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h3><br></h3><h3>也是一时兴起,想借助网络的优势翻翻我守备二团(62师186团)的老底子,还好,大量的人物传记、大量的地方志、大量的首长回忆、经过我大量的反复对比、反复印证、反复核实,终于对1948年以前的186团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h3><h3><br></h3><h3>那就班门弄斧,来给战友们介绍一下咱186团曾经的那些事儿。<br></h3><h3><br></h3><h3></h3><h3>上期大家对我们186团前身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都知道是起源于“亢营”,那么,“亢营”之前是怎么个情况呢?,“亢营”之后又有什么大的变化呢?</h3><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答案是有,让人吃惊!让人惋惜!让人难过!起码我是这种感觉。</font></b></h1> <h3><font color="#167efb">这是我们团1992年解散时制作的纪念册中“团领导任职情况变迁表”,资料极其珍贵也非常完整。</font><b style=""><font color="#ed2308">亢韦德应为亢为德,</font></b><font color="#167efb">因为所有的网上资料,都是亢为德,说明笔误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大家都知道,我们团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亢营”,那当时的“亢营”是什么条件下、什么气候下诞生的呢?请看:</font></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亢营”创建前“祖宗”背景</font></b></h1><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h3><br></h3><h3>在江苏省铜山县七区桃山乡,有一个叫孙象涵的年青人,他原名叫孙绍坤,外号“孙豁子”,生于1909年8月。少年读私塾多年,从徐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就回家任小学教师。1927年前后,孙象涵因受大革命的影响,积极团结本村<font color="#ed2308">梁鸿志(后改名顾寒星)、亢为德</font>等七八个进步爱国青年,响应“反帝反封建”“打倒贪官污吏”“铲除土豪劣绅”等号召,立志救国救民,同地主进行了坚决斗争。后来经选举当了桃山乡乡长。</h3><h3><br></h3><h3>1937年5月,孙象涵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和党组织接上了头,并进入延安扩大学习。</h3><h3><br></h3><h3>同年10月,在组织的同意下,从延安回到家乡桃山,受命预留地后,组织江苏省铜山县七区桃山集的爱国青年,于 1937年10月16日创建<font color="#ed2308"><b>桃山抗日游击队</b></font>,领导敌后抗日游击队活动。<font color="#010101">队长为孙象涵,副队长为梁鸿志(后改名母姓,即顾寒星),</font><font color="#ed2308">骨干队员亢为德</font><font color="#010101">、薛玉标、车学智、孙云汉等,队员73人。</font></h3><h3><br></h3><h3>1938年5月22日,孙象涵在当地王庄医院高价收买了津浦铁路三堡火车站警察的枪支,计长枪7支(意大利造6支,湖北汉阳造1支),短枪3支(西班牙驳壳枪1支,普通驳壳枪2支),随后,他们开始了打击日本侵略军、除汉奸,亲自击毙萧县九区汉奸赵宗喜,多次破毁徐州南津浦铁路,袭击日伪军、汉奸等,在斗争中杭日武装迅速壮大,逐渐形成有近300人的游击队伍,桃山抗日游击队遂更名为<font color="#ed2308"><b>“彭南抗日游击队”。</b></font></h3><h3><br></h3><h3>7月下旬,彭南抗日游击队驻扎在萧铜县奎河东高庄村时,阻挠日军军事人员和军事物资的运输,夜袭津浦铁路三堡段至曹村段的六孔桥,扒掉枕木2公里,致使日伪军一周未能通车,挫败了日伪军迅速占领宿县的阴谋。7月28日,游击队移驻苏湖村开展抗日活动,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很快发展为500多人,游击队整编为3个中队,<font color="#010101">一中队长为薛玉标,二中队队长为李学智,</font><font color="#ed2308">三种队长为亢为德。</font>只一年多的时间,就发展到两千多人。</h3><h3><br></h3><h3>1938年8月12日,中共萧县工委指派谢继恩到杨庄乡苏湖村,宣布决定:彭南抗日游击队命名为<font color="#ed2308"><b>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三支队第十八大队</b>,</font><font color="#010101">任命孙象涵为三支队队长兼第十八大队队长。</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39年2月,中共湖西地委决定:组建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总队长耿蕴斋,政委张如,</font><font color="#ed2308">总副队长孙象涵,</font><font color="#010101">政治部主任耿荆山,参谋长孙鹤一。下辖三个营,十七大队为第一营,</font><font color="#ed2308">十八大队为第二营,</font><font color="#010101">三支队支队部和警卫连为三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同年3月,在与萧宿边界流氓土匪张正福的一次战斗中,</font><font color="#ed2308">第二总队二营亢为德</font><font color="#010101">在与新四军六支队腾海清部、苏鲁豫支队共同战斗,只用半个多小时,一举歼灭张正福部130多人,余下70多人,多数被俘,少数逃窜。