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骑行宝坻区小辛码头说走就走,gougougou🌹️🌹️</h3> <h3>小辛码头村位于宝坻区黄庄镇西北部,全村共88户,人口总数312人,耕地2045亩,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村庄紧邻潮白新河,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民风醇厚朴实,文化底蕴深厚,因辽国萧太后运粮河而得名,距今已有千年历史。<br></h3> <h3>五哥(起士林蛋糕店老板)也是第一次骑这么远的路程,五哥人很低调就露了这一次脸😬️😬️买蛋糕找他肯定优惠多多哦😊</h3> <h3>小辛码头村有悠久的历史。千年之前,曾因是北宋辽国萧太后运粮的码头之一而得名。之后,由于水患频发及河道变迁,很多年人去村无,只留有空名。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这里才开始又有人烟,但一代代百姓的日子,仍因水患而贫困,这也是黄庄洼人少地多的原因。黄庄洼党委书记康德鸿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十年九涝,碌碡不翻身”是黄庄洼的真实写照。碌碡(也叫石磙)是用来轧谷物的,它不翻身说明没有收成,可见老百姓的日子有多难。如今,这里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方面得益于党的政策,一方面得益于自然。到处都抗旱,黄庄洼不存在这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天津30万亩稻田,我们这占20万亩,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稻乡”。
当然,最值得当地百姓骄傲的是,黄庄洼还是中国北方最早开始种水稻的地方,有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儒释道研究学者了凡(原名袁黄)著书为证。据说,当时了凡任宝坻知县,在任时他不仅把江南的水稻种植技术引入宝坻,而且还著写了《宝坻劝农书》,并多次到小辛码头村指导农民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当时他的代表作《了凡四训》,广为流传,时至今日仍被人称为启迪人生、滋养身心的杰作……
哲人说世间的美,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的确如此。小辛码头村也一样,它的美没有雕琢的精细,也没有人文的厚重,更没有商业的浮华,只有自然和谐的生态,和朴素真实的环境。因此,走进这个只有80户人家300多村民的小村,让人有时光倒流的感觉。村头几棵粗大的“泊船柳”,虽然历经几百年已像古稀老人弯曲的腰,但硕大的树冠仍深藏着一份深情,年年最早发芽最后落叶,给人们带来一片绿阴。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不知修于何年的圆形水池,它们因处在大黄庄洼龙形水系汇合位置,被百姓称为“龙眼”。
村内只有一条粗水泥路,这头可见那尾,一通到底。灰瓦白墙“一明两暗”的村民住宅分置在路两旁,大多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所建,村主任说由于小辛码头村紧挨宁河县,地震时也是重灾区,村里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坯房倒了,所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如今,那些没倒的老屋还在,像没撕的月份牌,凝固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一天。村舍房前有稻草盖顶的鸡舍鸭棚,还有木柱铁丝网结构的玉米仓,院后有粗壮茂盛的槐柳,还有“叽叽喳喳”的鸟窝。家家大门开敞,处处洒满阳光,透着祥和与温馨。
</h3><h3><br></h3> <h3>两位大姐第一次骑行这么远的道路,为姐姐们点赞</h3> <h3> 骑行,不在乎单车,在乎的是一颗能随时上路的心和一段永远走不完的路<br></h3> <h3>.不出发的借口可以有千万个,但是出发的理由只有一个:走!<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