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黄埔——追寻外公的足迹(从广州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

香附草

<h3>外公名叫吴扬威,字耀武,湖南省慈利县东岳观乡当风村人。出生于一九一三年八月二十九日,病卒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九日,享年八十四岁。外公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就读于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因战争需要而于一九四一年六月提前毕业,曾参加过长沙会战。</h3> <h3>校徽</h3><h3><br></h3><h3>“亲爱精诚”是黄埔军校的校训,由黄埔军校首任校长蒋介石先生亲自拟选“亲爱精诚”为校训,呈交国父孙中山先生核定后使用。</h3><h3>“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h3> <h3>校旗</h3><h3><br></h3><h3>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四日,孙中山命名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备会”委员长。</h3><h3>“陆军军官学校”这一校名,在此也最初由孙中山亲自写定。一九二四年六月军校宣布成立时,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但仍简称为”陆军军官学校”,悬挂在校大门伤的校牌即如此书写。因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在当时的口语中通俗称为“”黄埔军校”。</h3><h3>从一九二五年起,黄埔军校先后在广州、潮州、南宁、武汉、长沙设立分校。武冈二分校,其前身为武汉分校,驻武昌南湖。</h3><h3>“青天白日”是中国国民党党徽。1925年后国民政府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h3><h3><br></h3> <h3>费尽心思、历经周折,二零一四年九月一日我终于在黄埔后代网友(新疆老吴)空间里的一份黄埔军校二分校的同学录上查到了外公的名字。如下图所示第二列第七行即是,原来外公是武冈分校第17期第二十七总队第一大队第四队的学员。<br></h3> <h3>外公所在的二十七总队的入学和毕业时间</h3> <h3>二零一六年七月四日在张家界唯一的黄埔抗战老兵李均楚爷爷家的重大收获,在爷爷保存了三十多年的《慈利黄埔同学录》里面查到了外公当年在黄埔军校比较详细的信息。这不禁让我欣喜不已!以前只知道外公早期名为吴扬威,后面不知从何时起改名为吴耀武。通过这本册子得知其实“耀武”二字就是外公的别名,也就是以前所说的“字”——耀武,原来外公当年入读黄埔军校时就将这一信息录入了档案里。<br></h3> <h3>外公留存于世的照片仅有三张,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那高大的身影却依然清晰如昨,他对我们这些晚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h3> <h3>外公和亲家、姨妈姨父、表哥的合影,由于年代久远已记不清到底摄于哪一年,只能从他们身上的服装和表哥的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推算出大约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h3> <h3>二零一五年通过河北涿州黄埔抗战老兵徐建铭爷爷之子——徐广民大哥帮我辗转邮寄,终于收到了台湾国防部为外公颁发的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和证书。</h3> <h3>纪念章正面中间是最坚定的抗日英雄——蒋中正先生的图像,代表当年在他的领导之下<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得八年抗战胜利。下面的卢沟桥图案,以纪念“七七事变”</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实</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际上,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一九四六年十月,民国政府就对全军将士以及地方抗战有关人员颁发过抗战胜利纪念章,而这枚纪念章完全是按照一九四六年颁发的纪念章图案制作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枚纪念章对外公和我们这些遗属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国家荣誉,也是一种精神安慰,在我的眼里它无比珍贵!</span></h3> <h3>证书上印有外公的名字,这一点令人格外欣慰!我通过诸多努力为外公争取来这份荣誉,我想倘若外公地下有知,一定会含笑九泉!</h3> <h3>中华民国对日抗战纪要,只是繁体字让身居大陆的我有些不习惯。</h3> <h3>自从一九九四年去广东打工后,就一直想去广州黄埔军校追寻外公的足迹。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在好友的陪同下,我终于来到了广州黄埔长洲岛。那一刻心情很激动,也很欣慰。