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朋友(二)激情的岁月

东方何哥

<h3>1963年国务院一纸红头文件,为加强国营林场建设组织和安排城市知识青年到国营林场工作。63年8月30日___11月23日先后三批桂林市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和部分历届高初中生奔赴国营高峰林场和界牌林场(区林科所直属林场以后归高峰林场管辖)。还有几百号知青分配到永福黄冕林场。短短的两个多月就有一千多知识青年告别亲人离开了家乡。父母亲舍不得,桂林市政府领导也舍不得,63年11月市政府组织慰问团赶赴林场去慰问。由付市长领头带着各个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和负责老师,带着市话剧团和一部当年最红火的话剧《年青一代》来看望我们。看到慰问团就象见到亲人一样,有人悄悄的流下了眼泪。慰问团的领导说桂林市的建设也需要你们,好好锻炼,以后我们年年都来看望你们。三年以后来接你们回桂林。可是三年后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一切都乱了套。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桂林市还记着我们,好几次到林场来要人,经过好几年的艰苦锻炼,这群知青已经成为精英了。</h3><h3>分配到银岭分场的54位知青全部是桂林一中应届高中毕业生(50人)和应届初中毕业生(4人)。她们刚满16岁就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同进到大山里来了。这是63年11月桂林市政府第一次组织的慰问团到高峰林场慰问我们,慰问团里有我们一中的凌校长,凌校长担心我们的生活是否习惯?艰苦的工作能否承受?见到了亲人,有些人偷偷的流泪了!</h3><h3>这是慰问团和银岭知青、部分老工人在分场的大坡上合影留念。,</h3> <h3>桂林一中高36班部分在林场的同学和三位初中小妹妹,我们同在一个生产班。</h3> <h3>刚来那年我们几个同学就在场部附近的山坡上照了张合影,后面的山还是荒山,只有满山的荒草和几棵野生的小灌木。后来我们在山腰下种上了杉树,山腰以上种上马尾松,长势喜人!几年后间伐出来的小杉树都能用了。</h3><h3>可惜照片还在人已不全!</h3> <h3>那时的标准照都爱手捧一本小红书___毛主席语录。我们这一辈人个个都不忘毛主席的教导,和老工人打成一片,虚心向他们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林业生产中的技术。</h3> <h3>我这些同学啊!真让人想念!有的去了远方再也没有了音信,有的去了天国永远也回不来了,有的瘫痪在病床上再也不能起床。那时在林场生活劳动的情景在历历在目,一切只能回味了!</h3> <p class="ql-block">那时上山出工每个人都是这样子,头上一顶草帽,肩扛一把锄头、带着一个饭盒装饭,一个竹筒装开水。不过没有照片中那么干净漂亮啊,大都是穿着补丁加补丁的工作服,脚上是一片瓦的水胶鞋或者是解放鞋。人也晒黑了许多。</p><p class="ql-block">青春靓丽的女知青邹毛群。</p> <p class="ql-block">青春靓丽的女知青林欣平。</p> <h3>马尾松长大了松毛虫也多起来了,满树的毛毛虫看得你头皮都发麻,这该死的松毛虫吃光一片山又吃一片山,看见原来绿油油的松树林变成枯黄色真的让人心痛!那时候全是用剧毒农药___六六六粉杀虫,最好的工具就是这种手摇喷粉器。工具太少,就用竹片直接去撒药粉,也有用小布袋装药粉挂在长竹竿上去杀虫。六六六粉呛鼻子辣眼睛,一阵风吹来人都躲不了,戴的口罩也染黄了。每天每个人都要完成几十公斤的喷撒任务。这样艰苦的工作也让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学生熬过来了。</h3><h3>照片中是我的同学刘庆杰,他穿的才是当时最正宗的工作服。他已经苦尽甘来正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h3> <h3>银铃分场最小的知青卢美玲,刚满十六岁就上山了。后来去林校读书成了林业技术员。</h3> <h3>树长大了到了收获的时候,一般都是用长柄斧头,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还伐不了几棵树。当时最先进的就是油锯了,可惜油锯不多!场里成立了油锯班专门负责砍伐,哪个分场的砍伐任务重就去支援哪个分场。油锯班的人个个身强力壮、技术精湛。