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三场的热身,身子依然没热过来😜😜😜手感依然冰凉,空调的温度打得很低,录影棚里的很多人都叫冷了。连日来紧张的录制,对于我来说,已经开始出现疲惫感了。一过午后,腹部抽搐,一阵恶心想吐,水土的不服加上连续作战,身体开始提抗议了,但冥冥中的那个声音在告诉我:冲出百人团已经不远了。</h3> <h3>这一场的点评嘉宾全部换了。</h3><h3>第一个,激情澎湃的张关正老师,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使他屡屡按耐不住自己,“抢戏”抢得身边的另两位嘉宾都……😛😛😛</h3> <h3>第二位,《戏剧电影报》原总编辑赵晓东老师。《戏剧电影报》对我来说透着一种亲切感——在那个戏曲书刊极为缺乏的年代,它曾陪伴了我几年,那时的主编是曹禺。至今那些报纸我依然珍藏着,我正是从这份报纸上,知道川剧陈巧茹等演员,湘剧《飘然太白》等剧目的。</h3> <h3>第三位,翁思再老师,京剧《大唐贵妃》主题歌《梨花颂》的词作者。</h3> <h3>陪答嘉宾:谭孝曾</h3> <h3>互动区嘉宾:谭孝曾夫人阎桂祥</h3> <h3>互动区嘉宾:京剧名家杨乃彭之子杨少彭。当然现在也是名家了。</h3> <h3>第一题,选手徐林估计百人团里可能无人答错,有可能拿零分,当时我坐在席上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结果是仍有18人答错……或许,答错的是那些孩子吧</h3> <h3>真的认为徐林的运气不太好,开头的两道题,难度系数几乎都是零。这一题依然有两人答错,还是出乎意料。</h3> <h3>当你在屏幕上欣赏京剧《小上坟》的精彩表演时,你绝对不会想到这段戏的录制,在现场还有个小小的插曲:戏刚演一会儿,还没到萧素贞骑上驴子,演员李贞哲就背过身去捂住了嘴。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演员早早化妆勒头时间太久导致的恶心头痛。录制不得不暂时中断。</h3><h3>仅仅过了数分钟,他们再次出场,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为演员的毅力和敬业精神喝彩。</h3><h3>一个小小的事故,暴露了演员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承受的痛苦!</h3> <h3>这只是张关正老师情难自禁的精彩镜头之一😜😜😜</h3> <h3>“美轮美奂”这个成语,高中教学阶段辅导学生高考复习时,是经常见到的,与它同时高频出现的还有“差强人意”和“炙手可热”“空穴来风”等。这些是常常使用却常常用错的成语。</h3> <h3>最容易的有时也是最难的——当非常简单的一道题出现在这样的场合时,很多人的思维往往是难以置信,所以才看到了屏幕上那只选“杜牧”的手😄😄😄当然,这种错误我也常常会犯。</h3> <h3>这就是和上面一题的反向思维了。不相信会考《长恨歌》,也不相信“精忠报国”之外还有“尽忠报国”,题干上的“传统经典剧目”是个“坑”,障眼法,让人忽视的是“《宋史》”二字,这个典故应该是知道的,但是“精忠报国”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戏曲就是戏曲,历史就是历史,但戏曲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更强大,比如,三国戏中诸葛亮的胡子,就给了人们他的年龄比周瑜大的印象——周瑜可是个翩翩少年呢,何况三国戏出现之前,还有个苏轼的“小乔初嫁了”。</h3> <h3>这是本场第三道容易让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题目。藏戏虽然历史悠久,但人们对它很陌生,即便京剧藏戏两下锅的《文成公主》,里面却没有看到这面绿色的面具。而《说唱脸谱》中那句“绿色魔鬼斗夜叉”以及传统戏曲中通常出现的“奸妃”(代表便是妲己)形象,却左右着人的认知,以致把这张面具上上扬的嘴角和眼角,都看成奸笑了。藏戏中的王妃,很少有阴险狡诈的形象,比如《格萨尔王》中的珠牡就是个贤惠的王妃。</h3> <h3>继上一场“天下第一水袖”亮相之后,本场“天下第一娥”也惊艳登场。</h3> <h3>赣剧《窦娥冤》同样是青阳腔剧目。