</font></h3><h3><br></h3><h3>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由总队长耿蕴斋率大部向萧、宿西部挺近,由总队长孙象涵率警卫连、重机关枪连,从萧县永堌乡出发,东进津浦路东,以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称为<font color="#ed2308">“东进队”</font>。随后韩石匠、夏自由游击队率22、23两大队回归孙象涵部,活动在陈町一带的蒋相训、胡方亮、张学智领导组建的26大队,活跃在闵贤一带的闵凡藻组建的津浦一大队,欧圣爱、李福海组建的津浦2大队,归队合编为<font color="#ed2308"><b>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游击七大队</b></font>第三营第10、11、12连。<b>(作者注:后面图片对此有说明)</b></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0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根据中央书记处和八路军总部指示,对陇海铁路以南的中共山东分局所属部队做出新的调整。在邳县铁佛寺八路军苏皖纵队司令部驻地,将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与八路军山东纵队苏鲁豫支队</font><font color="#ed2308">第七大队孙象涵部</font><font color="#010101">合并改编,仍称"</font><font color="#ed2308"><b>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b></font><font color="#010101">"(亦称:苏皖纵队陇海支队)。钟辉任司令员,抗大一分校副校长韦国清调入任政治委员,</font><font color="#ed2308">孙象涵任副司令员</font><font color="#010101">,张震寰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1、第2两个团。</font><font color="#ed2308">孙象涵部编为第一团,团长孙象涵兼,政治委员李浩然。</font><font color="#010101">第二团由"南支"改编,团长翁徐文,政治委员谢锡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同年5月,一团团长孙象涵抽调第二营6连,由二营营长亢为德,团政治部副主任朱德群任二营教导员,组建了群众称之为的“亢营”。(特别注意:这个“亢营”就是咱们186团的前身)返回萧、宿、铜、灵边区桃山一带,重新建立地方民主政权,扩大地方武装,坚持津浦路东西两侧的抗日游击活动,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亢营”正式编制在部队,但也受中共萧东临时县委指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同年9月,孙象涵部被命名为</font><font color="#ed2308"><b>八路军苏鲁豫游击第四大队</b></font><font color="#010101">(团级建制),任命孙象涵为大队长,钟玉祥为副大队长,杨明卿为参谋长,顾寒星为政治部主任,朱德群为副主任。部队经过艰苦奋斗和奋勇作战,抗日革命根据地已扩展至萧、宿、铜、灵4个县11个区;各区、乡均组建了救国会、农抗会;收缴日伪军用物资,配备了机关枪连,通讯连,骑兵连,拥有电台三部,电话机20多部,东进部队发展到1500多人,是一支辗转在津浦路东西,萧、宿、铜、灵边区的抗日、打击顽伪武装队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1年1月,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部自山西太行山来皖东北,把</font><font color="#ed2308">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游击第四大队</font><font color="#010101">编入</font><font color="#ed2308"><b>新四军三师九旅二十五团</b></font><font color="#010101">,任命孙象涵为九旅副旅长兼二十五团团长,沙枫为副团长,杨明卿为参谋长,顾寒星为政治部主任,朱德群为副主任。</font></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1941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与第三师第九旅对换建制。从此,部队归建为</font><font color="#ed2308">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五团。</font><font color="#010101">不久,孙象涵调任新四军军工部副部长,沙枫升任为二十五团团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2年2月,中共萧东临时县委改为中共萧铜县委,萧东办事处改为萧铜办事处,“亢营”改编为</font><font color="#ed2308"><b>“萧铜独立营”</b></font><font color="#010101">。</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至此,我们186团前身的“亢营”正式的序列番号为:</font><font color="#ed2308">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五团萧铜独立营。