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路

何存胜(潜山远坦)

<h3> 故乡的路 时隔半年,我又回到了故乡,秋阳下,故乡的田野一片金黄,成熟的晚稻伴着秋风的吹拂,时而掀起层层稻浪,时而抛来点点微笑,仿佛正在欢迎游子归来;村头的清水塘,水面上,鱼儿不时跳跃,泛起几缕涟漪,远处几只野鸭游来游去,悠然自得;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从村中穿过,路边新建的一排排洋楼,错落有致,沿路排列的路灯,犹如一队列兵,正在认真地守卫着故乡的安宁与和谐,放眼望去,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着实如一副美丽的水彩画。每次回到故乡,我总能够感到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最能勾起我记忆深处的便是故乡的路。 时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党在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政策开始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起步,家乡也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乡亲们硬是靠着勤劳的双手,修筑起了一条初具规模的土路,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也由此开启,从那时起,这条路在我的童年时光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在路的尽头与集镇交接的地方有小学和初中,那便是我童年的母校,记得也是在初秋的季节,我第一次上学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艰苦,土墙的教室里,课桌是砖砌成的,凳子需要学生自己带,于是在父亲替我报名的第二天,我便驮着一只小板凳跟着奶奶走在这条路上去上学,第一次上学既兴奋又有点担心,担心放学以后自己需要一个人走回家,因为那时农活忙,大人们根本没有时间接送,可也无需担心孩子的安全,那时乡村道路上很少有机动车经过,甚至连自行车也很少见,放学时,老师让我们排着队和小伙伴们一起高兴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那时农村卖粮难,于是在这条路上每年的秋收季节都会出现乡亲们拉着板车排队去镇上粮站卖粮的情景,一时卖粮的长龙,在秋阳下便成了一道风景,尤其碰到下雨天,乡亲们便要忍饥挨饿在泥泞中艰难前行,那时年少,我们无法理解这条路给大人们带来的艰辛。 时光如水,一转眼又过去了十年,我也离家到百里之外的学校上高中,走这条路的机会也逐渐变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发展,故乡的面貌逐渐向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多和乡镇企业的兴起,乡亲们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于是这条路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路面开始铺起了沙石,下雨天也不再那么难走了,路边的房屋也在不断增多和更新,两层结构的楼房开始出现,这条路上再也见不到卖粮的长龙了,乡亲们卖粮的渠道拓宽了。整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前十年,这条路上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自行车已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成为时尚,甚至出现了少量的小汽车,路边的农田里,机械化的作业设备已成常态,这条路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期间虽经多次修复,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式的发展,及至后来,到了每年都必须维修的程度,乡亲们对修路的期盼也越来越强烈。 党的十八大以后,故乡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党的富民政策在家乡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繁荣的新气象在家乡逐渐成为现实,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彻底实现了乡亲们多年的愿望,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前只有城里人才有的东西,现在家乡也司空见惯,路上跑的小车越来越多,路边的垃圾桶每天都有人定时清理,我的母校也早已旧貌换新颜。 岁月如歌,转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少年也已步入中年时光,变化的不仅是故乡的路,故乡的未来也变得越来越美好,人生如梦,归途如虹,秋风习习,故乡的路,在我心中永远绵软悠长。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