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右起:靳爱文、我、徐慧荣、徐华、刘怡、方建霞、刘蓉、方丽萍、钱慧娟)<br></h3> <h3>奉中央军委1975年5月24日调防命令:6月25 日到7月17日,我们济南军区68军和沈阳军区46军(驻吉林省)对调防务。当时我在68军203师宣传队,部队驻在临沂,对外代号是9624部队。<br></h3> <h3>我们师具有光荣的历史,是一支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过许多硬仗。1951年抗美援朝入朝参战,10月份参加金城以南防御作战,粉碎了敌人"秋季攻势",之后又连续进行了13个月的防御战斗。在与美李伪军较量中,歼灭了大量的敌军,是入朝参战的所有野战军中唯一没有到后方整建制整补的部队,涌现出一大批英模单位和英雄个人。特别是金城反击战中,我们师全歼了伪首都师白虎团,更是名声大噪,成为全军经典战例。电影《打击侵略者》、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等文艺作品,都是根据我们师的战例为原型创作的。<br></h3> <h3>(我和徐慧荣合影)</h3><h3><br></h3><h3>我们师宣传队在济南军区也很有名气,演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以我师抗美援朝战例为题材编剧)、《沙家浜》、《杜鹃山》令人刮目相看,小节目也没得说。<br></h3> <h3>(右起:方丽萍、我、靳爱文、方建霞、徐华、钱慧娟、刘蓉、刘怡)</h3><h3><br></h3><h3>7月上旬的一天,当队领导宣布调防消息后,大家一下子都傻眼了,我的心砰砰乱跳,难道我们就要离开临沂,开到那遥远的北方了?第二天,不知谁提议:“快离开老营房了,照张相作个纪念吧!” 大家都一致赞成。在什么地方照,意见却不一致。班长方丽萍(著名京剧演员方荣翔之女,转业后任山东电视台文艺部一级导演,记得我俩小时曾一起去考山东省艺术学校,但没考上曾委屈地直哭)建议在我们工作生活最多的师大礼堂前面照,和我一起入伍的刘怡(后调入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扬琴演奏员,国家一级演奏员)欢快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大家也都笑着同意了。</h3> <h3>于是我们请汪安华(曾在我们宣传队京剧《沙家浜》中饰演反面角色刁小三,是一位非常好的同志,转业后曾在安徽省安庆市民委任处长)从师宣传科借来相机给大家拍照。</h3><h3><br></h3><h3>我们班9个人,我和徐惠榕、钱慧娟三个人都在京剧《杜鹃山》扮演“柯湘”角色。说来真有意思,按年龄排序,我最小。大家都说我们师宣传队的“柯湘”是“从小一点点长大的。” 那时候,我们都是一帮天真活泼的姑娘。镜头前,9位女兵面带青春的微笑,留下了难忘的合影。<br></h3> <h3>7月中旬, 我们师的部队分批次乘军列向北开进。部队是从江苏新沂车站登车。只见满载汽车、大炮和各种物资的军列停靠在月台旁,非常威武。领导对我们女兵非常照顾,和机关一起乘坐客车车厢。</h3> <h3>列车飞驰向北、向北……</h3><h3><br></h3><h3>沿途每个军供站都非常热情,提供开水与可口的饭菜。列车一出山海关,不知谁开了一句玩笑:“ 现在我们成 ‘关东军 ’ 了!” 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记得好象在锦州一带,和我们对调防务的46军一列军列和我们的列车相会,兄弟部队的战友们敲着锣鼓,呼喊着向我们致敬,我们也向他们欢呼致敬。</h3><h3></h3> <h3>我们部队按照军委规定时间,抵达新驻地吉林蛟河驻防,这里曾经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活动的地区。调防之后,师部代号由原在临沂时的9624部队改为现在的81277部队,这是我军建国来第1次以5位数作为部队代号 。</h3> <h3>(我与邵建梅合影)</h3><h3><br></h3><h3>当时觉得什么都新鲜。首先感觉要照张相寄回家。我和战友邵建梅一起去了照相馆。小邵和我非常要好,她上台演出机会不多,每次我们巡回演出回来,她都把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有时帮大家洗床单和蚊帐,后来她下团了。当时为了演《杜鹃山》中的柯湘和《奇袭白虎团》中的顺姬的人物需要,我理了短发“娃娃头”,这与当时女兵们的常见的发型“羊角辫”区别很大。相片出来以后,没想到效果还不错,还被挂到照相馆墙上与其他战友们的照片一起展览。<br></h3> <h3> 26年后的2001年,这张照片又被济南某照相馆剪辑成我单人相作为“模特”相片展出(见上图),理由是现在的照片都是化妆后照的,“原汁原味”的相片已不多见。这张照片后来被我通过朋友索回。