另外,据有关老首长回忆,“亢营”自成立进入萧铜地区后,一直在中共萧铜县委,萧东办事处改为萧铜办事处领导下开展工作。从来没有归编25团领导。</font></b></h3><h3><a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50f0fb50102ve1p.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新四军九旅二十五团</a></h3> <p>图片说明:1940年8月31日,江苏泗洪县城青阳镇东北方向的朱湖镇朱湖村,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五纵队三支队(新四军3师9旅前生)各兵团军政首长合影。<b><font color="#ed2308">这里有很多创建“亢营”(186团前身)的老首长,是他从1937年开始,正式拉起的抗日武装队伍,才逐渐有了我们的“亢营”,准确的讲,没有此人的部队,就没有我们的部队。</font></b><br></p><p><b><font color="#ed2308"><br></font></b></p><p><b><font color="#ed2308"><br></font></b></p> <h3><font color="#167efb">乱世插曲:耿蕴斋:1939年底,受国民党顽固派策动,同吴信容、刘子仁一起在萧宿永边境叛变,挟持部下近2000人投降汤恩伯,任国民党苏鲁豫皖边区游击第一纵队少将司令。吴信容:叛变之后,所部被编为国民党苏鲁豫皖边区游击第一纵队第三支队,他任支队长。</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h3><font color="#167efb">图片说明:1941年2月由八路军5纵三支队改为新四军3师9旅后,旅首长在青阳(今泗洪)合影。前为旅政治部主任张震球,后左为旅长张爱萍,右为副旅长孙象涵。</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h3>图片说明:孙象涵手迹</h3><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亢营”诞生前后的历程</font></b></h1><h3><br></h3><h3><b>说起来,部队番号一年几变,简直眼花缭乱。这既是当时抗日战争的需要,也是抗日队伍优化组合的结果。看过电视剧《亮剑》的都知道,那时,哪怕是土匪队伍,只要能为八路军纳编改造,那就是抗日力量,更何况本身是抗日队伍的游击队“亢营”了。</b></h3><h3><br></h3><h3><b>“亢营”<font color="#ed2308">前期</font>部队,归纳起来,如下:</b></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1937年10月的“桃山抗日游击队”——1938年5月“彭南抗日游击队”——1938年8月的“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三支队第十八大队”——1939年3月的“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游击七大队”——1940年3月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亦称:苏皖纵队陇海支队一团)”。</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亢营”</font><font color="#ed2308">创建后</font><font color="#010101">,所在部队序列归纳如下:</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h3><h3><font color="#167efb">1940年5月根据苏皖纵队陇海支队一团长命令,二营亢为德营长、团政治处朱德群副主任带该团第六连,以一个营的名义回到上述地区(史称萧铜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亢、朱分任营长、教导员。全营四个连,一、二连活动在津浦路西,称“西亢营”;五、六连活动在津浦路东,称“东亢营”。总称“亢营”。</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1940年9月,八路军苏鲁豫游击第四大队亢营。</h3><h3><br></h3><h3>1942年2月,“亢营”改编为“萧铜独立营”。</h3><h3><br></h3><h3><b><font color="#010101">真正意义上讲,我们186团是从1940年5月份组建。那时只是雏形,也只是算是刚刚出生的胎儿。因为,一是当时只是营的编制,且只有四个连队。二是真正以后扩编的“萧铜独立团“才算是186团真正的前生或者说是原型。</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早期网上已知的萧铜独立营干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营 长:亢为德 顾寒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教导员:朱德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副教导员:范文典</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连长:蔡书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亢营”的早期领导</font></b></h1><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营长:亢为德:</font><font color="#010101">请查看上期。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b><font color="#ed2308">第二任营长顾寒星:</font></b><font color="#010101">原名梁鸿志 安徽省宿县人。