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四日

温水鱼

<h3><b>第一天 </b> 2018年9月初,驴友阳光雨就约我一同攀登湘赣交界处的武功山。我第一次听说武功山这个地方,还是在2008年与千里光和云天一起登顶太白山之时,原本计划2009年前往,终于没能成行。这一等就是十年,恰逢今年国庆节高速免费通行,再不出发,难道还要再等十年吗? 2018年9月30日晚21时30分,我和阳光雨、山里人陪同两个女驴友娣宝、竹青同乘一辆轿车自巩义沿焦桐高速一路向南,于10月1日晨8时赶至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山西永济鹳雀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岳阳楼作为四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br></h3> <h3>  <b>戊戌中秋再登岳阳楼 </b> 去岁单骑环海游,曾经此地系扁舟。 洞庭春霖欲留客,不知我心在神州。 昨日夜行八百里,晨次巴陵正值秋。 小乔墓①前吟铜雀②,携友再登岳阳楼。 ①.小乔墓,又名二乔墓,在岳阳楼北面。据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 ②.据三国演义,孔明用计激周瑜时把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以此激怒周瑜,坚定他作战的决心。<br></h3> <h3>  我们离开岳阳楼原本计划去韶山凭吊毛主席故居,谁知中午到达韶山,车子却被警察远远拦在游客服务中心,必须换乘景区公交前往,这一折腾起码需要3个小时。我们已经预定当晚武功山下的客栈,真的耽搁不起,只好遥祭他老人家,洒泪来到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br></h3> <h3>  岳麓山风景区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海拔300.8米,占地面积35.20平方公里,是南岳衡山72峰的最后一峰,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岳麓山因南朝宋时《南岳记》中“南岳周围八百里,回燕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融中国古文化精华的儒、佛、道为一体,包容了历史上思想巨子、高僧名道、骚人墨客共同开拓的岳麓山文化内涵。 岳麓书院位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风景区。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br></h3><h3> 岳麓书院后面的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年)、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毛泽东青年时代,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泽东,请求提书亭名,毛泽东愉快地接受了请求。<br></h3> <h3><b>秋至岳麓山再读毛主席《沁园春·长沙》 </b> 独立寒秋恰少年,层林尽染岳麓山。 鹰击长空求一败①,鱼翔浅底探骊颔②。 苍茫大地主沉浮,峥嵘岁月砺霜剑。 回望湘江东流水,橘子洲头竞千帆。 ①.只希望能失败一次。形容从未找到对手,希望能找到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击败自己,也形容不吹嘘功劳,谦虚。 ②.出自《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br></h3> <h3>  我们草草游览了岳麓书院,于傍晚来到萍乡市秋收起义广场。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另一个是1927年中共党人发动反抗国民党右派的起义——广州起义)。 1998年9月经萍乡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秋收起义广场纪念碑”建在原萍乡“昭萍广场”,同时将“昭萍广场”更名为“秋收起义广场”,旨在纪念秋收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广场以萍水河为纽带,由中心广场、西北广场、东南广场、东北广场组合而成。<br></h3> <h3> <b>  萍乡秋收起义广场咏叹</b> 秋收时节暮云愁①,红旗作戟斩王侯。 粉身碎骨补天裂,何惜国门悬此头②? ①.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②.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br></h3> <h3><b>第二天 </b> 10月2日晨6点半,我们5人早餐后自武功山脚下的龙山村出发,开始全线穿越武功山。我们很快就发现两个女士体力欠佳,有点跟不上节奏,试图将她们劝返,却因她们强烈抵制而作罢。 利用在发云界午餐的间隙,我们一起回顾了毛主席在武功山脚下的安源煤矿发动秋收起义的艰难历程,起义时的5000人,经过三湾改编到达井冈山时,只剩下700余人,最后经过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建国时更是不到200人。