</h3> <h3>军校门口留影</h3> <h3>军校的房屋鳞次栉比,颇具古朴风格,处处都具有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h3> <h3>情牵几代人的黄埔,我来啦!亲爱的外公,我来啦,我来追寻你当年的足迹啦!</h3> <h3>站在高高的孙总理纪念碑前,感慨万千!</h3> <h3>和平、奋斗、救中国。</h3> <h3>总理训词</h3> <h3>前言,情系黄埔,结束语。</h3> <h3>当我看到“学生宿舍”简介上说:大部分学生只能住在临时用芦席搭成的棚子,睡的是用竹子担起的床时,我的内心深受震撼。</h3> <h3>我压根没想到当年军校的条件是那么的简陋和艰苦,同时也被黄埔前辈们身处逆境不畏艰难、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品质而深深折服。</h3> <h3>学生宿舍,叠得整整齐齐的铺盖。</h3> <h3>校长会客厅</h3> <h3>身处长洲岛,以为追寻到了外公的足迹。但在与大舅的通话中被告知外公当年并不是就读于此,而是在湖南武冈二分校。那一刻心中有些许失落,但同时也决定有朝一日一定要去武冈继续追寻外公的足迹。</h3> <h3>学生自习室</h3> <h3>在这络绎不绝前来参观的人流中,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同为黄埔后代,他们应该也是为了缅怀先辈而来。究竟哪些人是呢?我真的有一种想要上前询问的冲动。</h3> <h3>给儿子买的礼物,在购买时我不知道到底该选红五角星形的还是青天白日形的,在小摊前我陷入了思索:我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怀念德高望重的外公,是想寻找一切与外公的记忆……经过短暂的思考,我抱着豁出去的心态,毅然决然地拿起了青天白日形帽徽的军帽。</h3> <h3>全副武装的小小黄埔生,小子对这顶军帽甚是喜欢。</h3> <h3>二零一四年七月二十九日上午,我又带着从湖南老家远道而来且<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刚刚下火车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妹妹和儿子来到了广州黄埔军校。虽然这不是外公的母校,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黄埔情结。略显疲态的妹妹打趣地对儿子笑言:你看你娘有多狠心!刚下火车都不让我们休息一下,就把我们劫去参观。</span></h3> <h3>这一年儿子十三岁,只想让他从小就接触底蕴厚重的黄埔文化,从小就牢记自己是黄埔后代,也希望这次的长洲岛之行能让他走所感悟和收获!</h3> <h3>妹妹听说这不是外公的母校后,略显失落(<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早料到她会有如此反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如果早对她吐出实情担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她不肯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来,所以到了目的地才如实相告。</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马上笑着安慰她:能来久负盛名的黄埔军校参观一趟,也不错啊!妹妹听后立马释然。</span></h3> <h3>今年八月十五日,我带着儿子和二舅夫妇俩及他的大女儿俩母子有幸去武冈参加了二分校后代联谊会,终于圆了自己的寻根梦。</h3> <h3>黄埔后裔签到处</h3> <h3>十五日早上,来自北京,山东、浙江,江苏,江西,广东,广西,河南,湖北,福建,海南,湖南……等全国各地的近百余二分校黄埔后裔齐聚武冈市政协四楼会议室,缅怀抗战先烈、重温抗战历史,传承黄埔精神。</h3> <h3>参加此次后代联谊会的有当年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刘公武的两位爱子——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先生(左三)和长沙黄埔同学会会长刘园先生,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将军之子(右三)和明星抗战老兵吴淞爷爷之子——吴晋先生(左二)。</h3> <h3>这位是来自福建泉州的郭灿杰大哥,本来他已于今年五月份来过一趟武冈查寻爷爷的资料,但八月十五日他依旧欣然前来。在今年的“九九公益捐”中他是为武冈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捐献善款最多的人,郭大哥的善举令人可敬可佩!衷心感谢大哥的大爱!</h3> <h3>郭大哥五月份在中山堂前的留影</h3> <h3>因为十五日早上8:00的航班取消,我和儿子、表妹三人只能临时改乘高铁+拼车一路心急火燎地赶往武冈,等我们一路风尘仆仆赶到中山堂时已临近中午十一点半,以致于错过了十点多的家人大合影,遗憾!</h3> <h3>中山堂前的母子合影,从二零一四年开始我就带着儿子一起辗转追寻外公在黄埔军校留下的足迹,从广州长洲岛到武冈山门。四年的时间稍纵即逝,小子也由当初的稚气孩童长成了青葱少年。</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山堂位于省重点中学武冈二中校园内,也就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武冈分校)的旧址上,旁边是法相岩公园,始建于一九四三年七月。</span></h3> <h3>令我感到万分意外和惊喜的是中山堂后面竟然建有二分校同学名录墙,这让我感到百般欣慰。