一九一四年生,一九三八年三月参加革命,同年十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初期,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班长、排长,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四大队三营五连政治指导员、四大队三营政治教导员、四大队政治处主任。一九四一年一月,任新四军第三师九旅二十五团政治处主任。</font><font color="#167efb">一九四二年一月起,历任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五团政治处主任兼肖铜独立营营长,新四军淮北军区肖铜总队副总队长,淮北军区三分区独立团团长,新四军第四师十二旅三十六团团长。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七十九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五师十五团团长,</font><b><font color="#010101">(作者注,以上部队均以</font></b><b><font color="#010101">萧铜独立团为主的我186前生部队)</font></b><font color="#010101">江淮军区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后勤部部长。 建国初期,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油料部部长。一九五六年起,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一九六四年九月离职休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教导员:朱德群:</font><font color="#010101">暂缺</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副教导员:范文典:</font></b><font color="#010101">15岁考入江苏徐州师范学校,并在校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毅然参加抗日队伍。1940年2月,先后在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八路军五纵队三支队第七团、</font><font color="#167efb">新四军三师九旅二十五团三营八连任指导员,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五团萧铜独立营任副教导员、萧铜总队一营教导员、萧铜独立团一营教导员、华中第八军分区十二旅三十四团一营营长。1946年5月初,任萧县总队副总队长,</font><font color="#010101">率队活动于夏(邑)、永(城)、砀(山)。1946年11月在一次突围战中负伤,在杞东李岩岗一农民家中养伤。同年12月任萧永支队八军区特务团团长。后因病情恶化,于1947年春病逝。(图片见下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六连长:蔡书仙:</font><font color="#010101">暂缺</font></h3> <b><font color="#ed2308">萧铜总队队长:许西连</font></b>(1905~1979),萧县人,9 岁入学,先后就读于私塾、萧县第一高等小学及江苏第七师范。民国21 年(1932 年)临近毕业时,因参加-被开除,回乡受聘于实验小学任教务。<br> 民国24 年,许西连考入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回县后担任梅村实验乡乡长,兼任萧县师武乡村教育课教师,推行梁漱冥的政教合一制度,办了一些学校、医疗站、配种站、合作社等公益事业。约半年,调任合作指导员。“七七”事变后投入抗战工作,担任县动员委员会委员、一区区长等职。<br> 民国27 年5 月萧县沦陷后,许西连与中共萧县陇海路南区工委书记李忠道取得联系,共同组织武装,打垮了驻在县城的汉奸维持会。随后又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队,组建了萧县抗日民主政权。8 月23 日,与李忠道、冯家平等带领-队部分人员,以化装奇袭的方式消灭驻黄庙日军一个小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士气。10 月,全县10 个区、108 个乡政权普遍建立,抗日武装发展到近千人。在第一次县政委员会上,许西连被选为常务委员,并担任抗日民主政府行政科长。民国29年代理了萧县县长职务。<br> 民国30 年5 月,新四军四师反磨擦斗争失利撤至津浦路东,许西连等人转至萧东皇藏山区坚持斗争。不久,淮北区党委派朱玉林、路少棠、王尚三等七八位党员干部返回萧东,与许西连等人成立了萧东办事处和中共萧东临时县委,许西连任办事处主任,朱玉林任县委书记,依靠“亢营”一个连的武装坚持山区游击战争。同年11 月,淮北区党委指示许西连“巩固路西,发展路东”,并派来顾寒星、孙明远、寿松涛等一大批党政军干部充实其领导力量,<font color="#ed2308">将“亢营”扩建为“萧铜总队(团)”</font>,经过艰苦的武装斗争,创建了沿津浦铁路两侧方圆百余里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民国33 年4 月,萧宿铜灵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许西连任县长。<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萧铜独立营政教教王一平:</font></b>(1914.12~2007.02),男,汉族,原名王炳真、王一萍,山东荣成人。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文登乡师肄业。1932年至1935年,在山东省立第七(文登)乡村师范学校学习,任党支部书记。