<br></h3> <h3>1976年2月,师宣传队闫世伟(著名诗人严阵的女儿)、吴春秧两位战友复员,大家恋恋不舍,她俩的舞蹈堪称专业水平。为欢送她们,师宣传队主要领导高艺学政委和全体同志合影留念欢送她俩(上图,前排左四是我,二排左八为闫世伟,左九为高艺学,左十为吴春秧)。<br></h3> <h3>高艺学政委曾是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团长,电影舞蹈史诗《东方红》导演之一,五、六十年代他曾率团出访东欧国家。他曾对我们讲过五次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情况:“第一次是建国不久,我所在的公安部文工团在怀仁堂演出,毛主席叫过我和文工团其他几位负责同志,询问学习情况;第二次是4个月后回到北京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并勉励我们;第三次是1957年从东欧回来,毛主席指示我们注意增进同世界人民的友谊;第四次是1957年国庆晚会,我们和总政歌舞团登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和周总理又接见我们;第五次是1960年贺龙元帅率领我们艺术团从朝鲜回来,毛主席和周总理又接见我们,并让我们在北京多住了3 天。” </h3><h3><br></h3><h3>高艺学政委是文革期间下放到我们师的,我们宣传队京剧《杜鹃山》就是他亲自导演排练的,大家对他十分敬重。 20年后的1996年,我和方丽萍等战友们看望他老人家,又留下了难忘的合影(上图左起:王军青、刘洪毅、方丽萍、孟昭龙、王梅、王晶琳、高艺学、王苏奎,右一:李少岩)。</h3> <h3>(前排:王梅;二排左起:刘敏、我、芦岭;后排左起:吴晓玲、方丽萍、武晓玲)</h3><h3><br></h3><h3>为了增进军政军民关系,我们师宣传队几乎不停地演出,三个样板戏在吉林的知名度已经很大了。为适应部队文化工作需要,领导决定加大小节目的编演力度。当时,铁道兵文工团的《鱼水情》、北京军区文工团的《草原女民兵》、沈阳军区文工团的《边疆女民兵》等舞蹈已经很有名气,被拍为电影。但我们也排演得轻车熟路,几乎达到专业水平。宣传队领导决定推陈出新,以我们部队原驻防地沂蒙山区人民支前为题材,学习山东省歌舞团的舞蹈《做军鞋》等一批作品作为新节目。尤其《做军鞋》是一个反映沂蒙山区儿女解放战争时期支前故事的舞蹈,从主题到音乐歌曲、舞姿编排都十分优秀。</h3> <h3>(我和王梅在济南合影)</h3><h3><br></h3><h3>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高兴的不得了,因为这样可以顺便到济南回家看看。<br></h3> <h3>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排练,在1976年全师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首场演出时,《做军鞋》舞蹈中那反映沂蒙人民支前题材的动听乐曲在礼堂荡漾着:“群山环抱着那美丽的山村,战火养育着沂蒙儿女……” “前方解放军打了大胜仗,后方姐妹们做军鞋支前忙……” 我们身着粉红绸上衣和深蓝白花肚兜以及天蓝色绸裤,在优美的歌曲和乐曲中翩翩起舞,整齐优美的舞姿令台下观众如醉如痴,一声不响,直到节目结束,鼓励的掌声猛如暴雨一般响起,我们的演出大获成功。汪安华同志又按下快门,《做军鞋》舞蹈中的几个年轻女兵又为我们师宣传队的舞蹈节目留下了一个历史缩影。<br></h3> <h3>我们演出的《做军鞋》剧照(上为王梅、下为刘敏)。</h3> <h3>二十五年后,山东省电视台现场直播舞蹈《做军鞋》的剧照。</h3> <h3>25年后的2001年,方丽萍作为山东省电视台导演,在庆祝建党8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中,选中舞蹈《做军鞋》为直播节目之一,并加以艺术延伸:在原汁原味的乐曲和舞姿镜头中,还穿插着当年沂蒙老区5位“红嫂”真实形象,在山东卫视播放,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br></h3> <h3>2007年,济南军区编辑出版了《老部队、老战友、老相册》一书,我写了这篇文章被编辑入内。我和小邵的合影也成为了这本书的封面。<br></h3> <p>43年过去了,弹指一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当年我们这些照片上的姑娘,现在都是60多岁的老人了,大家都在为各自的生活和事业奔忙着……</p><p><br></p><p>每当我打开影集,看到这些泛黄的老照片,思绪就回到那调防前后的日子……那是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是让人难忘的岁月,那是我们靓丽的青春芳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