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

和平

<h3>我是在离延安城很远的农村长大的,直到今天,除了没有培养出干庄稼活的农民那样的苦力外,仍然继承并保留着一些前辈我自认为优良的品格。</h3> <h3>虽然混迹小城几十年,却一直无法完全融入,屡次碰壁也秉性难移。</h3> <h3>父母也搬离小村多年,常常想回去走走,但因兄弟一家忙于农事,自己又帮不上忙,不忍多次惊扰,思前想后,往往作罢。</h3> <h3>今年“十一”假期,妻儿屡催,只好勉强回去“赏秋”。</h3> <h3>如今,村里人的劳作与生活方式已与记忆中的大不相同,由于气候条件与地理位置适合发展优质苹果,全村已改种果树,除疏菜谷物为方便自给尚少量播种外,其它品种已基本不再种植。耕作运输也靠小型机械及人力,驴骡牛马在村里已不见踪迹,羊鸡猪也不再有人饲养。另外奇怪的是,以前与小村共生的部分飞禽走兽,如狐狼黄猺如喜鹊乌鸦等,也消逝得无影无踪。虽然时代前进了几十年,小村反而更加孤寂了,尽管同村同户,人际间的关系也再难有记忆中那样亲近了,因此,村里的环境与村里人现在的生活也很难与我的记忆共鸣。</h3> <h3>本篇所辑照片,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旧窑老院及不老的日月山川,看到她们就有许多往日的岁月及很多熟悉的面容浮现眼前,而那些面容有些已经永远不会再见到了!而另一部分展现秋之绚丽的主要是一个叫梨树梁的地方,很显然,那五颜六色的树是梨树了。</h3> <h3>梨树梁,对我而言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地方。八十年代中期,分田单干不久,属于队集体这片梨树与对面的一片苹果树由我爸妈承包经营,而那时我正在上学。之后几年,我的暑假基本都在那里度过,报筹当然是用卖水果的钱来支付上学的费用。</h3> <h3>但是对面的苹果树,因为病害及改良品种的需要早就被连根拔掉。幸好,梨树尚在,而且时机正好,这些梨树像是在迎接故人般地,打扮得五彩缤纷,“花枝”招展盛妆相迎,虽是暮秋却似浓春。是呀,我与她们朝夕相处之时不正是青春年少吗?而今天,我早已不是青年,她们其实也不再年青,树上几年前就无法硕果累累了!此时相见,仿佛闻夫子川上之言啊!</h3> <h3>初发本篇时,本无配文,一因懒惰,再因难言。经老师提醒,如此浑不交代似有不妥,因此后配文字。</h3> <h3>这些图片不是简单的照片,而是我青少年时期深印脑海里的一段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