1935年至1937年,任山东省荣成县徐家村小学教员,在西安东北军学兵队学习,任东北军抗日先锋大队政治处政工人员。1937年至1938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任党支部书记,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至1945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中队指导员、3团党总支部书记、4团政治处主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支队(旅)政治部主任,山东纵队第4支队政治委员,泰山军分区政治委员,沂蒙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中共鲁中二地委书记。1945年至1949年,任山东军区第4师政治委员,鲁中军区前方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49年至195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6军政治委员、第22军政治委员,第8兵团政治部主任。1952年起,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委员。1956年6月至1957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主任。1956年8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1962年5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1963年12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市委秘书长、市委外事小组组长(1964年8月起)。1965年3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市委秘书长、市委外事小组组长。1966年至1971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下放干校和工厂劳动。1971年至1972年,在上海市革委会组织组调查组工作,任地区组核心组成员。1972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月至1983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79年12月至1983年4月,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第五届政协主席。王一平是党的八大、十一大代表、十二大候补代表、十三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王一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2月28日21时0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3岁。</div> <h3><font color="#167efb">四师九旅干部留影</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萧铜总队及领导</font></b></h1> <b><font color="#ed2308">1941年11月,4师将活动于萧县桃山的“亢(为德)营”整编为萧铜独立营,42年3月又改称9旅独立营(营长顾寒星、教导员王一平、副教导员范文典部)。同年秋扩编为淮北3分区萧宿铜灵总队:总队长许西连、政委寿松涛,副总队长顾寒星,政治部主任孙朝旭,参谋长李秉枢。</font><font color="#333333">【编者注:萧铜总队】</font><font color="#ed2308">,辖1(李秉枢、范文典)、2(李学智、苏达部)、3营(张怀禄、冉显义部);</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44年7月升编为3分区萧铜独立团。团长顾寒星,政委孙朝旭,副团长李学智,一营长刘为敬,二营长童振铎、教导员苏达,三营长张怀禄、教导员程祖光),45年1月改称3分区独立3团(顾寒星部,副政委孙朝旭)。</font></b><div><br></div><div><b>李秉枢</b>(1913 .9-1996. 3)曾用名李秉素、李子中,民国2年(1913年)9月出生,安徽省濉溪县新蔡镇李庄人。民国18年至民国19年间曾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宿县濉溪区区委委员,参加过宿东农民暴动,失败后与组织失去联系。民国27年重新入伍,次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宿县濉溪区农会主任、淮北相山游击大队大队长。民国28年3月,任萧宿永游击支队三营(后编为六旅十八团三营)营长。民国30年春,任十八团副团长。<font color="#167efb">民国31年初任泗宿县总队副总队长。年底任萧宿铜县部队参谋长兼路西抗营营长。</font>民国33年12月任宿西县总队副总队长。民国35年1月调任豫皖苏军区八分区独立一团团长。民国37年任山东省济南市新市区警备司令。民国38年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二十六军后勤部副部长。是年冬,调任中央军委联络部任三处副处长。1954年底转业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兼党委书记;196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空间中心副主任、五局局长。1982年离休,1996年3月病故。</div><div><br></div><div><b>刘为敬</b>(1915--1946),安徽萧县黄口区刘店乡刘店村人。幼读私塾,后就学于砀山卞楼小学、本县郝集小学,萧县师范。毕业后曾在刘店、敬安集、青龙集、陈庄等地执教。