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吹的葫芦丝,破损的民族艺术

宛与洛

<h3>  近日,一则葫芦丝合奏的视频疯传于网络,之所以火爆的原因,是因为视频中位列“C位”的那位女演员的惊人之举。只见她旗袍加身,面部表情丰富,身段随伴奏音乐剧烈扭动,手中拿着大众广为熟知的民族乐器葫芦丝在积极演奏,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协调”。尤其是她把手中的葫芦丝倒拿倒吹一举,更是不可多得的“点睛之笔”。 广大群众似乎见怪不怪,这种“为了丰富舞台效果”的“神来之举”目前也无新鲜感,就像四年前四川省南充南部县的那位乱拉二胡的“何书记”,他的“自娱自乐”竟然要劳驾整个交响乐团陪他“嗨”,污染听众的耳朵,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许是当下,大众生活节奏过快,压力过大,内心浮躁,偶尔出现的“奇才”能够令人们眼前一亮,哈哈一笑了之,既丰富了自我的精神世界,又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于是这些乱象才会层出不穷,愈发猖獗。可以说,“奇才”都是这个时代“惯出来的”!<br></h3><h3> 民族音乐是民族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我们秉着谦卑的态度发掘、学习、传承的,浮躁的、娱乐化的民族音乐艺术,注定不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更不会成为民族的“名片”。那则倒吹葫芦丝的视频经后续曝光,得知乃一地级市的“艺协主席”之为,此人科班出身。此言论一出,天下哗然,那些原本认为舞台作秀的群众也看不下去了,纷纷竖起道德的枪杆,要致其于“死地”。且不论该主席的专业水平如何,就冲她那股拒不谦虚的“倔劲”,笔者认为她连刚学乐器的小学生也不如。她的“面子”,是毁掉民族艺术的毒药;她那协会里的阿谀奉承,是滋生毒药的“实验室”。<br></h3> <h3>  人在情绪激动时,做出的举动总是不理智的。就像被曝光后的“艺协主席”,说辞中带着“赌气”,言语里流露不屑。但是,就算再不理智,有些话还是不能乱说的。就拿“艺协主席”来说,如果控制不了您自己,那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格障碍”,也就是大众口中的“傻子”。比如,什么叫“工作人员给我递错了,我为了舞台效果当时就倒着吹了”,您说您都这么大个人了,动不动就埋怨别人,还不忘在自己脸上贴金。再说了,上台之前即使别人给您递倒了,您吹了这么多年葫芦丝了,灯光即使再暗凭感觉一拿就知道了,把葫芦丝拿正那功夫半秒钟也用不了!又比如“艺协主席”说道,“我的专业是声乐和舞蹈,葫芦丝我也会”。笔者没有说您是唱歌跳舞的就不让您在舞台上演奏乐器,而是笔者认为,像葫芦丝这种“五好”(好听、好看、好学、好带、好买)乐器,是民族乐器大家庭中最接地气的一朵奇葩,近年来通过各位葫芦丝演奏家和为葫芦丝音乐创作的作曲家的努力,这件来自少数民族大山之中的土乐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喜爱,学习它的人也是逐步增多,发展到现在,全国约有几千万人在学习葫芦丝。一首家喻户晓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简直成了葫芦丝的代名词,提起这首作品,首先映入脑海的绝对是葫芦丝那圆润丝滑的音色而非倪伟德老师的填词,可想而知葫芦丝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回到“艺协主席”那句话,笔者认为不管您吹葫芦丝的水平如何,既然打算在舞台上展示这一手了,那么就要认真对待,不能因为葫芦丝是个简单的吹奏乐器就糊弄。事实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艺协主席”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成为了现代版的“滥竽充数”。<br></h3> <h3>  古有东郭先生假吹竽,今有“何书记”乱拉二胡,“艺协主席”倒吹葫芦丝,这一出出闹剧,看似是拿民族乐器作秀、找乐子,实则是在糟蹋、毁灭自己的民族艺术。就如“工艺中国”公众号发出的一篇文章中所提出的疑问,“一个倒吹葫芦丝的人,为什么会成为当地的艺协主席?网民热议不止的背后,正是人们对这类现象所产生的迷思。”而后通过“新京报”曾经发表的一篇文章给出观点,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大部分是商人、官员跨界染指文艺圈”,更是附上艺术时评家洪巧俊的一句话:有钱就大师,大师无造诣。 是的,这样的“大师”不仅没有艺术造诣,还干着损害艺术的事。这些人通常有着显赫的地位,手下有着一帮乐于奉承的下属助长士气,还有着较高的媒体出镜率,这样的“毁灭性”演出一旦公演之后宣传度是很高的,同样对于民族音乐艺术的打击也是“魂灭性”的。一个靠轻松跨界进入文艺界的“大师”,和一位为了民族艺术的发展默默苦练、耕耘的匠人,在当下这个时代,如果受到叫好的是前者,那将是整个民族的悲哀。<br></h3> <h3>  (文/宛与洛 <span style="line-height: 1.8;">葫芦丝演奏/张其帆)</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