我们今天遇到的困难,肯定比不上当年先烈的艰辛。午饭后,大家果然意气风发,于傍晚到达好汉坡上的云中客栈下榻。<br></h3> <h3> <b>  夜宿武功山</b> 夜宿武功山,西窗秋月寒。 独卧思河洛,锦衾不觉暖。<br></h3> <h3><b>第三天</b> 10月3日晨5时,我们就被一阵喧嚣吵醒,原来几乎所有住店的驴友都正在迫不及待地收拾行装,准备出门观日出。 武功山早晨的云海非烟非雾,如诗如幻,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浪漫的气息;近处的高山草甸,碧波荡漾,而且延绵不绝,满眼的绿色,像是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有纵马驰骋的冲动,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天堂;武功日出,照彻大千,冉冉上升之间,万顷红波,奔腾澎湃,犹如草甸在烧,天空在烧,让人感觉普照众生而入佛正道的意韵。此景致,也只有登上去亲自感受一番才能深得体会,站得高,望得远,受之切!<br></h3> <h3> <b>  观武功山日出 </b> 武功山颠侍帝晨①,抬眼东望云海深。 喷薄一轮红日出,凄凄禾草皆黄金。 ①.道家称侍奉天帝的仙官、侍从。相传晋云林右英夫人诗:“来寻冥中友,相携侍帝晨。”<br></h3> <h3>  下午3时,我们自武功山出发,于当晚7时在南昌市滕王阁下找宾馆住下。<br></h3> <h3><b>第四天</b> 今天是出行的第四天,我们准备返程。既然来到了南昌怎能不去寻访一下南昌起义英烈的足迹呢?好在我们住的地方离南昌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暨朱德南昌旧居都很近,步行即可前往。 在南昌市老城区繁华地段中山路洗马池附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它的影像,频繁出现在各种纪念画册、邮票和许多新闻及影视作品中,早已家喻户晓。而围绕江西大旅社这座大楼,背后却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江西大旅社,是1922年由商人包竺峰、李怡昌、罗和仲三人集资40万银元兴建的。1927年7月下旬至8月初,江西大旅社见证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7月25日,当起义军从九江向南昌开进的时候,叶挺、贺龙两支部队就根据南昌的敌情和初步制定的作战任务,各自选择了适当的驻地。而这次起义的指挥中心,就选定设立在江西大旅社。<br></h3><h3> 由于全国各地都在疯狂反共,一批从各地逃离敌人魔爪的工农革命运动领袖一齐来到了叶挺、贺龙军中。为准备起义,党又集中了一批干部,动员了不少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和进步人士,一起来到南昌。为了安置这些革命人士,贺龙根据党的指示,以第二十军第一师的名义,把江西大旅社全部包租了下来。外面挂着师司令部的牌子,有卫兵站岗,里面则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项有关起义的活动。 7月27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党的前敌委员会在江西大旅社宣告成立。大楼里的原喜庆礼堂成了前委的会议室,前委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初步决定了起义的时间和主要军事指挥人员的任命,以后又多次召开各种重要会议;旁边则是军事参谋团,是起义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二楼有周恩来的办公室。在这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筹划和指导有关起义的各项活动,与国民党左派进步人士研讨起义政纲宣言与革委会的人事安排,还与全国各地著名工农运动领袖座谈,接见南昌地区的群众代表等等,显示了他极大的革命热情和旺盛的精力。<br></h3><h3> 大旅社的二、三楼汇聚了当时全国的革命精英。他们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农运动领袖,有受党派遣来参加全国各地区代表联席会议的代表,有革委会各部门负责人,还有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士。起义期间,大旅社的酒楼已停止对外营业,这里成了他们开展活动的场所。他们在这里商讨政纲,交流经验,研究各地区今后如何开展工作。革命委员会秘书长吴玉章和财政委员会主席林伯渠等都住在这里。因此,这里也成了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的办公场所。革命委员会的各种通告、宣言和任职命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 四楼是政治宣传工作人员的活动场所。起义前后,这里也热闹非凡,常常彻夜灯火通明地写标语、传单;南昌地区的群众代表,频繁进出,进行联络,听取指示。整座大楼,处处洋溢着革命的战斗气氛。<br></h3><h3> 7月31日,南昌起义前夜,整座大楼进入临战前的紧张状态。下午4点,周恩来来到在一楼的警卫战士中间,向陈赓、栗裕等作了战斗动员,陈赓随即率部进入江西省银行,取出了一批库存的银元和现钞;大旅社工人洗净了大水缸,在缸内装满了开水,供战士饮用。