萧县沦陷前夕,他毅然放下教鞭,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受训于潢川抗日青年训练班,参加耿蕴斋领导的地方游击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1941)随军东撤,翌年9月返回萧县,<font color="#167efb">任萧铜总队一营副营长兼连长。</font>32年夏,国民党王传绶部向皇藏山区进犯。刘为敬部奉命至西高岭山阻击,该部与王传绶的先头部队同时到达,展开了激烈的胖妈顶山的争夺战。他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历经两个小时拼搏,歼王部一个连,缴获机枪一挺,步枪50余支,抓获俘虏20多名,王部败逃,刘为敬亦在战斗中负伤。次年8月,小朱庄一战告捷,刘为敬任萧县总队参谋长。民国34年10月,萧县总队奉命配合新四军四师十一旅三十一团攻打萧城。刘为敬率一营配合得当,一举攻克。不久总队重组,刘为敬任副总队长。次年2月,军分区决定在解放区边沿本县尚口村构筑工事设立据点。刘为敬和县总队政治处主任张庆怀带领县总队三营七连、九连和直属队400多人进驻尚口。4月26日晚,得知夹河寨、郝寨、杨楼等车站进驻大批国民党军队。刘、张二人分析:国民党正规军在和谈期间调兵遣将,图谋不轨,遂把敌情向分区领导汇报并向连、排干部传达,加强警戒。次日,国民党八十八军方先觉部包围了尚口,先用一营兵力猛攻据点南面的几座民房,又集中炮火向据点内轰击。据点南面的几座民房相继失守,据点内人员已无法运动。张庆怀在观察地形,选择出击路线时,不幸中弹牺牲。刘为敬面对烈士遗体,悲痛至极,决心死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阵地前敌人死伤累累,腥血染遍了沟水。至晚上7时,弹药将尽,刘为敬指挥部队向西南方向突围,不幸中弹,仅说出"冲出去"三个字,就壮烈牺牲。<br><br></div><div><br></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我186团的前世今生</font></b></h1><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r></h3><h3><b>根据萧县县志《旧时萧县的人民军队武装》记载:</b></h3><h3><br></h3>1942年9月,萧铜独立营扩编为萧铜总队,总队长许西连,政委寿松涛,总队副顾寒星,政治处主任孙朝旭。总队辖三个营,兵力1500人。<b>(作者注:这一点和我们团纪念册记载基本吻合)</b><h3><br></h3><h3>1944年11月,萧铜总队升编为邳睢铜军区独立团,又称萧铜独立团。</h3><h3><br></h3><h3></h3><h3>同年11月,萧铜县分建。<b>萧铜独立团一营留在萧县</b>,扩建成萧县总队,总队长许西连,政委孙明远,总队副扶廷修,副政委冯志方,参谋长刘为敬,政治部主任范文典。该总队辖三个营,1000余人。</h3><h3><br></h3><h3><b>从一位老八路的回忆录中,我又得知以下故事,那是相当的精彩</b>(http://blog.sina.com.cn/s/blog_b4f13b3c01018wr3.html):</h3><h3><br></h3><h3></h3><h3> 1940年5月,由于活动在徐州东南、津浦路东侧的萧县常备队第五营编入孙象涵团,为继续坚持上述萧县、铜山、宿县边境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孙象涵同志报请上级批准后,<font color="#ed2308">命令二营亢为德营长、团政治处朱德群副主任带该团第六连,以一个营的名义回到上述地区(史称萧铜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亢、朱分任营长、教导员。5月22日,他们从皖东北的双蔡圩子出发,回到萧铜地区。说是一个营的架子,实际上不足150人。到萧铜地区后,他们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很快将地方区、乡武装和一些游击小分队集中起来,逐渐组建四个连。</font></h3><h3><br></h3><h3>1940年8月—1941年10月,先后攻打喻庄、尤屋子、高庄、汪庄、宝光寺等日伪、顽军据点,歼灭了不少敌人。<font color="#ed2308">因营长姓亢,当地群众自发地称该营为“亢营”。当时分东“亢营”、西“亢营”,分别活动在徐州南至宿县北的津浦铁路东西两侧。</font></h3><h3><br></h3><h3>随着“亢营”积极开展对敌斗争,扩大人民武装力量,萧铜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也逐步建立、健全。当时,萧铜地区日伪据点林立。津浦线徐州南至符离集之间的三堡、四堡、桃山、曹村、大栗园、夹沟、诸庄车站,被千余日军和伪军分别控制;铁路东侧的房村、马兰、牌坊、宝光寺、褚兰、时村、游集、石相、贡山、张山、云台、杨柚、后马家、关庄、道庄子、永安、鹤山等均设有日伪、顽军据点;津浦路以西的庄里、孤山、永固、朔里、蔡里、黄口、瓦子口、祖老楼等主要村镇,也都有日伪、顽军据点。此外,在铜山七区,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政权已建立,顽区长李如风有二三百武装盘踞在棠张、俞庄一带;津浦铁路东的萧县十区也被顽区长李瑞卿和该县顽县长朱大同的反共武装控制。国民党“特别纵队”彭伯林部活动在徐州以南萧铜毗邻地区。以上总计,常驻该地区的日军约2500余人,伪、顽军约4500余人,呈敌强我弱的态势,斗争形势异常严峻。<font color="#ed2308">“亢营”凭借我十八大队打下的坚实群众基础,又发扬她的顽强战斗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术,在亢为德同志率领下,对日伪、顽军展开顽强的斗争,消灭敌人,壮大自己,为人民抗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font>可惜,1941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b><font color="#010101">刘启亭</font></b>告密,亢为德同志在时村看病时被捕,后在狱中壮烈牺牲。