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太极星象俞源村

普陀居士

<h3>  浙江金华,武义县城二十公里外有一个俞源村,是目前全国较大的俞姓聚集地。</h3><h3> 追根溯源,南宋时期俞氏先祖看中了俞源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于是俞姓子孙便在这块风水宝地繁衍生息继而兴旺发达。据《俞氏宗谱》记载,明清二代该村出过尚书、大夫、进士、抚台、知县、举人260多人,村民读书成风世代书香不绝。 </h3><h3> 俞源人杰地灵,名人荟萃。据宗谱记载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字伯温)与俞氏先祖俞涞同窗五载交往甚盛。刘基浙江青田人氏,辅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统江山尊称为国师。历史上与范蠡、诸葛亮、姜子牙等军师齐名。刘基曾多次到访俞源村,传说俞源太极星象天体图设计与之相关,此为难以破解之神秘意境。同时还有宋濂、章溢、苏平仲等诸多宋、元名家常常光顾俞源,游览山水说书论卷。</h3><h3> 应俞老师多次邀请,借国庆长假细细走访品读了这个拥有700年历史的古村落。走进俞源宛如进入人类历史文明的幽长隧道,它的一砖一瓦都极富人文色彩,每一条古巷、每一幢古宅都在讲述着久远的故事。</h3><h3> 俞源就是一部词典,一卷诗书。</h3><h3> </h3> <h3> 第一部分 明清遗韵 </h3><h3> 俞氏家族的发迹从第五代俞涞开始。俞涞生于1314年,卒于1357年,生有四个儿子。大约在此后的近百年时间里,他的子孙们建造了一批具有相当水准的古代民居,形成了俞源古建筑上的第一个高峰期。非常可惜,这些精美的建筑大约在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6年左右) 均被乱兵焚毁。到了乾隆、嘉庆、道光年俞源出现了第二、第三次古建筑发展高峰期。据统计,俞源村現有古代民居395栋,其中50余幢保存较为完整,以清代中后期为代表。建筑用材以石雕、砖雕、木雕为基础,栋梁、桁架、牛腿、窗棂图案镌刻十分精美让人叹为观止。</h3> <h3>明代建筑风格简约朴实。很可惜,这处房屋已破旧不堪作堆放杂物用。俞源有多处遭类似厄运的明代民居。</h3> <h3> 第二部分 民俗民生</h3><h3> 俞源村的传统民间文化渊远流长。最有特色是每年正月十三举行的民俗活动《擎台阁》届时,俞源古村大街小巷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这一天也是村民们最快乐的日子,亲朋好友相聚,商人游客云集,狂欢持续三天直至元宵结束。此项活动起源于清朝中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其目的是为了驱邪祈福,盼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h3><h3> 其次,不得不说俞源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传统文化节目就是定于农历六月二十六的圆梦节。各方善男信女齐聚洞主庙前席地而卧直到东方破晓,最多时圆梦者达数千人之众,场面十分壮观。后来圆梦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活动,圆梦节时村里要演三天四夜社戏,白天看戏夜晚圆梦,好不惬意,此传统一直延续至今。</h3><h3> 上述内容来自书藉资料及俞老师介绍,并非亲历。所呈图片只是通过我的视角用镜头粗浅随意的记录了一些有关俞源村的碎片。</h3> <h3> 第三部分 俞老与我</h3><h3> 我和俞老相识于四十几年前。当年我支边在黑龙江宁安市的一个林场,而俞老则是牡丹江日报社的摄影记者。当时他的工作重点需要多报道一些知青生活、思想和工作情况,所以常背着相机下基层采访。或许是浙江老乡的缘份吧,俞老特别同情和关爱我们这些远离父母亲人的孩子,因此他牡丹江的家,一个不足五十平米的小平房常有知青去蹭饭借宿。物质匮乏的年代大米面粉是配给的,记得每次去他家周姨总是包饺子饹油饼擀面条招待我们,家里有限的细粮全都被我们吃了,至今想起来仍然感觉十分内疚。他们家有三个孩子年龄都比我们小,不知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的是什么形象。</h3><h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开始喜欢摄影是在俞老的影响下。1975年,我用一年的积蓄买了一部海鸥203型折叠相机,开始为身边的人拍照。当时相机还是奢侈品,胶片也很珍贵,一般都会拍人像,舍不得拍风景或其它内容。我用一个玻璃水果罐头瓶在集体宿舍里冲洗胶卷,然后送去俞老那里印晒放大。一张张稍带稚气的青春笑脸定格在方寸之间,飞向远方日夜思念的父母身旁……这是我拿起相机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前不久知青聚会时还有人拿出略显褪色泛黄的相片,珍藏着美好的回忆。</h3><h3> 光阴似箭,如今俞老虽已八十又八,但仍精神矍铄,步履轻松,思维敏捷,谈吐风趣。从祖先俞涞起算,他是嫡系二十五代孙。带我参观俞源村时既当向导又解说,整个下午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十几年前俞老夫妇随女儿定居杭州。他住丁桥我住富阳,距离和从前我的林场到他牡丹江的家相差无几。近半个世纪他从中年步入老年,我从青年步入花甲,其间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独不变的是忘年之交。</h3><h3> 藉此,祝俞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笑口常开!</h3><h3> 愿这份淡水之交源源流长!</h3><h3> </h3> <h3> 忘年之交</h3> <h3>俞凤楼老先生。2018年10月3日摄于俞源村梦仙桥。</h3> <h3> 邂逅发小</h3> <h3> 童年上学路</h3> <h3>离开俞源时二老执意要送我到车站,途经武义熟溪桥留念</h3> <h3>  俞老洞房花烛夜用的绘金木刻鸳鸯床。如今每次回老家小住,二老仍爱意绵绵重温过去的欢乐时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