原剧在湖口民间班社中也有演出,当然是折子戏《送饭斩娥》,但除了“古朴”,确实难以唤起观者的审美兴趣。江西省赣剧院把这个剧目传承下来,由著名编剧黄文锡老师根据关汉卿原著和《六月雪》改编,最为精当地体现了关氏原著的风骨,黄老师新填的词,和关氏原词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h3> <h3>省赣剧院导、表演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此剧精雕细琢,使之成为继《还魂记》《荆钗记》之后又一艺术精品,尤其《送饭斩娥》一折,文戏武唱,使用了许多高难度的动作,表现窦娥的悲愤、刚烈、冤屈、弱小、反抗等内心活动。“雀步”便是这天才的艺术创造之一。在两位威猛的刽子手的衬托下,窦娥的形象显得那样的弱小,而“雀步”既与她双手反剪、背插斩牌的形象吻合(恰如一只可怜的小麻雀),又体现出她的步履艰难和蒙冤赴刑场的心有不甘。</h3> <h3>小演员吴娜的表演其实很形象的,只是不知互动区的老师怎么看成了“像蛇”😂😂😂</h3> <h3>这是连日来终于顺利完成的第一个拼图题,在体能已经开始下降的情况下,状态终于开始出现,来得有点晚,似乎又是恰是时候。</h3> <h3>在大家的反应下,导演组终于开始把投影运用到文物题上了。只是,前面的文物题是最该使用投影的,而从使用投影开始后的文物题,从题干的设置来看,投影已经可有可无了。</h3> <h3>这出戏又名《刘知远白兔记》,李三娘“磨房产子”生的“咬脐郎”当然就是刘承祐。</h3> <h3>这场出现的两位女性,戏曲知识的储备应该说都是很深厚的,可惜的是,任跃偏偏碰上的是李晶</h3> <h3>而且在这个题目上的失误有点不可思议——或许“乌龙绞柱”在平常的观剧中,旦角使用比较多(著名的越剧电影《追鱼》中的王文娟和京剧电影《白蛇传》中的方小亚都是使用的它)而产生了这个动作是旦角专用的错觉吧?</h3> <h3>应该是本次出现的连线题中最难的一道了,百人团答对者寥寥,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什么呢?要知道,百人团里百分之百都是资深戏迷哦——深思,深思……</h3> <h3>能把这道题答出来,真的厉害!更厉害的是,李晶好几道题都是先抢下来再说。她的知识积累和比赛气质,让我看好她是总冠军的有力竞争者,可惜……</h3> <h3>什么是剧种特色?这是每个地方戏剧种需要思考和追求的东西。平时与基层赣剧从业者交流中,不少人自己都认为赣剧很缺乏特色。真的如此吗?特色从何而来?戏曲大会的表演区,几乎没有剧种的唱腔,清一色的特色,包括赣剧的两个节目。很显然,剧种首要的最明显的特色是音乐唱腔,但是,文本、导演、表演都是有特色的,这特色根植于地方戏脚下的这块土壤,这块土地上人们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都是你创造剧种特色的养分,当然,养分的吸收要靠创作者的智慧去升华。</h3><h3>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之一,虽然被京剧超越,但由于血脉关系被认为是和京剧风格最接近的剧种。可是,《临江会》中周瑜的表演,却非常地有徽剧的个性,比京剧更为夸张,更为鲜明。那剧烈抖动的翎子,把周瑜内心的愤恨、急不可耐以及闻听刘备过江时自以为得计的得意神态表露得淋漓尽致。最让人称道的是周瑜下场时的表演:右手水袖往上一样,搭在左肩,夸张地昂首挺胸,两根翎子神气地拖在脑后,类似于现代军人正步走的步伐,把周瑜意得志满、胜券在握的骄态洒满了整个空旷的舞台——要知道,这舞台可比正常演出的舞台要大得多。</h3><h3>只可惜,这精彩的一幕,被剪掉了,没有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而这段演出,也是补拍了的。</h3><h3>很多表演区的演出,为了播出效果,多次重拍补拍,但不少也没有逃脱被剪掉的命运。</h3><h3>同样被剪掉的还有嘉宾的演唱,前一场的吴琼、这一场的杨少彭,都只在节目结束时播了片段,而谭孝曾的演唱全然没了踪影,当然百人团里的演唱保留下来的更少了。</h3><h3>我不知道有关自己的部分会被剪成什么样子,等着看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