<b>(编者注,亢牺牲后,由顾寒星任营长)</b></h3><h3><br></h3><h3><b>据早期采访老领导顾寒星同志,有如下内容,顾回忆说,</b>1941年冬,他在新四军第四师任九旅二十五团政治处主任时,一天接到旅长韦国清、政委康志强的通知,要他去洪泽湖畔的半城师部驻地接受新任务,见到了彭雪枫师长、邓子恢政委。<br></h3><h3><br></h3><h3>彭师长说:“决定你去徐州外围工作,在津浦铁路两侧的萧县、铜山、宿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要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这片地区西有皇藏峪山区,东有褚兰、张山一带小山区,是敌人交通咽喉,也是我军西进恢复豫皖苏根据地和将来反攻日寇夺取徐州的前沿阵地;同时又是国民党反共军东进我淮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总之,这里是我淮北根据地的西北大门,此去,就是让你守好这个大门。”</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邓子恢政委指示:“寒星,你是萧、宿、铜三县结合部的桃山集人。二十五团发展起来也与你有关,萧宿铜有个亢营你知道的。”顾答:“知道。这个营坚持的不错,有一定的战斗力。”邓政委继续说:“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命令汤恩伯统率14万大军猖狂进攻豫皖苏边区,四师完成战斗任务后,奉命转进淮北路东地区。“亢营”在萧铜地区的斗争环境更恶劣了。加上营长亢为德被捕遇害,</font><b><font color="#010101">副营长吴端胜动摇叛变,带走了一部分武装后,又被六连连长蔡书仙带回来了</font></b>。现在要你去就是要重整这支武装,加强其领导。你去后仍为二十五团政治处主任,同时兼任这个营营长。我们已决定该营为九旅独立营,对外仍叫“亢营”。萧铜地区是敌我争夺的地区,要想长期坚持斗争,必须发动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当顾寒星提出再带几名政工干部时,邓政委立即给九旅首长打了电话,很快从二十五团调范文典、刘明山、滕乃冰三位政指与顾主任一起随四师参谋长张震去萧铜地区。顾寒星接任营长后,坚决执行彭师长、邓政委的指示,使独立营(即“亢营”)在频繁的战斗中屡打胜仗,消灭了大量的敌人,同时迅速壮大了部队,巩固和发展了萧铜路东和路西两块抗日根据地。</h3><h3><br></h3><h3></h3><h3>1942年冬,<font color="#ed2308">以“亢营”为基础编萧铜县总队</font>,辖三个营,“西亢营”为一营、“东亢营”为二营、股北大队为三营<font color="#167efb" style="font-weight: bold;">(作者提醒,三营是纳编的)</font>,顾寒星任副总队长。全总队1500多人,成为坚持萧铜地区的地方主力部队。<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1944年萧铜总队又升编为萧铜独立团,</font><font color="#010101">按淮北军区编制序列,</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又称第三军分区独立三团,团长顾寒星,副团长李学智,政委孙朝旭。</font></h3><h3><br></h3><h3>1944年8月,该团随四师主力西进,恢复豫皖苏根据地,萧铜独立团全力配合主力作战。在重建豫皖苏边区各县总队时,该团第一营(即“西亢营”)作为基干,调编为萧县总队第一营<b><font color="#167efb">(作者提醒:这就是说,我们186团前生正宗血统的一营作为分支,脱离了这支部队,后一节有介绍)</font></b>。上级又从灵北独立团调来一个营编为萧铜独立团第一营。</h3><h3><br></h3><h3>1945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重建第十二旅,萧铜独立团奉命升编为<font color="#ed2308"><b>该旅第三十六团</b></font>,团首长未变。</h3><h3><br></h3><h3>1945年11月,<font color="#ed2308"><b>四师十一旅为基础组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b></font><b>我们的部队又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为第79团。</b></h3><h3><b><br></b></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7年2月,</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编入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为第5师15团。</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7年9月,</font>在山东南麻、临朐、诸城战役后,因战斗激烈减员太大,撤销该团,<font color="#ed2308">“东亢二营”部队并入二纵五师13团和14团。具体是,该团一、三营编入十三团;二营改为十四团三营。多余的连排干部组成1个中队为师教导队。</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8年1月,</font><font color="#010101">华东野战军决定恢复该团建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49年2月,淮海战役后改编</font><font color="#ed2308"><b>为</b><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2师186团。</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英雄的四师九旅</font></h3> <h3>上节讲过,1944年8月,该团随四师主力西进,恢复豫皖苏根据地,萧铜独立团全力配合主力作战。