照片中的油锯手是我的同学章国强。</h3> <h3>刚到林场我们住的是油麻毡和竹垫搭建的临时工棚,冬冷夏热,太阳一晒油麻毡的碎云母片象雪花一样落下来。“床”也是在竹子搭成的架子上拼上木板,几十个男知青在工棚里住了两年多。为了安置好上山知青国家拨了专款建宿舍,以后我们才住进了单间宿舍,大约20平米一间四人居住,上厕所要走100多米的路。但是我们已经很满足了!</h3> <h3>我们知青都有一些个人爱好,李应民爱好电器自己动手组装晶体管收音机。</h3> <h3>雷泽福爱好书法,有空就挥毫书写,最终写得一手好字。</h3> <h3>收工后有的人精力十足就去打篮球。</h3> <h3>我爱好乐器攒点钱买了架手风琴,空余时间胡乱的拉起来,也自得其乐。</h3><h3>我们知青有好几个会玩乐器的,收工回来就弹秦琴、拉二胡,好多同学都爱唱歌还识简谱。有好长一段时间每个星期六的晚上我们都有文艺节目演出。就在球场点亮一盏汽灯,大家围坐在一起好热闹。我还记得马富强和几个女同学的表演唱《库尔班大叔你去哪》演得非常成功。我和朱龙娜表演过《逛新城》。</h3> <h3>我们自己学会了理发,每到星期天就互相帮助理发,还给老工人和小孩理发。解决了生活中一件麻烦事情。我们都是随叫随到,老工人也都非常喜欢。</h3> <h3>高峰林场是全国十大林场之一,它的林地有47万亩,南宁的东郊、北郊和西郊,还有邕宁县、武鸣县、宾阳县和上林县一大片山脉都是高峰林场的林地。当年林场的领导是部队转业的干部,当兵出身没什么文化。老工人是南宁地区农村招来的农民,大多数都是文盲。我们知青来到林场后就办起了夜校进行扫盲,几年后原来的文盲也会看书写信了。知青还当起了老师在分场小学里教孩子们读书。一间小小的屋子就是一个小学,一、二、三年级十来个学生。学生和家长都喜欢这些高质量的老师,我们这群知青里好多都是高材生,就是现在的本科生也比不上他们。只是因为那个年代你也知道的原因才没有进大学读书而下到林场当工人。四年级以后的学生集中在总场职工子弟学校读书。子弟学校也调了好多知青去当老师,最后校长也是我们的知青了。</h3> <h3>这两张是我们和老工人合影仅有的珍贵照片。照片中前排的小孩现在已经是高峰林场的中坚力量了,有的后来大学毕业也当老师和校长,他们从小就受到桂林知青的影响爱学习,好读书。我们好多知青都是带着一大箱课本和书籍去的林场,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硬撑着疲惫的身子也要看几页书,平时有空就看书学习温习功课准备再次参加高考。第二年也有几个同学去参加了高考,但是场领导一行短短的签字:“不予录取”彻底打破了他们的梦想。</h3> <h3>我们居住的场部在半山腰,当年洗澡洗衣都要到山下水沟边去,非常不方便!每天都要从山下提水回来,坡陡路滑非常辛苦。几年以后银岭分场在桂林知青和老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开劈了一条12.75公里的简易公路,又安装了变压器通了电。领导派我去北海林业厅仓库提了一台扬程70米的水泵回来,我们自己建起了抽水站,在食堂旁砌了个大水池,从此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有了公路、电灯和大水池银岭分场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h3> <h3>姑娘们个个爱美留下了不少靓照,这里收集到一组当时她们在林场的照片。</h3> <h3>珍贵的照片:《银岭姐妹》</h3> <h3>高40班的同学也改了称呼,变成高40班的林业工人了。63年11月他们获得了劳动竞赛的红旗,穿着整齐的工作服和长统水靴去南宁照了这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合影。城里的学生变成大山里的林业工人真的是脱胎换骨了。</h3> <h3>在银岭分场的高36班部分同学合影。</h3> <h3>银岭公路从测量绘图到施工验收都是我们知青参予的。公路修好后我们几个同学到公路上拍照留念。(何平拍摄)</h3> <p class="ql-block">高峰林场西银公路勘测人员合影留念。几乎全是桂林知青组成。(西乡塘至银岭)</p> <h3>银岭分场男女篮球队员参加高峰林场首届运动会比赛后合影。高峰林场自从来了知青文娱体育活动比过去活跃多了。</h3> <h3>总场调走银岭分场徐瑜生、苏鉴云和白小玲三个知青去林业拖拉机站工作,大家都好羡慕他们。那天刘丹桂同学去看望他们,便有了这张他和徐瑜生合影的珍贵的照片。</h3> <h3>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知青也串联到了北京,为的是想见见伟大领袖毛主席。