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品味上海的昨天之二十五复兴中路的昨天(四)

高慧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360弄(淮海中路1273号)</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新康花园</b></h1> <h3>复兴中路1360弄(淮海中路1273弄)新康花园南门,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新康花园建于1934年。设计者为英籍建筑师事务所马海洋行。属于西班牙式花园宅式公寓。建筑南北贯穿淮海路、复兴中路中间。这里原为新康洋行的宿舍,由11幢(后在中间加建了三幢)二层花园公寓住宅和4幢五层公寓住宅组成。建筑立面一层为茶色面砖贴面,二层以上为水泥砂浆抹灰,淡绿色涂料饰面,平屋顶,左右对称,开窗较大并采用了当时十分前卫的转角窗,具有简洁的现代装饰艺术风格。<br></h3> <h3>此地原是英籍犹太人开设的新康洋行于1916年建造的私人花园。当时,园内布置极为齐全,有网球场、游泳池、医院。1940年后几经转售变迁,从1950年起,改由当地房管所管理,更名为新康花园。因为房屋质量高,一些外侨也在此居住,据说当年还曾有英国皇室成员专程来此举行婚礼。 房间横向相连布置,分成前后部,一楼(单号)北侧入口,南有花园外廊,入内为起居间,左右为卧室,起居室后是餐室,东面有厨房,佣人室,外有汽车间,二楼(双号)由东西侧登上3级石价上楼梯。起居室前有内阳台,东西为卧室,后排也是餐室、佣人室,东为晒台,即在汽车间上。每层皆有两个卫生间。<br></h3> <h3>其外观为温润的淡绿色水泥砂浆墙面,一层底座由咖啡色系两种不同颜色纹理的釉面砖以纵横相间的方式拼贴而成,屋顶和花园围墙的顶部披红色西班牙瓦,二层阳台设置两根爱奥尼克式螺旋形立柱装饰,部分窗户上方做了凹入墙面的拱形装饰,简练地表达了西班牙式建筑风格。每幢住宅前有庭院,内植雪松,亦为一大特点。<br></h3> <h3>著名艺术家赵丹和袁雪芬等的家就在新康花园。<br></h3><h3>曾住在新康花园的有大画家颜文梁、<br></h3><h3>前副市长刘振元。<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赵丹</h3><h3>赵丹(1915.6.27-1980.10.10),原名赵凤翱,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36年,主演影片《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1949年,凭借《乌鸦与麻雀》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95年,赵丹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袁雪芬</h3><h3>袁雪芬(1922.3.26-2011.2.19),女,浙江绍兴人,中国越剧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袁雪芬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袁雪芬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颜文梁</h3><h3>颜文梁(1893.7.2-1988.5.1),生于江苏苏州,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11年入商务印书馆画图室学习西画,1922年与胡粹中、朱士杰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回国,主持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学,1953 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出版有《颜文梁画集》、《油画小辑》、《欧游小品》及水彩画集《苏杭风景》等,著有《美术用透视学》、《色彩琐谈》等。<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刘振元</h3><h3>刘振元,男,1934年出生,江西萍乡人。1955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317弄 福禄公寓</b></h1> <h3>复兴中路1317弄福绿公寓,公寓里弄 ,建于1936年,混合四层4幢,建筑面积 924平方米。<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327号 伊丽莎白公寓</b></h1> <h3>复兴中路1327号,复中公寓(原伊丽莎白公寓),建于1930年,装饰艺术派风格公寓住宅,建筑五层,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公寓呈对称布局,一梯三户,门厅并不堂皇,但楼梯间连接每层三家住户的空间布置显得足够从容。每户住家有厚重的木门,带有门牌号的鉄花小窗也是简洁的装饰艺术风格的体现,而且各户看似统一却有微妙不同,这种细微的处理暗示着每个住户的身份,恐怕是如今一般公寓房所不能比及的,主楼梯间在外立面的形式以及材质处理上更明显呈现出装饰艺术风格的特征,也成为建筑沿街立面的形式中心。公寓两翼的圆形楼梯间是当年仆人的交通空间,公寓与今天很不相同的日常生活方式在此可见一斑。公寓其他立面比较简练,南立面的东西转角看似不经意的装饰,其实也是装饰艺术风格与流线型风格最典型的形式语言。 建筑属于现代派风格,整体风格简洁,朴素大方,装饰集中于建筑顶部。立面强调不同材质的质感和色彩对比,造型焦点在中间凸出的楼梯间转角部分,其转动45度插入墙壁内,两侧转角为半圆形外凸墙面,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立面整体强调竖向线条,顶层檐口线脚较浅,有水平向装饰处理。墙面整体粉刷浅黄色涂料,局部红砖装饰。内部装饰图案几何化特征明显。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该公寓居住的几乎都是外侨,有公司经理、副董事、销售员、秘书等等,分别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奥国等不同的国家。