在一楼的卫生队,也做好了接收伤员的准备。8月1日凌晨2时,当起义的枪声打响后,大楼内一片繁忙,传达指令、报告战况的战士进进出出,一批伤员被抬了进来,连大旅社的工人,也参加了抬运工作。拂晓,当枪声停止,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整座大楼更是一片欢腾。<br></h3> <h3>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八一广场原名人民广场,位于南昌市东湖区,为南昌市的心脏地带,江西省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南昌市和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为广场中的标志性建筑,高53.6米,由台基、塔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塔座正面镌刻“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碑文,东、南、西三面各有一幅反映武装起义的人物浮雕。塔身正面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铜胎鎏金大字。塔顶由一支直立的巨型“汉阳造”步枪和一面八一军旗组成。纪念塔造型雄伟挺拔,寓意明快深刻。<br></h3> <h3>  朱德南昌旧居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民德路东段花园角2号。1926年底,朱德受党的委派来南昌开展革命活动,主要居住在此。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自鄂抵昌,首先到此与朱德商谈起义大计,并住宿一夜。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也曾在此居住,并撰写了许多著名文章。现已按原貌恢复了朱德卧室及周恩来住过的厅堂。<br></h3> <h3> <b>  南昌起义赞</b> 南国烽火百余年,昌歜①醴酒②一归帆。 起望衣冠神州路,义气凌秋枕日眠。 ①.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传说周文王嗜昌歜,孔子慕文王而食之以取味。后以指前贤所嗜之物。 ②.所谓“醴”就是用谷物发芽的方式来酿制的酒,亦可称之为“醴酒”。<br></h3> <h3>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曰“滕王阁”(已被毁)。唐显庆四年(659年),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之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后人熟知,成为永恒的经典。<br></h3> <h3> <b>  登滕王阁 </b> 豫章故郡鸿雁飞,洪都新府辞旧垒。 秋水长天共一色,登楼涕泗谁与归①? ①.出自《岳阳楼记》最后一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br></h3> <h3>  我们离开滕王阁开车一路北行,顺道参观了海昏侯墓、耀邦陵园、白鹿洞书院,于5日凌晨平安抵达巩义。 海昏侯墓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海昏侯的爵位世代承袭,一直延续到东汉,其中以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生平最为曲折,刘贺为汉武帝之孙,在世33年间曾经历王、皇、侯三种身份的转变,被权臣霍光扶上帝位后在位仅27天就遭废黜。 据考古专家介绍,地方史料记载,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在建昌县西北六十里昌邑城内,有大坟一所,小坟二百许,旧称百姥冢。史料记载的刘贺墓位置与此次考古发掘的海昏侯墓非常接近。 2016年3月2日上午,考古人员在首都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确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此前一直猜测的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br></h3> <h3> <b>  寻海昏侯墓</b> 霍光弄权罪春秋,征辟废黜执金瓯。 刘贺不识愁滋味,金阙①放歌须纵酒。 二十七天着黄袍,一朝被贬海昏侯。 少年康熙为之戒,智擒鳌拜②贻孙谋。 ①.天子所居的宫阙。 ②.据《南亭笔记》记载:“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如律。”<br></h3> <h3>  胡耀邦逝世不久,夫人李昭便向中共中央提出:将胡耀邦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寄于热切希望的共青城。这一要求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 据说在为胡耀邦勘选墓址的那一天,天下着霏霏细雨,胡耀邦的亲属和共青城的领导一起冒雨踏勘了几个地方都觉得不理想,而当他们来到富华山时,雨却突然停了,露出了太阳。登高环视,地势开阔,大家一致赞同陵园就建在这里。