过后几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知青也遭了不少罪,银岭分场还好,大家夹着尾巴做人躲过了一劫。</h3> <h3>北京合影留念。</h3> <h3>1966年平甫站改升为平甫分场,从银岭抽调了26个知青过去,刚去的时候就住在这间茅草顶的泥坯房里。以后几年平甫分场建得比银岭分场还漂亮。</h3> <h3>1963年8月30日和9月18日先后两批桂林二中和三中的应届毕业生和其他学校的历届高初中生共85人分配到长客分场。1966年初长客分场的知青又分了一半人去新建立的东昇分场工作。离别时大家都还依依不舍,至今长客和东昇的知青还是亲如一家!</h3><h3>1963年12月桂林市慰问团慰问长客分场知青时,知青和老工人合影留念。,</h3> <h3>桂林市慰问团里的三中教导主任特别挂念他的学生,担心这群刚出校门涉事未深的年轻人。这是教导主任和同学们的合影。</h3> <h3>那时候经常搞劳动竞赛,得了次循环红旗高兴的拍一张照片留念。桂林知青个个积极向上,吃苦耐劳,满满的正能量是当今年轻人不可比的。</h3> <h3>林场的女知青都爱照相,劳动之余换上自己最喜爱的衣服找一处还看得上眼的地方留影。虽然是个个素面朝天,但个个都是纯洁的散发着青春的美。</h3> <h3>好珍贵的照片。</h3> <h3>劳动间隙休息时年轻人谈笑风声把疲劳都甩到一边去了。</h3> <h3>上世纪60年代初,印尼当局排华反华,迫害华侨,为了生命安全大批侨民回到了祖国。不少富商的子女安排在桂林各中小学读书。好些华侨同学也跟着我们来到高峰林场,这些富二代和我们一样过起了艰苦的生活,一样扛着锄头上山挖坎,一样抡起斧头砍伐。</h3><h3>这是一张好珍贵的照片。华侨同学们在山上谈笑着、暢想着脚下的荒山不久将会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却全然不顾山下那些矮小简陋的知青屋。自左起是罗明光、何学峰、翁克才、颜金发、张英琴、张秀英、冯跃德和娇小的温孟和。照片值得珍藏。</h3> <h3>松树长大砍伐任务就重了,油锯手正在伐木,照片中的知青吴培庆全力顶住大树让它顺山倒。</h3> <h3>劳动之余换上漂亮的裙子,再来一段小提琴与秦琴的合奏。我想当年最流行的应该是《花儿与少年》了。</h3> <h3>做好知青的工作离不开共青团支部的付出,当时的知青个个学习先进,人人争当先进。都能吃苦耐劳,全场风清气正是当前好些年轻人不可相比的。</h3> <h3>那时的干群关系非常好,干部就是公仆。多年以后老场长路武连的妻子周文英到桂林旅游也要来看看当年的小知青。</h3> <h3>长客分场男女篮球队(长青队)参加高峰林场首届篮球比赛后合影。</h3> <h3>1963年9月18日又一批桂中、附中和铁中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和大部分历届毕业生奔赴高峰林场大塘分场。当时高峰林场总场在五塘,63年底桂林市慰问团慰问大塘分场的知青时就在原总场(五塘)场部大门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h3> <h3>老师挂念着学生随着桂林市慰问团来到高峰林探望他的学生。</h3> <h3>看到这张照片你一定会想到毛主席诗词中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h3><h3>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h3><h3>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h3><h3>这就是我们英姿飒爽的女知青郭月芳。</h3> <h3>当年能当上民兵挎着枪那是多么的自豪,那个特殊的年代不是你想当民兵就能当民兵的。而且我们的知青还是有文化有知识的民兵,还是女民兵,特别的自豪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h3> <h3>在漓江边长大的年轻人见到水就有一种亲和感,大塘分场只有一条小小的浅浅的水渠,星期天一声呼喊:“走!到中流击水去!”,几个朋友应声就去水渠里泡水了。有人就奇怪了,不过就是去玩水吗?还叫什么“到中流击水”,因为他没有读过毛主席的诗词。</h3> <h3>1963年9月18日界牌林场(当时的区林科所直属林场)六里分场迎来了第一批桂林知青,11月23日关兰分场又迎来了第二批桂林知青。大约前后两批知青有两百人左右。在这之前已经有20多个南宁知青来到界牌林场,以后他们和桂林知青成了亲密的朋友。</h3><h3>。大山里热闹起来了。沉寂的山林响起了年轻的歌声和欢笑声。