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昨》------40年,肝胆相照的同学情

万花筒10

<h3>这两张照片拍摄的时间大约相隔40年。前排从左到右: 我,金重愉,张建敏和成建英;后排: 黄以莊,李莹,翁若莹和罗敏。</h3><h3>世界这么大,命运真奇妙。茫茫人海,机缘巧合,我们八姐妹走到了一起。</h3> <h3>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事件,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包括我。那一刻,人生翻篇。</h3> <h3>当年,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透平(涡轮)77级共招收了41名学生,其中包括8位女生,这是全系女生比例最高的班级。</h3> <h3>从此,一个亲切友爱温馨无比的班集体诞生了。<br></h3> <h3>虽说满腔热情报考国家最需要的能源专业,后来被证明不是那块材料,可从来就没后悔过。和40位同窗结缘,特别是8位女同学的姐妹情谊,每每想起就深感温暖!<br></h3> <h3>40年后的2017年12月,同窗好友发起了一系列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执着和较真的老班长,硬是把分散在各地的41个同窗一一找齐并联络上。</h3> <h3>来自美英加澳及全国各地的同学重返母校,同窗情谊深厚,哪怕四十年未谋面,依然一见故我。暂时不能脱身的同学寄来了录像,"传真"他们的近况和问候。<br></h3> <h3>在浙江乌镇,大家放下所有牵挂,荡漾在重聚的欢乐时光中。</h3> <h3>参加纪念活动的6个女生,意犹未尽地在苏州锦溪过起了"女大学生"的集体生活。</h3> <h3>离别时直念叨何时重逢。难分难舍!</h3> <h3>今年,国内部分同学,开启了回访海外同窗的美加行。这是从加拿大温哥华开始到美国亚特兰大落幕的行走路线图。海外同窗在每个点等着我们!因整个行程参与人员最多,也是这个美篇记录的重点,故把多伦多标为圆点。<br></h3> <h3>率先出发的翁和金。她们从加拿大温哥华入境,到卡尔加里与分别从渥太华和芝加哥飞来的成和二胡会合,开始梦幻般的班芙国家公园自驾游(见美加行系列之11)<br></h3> <h3>想得到,就做得到!</h3> <h3>接着,老班长一行(左:此行主要组织者胡建民,中: 高卫民夫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入境,和从班芙回到渥太华休整的三位女生会合,经魁北克,渥太华,到达多伦多。</h3> <h3>这时,罗,独自从上海飞来。</h3> <h3>先到的金在机场接后到的张,她是从美国休斯顿飞来的。</h3> <h3>从南京飞到加拿大的冷教授夫妇,自驾游班芙国家公园后,也抵达了多伦多。<br></h3> <h3>当然,还有从芝加哥出发,先期到达多伦多的二胡。</h3> <h3>至此,班长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一个班,像极了滚雪球。变大了的雪球,滚在多伦多的各个角落。这是在格雷文赫斯特小镇的白求恩故居。<br></h3> <h3>1970年中加建交,1973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出资购买了格雷文赫斯特小镇上白求恩诞生时的故居,并按白求恩出生时房子的原貌进行了修缮,建成了白求恩故居博物馆。<br></h3> <h3>值得提一笔的是,白求恩出生于一个艺术之家,在艺术熏陶下他首先是个才华出众的艺术家,后来学的医学;他的父亲是当地出名的牧师,他的祖父是艺术家和医生,他是“隔代传”;他的长相酷似其祖父,懂事后把名字改成了与祖父一样的名字。</h3> <h3>白求恩的祖父。</h3> <h3>格雷文赫斯特小镇西侧的"蜜月湖"。湖里停靠着很少见的古老游船,这是1860年代工业革命的产物——蒸汽轮船。