突然离世,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外婆一下子病倒了,两个月后已经关节僵硬的下不了床。一天,我带女儿来看她,她想起来抱抱重孙,于是,她让保姆帮她梳洗干净换上干净的棉袄,勉强坐着,紧紧把第四代搂在怀里。</h3> <h3>尽管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外婆的身心都受到摧残,但凭借顽强的毅力,外婆再一次战胜了命运对她的不公,半年后,她的病情慢慢好转,又能和我们一起分享美好的时光了,从她淡定从容的笑容中,看不到一丝的沮丧和绝望,仿佛一切不幸从未在她身上发生过一样。</h3> <h3>母亲走后15年,外婆一直跟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但是他们很少发生争执,外婆总是怕麻烦了别人,所以凡事自己克服,即便别人冒烦到她,从来不倚老卖老、计较太多。2016年5月2日,外婆在家摔了一跤,我赶回来时,她头部流了很多血,我们把她抱到床上做CT,她的血流在设备上,下床时,她下意识掏出纸巾要去擦干净……其实,那时候她根本就不认识我了,却还记得不污染了医疗器具这个细节,真的令人佩服和感动!为了换起她的记忆,我一直紧握她冰冷的双手,她说不出话,只有不好意思的吃力的一笑,我明白那其实是对我这个陌生人的谢意!3天后,外婆渐渐恢复辨认能力和体力,可以下床了,临走,她执意送送我,穿戴整齐出现在门口,此刻,我百感交集,在这大难过后,为她拍下难忘的一瞬……</h3> <h3>半年后,一个周五的下午,太阳快要落山时,外婆走了,没给人增添一丝的麻烦和不便,突然平静的停止了呼吸。当我赶回来,她穿着几十年前自己亲手缝制的寿衣,安详的躺在床上:一袭金黄色底面、印着小雏菊的绸子插肩斜襟旗袍,搭配一条湖蓝色净面的夹裤,脚上蹬着一双与裤子同色系的布鞋,鞋面上绣着几片深绿色的竹叶……一身打扮,还是那样利落和朴素,让亲人们倍感亲切,没有一丝的恐惧。外婆出生于平民家庭,没有读过一天书,但是她为人处世却时刻体现得知书达礼,仁厚温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内心从来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正因为如此,她的骨子里始充满了勇敢和对命运的不屈从,这种精神我对我而言,正是普通人的贵族精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