说来神奇,自从胡耀邦的英灵决定来此安息后,这座原本山体裸露、红土映目的荒山,逐渐变得郁郁葱葱、翠色欲流,四季常青的树木密密麻麻地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湖畔。 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逝世一年又八个月之后,他的骨灰由李昭率子女和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陪伴登机南下,专程护送到共青城,并举行了安葬仪式。 胡耀邦墓园设计,由江西省城建雕塑创作室和江西省美术家协会负责,桑任新同志主持。整个墓碑像一面直角三角形的旗帜,高4.43米,底边长10米,碑重73吨。三角形花岗岩碑上,雕刻着中国少先队队徽、中国共青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象征着胡耀邦一生与这三个政治组织的特殊关系。<br></h3><h3> 墓碑的右上方,是胡耀邦头部侧面雕像,栩栩如生。像周围嵌作不规则形状,有很强的立体感。从正面看,整个图像是微笑着的;从左侧看,则是忧国忧民之态。墓碑的后面有火炬形的草坪,缀以从井冈山运来的9块巨大花岗石。在紧靠墓碑右侧的一块石头上,有李昭亲笔题写的“光明磊落无私无愧”八个大字。从陵园入口处到墓碑前,有两条弯绕的墓道,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 胡耀邦少年时投身中国革命,成为“少共”的领导人;青年时献身共青团,成为一代杰出青年领袖;晚年致力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在邓小平的麾下冲锋陷阵,死而后已。“旗角”刺向广袤的蓝天,“旗子”下面还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的墓碑,横跨陵墓的底部,用金色的字体刻写着耀邦同志的生平和评价,落款:中共中央委员会。<br></h3> <h3> <b>  谒共青城耀邦陵园</b> 乱云飞渡鬼魅狂,甘做钟馗拯黎氓。 立志行走两千县①,神州处处稻花香。 心在人民无小事,利归天下济沧桑②。 不谙燕塞九门险,卓立苍冥傲冰霜③。 乞得豫章一抔土,北望含鄱④通大江。 是非公道君去后,托体山阿胡耀邦。 ①.1952年,胡耀邦调到团中央后,就立志要走遍全国的2000多个县。后来,爆发了“文革”,他不无遗憾地说:“唉,‘文化大革命’把我给耽误了,这个目标不能实现了。”<br></h3><h3> ②.1958年,胡耀邦在参观河南南阳武侯祠时,看到曾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于是提笔改写出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昭告了共产党人应有的群众观、利益观。 ③.1987年春节,也就是胡耀邦被免职后不久,文怀沙教授突然给胡耀邦写了一封信,赠给他一副对联:“民望藏饥渴,公行胡滞留。”(引自陆游寄朱熹的诗句)1988年胡耀邦在烟台休养时,写了一首古风:“骚作开新面,久仰先生名。去岁馈珠玉,始悟神交深。君自九嶷出,有如九嶷云。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不谙燕塞险,卓立傲苍冥。闭户惊叶落,心悲秋草零。”送给文怀沙,请他指正。 ④.含鄱口是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的一山间凹口,海拔1211米,位于五老峰和太乙峰之间。因面临鄱阳湖,故名含鄱口,因有鄱阳湖水汽输送,故云雾弥漫,变幻莫测,成为庐山的观光景点之一。<br></h3> <h3>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后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br></h3> <h3> <b>  题白鹿洞书院</b> 秋次匡庐①丹桂开,白鹿书院暗香来。 延宾馆②外独对亭③,枕流桥④上思贤台⑤。 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 ②.延宾院位于紫阳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最后一个院落,由江西提学佥事李龄出资建成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当时的洞主胡居仁作《延宾馆记》,文中记述白鹿洞书院盛况,“好古学义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贤,来游是洞者接武联镳”。延宾馆最北端的春风楼,为历代洞主著述下榻之处。<br></h3><h3> ③.独对亭在延宾馆东南,左翼山下,这里西对五老峰,下临圣泽泉,崖石峻峭,涧水湍急。原为北宋丞相李万卷校勘书籍之所,因此又称为勘书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在此择地建亭,取名独对亭。 ④.独对亭东行数十步,贯道溪在这里遽然劈为两支。溪上石桥独立,桥下溪流出峡,飞湍陡绝,大石横枕。由此,巨石名为枕流石,石桥名为枕流桥。峡门中水石相激,怒若飞霆,激起而喷,若烟若霞,这是书院中一处胜境,称为小三峡。 ⑤.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筑思贤亭,并作《思贤亭记》。思贤台依山而立,为全院的最高点。<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