历史没有忘记这些曾经叱咤风云、英勇抵御外冦的黄埔生!武冈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们!</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30.6px;">后来从武冈市文物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口中才得知名录墙是去年才建成的,在二分校毕业的十四期——十九期两万三千多名学生几乎都在里面。感谢武冈市文物管理局,能让我们这些后裔在这里找到先辈……</span> <h3>我找到外公啦! 先我一步而到的二舅一看见我就迫不及待地说:我告诉你,外公的名字在这里。我马上跟着他走过去仔细一看果然看到了外公的名字,排列顺序和网上查的同学名录一模一样,那一刻感到很欣慰!虽然这三个字摸上去有点凉,但这就我一生最敬重的人——我最亲爱的外公啊!<br></h3><h3>八月十五日由于自己的疏忽我仅仅拍了有关外公名字的视频,后来托武冈的朋友再帮我拍张照片过来。想到陈明鹏爷爷为外公的隔壁乡(杨柳铺)同学和挚友,故特意嘱托武冈的朋友把他的名字一并拍摄在内。</h3> <h3>这对父子俩来自江西修水,当八十岁的郑金民老人在名录墙几处看到了父亲在各总队任职的名字时,忍不住失声痛哭!<br></h3> <h3>这位来自浙江宁波的黄埔后裔陈胖九大哥是这次联谊会的首位倡议人,这也是武冈黄埔二分校首次举办后代联谊会,感谢陈大哥让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家人能有这次相聚的机会! “天下黄埔一家亲”!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黄埔二分校后代,希望以后我们还能相聚在武冈!<br></h3> <h3>陈大哥在十五日晚上的茶话会上说他出生仅仅才七天父亲就含恨离开了人世,说到动情之处忍不住几度哽咽……</h3><h3>后来陈大哥告诉我,如果那天在名录墙那里不是有太多人在场的话,他也会跪在父亲的名字前痛哭。</h3> <h3>告诉老家的亲人们外公名字的位置</h3> <h3>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周光大大哥单膝跪在自己父亲的名前,这一幕令多少人动容和唏嘘不已!</h3> <h3>十七期家人合影</h3><h3>此时我和儿子、表妹还在邵阳赶往武冈的高速路上。后来听穿红裙的嫂子说他们当时站在那里喊:哪些是十七期的后人?过来一起合个影!表妹的胖儿子立马跑过去说:我是!我是!这小子小小年纪竟然知道自己是十七期的后人,真让人刮目相看,让我们颇感意外同时又欣慰不已!</h3> <h3>“好男儿杀敌去”,这是当年一腔热血的二分校黄埔生在法相岩留下的珍贵墨迹。这次去法相岩还在维修中,因此没列入参观行程之内,也是一大憾事。<br></h3> <h3>“热烈欢迎黄埔后裔莅临公堂上黄埔军校旧地址”</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黄埔先烈英灵与公堂上山河同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br></h3><h3>周公堂上的这两条横幅让我们这些二分校后代倍感亲切和温暖,让我们恍惚间有种回家的感觉。我知道这肯定是当地对我们黄埔后裔极其热情友善且有着深深黄埔情结的周光佐大哥的刻意安排,感谢重情重义的周公堂上人民,感谢周大哥!</h3> <h3>直到九月二日才知道左边这位从北京来的单补生大哥是位重量级人物,他是一位民间收藏家,近年来在黄埔收藏圈里颇有名气。从事收藏近20年来,单大哥主要收集市面上关于黄埔军校的各类资料性遗物,如黄埔军校的教材、引发的各类书刊、黄埔军校老照片、黄埔军校发行的各类证件等物品。当然,也兼收黄埔军校的各类徽章。</h3><h3><br></h3><h3>右为周光堂上之子——周光佐先生。</h3> <h3>当年二分校黄埔生的珍贵影像</h3> <h3>大部队人马参观周公堂上当年黄埔生的训练场地</h3> <h3>右一的帽子大哥在十五日晚上的茶话会上,一句“我来自祖国的宝岛”(实则是海南岛)让人忍俊不禁,从而也让我们牢牢记住了这位诙谐幽默大王。</h3> <h3>右一的叔叔直到十五日晚餐后在武冈大酒店门口和他交谈时,才得知他竟然是石门老乡。他乡遇老乡感觉特别亲切和高兴,可惜叔叔稍会儿就要和儿子一起驱车赶回常德,真遗憾白天不知情以致于错过了诸多的交流机会。</h3> <h3>周公堂上村民热情欢迎黄埔二分校后裔的到来,途中有人发给我们每人一瓶矿泉水。当时我们都以为水是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发的,事后才得知是当地村民们自发送给我们的。得知真相的那一刻心中满满的是温暖和感动!感谢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周公堂村民!</h3> <h3>洞口县高沙镇曾八支祠,当年十七期六、七总队驻地。始建于清乾隆七年,同治七年至十二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6425.6平方米。坐东朝西,廊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前后五进。</h3> <h3>曾八支祠抗战遗存简介</h3> <h3>曾八支祠采用的是徽式建筑,整个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h3> <h3>当年的标语</h3> <h3>这种一九三八年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全国仅剩三块。</h3> <h3>木房子为当年的战地后方医院原址</h3> <h3>这座抗日烈士陵园位于洞口县高沙镇境内,离当年黄埔二分校17期第六总队、第七总队的驻地——曾八支祠只有500米。