100多年后,两艘船换了心脏,外壳保留至今。因此,它们"不愿"去博物馆,依然载客游湖。<br></h3> <h3>多伦多市区以北的卡萨罗马古堡(见美加行系列之12)。<br></h3> <h3>入住尼亚加拉大瀑布景区后,马上坐船追瀑布而去。跟很多景区类似,上船前拍个合影,下船后给你看照片。</h3> <h3>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瀑布源头为尼亚加拉河,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是世界第一大跨国瀑布。<br></h3> <h3>当船靠近时,你不仅会被气势恢宏的大瀑布震撼到,还会被越来越猛烈的"风雨"袭击,弄得浑身湿透站立不稳,却兴奋不已,惊喜万分。</h3> <h3>这是我第一次看大瀑布。心中直赞叹,大自然太伟大了。<br></h3> <h3>黄昏时分的大瀑布。</h3> <h3>日出东方时的大瀑布。</h3> <h3>离大瀑布5小时车程,有个风光秀丽的托伯莫里小镇,这里最著名的景点是花瓶岛。花瓶岛得名于两尊酷似花瓶的石灰岩巨石。巨石形成于远古时代的冰河世纪,石块的底部因为海水的冲刷,变得细长,远看就像一尊花瓶耸立在海上。<br></h3> <h3>到达目的地才知道,开往花瓶岛的游船因大风而全面停航。随遇而安地在小镇和码头上捕捉美好事物。</h3> <h3>看云层的变化。</h3> <h3>看不怕冷的当地游客潜入湖底探查沉船,可惜跟他们交谈的照片弄丢了。</h3> <h3>看晚霞变色。</h3> <h3>只要心情好,什么都好看。</h3> <h3>第二天回程时走了另一条路。哇塞,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户。</h3> <h3>一路欣赏到的风光,足够弥补我们跟花瓶岛擦肩而过的遗憾。<br></h3> <h3>坐在前排的老公频频举起像机.....<br></h3> <h3>气候条件关系,没如愿看到层林尽染的红叶。举着像机的老公成了捕捉红枫镜头的"追枫达人"。</h3> <h3>随着山林起伏的公路。</h3> <h3>蓝天白云,草地牛羊。</h3> <h3>9月29日,此行的巅峰时刻!随着费城过来的黄和多城过来的李的加入,8女生终于到齐了!</h3> <h3>从加州飞来的白嘉模夫妇,在多市生活或两头跑的男同学钱毅,朱正强和杨超都相继来到聚会地点。这是从渥太华赶来的李经国。<br></h3> <h3>老班长请来了也在多市的陶老师。<br></h3> <h3>钟老师(左),曾在校教务处工作,85岁高龄欣然接受邀请赴约。</h3> <p class="ql-block">这个大聚会除全体8位女生外,有9位男生,2位老师,4位家人,以及同系同级的校友,制冷班班长吴兆林教授共同参与,成就了24人多伦多大聚会的盛况。</p> <h3>四个家人也是我们班级大家庭的家人。</h3> <h3>吴教授和老胡拉开了青浦家常。</h3> <h3>老班长发表激动人心的讲话。</h3> <h3>8位女生理所当然地成了聚会的主角。</h3> <h3>班长和男同学们纷纷过来祝贺。</h3> <h3>由衷的欢笑。</h3> <h3>当女生拿出道具准备合影时,晚会达到高潮。</h3> <h3>8位女生终于在多伦多实现了毕业后的第一次集体重逢! 40年前,我们相遇在黄浦江畔,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最难忘的4年。感叹时间的流逝,感恩上天的眷顾,我们今天重又相聚!</h3> <h3>在亚特兰大等着接待同窗的杨教授,看了"直播"后,欣然提笔赋诗两首。其中一首有八女的名字被"藏"在里面。<br></h3> <h3>继续高潮中,各种理由的同框。毕业后到同一个单位报到的同框。</h3> <h3>4对同桌,齐了。<br></h3> <h3>在一间宿舍住了4年。</h3> <h3>李(左),当年的舞姿。</h3> <h3>毕业后的李跟大家联系最少,她自然最受关注。</h3> <h3>回想当年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做实验,一起排练节目。