其中有一家杜达公司,其办公地点就设在这座公寓的42号房间。现为居民住宅。<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331号 黑石公寓</b></h1> <h3>复兴中路1331号复兴公寓(黑石公寓Blackstone Apartments、花期公寓),建于1924年。 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公寓住宅。建筑四层,主立面左右对称,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石石材、据传“黑石公寓”由此得名。建筑正立面底层有一挑出的较大的门廊,石雕柯林斯双柱支撑。上为露台,形状由正弯及反弯三段弧线组成,立面中部墙体也采用了弧线形,加之屋顶中部弧形山墙及装饰,显示了巴洛克风格。 形状由正弯及反弯三段弧线对称组成,正立面朝北。该公寓高畅,它的主立面左右对称。正面底层有一个较大挑出的门廊,门廊用科林斯双石柱支撑。门廊上方为露台,由正弯和反弯三段弧线组成几何形。露台上方各层是依此收小的弧形阳台。 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在此办公,现公寓底层由徐汇区房屋土地管理局使用,二层以上大部分为居民住宅。<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363号 克莱门公寓</b></h1> <h3>复兴中路1363弄克莱门公寓建成于1929年。由五幢完全相同的公寓楼组成,法国式公寓里弄,高三层,连屋顶四层,屋顶有老虎窗采光。屋面为红色机制瓦,南立面山墙为跌檐式山墙(Hipped Gable或Clipped Gable)。 外墙面主要为水泥拉毛粉刷,局部以清水红砖饰面。红砖砌法考究,极富装饰性。砖饰图案既有西方传统特点,又有现代装饰意味。该建筑造型上最大特点即是精致的砖工。室内部分装修如楼梯栏杆、门扇等处己具有现代装饰艺术派风格的特征。方向朝南。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 克莱门公寓的红砖装饰的墙面,有点像格雷夫斯后现代的建筑装饰。不过格雷夫斯是经过彻底洗练的古典主义建筑元素,而克莱门公寓则是简化了的,是法国式简洁的古典几何图案。简洁的古典主义,拉毛的墙面给人的印象同样很深。这种最原始的立面装饰处理手法,同样创造了惊人的装饰效果。<br></h3> <h3>克莱门是一位比利时人。民国初,他在法商电车公司任大班,后来有个法国人任副手,将他排挤出电车公司。他看到外来人住房需求增加,便在瑞金戏院对面建出租房,以后又在复兴中路兴建这五幢西式楼房,取名克莱门,供包月出租,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抗日胜利后,克氏侄女将房内的餐厅改建成森内饭店,店内设有茶舞厅兼营西餐,日间供膳,夜间是舞厅。由于地段清雅,档次太高,光顾者不多,生意并不好。 此地曾叫过东华书场,1954年餐厅改为东华书场(文革期间停演),客房改成居民住家。居民纷纷在走廊、过道安装煤气,并分割改装,尽管外貌依旧,但内部已面目全非。园内的汽车间也早已成为民居。 解放后,栖息上海滩的西方人纷纷回国,遂改成市民住家。居住230户居民。<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366弄5号 杨昌龄旧居</b></h1> <h3>复兴中路1366弄5号曾是陆军总司令部外事处处长杨昌龄旧居,现已拆除。<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365-1377号民国住宅</b></h1> <h3>复兴中路1365-1377号民国住宅。 2015年,复兴中路1365-1377号列入市优秀建筑名单。碑文写道:住宅。LOH NEE KEE建筑公司设计,1920年竣工,砖木结构。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特征,包括1幢独立花园住宅和1幢6个单元构成的联排式住宅。 联排别墅中,二层假三层砖木结构住宅。有半地下室。坡顶红瓦、红砖外墙。南立面设木制科斯林立柱。北面小小的门廊设一立柱。一楼矩形窗套半圆装饰。<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380号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原上海跳水池遗址)</b></h1> <h3>复兴中路1380号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跳水池遗址 。 原东华体育场 - 东华球场及东华足球队的训练场地,有足球场和网球场。1955年,建造成为常熟运动场。1964年8月将西半部建造跳水池,东半部改造成小足球场。 上海市跳水池包括上海市复兴竞技网球场,建于1964年,坐落于徐汇区复兴中路,占地16322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是上海市跳水和网球训练与竞赛的基地之一。跳水池建成后,每年夏季要接待30万人次的游泳,冬季有6万人次参加冬泳。历届上海市的游泳、水球、跳水、花样游泳、蹼泳比赛,部分的全国分区赛和全国比赛、国际比赛大都在此处举行。 1977-1980年,将原来的小足球场、篮球场改建成网球场。1988年在此成立复兴网球俱乐部。1992年申请改建。现改建成上海交响乐团驻地。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456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458-1460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429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439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462号 剑桥角公寓</b></h1> <h3>复兴中路1462弄剑桥角公寓。新式里弄,建于1938年,砖木假三层结构。有楼房15幢,建筑面积2289平方米。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466号 朱仰高旧居</b></h1> <h3>朱仰高(1900-1977)名庆镛,字仰高,浙江嘉善人。