曾八支祠曾经也被用来做野战医院,此陵园安葬有当年在武冈保卫战中牺牲的一百多位阵亡和伤亡官兵。他们姓甚名谁?来自哪里?他们的亲人可否安在?可否还在苦苦期盼他们的归期?…… 这次的武冈之行,让我感觉武冈人民有深深的黄埔情结和抗战情结,他们不但保留了多处二分校驻地遗址,还留下了当年的两座抗战将士阵亡纪念碑和这座陵园。<br></h3> <h3>黄埔后裔向抗战烈士鞠躬致敬!</h3> <h3>这是一座1938年修建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洞口县荆竹埔镇。经过80年风风雨雨的侵蚀,这座碑已残破不堪,上面的字也模糊不清但仍然依稀可辩。 令我倍感好奇的是:这座碑是怎么逃过1949后如波涛汹涌般一场接连一场的政治运动浩劫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是当地颇有良知的人们庇佑了它?还是……???<br></h3> <h3>外公当年27总队的驻地——洞口县山门镇尹氏祠堂,当我站在祠堂前的那一刻时,心情格外激动。为了追寻外公的足迹,我一路从广州黄埔军校辗转追到这里,而这里就是我真正要追寻的根!</h3> <h3>武冈的祠堂风格独特</h3> <h3>让远方的亲人看看外公当年生活过的地方</h3> <h3>这里是外公生活了一年多的地方,所以我和亲人们在此留下的影像最多,只因为我想把有关外公的记忆全部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乃至生命里……</h3> <h3>我在这座工艺精湛的祠堂里久久徘徊不愿离去,只想把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深深烙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我的足迹与身影也因此无数次地在这里与七十九年前的外公交织、重叠在一起……</h3> <h3>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武冈志愿者负责人白水先生,外公的27总队驻地洞口县山门镇是十五日活动行程中离武冈市里最远的一个参观景点。刚开始主办方的意思是说如果时间仓促可能就取消山门之行。而我这次率五位亲人来武冈参加联谊会是专门来寻根的,如果不去山门会给我留下深深的遗憾,感觉这次的追寻外公的足迹之旅并不算完美。所以如果实在因为时间关系而来不及成行的话,我是打算第二天早上再专程去一趟山门。但那样的话会大费周折,得先从武冈坐车到洞口,再转车到山门,然后再返回武冈坐车回家。如果真这样的话,会让我觉得费时又费力。感谢白水在活动时间安排上掐分夺秒最终让山门得以成行,让我圆了山门梦!<br></h3> <h3>八月十五日晚的茶话会</h3> <h3>参加这次联谊会的三位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因为关爱的是同一个对象,所以会让我们彼此感觉很亲切!在当晚的茶话会上听了这位姐姐的发言后,我才得知姐姐是来自邵阳团队的志愿者。<br></h3> <h3>几年前偶然看了一期凤凰卫视采访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先生的节目后,无知的我才知道抗战历史的真相,那一刻内心无比震撼!第一反应就是国军抗战老兵自一九四九后遭受的屈辱太多太多,我们欠他们的太多太多!那时的我虽然还在广州务工,但心里已经开始暗暗寻思:如果老家有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我一定会加入其中!</h3> <h3>二零一五年我从广东返乡务工后,即加入到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队伍。<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位九十五岁的卓友铭爷爷既和我娘家同乡,也是一位远征军汽车驾驶运输兵。因为是老乡,每次和爷爷待在一起时我都感觉特别亲切!当爷爷于二零一六年正月二十七日离世时,我心中有千般不舍和遗憾!</span></h3> <h3>这位九十六岁气质儒雅的抗战老兵胡健爷爷,曾参加过八年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武冈保卫战)。</h3><h3>虽然外公和这些健在的抗战老兵可能不是同一个部队的,但在我眼里当年所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中国军人(不分党派)都是外公的袍泽,他们都是如同外公一样的长辈。而作为抗战老兵后代的我更应该去关爱他们,给饱经沧桑的他们送去关怀和温暖。我想如果外公地下有知,他一定会支持和赞成!</h3><h3>外公生前也绝对不会想到,我这个当年在他的十一位孙辈中诚实、善良、忠厚、毫不起眼的孩子,现在却成了对他的抗战经历最感兴趣的人。我一直都在苦苦探寻他的抗战过往,特别想获得他当年的戎装照和知道他的部队番号。</h3> <h3>再见啦!武冈! 这次的二分校后代联谊会能了却自己的夙愿,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和满足!感谢举办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感谢为这次活动而辛勤付出的各位人士! 武冈永远在我们二分校后代心中,如果以后还举办这样的联谊会,我想我还会再来的……<br></h3> <h3>外公的自圹志,其中的“管人”二字让我痛彻心扉!</h3> <h3>岁月如梭,转眼间离八月十五日的武冈寻根之旅已近一个月了,特意回老家来外公坟前告慰他的英灵。而二舅夫妇俩早已于八月十七日早上先行来告慰过了…… 安息吧!亲爱的外公!我们永远怀念您!<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