这些是我们的曾经和现在的我们。<br></h3> <h3>这是白嘉模同学参加校园摄影比赛的习作。感谢他,留下了我们的学生时代。<br></h3> <h3>俺俩是班里最不用功的,却留下了好学生的靓照。哈哈,不公平!</h3> <h3>往事如昨,40年,弹指一挥间。5月份就策划好,将在多伦多要唱的歌,因为气氛太热烈,高兴得顾不上了。把歌词放在心里吧。</h3> <h3>黄,班级公认的才女,感慨地写出了大家的心里话。</h3> <h3>这是个历史性的,里程碑式的聚会,请记住这个地方吧,多伦多。<br></h3> <h3>后记。</h3><h3>8女团聚的欢乐场面,令人感动。参加了多伦多聚会后,朱正强同学忍不住诗兴大发。这是他几经修改后的"沁园春"。</h3> <h3><br></h3> 北京的学妹郑敏(制冷80)把我们女生的照片发在她的朋友圈后来信:胡老师,我发的你们班女生照片后,我们班长潘任端写了一首诗,我转给您表达一下: “岁月匆匆洗风尘, 弹指一挥四十春。 半世烟云犹可散, 同窗姐妹情谊深。”(图为2019年在北京和学妹合影) <h3>郑敏发了那张照片后,在她朋友圈里说,有多少人找到我啦,统一回复大家一下:这是我母校77级涡轮班的学姐、我的入党介绍人、留校的胡老师(前排左一)发来的他们班40年聚会女生的照片。在当时的动力系,他们算是有女生最多的班级。由于同学定居在国内外,他们班从去年底就开始了不同地点的大聚会,照片是他们9月在美国和加拿大不同城市聚会时,8位女生毕业后第一次齐聚的合影,看到原来住在我们宿舍同层楼里的学姐们熟悉的面孔,倍感亲切。当年在学校时,她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目睹她们今天的倩影,更是被她们绚烂绽放的生命之花深深感动,愿学姐们美好人生的芬芳散发的更远🌹 🌹 🌹 ~"<br></h3> <h3>2018年10月28日,最后一位从国内出发的同窗大潘一行三人回沪。他发微信道,我们顺利通过安检,进入候机大厅。等待飞回上海✈️。至此2018上理工涡轮771同学美加自由行画上了句号。此次活动先后有十九位同学参加,历时两个多月。大家一起游览美加山川美景和人文景观;一起回首人生历程和过往烟云;一起畅叙同学情谊和人生感悟;一起留存难忘记忆和美好时光。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再次感谢美加同学精心安排、热情款待!感谢所有参团同学积极协助!尤其要感谢老杨、经国、开基、胡建民和老季班长的巨大付出 !是同学们的真情谱就了我们同学的浓情乐章!祝同学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来年再续新的乐章! 注: 本来这个句号该由团长胡建民来画。但因我贪玩,没有跟上团长回国的脚步,现只能由我来完成啦。<br></h3> <h3>感谢主要组织者胡建民。这是他的总结感言。</h3><h3>随着潘为国一行三人今天回沪,我们透平771班的美加同学大聚会划上了圆满与成功的句号;整个行程中,加入聚会的同学21人(超过半数)、家属9人。首先要感谢参与美加行的全体同学和家属们,还要感谢一路关注美加行的同学和亲朋好友们,更要特别感谢海外同学与家属的鼎力支持与倾心付出。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三位同学家中的聚会和多伦多、波士顿两次大聚会;尤其是八位女生毕业后在多伦多齐聚,是创了大学母校之先、甚至是上海乃至全国的大学之先吧(我没有听说过、也没看到过报道)必须为全体女同学点大大的赞! 就我本人而言,这是一次最畅怀、最深入、跨越纬度最大的海外行程,还在亚特兰大开启了首次海外自驾、累计行程达2000公里。除了同学聚会,我还有幸先后在加拿大瀑布镇和美国新泽西州的朋友家中随访,更多更贴切地感受到海外华人的家庭与生活,他们各自都处于最适宜自己的美好人生状态。衷心地为他们祝福和骄傲。<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