在重建豫皖苏边区各县总队时,萧铜独立团第一营(即“西亢营”)作为基干,调编为萧县总队第一营。虽然脱离了186团前生,但作为作为分支简要介绍一下:</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西“亢营”的最后归宿</font></b></h1><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br></h3><h3>1944年8月,新四军四师主力西进恢复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在重建萧县总队时,该营作为基干力量编为该总队第一营,范文典改任该营营长。新四军四师十一旅调李炳炎为政教。</h3><h3><br></h3><h3>1945年8月,新四军十一旅扩建三十三团,原“西亢营”升编为该团第一营,成为这个团战斗力最强的营。三十三团二、三营分别是原雪枫县(永城县)总队二营、原宿西县总队三营。<br></h3><h3><br></h3><h3>1945年11月,三十三团转隶新四军十二旅(兼淮北军区二分区),编为三十四团。解放战争时期,原“西亢营”随所在旅、团转战豫皖苏地区,一贯英勇顽强的战斗,成为所在旅、团的一个很有战斗力的营。淮海战役后,原四师十二旅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五十三师,原“西亢营”所在的三十四团编为该师第一五八团,<font color="#ed2308">“西亢营”(编为一五八团一营)</font>,是我军进西藏部队主力团之一,至今仍驻守西藏境内。<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东“亢营”的最后归宿</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1947年9月,在山东南麻、临朐、诸城战役后,因战斗激烈减员太大,撤销该团。我们撤销的五师十五团的“东亢营”并入华东野战军二纵五师13团和14团。具体的分流方案是,十五团一、三营编入十三团;二营改为十四团三营。多余的连排干部组成1个中队为师教导队。</h3><h3><br></h3><h3><b><font color="#167efb">作者感慨 : 部队的撤销,已经注定了萧铜独立团的血统产生了根本变化。一营原本是灵北独立团调来一个营,三营是来自于股北大队,只是“东亢营”的二营是我186团的正宗血统,又编入了华东野战军二纵五师14团。</font></b></h3><h3><br></h3><h3>“东亢二营”部队并入2纵5师14团后,整建制编为华东野战军<font color="#ed2308">二纵五师十四团三营</font>。曾任该营营长的任云鹏同志说:在淮海战役中,三营在马山攻、防战中打得非常出色,仅用10多分钟就消灭了敌人70军139师416团大部,为我军全歼黄伯韬兵团作出了重大贡献。</h3><h3><br></h3><h3>1949年渡江后,又在浙江台州地区剿匪战斗中屡建新功。</h3><h3><br></h3><h3>1953年3月入朝后,在朝鲜东海岸筑城备战和在东线949高地坚守战斗中,均表现英勇顽强。在后来转战祖国西北30余年中也屡立新功。</h3><h3><br></h3><h3>“东亢营”后来随着十四团三营编为原<font color="#ed2308">陆军二十一军六十二师一八五团第三营。</font><font color="#010101"><b>1992年部队解散时 一八五团的(守备第一团)“东亢营”的七连,后编入青海省军区独立营。</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1><b><font color="#010101">作者感慨:</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几天的辛苦,调查研究到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虽然1948年1月华东野战军又决定恢复了2纵5师15团的建制,但也只是原来萧铜独立团的架子了,查找到此,我们的186团只是恢复了萧铜独立团的名分,打个比方,</font><font color="#ed2308">就象庙宇的方丈,只留下了袈裟,肉体真身已不复存在。</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其主要原因,原来萧铜独立团多数指战员英勇善战,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后,全团七零八落,英雄的官兵们牺牲的牺牲,受伤的受伤,已经无法支撑一个正规团的局面,剩余的部分官兵只能服从撤销命令,流落其他兄弟部队。</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1><h1><b style=""><font color="#010101">从上面我团1992年撤编的纪念册中团领导任职情况看,</font><font color="#ed2308">1948年以后任职的团首长,没有一个是前面团里接替上来的首长。从这一点看,恢复建制后的团是新建立的班子,好遗憾好遗憾。</font></b><br></h1><h1><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要萧铜团的旗帜在,其优良作风照样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为这支英雄的部队难过的同时,也感到骄傲。起码辉煌的走了53年,给我们后面的186团人提供了革命的平台。</font></b></h1><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1><b><font color="#010101">欲知1948年以后恢复建制后的186团,敬请关注本美篇。谢谢大家。另外,大家有什么看法或指正之处,请留言。</font></b></h1> <h3><font color="#167efb">我们的老政委寿松涛在参加会议</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