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宫——王家大院

一柔香茗

<h3><b>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艺术典范,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b></h3><h3><br></h3><h3>朱镕基题写的:王家大院</h3> <h3><b> 2002年初,王家大院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的紫禁城”。</b></h3> <h3><b>  大院之间东西对峙,一桥相连,黄土高坡上窑洞与瓦房相结合的全封闭建筑,记载了不同时期王家辉煌与鼎盛,堪称 中国 北方民居的明珠。如果说 苏州 园林是一首流动的诗,那么 王家大院 就是一篇凝固的散文,雄浑厚重,细腻曼妙,充满着神妙的诗情画意。</b></h3> <h3><b>  现已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大建筑群皆为黄土高坡上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余平方米。主体院落为前堂后寝式布局,不同身份人的居所和不同功能的院落均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巧妙布设在有限的空间中,不仅体现了功能齐全、成龙配套的实用性,而且形成了院内套院、门内有门、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的艺术构架。 </b></h3> <h3><b>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院落依主人的身份、喜好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不同的风格,</b></h3> <h3><b>  院内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b></h3> <h3><b>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b></h3> <h3><b>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b></h3> <h3><b>  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民居 “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b></h3> <h3><b>  楹联匾额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 “映奎”、“桂馨”, 是期盼子孙科考顺利,出类拔萃; “观我”、“视履”,是警示做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显示谒见帝王之荣耀。楹联匾额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所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着家族的兴旺发达。</b></h3> <h3><b>  千工床:敦厚宅后院“洞房”内摆放的“千工床”,采用雕、嵌、描、绘等多种装饰技法,以最能体现喜庆气氛的红色为主色调,搭配鲜艳欲滴的中国红,彰显富贵的金漆,显示了其作为“婚床”的独特风采。</b></h3> <h3><b>  家具:有在花梨木中间镶嵌螺钿并得以完整保存的书柜式多宝阁,以及许多用红木、梨木、榉木等珍贵硬木精心打造的精美古典家具。</b></h3> <h3><b>  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b></h3> <h3><b>  柱础石、墙基石的石雕令人惊叹,其构思巧妙,精湛的工艺制作被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美世上绝”。</b></h3> <h3><b>  家族史略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b></h3><h3><b><br></b></h3><h3><b>手机拍摄</b></h3><h3><b>谢谢观赏</b></h3>