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常乐里,别了48号

赵亦秋

<h3>常乐里地处溧阳路(旧时称狄思威路)东头,是个典型的石库门式房子,弄堂不大,最大为62号。解放前,我们全家迁来常乐里居住,一晃有七十多年了,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幼年、童年和学生时代,弄堂里的一砖一瓦,仍是那样熟悉。</h3> <h3>这个铭牌上介绍的是常乐里建筑的特色。</h3> <h3>常乐里的右侧原来是长城生物制品厂,现已改为上海音乐谷。</h3> <h3>常乐里的左侧也是上海音乐谷,看来此次常乐里的征租会与音乐谷有关。记得左侧现为音乐谷的旧址是一家堆放木头的木行,儿时我们还在里面抓过蟋蟀,採过桑叶。后也曾改为一家电解铜厂,也许是因为汚染比较严重吧,后来停办了。</h3> <h3>弄堂的对面原先是虹口中学,它是一所很不错的区重点中学,高考升学率比较高,更有不少考入全国名校。弄堂里儿时伙伴中,有不少就读于这所学校。为配合市一医院发展,虹口中学的原址已为市一医院一部分,虹口中学也已迁往广粤路。</h3> <h3>弄堂口是小时伙伴们聊天,侃大山的地方,也是增长知识的地方,夏天同伴们用完晚餐后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弄堂口纳凉聊天。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弄堂口的左侧有几爿小摊头,其中有卖阳春面的、有卖大饼油条的、也有个小书摊,一分钱可看二本书,我常光顾此地,宋江、武松,诸葛亮等人物都是从这里获得的。另外,那时弄堂口还有小杂货店,店主是个“老奶奶”,和蔼可亲,她还承担每天弄堂大门早晚的开启。</h3> <h3>常乐里分为前弄堂和后弄堂,总弄堂和横弄堂。以前弄堂里人不多,弄堂干净整洁,后来大家条件改善了,陆续搬离了石库门房子,房子都租给了外来务工人员,后来感觉以前干净整洁不在了。这是前弄堂。</h3> <h3>这是我居住过的后弄堂。现在弄堂里挂着动员大家早入动迁的横幅。</h3> <h3>这家是门牌号为9号,每次经他家门口都可听到优雅的小提琴声,这家主人是北虹中学的一位英语老师,他家后人也早早办完手续,搬离住处了。</h3> <h3>13号原来住的是葡萄牙籍外国人和他的中国广东籍太太,以及他们的混血子女。记得葡人经常手持stik,手挎皮包的印象。小时我们在他们横弄堂踢足球,他还放出狼狗来吓唬我们。邻近13号的横弄堂底有个理发铺,剃头师傅因为个子比较矮,所以大家称他“矮子”,他的理发水平比较高,待人也客气,弄堂大多人都在他这里理发,也给大家带来了便利。1957年割资本主义尾巴,理发铺停办了,他被安排进工厂当了个翻砂工,不过每到休息日,他还会偷偷上门为老客户们理发。</h3> <h3>别小看这条小弄堂,里面当年有二人考取清华,一人考取北大。我们这条里弄人文氛围很浓,几乎大多家庭都有大学生,其中有复旦、浙大等名校。</h3> <h3>我们家住48号,大门前的小矮门是弄堂里独一无二的。48号留下过许多难忘和美好的回忆,今天要跟它说别了,明天它将被拆除,留下的是永久永久的记忆!</h3> <h3>在门前留个影,谢谢父母亲的养育之恩,谢谢手足情深的姐姐、弟弟和妹妹!</h3> <h3>常乐里附近的救火会,此地旧称沈家湾,以前上小学时每天都要经过这地方,常常见到消防队员们训练的场景,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救火会依然屹立于此,向消防官兵们致敬了!</h3> <h3>常乐里的东面紧靠海宁路,与北外滩毗邻,周围已是十分繁华,常乐里可谓是闹中取静,生活很方便,以前周围的菜场有:三角地菜场、吴淞路菜场、浙兴里菜场和梧州路菜场,电院影也有好多家:国际电影院,胜利电影院,解放剧场,嘉兴电影院,长治电影院等等,百货商店也不少:第七百货商店,虹口百货商店,总之生活很方便。今天要跟常乐里说再见了,以后再来也只能是匆匆过客了。再见常乐里,别了48号!</h3> <h3>2019年2月16号(农历正月十二),我们赵家后人一起庆贺常乐里旧居的征租费分配圆满完成,感谢作为承租人的弟弟和弟媳的高姿态,使这次分配做到了公正公平,皆大欢喜。影像中妹妹女儿的一家因在法国,全家福中少了三人,有点缺憾,相信一定会照上一个完整幸福的全家福,以告慰我们的父母以及姐姐,我想他们一定希望我们及我们的后代生活幸福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