微生物学和热带病学专家。医学博士。1925年回国,任上海同德医学院医务主任、教授。自创朱仰高医学化验所。上海市医师公会常务主席、上海公济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院长。<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461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463-1465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467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473-1479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1413号&nbsp;徐汇艺术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鸿英图书馆旧址)</b></h1> <h3>淮海中路1413号鸿英图书馆旧址。 鸿英图书馆是一座三层砖混结构的西式建筑,由实业家叶鸿英捐资建造于,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等在这里创设了著名的鸿英图书馆,当时藏书达到15万册。建于民国22年(1933年)。原为黄炎培等人于民国13年发起创立的甲子社所属专门收辑史料的人文类编辑部。民国14年3月设社址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民国18年迁至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筹办人文图书馆。民国21年.由实业家叶鸿英捐资40万元法币。曾于今淮海中路1413号筹建新馆舍,民国22年6月改名为鸿英图书馆,民国27年试行开放。民国31 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藏书8.5万册,日报、杂志、要目索引卡片10万多片.图表700余幅。收有清末以来的49种报纸编成的史料100余万件。1955年与新闻图书馆合并为上海市报刊图书馆。1958年10月并入上海图书馆。现为徐汇艺术馆。<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叶鸿英</h3><h3>叶鸿英(1860-1937)民族实业家、民国藏书家。本名叶逵。福建同安人。自幼经商水产业,开展对日本的进出口业务,后开办面粉厂、机器厂、银行等。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顾问。<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黃炎培</h3><h3>黄炎培(1878.10.1-1965.12.21),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人。曾字楚南(一作号),改字韧之(辛亥年在上海赵凤昌惜阴堂讨论国事会议记录签署。后见1915年《学生会会报》、1917年杭州《教育周报》),一作讱之,又改任之(署见《学生会会报》),别号观我生,笔名抱一(见《小说月报》)、同父(见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人称珐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来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置珐琅科,附设珐琅工场,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口号,以致遭到少数人的讥刺为“珐琅博士”)。<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淮海中路口 聂耳广场</b></h1> <h3>l992年10月28日,上海市各界人士纪念聂耳诞生80周年之际,在上海的热闹市区一一淮海中路复兴中路路口的街心花园里,建立了一尊聂耳的全身铜像,这是由我国85岁高龄的老一辈著名雕塑家张充仁先生设计制作的。张充仁先生在法国定居,得知上海建立聂耳铜像即将施工的消息后,不远万里回到上海,亲自组织雕像放样,从全国三家铜铸厂中,选定了南昌铸造厂浇铸,他赶到南昌,认真把关,直到雕像落成安装。聂耳铜像高近4米,敞开外衣,目光向着前面的群众,左脚跨出,正展臂指挥歌唱。<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聂耳</h3><h3>聂耳(1912.2.14-1935.7.17),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曾用笔名有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 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到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聂耳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张充仁</h3><h3>张充仁(1907-1998)上海人。擅长雕塑、绘画。1914年入土山湾美术工场照相制版间随爱尔兰籍导师习素描及法文。1931年留学比利时,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习雕塑,1935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1936年在上海举办归国展览,开办“充仁画室”。历任之江大学教授,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出版《张充仁雕塑选》、《张充仁水彩画选》等,作品《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获上海纪念性雕塑一等奖。<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复兴中路西至淮海中路结束</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