桂林知青个个朝气蓬勃、斗志昂扬,连照片也要写上革命到底的提词。</h3> <p>我初中同学王松筠是个文质彬彬的小淑女,上山下乡的浪潮也把她卷进了大山里。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了自治区直属单位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标兵。</p> <p class="ql-block">三高公路工程人员青一色的知青,他们都是学校里的高材生,新知识一学就会。从测量绘图到施工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从三塘到高营这条公路上留下了他们的辛勤的汗水,也记住了了这群年轻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1966年初界牌分场抽调了几十名知青去百色地区老山林场,那里比高峰林场更艰苦。老山林场不大只有平布和利周两个分场,离田林县只有十几里路,一条碎石子公路直接到达,当年的田林县远比不上桂林的雁山镇。那里是瑶族居住的地方,还比较落后。桂林知青的到来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劳动之余他们排练节目,还把整台歌舞带到县城去演出,惊动了整个县城,专业的县文工团也自叹不如。最后还调了两个知青去文工团成了团里的台柱。老山林场的工作辛苦伙食差,知青们也挺了过来。</p><p class="ql-block">离别时大家依依不舍照相留念。</p> <h3>1966年6月关兰篮球队留影。</h3> <h3>界牌分场男女篮球队在高峰林场首届运动会上表现出色都获奖了!</h3> <h3>当年高峰林场缺医少药,职工和家属看病非常不方便。总场从各个分场抽调高中生去培训又回到分场去当“赤脚医生”,小病痛再也不用到山外去医治了。我们的知青爱学习勤专研,后来回城后有的人还进了医院继续当医生为病人治病。</h3> <h3>自从桂林知青下到高峰林场就象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大山里,从此林区便多了歌舞。这是高峰林场第一届文艺宣传队部分队员(大塘分场知青)珍贵的留影。宣传队走遍各个分场给大家送去欢乐。</h3> <h3>以后几乎每年都成立文艺宣传队宣传党的政策、护林防火知识和林场的好人好事。桂林知青吹拉弹唱,能歌善舞,自己现场编写演唱材料是文艺宣传队的主力。那年头我们在宾阳县、武鸣县等地演出,几十里地的村民打着火把翻山越岭赶来看我们的演出,在露天没有坐位好多观众都是站在田里沟里观看得津津有味。</h3> <h3>《洗衣歌》是好几届宣传队演出的精典节目。几十年后我们的老队员已经是古稀老人在今年的9月18日的联欢会上又欢快的跳起了《洗衣歌》,迎得了大家的赞赏和掌声。</h3> <h3>那时候没有漂亮的舞台,没有先进的音响,就在土坡坡上点一盞气灯一样演出。</h3> <h3>高峰林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合影留念。当年的宣传队向内蒙的乌兰牧骑学习一个人当几个人用,宣传队员不多还要临时收集整理编写演唱材料,走到一处宣传一处的好人好事。节目多样化,除了歌舞外还有三句半、对口词、桂林渔鼓、相声和器乐合奏等。多在晚上演出,深受大家欢迎。</h3> <h3>桂林知青来到高峰林场后,全场的文娱体育活动顿时活跃起来了。1964年全场举行了兰球和乒乓球赛。照片中的运动员们好多已经看不到了。</h3> <h3>如今的高峰林场林海茫茫,景色秀丽。</h3> <h3>2017年7月29日我和原银岭分场的部分知青回场参加高峰林场竹笋节。银岭分场的竹笋已经是广西的名牌林产品。</h3> <h3>在原东昇分场建起了森林公园,正在完善各项设施,门牌号已定:邕武路168号。我们盼望着它早日正式开放也好回去看看,观光旅游。</h3> <h3>今天高峰林场的场歌。第一段歌词唱道:啊!前辈的创业,换来了绿色的海洋。啊!绿色的事业,激励着我们奋发向前!</h3><h3>老工人是前辈,知青也是前辈,是我们的艰苦奋斗为后辈打下坚实的基础。</h3><h3>愿我们的接班人更加努力奋进,愿高峰林场的前景更加灿烂辉煌!</h3><h3>🌺🌸🌹🌺🌸🌹🌺🌸🌹🌺🌸🌹🌺🌸🌹</h3><h3>特别感谢我的知青朋友:</h3><h3>李印鸿、林欣平、邹毛群、张秀琼</h3><h3>饶润珍、黄露莲、余大平、郭月芳</h3><h3>廖光三、黄煜锆、兰美京、周凤英</h3><h3>胡桐秀</h3><h3><br></h3><h3>提供照片,大力支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